“村子里的路面坑坑洼洼的,沒有水泥路,也沒裝路燈,陰天和晚上出行不方便,請代表幫忙想想辦法。”“七組八組的灌溉水站老化,灌溉用水難,請代表幫助解決。”
……
這些都是面前這本泛著些許陳舊氣息的代表接待選民登記簿上的記錄。看起來瑣碎,講起來家長里短,卻真實記錄了連云港市灌云縣伊山鎮自2009年開展人大代表接待選民活動以來,代表們在“代表之家”“代表聯絡站”接待選民聽取意見、反映訴求,交辦并推動解決的事跡。
十年來,一張張空白的接待選民登記表被代表們填滿,匯集成厚厚的一本代表接待選民登記簿,記載了伊山鎮人大代表履職盡責的為民情懷,也映照了江蘇人大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積極推進人大代表密切聯系群眾、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生動實踐。
時任灌云縣人大代表、王圩村原村支部書記范如忠,有一次在村部接待群眾了解到,急需插秧的時節,不少家里主要勞力都在外打工,擔子只能落在家里老少身上。他在走訪核實情況后,立即喊上其他幾位代表和村組干部,擼起袖子、挽起褲腳,一道扯苗、擔秧、拋秧,忙碌在田間地頭,兩天就完成了幾畝稻子的插秧,解了村民的燃眉之急。“我們基層人大代表和群眾住在一起、吃在一起,想一樣的事、干一樣的活,當好代表最重要的就是給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范如忠如是說。

家住王圩村的時良發來到“代表之家”,向參加接待活動的鎮人大代表周秀霞抱怨,自家的宅基地和堂弟家的宅基地相鄰,但是地界存在誤差,兩家人因為這個問題發生了多次糾紛。“在農村,多是小矛盾、小糾紛,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激化矛盾,直接影響鄰里和諧、社會穩定。”為妥善化解矛盾,周秀霞主動聯系村組干部一道前往現場核實情況,走訪部分鄰居和村民,詳細了解矛盾發生的經過,翻找村里原始的分地檔案,向時良發作了解釋和說明,困擾多年的問題得到圓滿解決。周秀霞代表主動擔當“調解員”,幫助村支兩委化解村民矛盾糾紛,把矛盾解決在基層,處理在萌芽狀態,較好地發揮了人大代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村莊里的河塘水系是村里重要的自然景觀,河塘的環境問題不僅影響著村容村貌,還直接關系到村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王圩村村民向鎮人大代表劉桂云反映,村里河塘漂浮著生活垃圾,一到夏天就散發濃烈的異味,村民路過河塘都要繞道走。劉桂云實地察看后,將村民反映的主要問題和意見在登記簿上作了記錄,又同鎮人大一起進行研究,決定將群眾意見交由負責河塘整治工作的鎮水利站處理。水利站收到人大交辦的群眾意見后,立即組織人員到王圩村實地察看、摸清情況,并對河塘進行打撈清除,清淤治污,平整堤面,補種綠化。經過數年來持續整治,昔日雜物漂浮的河塘如今煥然一新,水清岸綠。
伊山鎮人大代表陳桂冬在查閱登記簿時發現,每年春天一到,就有群眾反映村里楊絮泛濫、村民苦不堪言。針對這一群眾意見突出、反映強烈的問題,陳桂冬和其他幾位人大代表通過多次調研走訪,提出了綜合治理楊絮污染的建議。縣人大常委會收到建議后認真進行綜合研判,作出了《關于加快楊絮污染防治工作的決定》,由縣鎮兩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采取品種控制、采伐更新等應對措施對楊絮污染進行綜合治理,有效消除了群眾飽受多年的“楊絮紛擾之苦”,受到了全縣人民的好評。
登記簿上,早期記錄多的是道路失修、農田水利和路燈設施老化等內容。繼續看下去,你會發現“發展”“環境”“美好生活”等關鍵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登記簿從最初反映個人和鄰里的問題,逐漸演變成為村居環境、振興發展建議建言、出謀劃策。

省人大常委會從2005 年就全面部署推進創建“人大代表之家”和人大代表接待選民日活動,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之后陸續出臺《關于完善全省各級人大代表聯系人民群眾制度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和規范基層人大代表履職平臺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強和改進地方人大代表工作的意見》,人大代表接待人民群眾的工作流程不斷細化規范,制度機制不斷健全完善。代表之家、代表聯絡站、代表聯系點履職平臺規范化建設、常態化運行,充分發揮效用,已成為人大代表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民意窗”“連心橋”,成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載體。
十多年間,依托“家站點”,開展統一接待選民和人民群眾活動的代表逐漸從縣鄉兩級擴大到省市人大代表,代表聯系人民群眾活動定期化、常態化。如今的伊山鎮人大代表之家,還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建立了網上代表接待選民工作站,積極為群眾反映意見暢通渠道,為代表履行職務搭建平臺。
像伊山鎮這樣的人大代表之家,江蘇有2470 多個。目前全省已建成12900 多個“家站點”代表履職平臺,五級人大代表納入平臺開展活動。代表聯系群眾的渠道不斷拓展,制度機制不斷規范,活動內容更加實在,助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更加有力,逐步實現了代表和群眾隨時隨地“云溝通”,群眾反映問題“全天候”,代表聯系群眾“零距離”,踐行人民民主“全過程”。
新時代、新征程,新使命、新篇章,江蘇近十萬名人大代表正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繼續為民履職盡責、積極建言獻策,為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貢獻更大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