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毅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胸懷天下,“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積極回應各國人民普遍關切,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作出貢獻,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實際上,這是中國共產黨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品性與特質。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主義,尤其能說明這一點。
1920年11月25日,毛澤東致信友人稱:“世界主義,愿自己好,也愿別人好,質言之,即愿大家好的主義。”①毛澤東:《致張國基信》(1920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澤東早期文稿》編輯組編:《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年6月—1920年11月)》,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第560頁。此番看法,頗能代表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主義。②陳獨秀在中共三大上報告指出,從中共二大開始,中國共產黨的政策從“不切合實際”轉變為“更多地注意中國社會的現狀,并參加現實的運動。”意即中共二大實現了建黨的完善。本文大致以1922年中共二大為界,考察毛澤東等共產黨員的思想演變。毛澤東等早期中國共產黨人關于中國在世界體系中如何自處與他處的認知、關于人類整體命運與世界未來走向的思考,表現出對世界主義的深切向往。這些認知影響著他們革命理論的建構與革命策略的選擇,也揭示了他們最終走向馬克思主義、組織中國共產黨進行社會改造的深層邏輯。本文試圖考察在時勢變遷及時代思潮影響下,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如何理解中國與世界,進而呈現思想與現實的互動,深化對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胸懷天下的理解。
梁啟超曾言:“我國人向來不認國家為人類最高團體,而謂必須有更高級之團體焉,為一切國家所宗主,是即所謂天下也。”“非以一國之安寧幸福為究竟目的,而實以人類全體之安寧幸福為究竟目的。此種廣博的世界主義,實我數千年來政治論之中堅。”①梁啟超:《國際同盟與中國》,《〈飲冰室合集〉集外文》中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743頁。追求“人類全體之安寧幸福”最典型的表現,便是孔子倡導的“天下為公”大同理想。毛澤東對此深以為然,稱“大同者,吾人之鵠也”②毛澤東:《致黎錦熙信》(1917 年8 月23 日),《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 年6 月—1920 年11 月)》,第89頁。。惲代英也以為,“孔子《禮運》《大同》及《論語·道之以政》章,何曾不好”③惲代英:《民國八年日記》(1919年),《惲代英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19頁。。
不以“一國之安寧幸福”而以“人類全體之安寧幸福”為“究竟目的”,蘊含了一種以個人為基礎的世界主義或“天下”主義。自古常言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身即個人,是最基本的單位,天下是團體的終極單位,家國是中間過程,最后由個體盡善到天下完美。至新文化運動時期,中國古典思想中的自我觀念在西方個人主義思想的“催化”下“發酵”而演化為近代的個人觀念。④許紀霖:《個人主義的起源——“五四”時期的自我觀研究》,《天津社會科學》2008年第6期。當毛澤東讀到泡爾生的《倫理學原理》時,對其中的“個人主義”贊不絕口:“一切之生活動作所以成全個人,一切之道德所以成全個人,表同情于他人,為他人謀幸福,非以為人,乃以為己。”⑤毛澤東:《〈倫理學原理〉批注》(1917至1918年),《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年6月—1920年11月)》,第203頁。“故個人、社會、國家皆個人也,宇宙亦一個人也。故謂世無團體,只有個人,亦無不可。”⑥毛澤東:《〈倫理學原理〉批注》(1917至1918年),《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年6月—1920年11月)》,第153頁。惲代英以世界與個人為兩端,以為自己的責任在于“效力世界及未來”與“當求個人現實之生活”,惟有個人“生活乃得神圣而寬裕,使吾等有充裕之心力,以為世界及未來造福”⑦惲代英:《致嘯虎》(1918年4月3日),《惲代英全集》第2卷,第62、63頁。。李大釗號召逐漸廢除“家國、階級、族界”等介于“我與世界”之間的“進化的阻障”“生活的煩累”,成就一個解放自我、人人相愛的世界⑧李大釗:《我與世界》(1919年7月6日),《李大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88頁。。“各個性都得自由,都是平等,都相愛助”,便是“大同的景運”⑨李大釗:《由縱的組織向橫的組織》(1920年1月15日),《李大釗全集》第3卷,第214頁。。掙脫家庭、宗法、國家的藩籬,將個人解放出來,以個人為原子成就美好人類社會,是新文化運動那一批知識分子的共識。用傅斯年的話來說,我們“只承認大的方面有人類,小的方面有‘我’是真實的。‘我’和人類中間一切的階級,若家族、地方、國家等等,都是偶像。我們要為人類的緣故,培成一個‘真我’。”①傅斯年:《〈新潮〉之回顧與前瞻》,《新潮》第2卷第1期,1919年10月。
如何由自由平等的“真我”達到互助友愛的“大同”?毛澤東主張普及哲學,屆時人人“皆為圣賢,而無凡愚,可盡毀一切世法,呼太和之氣而吸清海之波”②毛澤東:《致黎錦熙信》(1917年8月23日),《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年6月—1920年11月)》,第89頁。。惲代英早期日記充滿對錘煉人格的要求及每日言行的反省。五四運動后思想逐漸激進化、革命化的陳獨秀,心底深處仍為思想啟蒙、教育教化留有一席之地,仍然希望“有教育有知識有團結力”的同胞與“各國思想高遠的人”組織大同世界③陳獨秀:《我們究竟應當不應當愛國?》(1919 年6 月8 日),《陳獨秀文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90頁。。理念化為實踐,便是新文化運動時期各種修身養性、砥礪品行社會團體的興起。他們試圖通過新村主義、工讀互助等“道德優先”且帶有大同色彩的局部社會改造來完善自我,完美人格。這種由內向外、以人格成就未來的社會改造最終成效甚微,甚至歸于失敗④參見鄧軍:《從“良心”到“主義”:惲代英與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社團組織困境》,《中共黨史研究》2016年第4期。。
進一步考察,毛澤東、惲代英等人表達大同意愿大致集中于一戰前后。這與他們對現實世界的觀察有關,蘊含著他們對一戰的反思。一戰爆發后不久,惲代英便指出,“文明由競爭中來”,是為“罪惡之淵藪”,期望實現“無競爭防御之憂患,而后利人類之文明日益發達,可以作福全世”的“大同之世”⑤惲代英:《義務論》(1914年10月1日),《惲代英全集》第1卷,第3頁。。周恩來也希望有朝一日,人類社會“虛詐絕,誑偽逃,無人我之分,鮮名利之見,相躋于大同之境;種界破,國界滅,相趨于和平之途”⑥周恩來:《誠能動物論》(1916 年5 月6 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南開大學編:《周恩來早期文集(1912年10月—1924年6月)》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50頁。。毛澤東展望,只有不平等、不自由、大戰爭與天地終古,才能實現平等自由博愛的大同之世⑦毛澤東:《〈倫理學原理〉批注》(1917至1918年),《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年6月—1920年11月)》,第184頁。。從語言學角度看,“大戰爭”與“不平等”“不自由”詞性不同,并列處理表示毛澤東對“大戰爭”的強調。陳獨秀寫作《偶像破壞論》全面檢討一戰,主張破除國家這一偶像,讓“大同和平的光明”照耀中國與世界。
將一戰發生歸咎于國家競爭,借世界主義反抗強權,是一戰前后知識分子的共同做法。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社會帶來曲折歷程,打破原來的世界格局,促使人們對整個世界秩序、人類整體命運的思考。在此語境中,先進知識分子開始反思戰爭對和平的破壞,主張滅種界、破國界,消弭國家間的爭斗,實現世界和平。他們所向往的世界大同體現了對現實世界秩序、種族國家壓迫的不滿與反抗,表達了作為弱勢國家在弱肉強食世界體系中艱難求生的意圖。
借大同理想表達的世界主義,植根于傳統,緣起于現實,指向則是未來,是以進化論考察社會變遷、展望人類未來的結論。《天演論》甫一出版,“物競天擇之理”便“厘然當于人心,而中國民氣為之一變”⑧漢民:《述侯官嚴氏最近政見》,《民報》第2期,1906年5月。。年輕時的李大釗奉物競天擇為真理,以為“天演之跡,進化之理,窮變通久之道,國于天地,莫或可逃,莫或能抗者。”⑨李大釗:《民彝與政治》(1916年5月15日),《李大釗全集》第1卷,第275頁。以進化觀之,新興者必勝陳腐者,青春者必勝白首者,后來者必勝先行者①李大釗:《青春》(1916年4、5月),《李大釗全集》第1卷,第312頁。。越新越好,越近越好,于是周恩來定下行為準則:“想要想比現在還新的思想”“做要做現在最新的事情”“學要學離現在最近的學問”。②周恩來:《旅日日記》(1918年1月1日—12月23日),《周恩來早期文集(1912年10月—1924年6月)》上卷,第331頁。這些行為準則,頗能反映近代國人以新為尊、崇新趨近的急迫心理。
社會進化論是一種歷時性敘事觀,以為時間車輪向前,社會必然愈演愈好,愈進化愈優,完美無缺的大同便是社會進化鏈條的終端。李大釗曾說,“現在人群進化的軌道,都是沿著一條線走,——這條線就是達到世界大同的通衢,就是人類共同精神聯貫的脈絡”③李大釗:《聯治主義與世界組織》(1919年2月1日),《李大釗全集》第2卷,第396頁。。對友人提出的“將來之世界,必趨于大同”,陳獨秀“極以為然”④陳獨秀:《答陶孟和》(1917年8月1日),《陳獨秀文集》第1卷,第268頁。。這里預設了一個殊途同歸的未來。無論先行者,還是后來者,終將邁向大同世界。這讓國人看到了希望:中國若能抓住時機,迎頭而上,則可擺脫困境,走向美好大同。社會進化必趨大同的線性敘事,讓在西方堅船利炮前屢屢受挫的國人找到了慰藉,世界大同的通衢讓他們對未來的期待找到了安身之所。
既然大同是人類社會演進的終極形態,那么我們便要“隨著進化的軌道,去做那最新最近于大同理想的事情”⑤周恩來:《旅日日記》(1918年1月1日—12月23日),《周恩來早期文集(1912年10月—1924年6月)》上卷,第334頁。。人們總是依據自己的歷史經驗來建構未來社會。就當時已經出現的社會形態來看,“最新最近于大同理想的事情”無疑是民主主義。周恩來提出,人類社會從部落躋于國家并最終達于世界,“酋長也、君主也、民主也、大同也,為政體必經之階級,人民應渡之時期”⑥周恩來:《共和政體者,人人皆治人,人人皆治于人論》(1915 年),《周恩來早期文集(1912 年10 月—1924年6月)》上卷,第86頁。。李大釗所見略同,稱Democracy“是一步一步的向世界大同進行的一個全路程”⑦李大釗:《〈國體與青年〉跋》(1918年12月),《李大釗全集》第2卷,第372頁。。以民主進軍大同,學習典范是明確的。用陳獨秀的話來說,“我們現在要實行民治主義,是應當拿英、美做榜樣”⑧陳獨秀:《實行民治的基礎》(1919年11月2日),《陳獨秀文集》第1卷,第498頁。。值得注意的是,當陳獨秀等人成長為意見領袖時,他們所主張的“拿英、美做榜樣”“實行民治主義”主要體現在思想文化層面。在他們看來,因國人思想道德落后,中國“名為共和而實不至”⑨陳獨秀:《再質問〈東方雜志〉記者》(1919年2月15日),《陳獨秀文集》第1卷,第403頁。。陳獨秀發表在《青年雜志》創刊初期的文章,反復提及思想道德與民主共和的脫鉤,批判與共和國體絕無“融合會通之余地”⑩同上。的舊倫理、舊道德、舊思想。
綜言之,在一戰前后世界主義濃郁的思想氛圍中,陳獨秀、毛澤東等先進知識分子視個人為道德關懷的終極單位,憧憬消弭國家之爭的大同世界,表達出他們對人類整體命運及世界整體利益的關心。在路徑選擇上,他們以進化論觀歷史,以為人類走向大同須經民主主義。這些世界主義言說表現出來的個人關懷與民主主義選擇,與此時其他知識分子的相關表達并無二致,是時代思潮的折射與反映。這說明先進知識分子實現思想轉變、最終走向馬克思主義,必將經歷復雜艱辛的心路歷程。
毛澤東指出,“世界大同,必以各地民族自決為基”①毛澤東:《致張國基信》(1920年11月25日),《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年6月—1920年11月)》,第560頁。。近代中國在西方列強威逼之下進入其所主導的世界體系。身處其中的先進知識分子向往世界大同,實則是借世界主義表達國家關懷,解決中國在世界體系中如何自處與他處的時代問題。
“近代中國一個宏闊的時代轉變,就是‘天下’的崩散及其多重演變——向外轉化成了‘世界’與‘中國’,向內轉化成了‘國家’和‘社會’。”②羅志田:《天下、國家與社會:我們怎樣看“五四”》,《探索與爭鳴》2019年第5期。反映在知識分子身上,便是他們在對中國與世界關系認知的基礎上,產生初步的國家意識。陳獨秀談及自己何時萌生國家觀念時,特別提到甲午年、庚子年這兩個時間節點。甲午海戰、庚子事變中中國的挫敗讓他明白,世界并非傳統天下觀中的完全一體,“此疆彼界,各不相下”,中國只是世界萬國中之一國③陳獨秀:《說國家》(1904年6月14日),《陳獨秀文集》第1卷,第37頁。。此時中國,列強肆虐,瓜分豆剖,命懸一線。由此出發,陳獨秀開始思考“我們中國何以不如外國,要被外國欺負”④陳獨秀:《說國家》(1904年6月14日),《陳獨秀文集》第1卷,第37頁。。與陳獨秀相似,周恩來的國家意識也產生于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交往”的危機時刻。日本逼迫中國簽訂二十一條,“神州存亡危急之秋,一發千鈞之際”,周恩來的“愛國熱誠”油然而生⑤周恩來:《子輿氏不言利,司密氏好言利,二說孰是,能折衷言之歟》(1915 年秋),《周恩來早期文集(1912年10月—1924年6月)》上卷,第67頁。。這種“愛國熱誠”是與生俱來亡國的悲切,“土地喪失,國亡即在目前,此固非常之時勢也。”⑥周恩來:《或多難以固邦國論》(1915年冬),《周恩來早期文集(1912年10月—1924年6月)》上卷,第72頁。毛澤東雖未提及某個政治事件的沖擊,但和其他時人一樣,他的國家意識也與中國走向世界的遭遇有關。在東山小學堂讀書時,校外私塾李漱清向他推薦《論中國有被列強瓜分之危險》,從此“認識大家都有救國的責任”⑦[美]埃德加·斯諾筆錄:《毛澤東自傳》,汪衡譯,青島:青島出版社,2003年,第22頁。。惲代英甚至喊出“我們是世界上最羞辱的國民”⑧惲代英:《互助社的第一年》(1918年10月),《惲代英全集》第2卷,第119頁。,慨嘆中國任人宰割的屈辱命運。這種因民族危難而產生的國家意識,帶有亡國滅種的危機感與居于弱國的恥辱感。進一步說,這種國家意識是先進知識分子在感受到中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不對等”交往后得出的,是一種具有世界視野的民族主義。
小兒腹股溝斜疝是小兒外科常見病之一,多見于早產兒,男性患兒較多[1-2]主要病因是腹膜鞘狀突未閉合,主要治療方法是疝囊高位結扎術,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術在許多醫院取得了滿意的療效,表現出明顯的優勢。本研究回顧分析255例小兒腹股溝斜疝患兒的臨床資料,旨在探討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臨床應用效果及價值。現總結報告如下。
當把中國放入世界考察,與其他國家比較,得來的必然是更深的失望。陳獨秀的《愛國心與自覺心》曾引發激烈爭論,時人以為文章表達了陳獨秀希望中國滅亡的不良居心。其實陳獨秀的意圖恰恰相反,他是在用一種驚世駭俗的語氣警醒國人愛國。以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民主政體為據,陳獨秀主張建立西方民主式的“善國家”,以“保障人民之權利,謀益人民之幸福”,反對一味追奉“外無以御侮,內無以保民”甚至“殘民”的“惡國家”⑨陳獨秀:《愛國心與自覺心》(1914年11月10日),《陳獨秀文集》第1卷,第87頁。。從一味忠君到以民為主,是一種告別盲目主義的理性愛國主義;從視野朝上到眼光向下,體現了陳獨秀國家觀念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清朝覆滅前幾年勤王,而后支持辛亥共和,再到對以歐美為典范改造中國的失望,陳獨秀經歷了與其他時人大致相同的心路歷程。亂象叢生的民國政治,讓他心灰意冷。愛之深,責之切。愛國心依然熱烈的他不愿為徒有共和虛名的祖國捧臭腳,憤而作文,喊出“惡國家勝于無國家”的警言。此后拒談政治,遁入思想文化領域,發起新文化運動,以思想啟蒙再造中國。
辛亥革命后那幾年,與陳獨秀一樣,中國很多知識分子都秉持一種悲觀的國家論,由此衍生出改造中國的自覺。李大釗急切表達這種愿望,認為中國應藉世界“再造之初”,以“再造之中國適于再造世界之新潮流”①李大釗:《民彝與政治》(1916年5月15日),《李大釗全集》第1卷,第287頁。。毛澤東考察德意志后提出,中國應變化民質,改良社會,此為“生死成毀之大變化”②毛澤東:《〈倫理學原理〉批注》(1917至1918年),《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年6月—1920年11月)》,第201頁。。用周恩來的話來說:“我們雖是中國人,我們的眼光終須放到全世界上來。”③周恩來:《共產主義與中國》(1922年8月16日),《周恩來早期文集(1912年10月—1924年6月)》下卷,第457頁。他們“以世界大勢律中國”④蔡和森:《蔡林彬給毛澤東》(1920年8月13日),《蔡和森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5頁。,為再造中國尋求依據。視野是世界的,關懷卻是民族的。
即便在世界主義色彩特別鮮明的新文化運動中,當時知識界的言說最終都落到民族國家上。陳獨秀創立的《青年雜志》創刊號號召,青年蟄伏研求“修身治國之道”,“不可不放眼以觀世界”⑤《社告》,《青年雜志》第1卷第1號,1915年9月15日。。發刊詞《敬告青年》主張“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因為“國民而無世界智識,其國將何以圖存于世界之中?”⑥陳獨秀:《敬告青年》,《青年雜志》第1卷第1號,1915年9月15日。《青年雜志》此后甚至提出:“介紹西方學說,改造中國社會,此固本志唯一之宗旨。”⑦陳獨秀:《答孔昭銘》,(1916年12月1日),《陳獨秀文集》第1卷,第196頁。為踐行“唯一之宗旨”,其盡心輸入西學,甚至因“揚西抑東”而引發讀者批評⑧記者:《通信》,《青年雜志》第1卷第6號,1916年2月15日。。其實,這里的引進西學,是為求“治國之道”,“揚西”實則是為了“揚東”。批評者顯然未領會陳獨秀的良苦用心。用周恩來的話來說,他們是想“引著國人注重世界大局的潮流,打破狹意的國家范圍”,“選擇各種有關世界新潮流的討論同主張,供給現在正求解放的中國”⑨周恩來:《本報繼續出版的布告》(1919年10月7日),《周恩來早期文集(1912年10月—1924年6月)》上卷,第442頁。。
問道世界,再造中國,是這些先進知識分子的共識。1917年周恩來赴日前贈言友人:“志在四方”,“愿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⑩周恩來:《題詞書贈郭思寧(三幅)》(1917 年8 月30 日),《周恩來早期文集(1912 年10 月—1924 年6月)》上卷,第3頁。。非常貼切地表達了世界主義的國家歸宿。李大釗、陳獨秀、周恩來等人急迫擁抱世界,是為了造就新民族、成就新中國。唯如此,“吾人始有與晰族周旋之價值,吾人始有食息此大地一隅之資格”?陳獨秀:《一九一六年》(1916年1月15日),《陳獨秀文集》第1卷,第132頁。。言在學習西方,意在改造中國;志在立足世界,事在建設國家。若不迎頭趕上,中國將無法“圖存于世界之中”;只有更新民族,吾人才有“食息此大地一隅之資格”。種種意見,指向中國在世界中的生存資格和話語權勢。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講,偌大的中國如不盡快實現現代化,則會被開除地球“球籍”?毛澤東:《增強黨的團結,繼承黨的傳統》(1956年8月30日),《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9頁。。幾位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的認知跨越時空交匯重疊,都在考慮再造后的中國如何進入世界,思考中國如何存于世界。
尋求中國在世界體系中的生存資格,是經歷近代落后挨打那一代知識分子的共同做法。新文化運動時期頗有影響的“少年中國學會”創始人王光祈描述“少年中國”夢想:“我將中國這個地方,看作世界的一部分……我理想中的‘少年中國’就是要使中國這個地方——人民的風俗、制度、學術、生活等等——適合于全世界人類進化的潮流,而且配得上為大同世界的一部分。”①王光祈:《“少年中國”之創造》,《少年中國》第1卷第2期,1919年8月15日。“食息”一隅的“資格”、“配得上大同世界”,是落后國家國人孜孜以求中國在世界生存權、話語權的殷切期待。
這里點出了近代知識界國家觀外傾的趨勢。這種國際意識在一戰前后表現尤為突出。②參見徐國琦著:《中國與大戰:尋求新的國家認同與國際化》,馬建標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彼時先進知識分子專心表達的世界主義,其實是對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期待。關于中國應否參戰,陳獨秀以為,中國應借參戰表示自己“不可侮”,使歐人“莫敢輕侮我”。若“日日長跪于其前(指德國,筆者注),彼世界最重強權且勇武可敬之德意志人,必不容吾不戰而屈茍安忍辱之懦夫棲息于人類”③陳獨秀:《對德外交》(1917年3月1日),《陳獨秀文集》第1卷,第212頁。。李大釗也認為,“倘我國外交從此振刷精神,奮起直追,將來國勢之轉機,未始不基于今日也”④李大釗:《我國外交之曙光》(1917年2月9日),《李大釗全集》第1卷,第449頁。。中國參戰“不在以其實力與德為敵,而在以其誠心與協商國及中立國為友”⑤李大釗:《今后國民之責任》(1917年2月11日),《李大釗全集》第1卷,第457頁。。參戰可揚國威,逆國勢,得盟友,使中國安然處于世界之中。
至巴黎和會召開,參與世界的訴求表現得更加急迫。和會前,美國總統威爾遜鼓吹“公理”,反對強權,提出包括國家平等、民族自決等理念在內的十四條原則,并在巴黎和會上縱橫捭闔,試圖以此原則建構國際聯盟。威爾遜不以強弱而以公理為價值標尺的理念非常動人⑥國人對巴黎和會的樂觀可參見羅志田:《“六個月樂觀”的幻滅:五四前夕士人心態與政治》,《歷史研究》2006年第4期。。陳獨秀深受鼓舞,謳歌威爾遜原則的價值:“不許各國拿強權來侵害他國的平等自由”,“不許各國政府拿強權來侵害百姓的平等自由”⑦陳獨秀:《〈每周評論〉發刊詞》(1918年12月22日),《陳獨秀文集》第1卷,第343頁。。陳獨秀所言極富代表性。此時的中國到處彌漫著樂觀主義情緒,朝野上下都期待中國借重塑世界秩序之機改造自我,建成平等自由國家,步入平等自由世界。大家都盼望著“弱國小國可以出頭了”,中國不會再因弱小而挨打,甚至能借威爾遜“十四條原則”走入世界,與“英、法、美諸強并駕齊驅”⑧迂生:《告梁啟超》,《民國日報》1919年1月5日。,在公平正義的世界體系中怡然自處。
近代以降,西方入侵,中國落后挨打。素以天下中心自居的國人不甘于此,學習西方,改造中國,期待以改造后的中國進入世界。在此語境中,毛澤東等先進知識分子形成世界主義的愛國意識。對內思考如何保國,對外思考如何立世。他們主張,用最新最近的世界潮流再造中國,表現出救國路徑選擇上的開放性與世界性;以再造之中國適應再造之世界,體現出使中國走向世界并在世界體系中謀求更大作為的責任擔當。民族主義訴求透露出世界主義情懷,世界主義言說蘊含著民族主義關懷。
毛澤東等先進知識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較集中地發生于1920年中后期。前已提及,巴黎和會讓國人看清了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聯合起來弱肉強食的本質,“帝國主義壓迫的切骨的痛苦,觸醒了空泛的民主主義的噩夢”②瞿秋白:《新俄國游記——從中國到俄國的記程》,丘桑主編:《多余人心史》(民國奇才奇人系列:瞿秋白卷),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第86頁。。民主主義光環逐漸黯淡,國人需要新的指導思想。此時“社會主義的蘇俄宣告成立,中國社會的變革就因而更覺復雜”③伍啟元:《中國新文化運動概觀》,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第173頁。,有人依然迷戀西方,有人回頭看,有人試圖創設第三種文明,毛澤東等人則在“復雜”中走向馬克思主義。④梁漱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中提出人類將“由西洋態度變為中國態度”,全世界都要走“中國的路,孔家的路”,實現“中華文化之復興”。梁啟超在《歐游心影錄》中則提出以中國固有文化為主體,“拿別人的補助他”,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去拯救西方行將破產的“物質文明”。張東蓀發展梁啟超觀點,主張“專從第三種文明去下培養功夫”,提倡互助精神,培養協同性格,養成自治能力,培植合群道德。張東蓀理解的“第三種文明”采納社會主義“含有至理者,先行改良社會組織,使人民于經濟上得相安,于心理上得其平”,即“過激主義之穩健化”,“穩健的社會主義”“渾樸的社會主義”。
確定馬克思主義的選擇,與蘇俄的積極作為有關。五四運動后不久,蘇俄發表“加拉罕宣言”,宣布廢除沙俄時代中俄之間簽訂的秘密條約以及沙俄從中國攫取的其他特權,主張中俄恢復交誼。1920年初,《大公報》《晨報》《民國日報》《申報》等各大報刊積極轉載“加拉罕宣言”,國人“對蘇聯的勝利表示無限的欣喜與真誠的慶祝”⑤吳玉章:《中國青年偉大光榮歷史的一頁》(1940年5月4日),楊琥編:《民國時期名人談五四:歷史記憶與歷史解釋(1919—1949)》,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551頁。,對蘇俄的友好給予誠懇有力的表示⑥《勞農政府通牒原文》,《民國日報》1920年4月5日。,由此掀起一股“友俄狂潮”⑦“加拉罕宣言”傳入中國后引發國人對蘇俄的親近、友好,可參見周月峰:《“列寧時刻”: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的傳入與五四后思想界的轉變》,《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蘇俄友好表示的影響不止于此。親歷此段歷史的蔣夢麟曾說,其更深遠的影響在于為“蘇俄式的共產主義在中國鋪了一條路”⑧蔣夢麟:《西潮·新潮:蔣夢麟回憶錄》,北京:新星出版社,2016年,第112頁。。受蘇俄友好表示感召,一些先進分子對蘇俄革命及其指導思想投以更大的熱情與更深的研究。隨著其他社會改造實踐的破產,他們逐漸轉向以俄為師,以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與世界。①以毛澤東為例。1920年7月間他集中表達對巴黎和會及威爾遜“空頭支票”的不滿后,便全力投入湖南自治運動,同時對蘇俄投以更大熱情:參加俄羅斯研究會,熱心搜集當時中國為數不多的共產主義書籍,主持編輯的刊物及組織的文化書社積極宣傳社會主義,與蔡和森等留法勤工儉學友人討論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及馬克思主義。至1920年年底湖南自治運動失敗后,毛澤東放棄局部改造,選擇了“激烈方法的共產主義”。
首先,對內來說,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學說可以指導中國進行社會革命,實現社會改造。在對空泛民主主義失望后,李大釗提出,過去人類全部的歷史都是階級競爭的歷史。階級競爭的歷史并非真歷史,真歷史的新紀元是“把從前階級競爭的世界洗得干干凈凈,洗出一個嶄新光明的互助的世界來”。這就意味著,要用“最后的階級競爭”,讓“階級社會自滅”。“最后的階級競爭”,顯然是對資產階級的斗爭,因為“資本家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的生產方法采敵對形態者的最后”②李大釗:《階級競爭與互助》(1919年7月6日),《李大釗全集》第2卷,第482頁。。李大釗仍然向往光明互助的大同世界,主張以階級斗爭推翻資產階級趨向于此。當然,李大釗不得不承認,中國尚未經歷資本主義的發展發達,資產階級在中國未成氣候,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不應反對資本主義。中國民眾受世界資本主義的壓迫“較各國直接受資本主義壓迫的勞動階級尤其苦痛”③李大釗:《中國的社會主義與世界的資本主義》(1921年3月20日),《李大釗全集》第3卷,第359頁。,因此必須“鏟除國內的掠奪階級,抵抗此世界的資本主義,依社會主義的組織經營實業”④李大釗:《中國的社會主義與世界的資本主義》(1921年3月20日),《李大釗全集》第3卷,第360頁。。李達也認為,在中國“國際資本階級的侵奪和壓迫,也跟著一步一步的厲害”,導致國人失去平等自由,民主主義破產。如何求平等自由?只有實行俄國式的社會革命⑤李達:《社會革命底商榷》(1920年12月),《李達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45頁。。
初步明確選擇后,他們以公開宣言反對資本主義。《共產黨》月刊第五號短言稱:“現代的經濟變動是世界的不是國別的了,大家不要妄信經濟組織及狀況幼稚的國家仍然應采用資本制度;同一起首創造,不必再走人家已經走過的錯路了,這就是我們共產黨在中國經濟的使命。”⑥《〈共產黨〉第五號短言》(1921年6月7日),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檔案館編:《中國共產黨重要文獻匯編(1921年7月—1921年12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537頁。實行階級斗爭,進行社會革命,消滅資產階級,正是中共一大的核心主張。此后,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從資本擴張的全球性出發,強調居于世界之中的中國無法逃脫國際資本的侵略,并以此回應中國沒有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對立的指責,為中國進行社會革命提供合理邏輯。國內實行階級斗爭,是秉持世界眼光考察資本擴張后的結論。
“不必再走人家已經走過的錯路”,彰顯了后發國家的超越意識。中國應以更優的發展方式避免先發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出現的困頓,是20世紀20年代很多先進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產生好感的一個原因。用周恩來的話來說,中國不能“守著那機械式的變化,盡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資本主義”⑦周恩來:《共產主義與中國》(1922年8月16日),《周恩來早期文集(1912年10月—1924年6月)》下卷,第457頁。。不必走歐美已經暴露無能的資本主義“死路”,而是要選擇曙光已現的社會主義新路⑧同上。。對馬克思主義研究頗深的李漢俊主張徹底研究資本主義和勞動問題,“如果外國是因這些問題受過困苦的,我們就要設法避免他;以便我們能夠安全地進化下去”①李漢俊:《我對于罷工問題的感想》(1921 年3 月5 日),《中國共產黨重要文獻匯編(1921 年7 月—1921年12月)》第1卷,第450頁。。陳獨秀觀察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千瘡百孔,于是指出,“采用在歐美已經造成實業界危機的資本主義來發展中國實業,未免太無謀了”②陳獨秀:《社會主義批評——在廣州公立法政學校演講》(1921年1月15日),《陳獨秀文集》第2卷,第126頁。。后發國家不僅可以學習先發國家獲得快速發展,還可以站在后來者立場去規避先發國家的教訓與不足,進而青出于藍勝于藍,創設一種更新更優的發展模式。
大致從一戰開始,反思資本主義弊端就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現象,中國一些先進知識分子也開始批判資本主義,但未能徹底告別資本主義,因為彼時尚未出現一種超越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直至俄國人“眼看著這資本戰爭的慘禍,從恐懼的自覺中,乃終能一躍而握住了政權,造成無產階級專政的局面,超過了歐美先進國中兄弟們向來成就的紀錄”③周恩來:《無產階級革命的俄羅斯》(1922 年12 月1 日),《周恩來早期文集(1912 年10 月—1924 年6月)》下卷,第474—475頁。。十月革命讓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實現了一種對抗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提供了不同于資本主義的新選擇。不僅如此,蘇俄無產階級專政利用國家資本發展實業,可以避免資本主義國家競爭之弊,“后進的許能賽過先進的早成為工業極發達之國”④周恩來:《無產階級革命的俄羅斯》(1922 年12 月1 日),《周恩來早期文集(1912 年10 月—1924 年6月)》下卷,第475頁。。在世界范圍內比較進而選出最優方案改造中國,眼光是世界的,歸宿則是民族的。
以前追趕資本主義,現在超越資本主義。這種趨向更新更近更完美社會形態的選擇,依然帶有進化史觀的色彩⑤社會進化論與唯物史觀的親和已為廣大學者關注。社會進化論的廣泛傳播為唯物史觀的傳播和接受創造了有利條件。值得注意的是,社會進化的歷史觀并非在某個時間節點自然而然退出歷史舞臺,仍殘留于五四以后新進的唯物史觀論者的相關論述中。參見單繼剛:《社會進化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第一個理論形態》,《哲學研究》2008年第8期;王增智:《社會進化論:唯物史觀在中國早期傳播的理論中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9期。。前已述,毛澤東等人以為大同是社會進化的最后一端。年輕時的毛澤東擔心,大同雖美好,卻陳義過高,“競爭抵抗之波瀾”使人不能“安處于大同之境”⑥毛澤東:《〈倫理學原理〉批注》(1917至1918年),《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年6月—1920年11月)》,第185頁。。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后,毛澤東看到了以階級斗爭消滅“競爭抵抗”的可能。中俄毗鄰,國情相似,因而“論社會革命之著明者,稱俄羅斯,所謂‘模范國’是也”⑦毛澤東:《學生之工作》(1919年12月1日),《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年6月—1920年11月)》,第454頁。。至此,毛澤東明確了改造中國的路徑:以俄為師,自下而上發起社會革命。在毛澤東領導的中國革命即將成功之際,他以更加自信的姿態提出:“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到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消滅階級和實現大同。”⑧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1949年4月30日),《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6頁。在毛澤東這里,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學說因結合中國實際得以豐富與發展,在通往理想社會的進程中,出現了一種適合生產力落后、社會經濟不發達國家的嶄新社會形態,即新民主主義社會。
“近世科學的發達和資本主義的進展把整個地球打成一片”①伍啟元:《中國新文化運動概觀》,第3頁。。因此,“中國問題本來是世界的問題,然從事中國改造不著眼及于世界改造,則所改造必為狹義,必妨礙世界。”②毛澤東:《在新民學會長沙會員大會上的發言》(1921年1月1日、2日),《毛澤東文集》第1卷,第1頁。改造中國,離不開改造世界。對外來說,馬克思主義能為改造世界、建立公平正義的世界新秩序提供現實途徑。
就在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十四條原則并以此建構國際新秩序時,列寧提出民族殖民地問題理論,即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與世界上其他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推進世界革命,推翻國際帝國主義,建立與國際帝國主義世界體系相對抗的、公平正義的世界新體系。在這一理論引導下,蘇俄政府積極作為,扶植東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革命力量。這也是“加拉罕宣言”發表的重要背景③“加拉罕宣言”“拉攏”中國意圖明顯,宣稱“如果中國人民愿意像俄國人民一樣獲得自由,愿意擺脫協約國在凡爾賽給中國人民所安排的命運,不成為第二個朝鮮或第二個印度,那就請中國人民了解,在爭取自由的斗爭中,唯一的同盟者和兄弟是俄國工人、農民及其紅軍。”(《新青年》第7卷第6期,1920年5月1日)列寧闡述民族殖民地問題理論時,曾對中國人說:“中國是巨人,如果站起來,就可以消滅帝國主義。”如此表述常常出現,表達了對中國力量的倚重。(梁復然:《廣東黨的組織成立前后的一些情況(一九六二年三月——一九六四年五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史研究室、中國革命博物館黨史研究室選編:《“一大”前后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前后資料選編》(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54頁。)。國人欲借威爾遜主義進入世界,但巴黎和會外交失敗證明此路不通。與此針鋒相對,列寧主張以世界革命實現世界秩序的更迭,強調中國是其中的重要力量,非常能打動人心。
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先進知識分子醉心于蘇俄宣言彰顯的“愛人的精神”,以為這是傾于“世界主義”④李大釗:《法俄革命之比較觀》(1918年7月1日),《李大釗全集》第2卷,第330頁。。以往世界奉行“在世界能夠爭存的國家必定是大國家”的準則,結果是“擴充帝國主義,壓抑自國的小弱民族,在爭海外殖民地,使半開化未開化之民族變成完全奴隸,窒其生存向上,而惟使恭順馴屈于己”。現在“世界的大國多半瓦解了。俄國的旗子變成紅了色,完全是世界主義的平民天下”。中國應打破“大國迷夢”,“摧〈推〉翻帝國主義,不許他再來作祟”,與全世界尋求解放的民族攜手,將中國變為與俄國一樣的“世界主義的平民天下”⑤毛澤東:《湖南建設問題的根本問題——湖南共和國》(1920年9月3日),《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年6月—1920年11月),第503、504頁。。
這里的世界主義帶上了價值判斷。西方資本主義恃強凌弱的全球擴張,“犧牲弱者幫助強者”⑥陳獨秀:《婦女問題與社會主義——在廣東女界聯合會演說》(1921年1月29日),《陳獨秀文集》第2卷,第144頁。,是“只愿自己好,不愿別人好”的“損人利己的政策”⑦毛澤東:《致張國基信》(1920年11月25日),《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年6月—1920年11月),第560頁。;蘇俄主張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反抗強權,是“幫助弱者抵抗強者”⑧陳獨秀:《婦女問題與社會主義——在廣東女界聯合會演說》(1921年1月29日),《陳獨秀文集》第2卷,第144頁。,真正實現了平民主義。這種世界主義契合了隱于國人思想深處的以自由、平等、利他為倫理基礎的大同理念,正是毛澤東追求的“愿自己好,也愿別人好”“即愿大家好的主義”的世界主義⑨毛澤東:《致張國基信》(1920 年11 月25 日),《毛澤東早期文稿》(1912 年6 月—1920 年11 月),第560頁。,具有比西方資本主義更高尚的倫理價值。
蘇俄倡導的世界革命不僅具有道義的優越性,更代表歷史進化的方向。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是在弊端紛呈的資本主義基礎上開出的新革命形式。世界總是向好發展,社會主義“代替共和政治,也和當年共和政治起來代替封建制度一樣,按諸新陳代謝底公例,都是不可逃的運命”①陳獨秀:《國慶紀念底價值》(1920年11月11日),《陳獨秀文集》第2卷,第57頁。。“社會主義真為改造現世界對癥之方”②蔡和森:《蔡林彬給毛澤東》(1920年8月13日),中國革命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編:《新民學會資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29頁。。從事實上看,“現在世界顯然為兩個敵對的階級世界”③蔡和森:《蔡林彬給毛澤東》(1920年9月16日),中國革命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編:《新民學會資料》,第153頁。,“世界革命運動自俄革命成功以來已經轉了一個大方向”,即“無產階級獲得政權來改造社會”④蔡和森:《蔡林彬給毛澤東》(1920年9月16日),中國革命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編:《新民學會資料》,第161頁。。
轉變為中國共產黨人后,這些先進知識分子更加急切地表達參與世界革命的意愿。彭湃表示,“最近世界之趨勢,非國家對抗國家,乃世界之無產階級對抗特權階級(官僚資本家)是也。今后之戰爭,亦非國家之戰爭,乃世界之無產階級,與特權階級之戰爭是也”⑤彭湃:《告同胞》(1921年9月1日),《彭湃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7頁。。惲代英以為,“各地階級戰爭,與社會主義的運動,都變成了一個事體,或亦顯然是像向那里去”⑥惲代英:《階級爭斗》(1921年1月),《惲代英全集》第4卷,第437頁。。李達樂觀地認為,“歐戰剛告終的時候,資本主義已將屬壙”,正走向無產階級的世界革命。世界革命浩浩蕩蕩,中國不能清談誤事,“貽誤戎機”,“應努力實行”。⑦李達:《評第四國際》(1922年7月),《李達全集》第2卷,第181、182頁。
中共二大開始用二分法去看待整個世界,以為世界分為被壓迫民族、無產階級與國際帝國主義、資產階級相對立的兩極,“最近世界政治發生兩個正相反的趨勢”,即“世界資本帝國主義的列強企圖協同宰制全世界的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和“推翻國際資本帝國主義的革命運動”⑧《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1922 年7 月),《中國共產黨重要文獻匯編(1922 年)》第2卷,第221頁。。“中國的反帝國主義的運動也一定要并入全世界被壓迫民族的革命潮流中,再與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聯合起來,才能迅速的打倒共同的壓迫者——國際資本帝國主義。”⑨《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1922 年7 月),《中國共產黨重要文獻匯編(1922 年)》第2卷,第222頁。
如此表述將反抗國際資本主義的世界革命與改造中國的社會革命聯系起來。對外彰顯資本主義的階級性,中國應與無產階級國家蘇俄及其他受國際資本主義壓迫的民族聯合,進行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對內張揚資本主義侵略的國際性,強調中華民族對抗國際資本的壓迫。對內的革命主張顯然已經超越了階級區隔,國際資本對中國的壓迫不分階級與階層,那么不同階級、階層就應聯合起來,一致對外。從階級斗爭到民族解放,力量弱小的中國共產黨找到了中國革命的可行之徑。此后,中國共產黨積極向蘇俄及共產國際靠攏,并以建立民主聯合戰線的方式實現與國民黨的合作,推進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運動,匯流于世界無產階級解放運動之中,實現“中國民族得列于人類中間彼此一視同仁”①周恩來:《共產主義與中國》(1922年8月16日),《周恩來早期文集(1912年10月—1924年6月》下卷,第458頁。。改造中國與改造世界相得益彰,互相成就。
近代中國特殊語境中,毛澤東等先進知識分子以進化史觀考察世界歷史,以世界眼光思考中國命運。在回答如何救國,中國如何處理與世界的關系、如何走向世界并走向未來等問題時,受傳統大同思想與國內外局勢影響,以為將來之世界必趨于大同。在走向大同的路徑選擇上,他們從道德主義走向現實主義,從個人的獨善其身走向組織化的革命行動,從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他們的大同世界主義向往最終因選擇馬克思主義而得以完滿:對內發動社會革命,改造中國;對外聯合被壓迫民族,推行世界革命。這些認識彰顯了同情弱小、張揚公道、匡扶正義的倫理追求,體現了積極參與世界革命、重塑世界歷史的意愿,展現了對人類整體命運與世界未來歷史的關心,構成了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主義,具有革命性和創造性的理論意義。這種帶有明顯價值判斷、描述現代社會、刻畫未來遠景的世界主義,為早期中國共產黨提供了處理國際關系、國家關系的價值遵循,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行為產生了潛在而深遠的影響。秉持“愿自己好,也愿別人好”的“世界主義”,追求建立一個沒有強權、平等自由、互助友愛的理想世界,是早期中國共產黨人步入改造中國、改造世界革命實踐的原動力,影響至今,仍具啟示意義。
不過,早期中國共產黨人關于中國與世界的認知,是為回應現實,而非純粹的學理建構,表達了對近代中國落后時局的批判與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抵抗。批評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及西方意識形態的另一端,是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對列寧民族殖民地問題理論及世界革命學說的心悅誠服以及對蘇俄和共產國際的熱烈追捧。中共二大指出,“中國共產黨要召集中國工人們加入世界工人的聯合戰線,保護無產階級的祖國——蘇維埃俄羅斯”,“并要邀集中國的被壓迫群眾,也來保護蘇維埃俄羅斯”②《關于“世界大勢與中國共產黨”的議決案》(1922年7月),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136—137頁。。陳獨秀曾言:反帝國主義的國際聯合,首當其沖要“以承認蘇俄為具體的有效的辦法,因為現在的蘇俄是協助全世界被壓迫的民族反抗帝國主義之中心”③陳獨秀:《賄選后國民所能取的態度》(1923年10月17日),《陳獨秀文集》第2卷,第466頁。。中國共產黨奉共產國際為世界革命的中心,積極捍衛“無產階級的祖國”蘇俄,不利于組織獨立。這與早期中國共產黨理論素養不高、理性思考欠缺有關,帶有時代的局限性。盡管如此,他們的世界主義思想將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