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娟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點在社區。“五社聯動”作為中國特色的社區治理創新機制,通過以社區為平臺、社會工作者為支撐、社區社會組織為載體、社區志愿者為輔助、社區公益慈善資源為補充的方式,促進社區治理主體之間的有機互動、多元協同和有序參與,高效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州市是全國首批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地州,博樂市作為博州中心城市,始終堅持以黨建引領凝聚各方力量,運用“五社聯動”機制,有效提升了社區治理效能。
博樂市緊緊圍繞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具體要求,積極推進黨建引領、多元聚力的“五社聯動”機制,進一步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的組織力、凝聚力和服務力,打通基層社會治理和民生服務的“最后一米”。
筆者通過對博樂市770 名社區干部和1787 名社區居民進行問卷調查,與20名社區書記、30名社區居民和進駐鄉鎮(街道)社工站開展服務的5家社會組織進行了深入訪談,基本了解了博樂市黨建引領“五社聯動”機制的運行現狀。
一是構筑平臺,筑牢社會治理根基。博樂市始終將社區作為有效聯系居民群眾的前沿陣地,聯動48個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雙報到”,組建180支黨員志愿服務隊,構建“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總支—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四級黨建縱向網格,推動街道、社區、小區、社會組織、共建單位黨組織開展共建活動,實現組織聯建、治理聯抓、資源聯享、活動聯辦、服務聯做,打造出了一支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一專多能、全崗都通”的團隊。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居民遇到問題通過社區解決的比例高達83.44%,居民對社區工作的滿意度高達92%。
二是增能賦權,促進社區社會組織作用發揮。目前,博樂市已建立市級社會組織孵化基地1個,鄉鎮(街道)社區社會組織孵化基地3個,鄉鎮(街道)社會工作站10個;同時引入5家社會組織開展基層社會治理、社會工作服務等。調研發現,社區居民總體對社會組織的各項工作認可度較高,普遍認為社會組織獨立開展工作的能力強、提供的服務內容豐富、服務專業程度高、服務活動開展頻率高、服務人群覆蓋范圍廣、重視居民主體參與、鏈接資源能力強等。超過一半的居民接受過文體娛樂、志愿幫扶、慰問關愛、醫療救助等方面的服務,超過一半的居民認為社會工作站的服務態度好、能夠幫助居民解決問題、服務專業、服務內容豐富。
三是健全體系,強化社會工作者專業能力培訓。博樂市通過印發《博樂市社區職業化干部隊伍建設管理辦法(試行)》,推行社區工作者“三崗十八級”職業薪酬體系,保證“五險一金”待遇,構建黨性鍛煉、理論學習、國語強化、業務實訓、練兵比武、獎優罰劣“六位一體”社區工作者培訓體系,著力提高社會工作者的專業支撐作用。全市所有的社區工作者均接受過相應的基層社會治理相關培訓。
四是充分動員,發揮社區志愿者的輔助功能。博樂市不斷完善志愿服務制度和工作體系,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務網絡,通過開展常態化的志愿服務、團隊合作,強化信息互通、需求對接和資源共享,99.08%的居民愿意參與到志愿服務中來,實現了志愿服務力量與基層治理創新的有機結合。
五是創新模式,激活社區慈善平臺功能。博樂市以“民生需求”為導向,創新打造“黨建+”積分超市模式,組織轄區單位、愛心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提供物資,積極探索、鏈接社區范圍內的社會公益慈善資源,通過“以勞動換積分、以積分換物品”的方式,鼓勵廣大居民群眾積極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營造良好的慈善社區氛圍。目前,博樂市有一半以上的社區有“愛心超市”。
一是滿足了社區居民的多元需求。按照“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的宗旨,實現了社區、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和社區慈善資源多個主體的共同參與,充分挖掘了社區的潛在資源,提升了社區服務便捷化水平,滿足了居民的多元生活需求,建立起了高度的社區歸屬感和認同感。二是促進了多元主體協同共治。在以社區為平臺的黨建引領下,在社區居委會和社會工作者的深度嵌合下,通過線上線下多方式吸納社會資源,匯集社區居民、企業、組織、轄區單位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激發出居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積極性,居民的主人翁意識更加強烈。三是推動了社區秩序共建。創新“黨建引領+網格管理+志愿服務”的治理模式,挖掘社區居民潛力,調動居民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組建志愿服務隊,通過深入小區院落、樓棟單元,講解政策、化解糾紛,聽取心聲、紓解難題,形成了社區上下秩序共建的良好局面。
總體上看,博樂市“五社聯動”機制運行效果較佳。然而,該機制在實踐過程中仍存在社區行政負擔過重、社區社會組織發展滯后、社工服務水平較低、社區居民參與度較低和社區公益慈善資源未被充分發掘等較為突出的問題。
調研數據顯示,博樂市60%以上的社區工作者至少要花費60%以上的時間和精力處理上級部門布置的各項工作任務,導致社區工作者在維護社區治安、管理社區公共事務、調節居民矛盾、滿足居民需求等方面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不能很好地滿足社區居民所需。
目前,博州建立了社會組織孵化基地,但是僅有7 家社會組織入駐,博樂市入駐的社會組織僅有2家,鄉鎮(街道)社區社會組織孵化力量也十分薄弱。在老年服務方面,目前博樂市僅有6家社區食堂和4家日間照料中心,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另外,社會組織內部仍存在人員結構不合理、內部監管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日常工作中提供的服務與群眾實際需求存在偏差。
目前博樂市共有持證專業社工23人,大部分在職社工專業能力普遍不足。調研發現,居民所要求的服務主要集中在文化活動、生活服務、就業培訓、維權服務、親子教育等方面,但是社工由于經驗不足,難以提供精準化服務,且服務能力十分有限。
居民是社區治理工作的服務主體,社區治理離不開社區居民的高度參與。調查問卷顯示,絕大多數居民愿意參與社區組織開展的各項活動,但就實際開展工作的情況來看,有相當一部分居民實際并未參與到社區治理當中。一是當前社區開展的活動內容、形式單一,且只是針對少數群體,大部分居民積極性不高。二是缺乏相應激勵機制,居民在參加完社區活動后,精神層面的價值獲得感不高。
通過調研發現,博樂市僅有1個社區啟動了社區慈善基金計劃,其他社區的公益慈善資源大多是以社區“黨建同盟”的企事業單位所提供的人力、物力支撐為主,能為社區實際工作提供的幫助有限。社區“愛心超市”作用發揮有限,很多老人參加活動的目的是得到獎品,并不能為社區帶來新的公益慈善資源,社區對青年人、企業、商戶等群體引導不夠,導致其參與度較低。
在“五社聯動”中,專業的社工機構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能有效帶動社區工作。但社工機構作為外來組織進入社區,與居民之間需要有一個相互熟悉和融入的過程,這就需要社區和社區社會組織的高度配合。但在實際運作中,社區社會組織、社區主體之間不夠了解,合作深度不夠,社區公益慈善基金組織作為一個聯動主體,尚未得到推廣,聯動中的輔助力量不足,資源鏈接不足、效率較低。
優化“五社聯動”機制,需要從“五社”自身和“聯動”機制出發,在各主體發揮好自身優勢的同時充分協作,真正實現在“聯中動”、在“動中聯”。
以社區黨組織為主體,打造“黨建+社區治理”紅色品牌,實行“頭雁領航、三級聯動”,通過街道任命、競爭選拔、一線考察等形式選優配強社區書記,全面強化社區黨組織人員力量和履職能力。充分發揮“黨建同盟”資源統籌優勢,依托在職黨員“雙報到”制度,繼續建強社區志愿服務隊,形成“黨建+志愿服務”模式,增強居民參與的動力。構建以社區為平臺,社區組織、社區志愿服務隊為核心的溝通交流、資源交換平臺,讓居民在交流中增進感情,提升居民的參與動力,真正實現基層治理由“單打獨斗”向“協同作戰”轉變。
利用博州社會組織和各鄉鎮(街道)的孵化基地,健全“全流程保障”的孵化培育模式,培育孵化一批專門從事社會服務類、公益慈善類、志愿服務類的居民需求度較高的社區社會組織,尤其是加快培育社區基金會、愛心超市、互助幫困協會等公益慈善類組織。積極發動社區黨員、律師、網絡達人和熱心志愿者組織設立以銀齡、物業、治安、文化、睦鄰為主的“5”個類型的社區社會組織,因地制宜增設“N”個社會組織,將社區事務、服務交由相應社區社會組織負責,激活社區治理的“神經末梢”。
狠抓社會工作服務體系建設,開展“社工及志愿者能力提升項目”,有針對性培育社工人才隊伍,全面提升社工服務水平。通過提供免費考前培訓、落實持證待遇等方式,鼓勵社區干部參加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和社會工作學歷、學位教育,逐步實現社區專職工作者“持證上崗”全覆蓋。依托社工項目,開展理論培訓、實踐培訓和督導陪伴,提升本土社工的項目策劃、執行和管理能力。舉辦社會工作者專業技能大賽,激勵社工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技能,在社工理念、社工方法、服務場景中做到專業規范,不斷提高自身服務水平,助力營造“五社聯動”的生態圈。
一是培育社區志愿服務組織,明確組織目標和價值,通過開展扶弱濟困、宣傳教育、文體娛樂等志愿服務活動,搭建更多平臺讓社區居民參與志愿服務。二是推行社區志愿服務積分管理制度,明確賦分標準,推動建立“居民點單—社區派單—志愿者接單—居民評單—積分兌換”配套的服務機制,調動居民群眾參與社區治理與服務的積極性。三是做好宣傳工作,提高志愿者歸屬感和價值感。通過社區公告欄、微信平臺、社區榮譽墻等向社區居民做好宣傳,讓居民、志愿者感受到志愿服務工作的光榮性,增強志愿者的歸屬感,增強志愿者身份認同,讓更多居民積極參與到社區治理中。
一是簡化社區慈善組織成立程序。將符合條件的社區社會組織組織起來,統一備案登記。備案登記即可審批,簡化社區慈善組織的進入程序。二是通過建立社區組織慈善信息公開機制,制定行業規范,完善監督機制,增強社區組織慈善透明度。三是完善社區慈善的運營機制,尤其是資源募集和資金分配機制。四是樹立新時代的慈善理念,培育社區精神,豐富慈善形式,加強慈善合作,整合慈善資源,培育良好的社區慈善環境。
一是健全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充分發揮社區服務平臺的作用,助力社工開展社區服務,實行小區治理難題“揭榜掛帥”模式,梳理出“問題清單”,鼓勵社區內的在職黨員、駐區單位、物業企業、業委會、新業態新就業群體、社會組織、小區居民等自治力量主動認領治理任務清單。二是積極鏈接社會各方慈善資源,鼓勵動員公益慈善基金會通過購買服務、設立專項基金等形式創新實施社區服務項目,建立困難群眾與社會慈善資源對接機制,促進社區之間的交流和資源的交換,激活“社區、社工、社會組織、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五個要素,實現各主體間的融合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