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組
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是政府通過市場化方式破解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難題的重要抓手,是持續優化金融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也是更好服務湖北高質量發展、加快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落地見效的重要平臺。
2019年機構改革以來,湖北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聯動各方,通過做優做強機構、推廣新型政銀擔合作、強化重點領域支持,大力推進全省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有效紓解小微企業、“三農”、科創企業融資難題。截至2023 年3 月,湖北省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在保余額888.9 億元,累計減免擔保費16.4億元。
明確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的政府性、準公共性、政策性職能定位,規范發展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2019年以來湖北省新設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28家。目前,省級層面有融資擔保機構8家,市級層面有襄陽、宜昌、黃石等7地建立了全域一體的市級融資擔保集團,縣級層面基本上每個縣(市、區)都有1家融資擔保機構,基本形成“政府主導、一縣一保、龍頭帶動、再擔保支撐”的發展格局。
湖北積極推廣省再擔保集團、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銀行機構和地方政府按照協議比例分擔風險的業務模式。2019 年全省新型政銀擔業務從零起步,業務規模一年一個臺階,年均同比增幅均高于80%,截至2023年3月末,新型政銀擔業務規模達326.7億元,呈現快速發展勢頭。
湖北加快科技擔保體系建設,“4222”科技擔保模式在十堰、鄂州等地共38個市縣落地,推出“科技擔貸”等系列專項產品,積極開展股權、知識產權質押擔保業務,省科技信用擔保占比97.5%。加大對交通運輸、餐飲、住宿、零售等困難行業企業擔保增信力度,服務企業8.3萬筆、業務規模165.6億元。加強創業擔保貸款,創業擔保貸款規模達52.8億元,增長155.1%。加強產品創新,推出“310”“惠農E 貸”“綠色快貸”等多項產品。
湖北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雖然取得一些成效,但相比國家政策要求和市場主體需求還面臨三大問題,需要高度重視并加以解決。
一是業務規模偏小。從全國來看總量不大,2022年末,江蘇、浙江政府性融資擔保在保余額分別為1635.5億元、1880.9億元,而湖北僅為786.5億元,與這些先進省份相比,規模差距較大。與中部六省相比增速不快,湖北同比增速為30.8%,低于江西的40.5%和湖南的56.2%的增速。二是區域發展不平衡。2022年末,黃石、恩施等9個市州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在保余額同比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孝感在保余額明顯低于其他市州,甚至不及中等縣市規模。恩施州至今無市(州)級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是全省唯一一個未加入新型政銀擔合作的市州。三是銀擔合作不夠。郵儲、廣發等銀行存在擔保適配產品少、業務規模小、合作推進慢等問題。此外,縣級機構銀擔合作渠道不暢,全省有42家縣級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僅與各地農商行、村鎮銀行等地方法人銀行開展合作。
一是歷史包袱較重。目前全省政府性融資擔保代償余額64.4億元,其中2015年以前的歷史代償占比88.4%。二是公司治理不規范。表現在少數機構獨立性差,未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內部管理不完善,關聯擔保、自營貸款等違規行為時有發生。三是流動性風險逐步累積。截至2023年3月末,全省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共提取“三金”(一般風險準備金、未到期責任準備金、擔保賠償準備金)43.5億元,存出保證金72.8億元,應收賬款118.9億元,可用資金減少,現金流趨緊。
一是盡職免責流于形式。《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擔保業務盡職免責工作指引》落實情況不理想,少數地方主管部門仍明確要求擔保機構不能有一筆代償,對代償損失“零容忍”,既有違市場規律,也不符合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準公共產品”屬性的定位。二是“四補”機制落實不夠。對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的資本金補充、代償補償、保費補助和業務獎補仍然存在缺項、不及時、不足額的問題,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平均費率已降至0.7%,沒有配套的補貼政策支持,很難實現盈虧平衡,影響可持續發展。三是免稅政策未實質性享受。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相關規定,融資擔保機構的擔保賠償準備金在按擔保責任余額1%比例抵扣的同時,要將上年度計提的擔保賠償準備余額轉為當期收入,重新納稅,這種差額抵扣方式導致融資擔保機構未實質性享受稅收優惠,2022年全省政府性擔保機構實際稅負率為20.1%,明顯高于其他行業平均水平。
湖北省加強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眼全面提升金融資源配置和要素服務保障功能,瞄準“三高地、兩基地”建設、三大都市圈協同發展、強縣工程等重點支持方向,緊扣服務小微企業、“三農”等實體經濟這個根本點,構建業務覆蓋面廣、上下聯動能力強、風控穿透力直達基層的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
一是發揮省級機構引領作用。充分發揮省再擔保集團、省農業信貸擔保、省科技擔保等省級平臺核心帶動作用,堅持“業務下沉、服務延伸”,強化資源集聚輻射功能,提升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整體業務能力。二是積極服務支持三大都市圈和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支持業務規模靠前的武漢、咸寧等地的市級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做大做強,形成引領發展的第一方陣。積極推廣襄陽、宜昌等地融資擔保市縣一體化試點經驗,通過構建股權紐帶、治理紐帶、分險紐帶,推動市級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集團化發展。三是深入推進縣域擔保發展。支持縣市區規范發展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積極推廣宜昌枝江天雨擔保“農合聯+金融”、黃岡羅田金信擔保強化風險防控等模式,解決縣域擔保機構“小、散、弱”問題。引導縣域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入圍更多的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合作,以縣域擔保“小精彩”助力全省擔保體系建設“大精彩”。
一是整合資源構建科技擔保組織體系。支持有條件的市州和國家級高新區新設科技擔保機構,形成覆蓋全省、上下聯動的專業化科技融資擔保組織體系。二是創新優化政銀擔風險分擔機制。科技新型政銀擔業務由省再擔保集團、擔保機構、合作銀行和市縣政府按4∶2∶2∶2比例分擔風險責任,提高地方政府分擔風險比例,降低融資擔保機構承擔風險比例,提高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增信積極性。三是創新產品和服務模式。針對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輕資產、無抵押的特點,引導融資擔保機構加大單筆首擔業務、單筆信用擔業務推進力度,不斷提升信用擔保占比,力爭到2023年底全省科技融資擔保業務規模達到200億元以上,科技融資擔保業務中信用擔保業務占比不低于40%。
一是高效對接產業鏈。引導融資擔保機構高效對接全省10大農業主導產業鏈和16條先進制造業產業鏈,建立產業鏈重點核心企業名單庫,落實金融鏈長制,持續推進金融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重點支持五大支柱產業建鏈補鏈強鏈。二是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引導融資擔保機構依托供應鏈核心企業開發個性化、特色化供應鏈金融產品和服務,積極為應收賬款質押、倉單質押、短期、融資等提供增信。三是加大文旅、外貿產業增信力度。加大對文旅企業首貸和續貸擔保增信力度,提高首擔首貸覆蓋面。積極探索“信保+擔保”融資模式,推廣“金關?!钡葥DJ剑珳手С滞赓Q企業“走出去”,服務提振消費和參與國際經濟循環。
一是推動擔保機構“減量增質”。嚴格市場準入,把好入口、嚴控增量,依法從嚴做好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新設審批。持續開展分類評級,暢通出口、分類處置,對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實行動態管理、優勝劣汰,依法清退一批“失聯”“空殼”及監管不符合要求的機構,避免“劣幣驅逐良幣”。二是推動公司治理“查漏補缺”。強化融資擔保業務監管力度,加強現場檢查、非現場監管和“雙隨機一公開”抽查,督促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嚴守監管紅線,加強公司法人治理,規范股東管理,優化股權結構,完善業務制度,提升風險防控能力。三是推動重點領域“對標合規”。嚴格落實監管指標的剛性約束,重點加強對資本金、代償余額、資產質量、杠桿水平、關聯交易等方面的監管,持續推進指標量化監管。通過強監管引導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依法合規經營,以監管引領政府性融資擔保行業健康發展。
一是壓實屬地責任。借鑒安徽、廣西等地經驗,將推進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納入全省市州縣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履職盡責考核評價體系,強化地方政府的屬地責任和主導推進力度,壓實屬地責任,督促各地堅守“四條原則”,即不以盈利為目標的考核導向、小額分散的擔保模式、盡職免責的風控管理和先代償后分險的業務流程,不斷優化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環境。二是加大政策落實督導力度。定期開展現場督辦,督促和引導各地推動“四補”機制、盡職免責等政策落地落實,增強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可持續發展能力。三是完善稅收優惠政策。加強對政府性融資擔保涉稅事項調研力度,積極向國家相關部委爭取政策支持,進一步完善相關稅收政策,讓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能夠更好地聚焦支小支農主業,提升增信服務效能,把更多的金融“活水”引向小微企業和“三農”主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