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石首市委黨校課題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為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探索構建科技支撐引領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機制新模式,農業農村部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共建一批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經地方推薦和集中遴選,目前全國共有72個縣(區)被列入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共建先行縣。湖北省有石首市、枝江市、襄州區三個縣(市、區)入選,石首市歸屬于涉農高校共建的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2021年以來,石首市委、市政府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和中共湖北省委關于農業科技現代化發展的決策部署,高標準推進農業科技現代化。
一是全力推進產業示范市建設。支持農村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適度規模流轉,實現農村土地流轉面積69.45萬畝、流轉率73.1%,形成了40萬畝優質稻米產業帶、10萬畝優質果蔬產業帶、紅色旅游休閑觀光產業帶、田園風光休閑觀光產業帶。二是全力加快重點龍頭企業培育。實施“一企一策”工作計劃,精準培育一批具有品牌優勢、助農惠農明顯、市場資源豐富的龍頭企業。三是全力促進農業產業鏈發展。圍繞“一粒米、一滴油、一只蝦”發展戰略,建設品牌型、規模化、集群化、高科技的農產品加工體系,重點培育特色淡水水產品、優質稻米、菜籽油、生豬、家禽及蛋制品、蔬菜等六大農業產業鏈。四是全力加速推進農產品加工發展。實施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三年行動,逐步形成東升、高基廟兩個農產品加工園區和以楓林酒業、荊襄九郡等為代表的糧油加工,以湖北譚壇香為代表的蔬菜加工,以湖北海鏵、湖北好味源為代表的水產品加工,以湖北鑫盛農牧為代表的畜禽產品加工。
一是大力推廣農業技術綜合運用。大力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與統防統治,大力推廣水稻、油菜全程機械化技術,開展植保無人機進行病蟲害統防統治工作,推行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二是大力推進農業技術攻關。2023年,石首市加快推進了13項定向技術攻關,主要包括:抗病穩產優質小麥品種產業化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一菜兩用”油菜品種高產薹高營養高價值生產技術試驗示范、皺皮柑提質增效栽培技術研發、“鴨-蛙-稻”模式的優質水稻品種篩選與綜合提檔升級試驗示范、大棚“瓜-稻-菜”模式創新及全程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設施葡萄提質增效栽培技術與品種更新、露天吊瓜養分精準調控關鍵技術與設施創新應用、長吻鮠大規格苗種規模化培育與池塘高效養殖技術開發應用、稻蝦生態綜合種養模式關鍵技術研發集成與示范、優質生態土雞高效安全生產技術開發應用、規模化雞場慢病防治新技術應用與示范、小龍蝦加工廢棄物衍生品研發及開發應用、“玉石首”區域公用品牌的塑造與商業化推廣。三是大力推進農業技術培訓與普及工作。2023年,石首市聘用300名本市科技特派員深入各鄉(鎮)村、特色產業基地開展科學普及和技術指導,加強了“新農人”的教育培訓工作。石首市農業農村局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育和產業培訓,培訓高素質農民2000多人,為其傳授種植技術、無人機操作、農機維修、病蟲害防治、電商直播等方面的專業知識。
按照“串點成線、連線成帶、片區推進”思路,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一是片帶引領抓鄉村建設。系統編制了“三片三帶”美麗鄉村片帶建設規劃,以建設科創大垸、生態團山和旅游桃花為重點,著力建設江南、江北四條主要道路沿線“一村一品”示范村,實現從點串線擴面的整體提升,引領石首鄉村全面振興。二是加強鄉村環境建設。圍繞“三清兩治一綠化”,把“拆危房、滅旱廁、清溝渠、美庭院”作為重點工程,推進“廁所革命”問題排查整改,做好新建戶的“廁所革命”推進工作。同時,探索建立“城鄉一體”農村污水治理模式,投資2.3億元采取建站、納管、拉運方式治理了52個行政村。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部納入城鄉環衛一體化范圍,鎮村環衛保潔人員達1400余人,基本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日產日清”。三是打造一批特色示范村。桃花山鎮李花山村紅色文化深入人心,東升鎮新港口村修建特色民居、修建龍舟碼頭,高陵崗村大力推進鄉村廉政文化建設,過脈嶺村圍繞“鴨-蛙-稻”綠色農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
一是加強平臺構建。為加快推進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創建工作,成立了長江大學石首市鄉村振興研究院,作為長江大學和省內外科研院所為石首市提供技術服務的研究基地,搭建開展學術交流、教學實驗、人才培訓、成果轉化的多功能平臺。二是加強技術指導。為發揮長江大學智力和技術優勢,深化縣校融合發展,圍繞石首產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題,組織實施了13個“先進技術集成示范基地建設與定向攻關”項目,組織專家揭榜、定向服務,提升農業科技含金量。建設院士工作站,主動對接院士專家團隊,加強對油菜綠色高質高效萬畝示范片、千畝核心示范區的技術攻關,推進了油稻連作、油菜花海、油菜“一菜兩用”等高效模式的示范及探索。以合方鯽2號的種業為龍頭,帶動池塘養殖、稻漁綜合種養、荷漁綜合種養等生態養殖。依托華中農業大學雙水雙綠研究院、湖北洪山實驗室提供技術支撐,在星光村基地實施轉化最新科研項目成果“雙水雙綠稻鴨蝦”模式。三是加強品牌打造。積極推進“綠色”和“有機”蔬菜品牌建設,推進“兩品一標”認證和綠色品牌創建。策劃了“玉石首”推介活動,采取“公共品牌+企業品牌”的形式聚力互促,創建精品名牌。組織石首優勢農產品參加食博會、綠博會、農博會、農交會、種博會等展會展銷,辦好“桃花山旅游季”“農民豐收節”“石首西瓜節”“紫米糍粑節”等,建設天字號、金祥米業科普館。四是加強創建工作宣傳。切實加強工作動態、經驗交流宣傳,其中,新聞報道《石首市突出“三抓”舉措促進油菜“一菜兩用”》被《農業農村部科教動態》轉發。
石首農業品牌基地建設工作中,存在面積大、品牌數量多、產業布局散而小等突出問題。本土農產品品牌對外影響力和對內覆蓋面均較為有限,“玉石首”的公域品牌效益未能充分展現。
石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的意識不濃,在新品種研發、科學育種、設施農業等方面方面投入不足,導致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不高。在家務農的多為留守老人、婦女,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對新技術、新模式的接受能力較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科技發展。
石首市共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3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3家、荊州市級龍頭企業30家,整體規模較小、實力較弱。缺乏國家級大型龍頭企業帶動,農業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不夠。
一是建設院士工作站。聯合省內外大專院校,在天字號瓜蔬、馬家垸葡萄、中湖長吻鮠、老河“四大家魚”等基地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充分發揮院士專家團隊科技優勢,開展科技服務、加快科技創新、提高生產質量和效率,實現生產要素質的飛躍。二是組派科技特派員。除聘用本市科技特派員外,要積極爭取省科技廳、荊州市科技局的支持,組派省級、荊州市級科技特派員定期定向到石首開展科技工作,服務石首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建設工作。三是抓好高新科技的推廣應用。要堅持推廣綠色防控技術,發展鴨-蛙-稻、瓜瓜菜等綠色生態種養模式。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在石首推廣,推進工廠化育苗技術應用,提高智能化水平,加大機耕機播機防力度,促進智慧農業、數字農業、生態農業發展。
一是堅持圍繞特色產業建基地。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推進土地流轉,促進規模農業、特色農業發展,重點建設5萬畝鴨蛙香稻、萬畝油菜“一菜兩用”、萬畝西蘭花、瓜瓜菜、火龍果、陽光玫瑰葡萄、皺皮柑、瓜簍、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基地。二是堅持圍繞優勢品牌建基地。壯大“玉石首”區域公用品牌,支持培育萬師傅鹵菜、泥巴坨爛豆腐、“徐鋒”牌西瓜等一批“鄉字號”品牌,加快鴨蛙香稻、筆架魚肚等特色品牌產業提能增效。三是堅持圍繞打造主導產業建基地。依托長江大學科技優勢,扶持新型經營主體做大做強。圍繞蛋雞、生豬全產業鏈,重點建設牧原、鳳來土雞、鑫盛農牧家禽養殖示范基地;扶持鴻漫源集團、海鏵水產,促進“四大家魚”、長吻鮠及蝦稻水產品深加工;扶持藍迦琪食品、荊襄九郡米業、陽光油脂等糧油加工企業發展。四是堅持圍繞“三片三帶”建基地。加快“三片三帶”建設,集中力量圍繞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或三產融合發展,高標準實施農業亮點工程,打造一批優勢特色產業和亮點項目。
一是推進全產業鏈建設。創建“6+X”農業主導產業鏈,發展高效農業、生態農業,提供優質、高端、精品農產品,進一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把農產品增值收益更多留在縣城。二是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與旅游、文化、生態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油菜花海,構建六虎山、桃花山“旅游城市+核心景區+風情小鎮+美麗鄉村+風情廊道”全域旅游格局。三是推進科研平臺建設。加快鄉村振興研究院建設,打造先進科技平臺,利用長江大學科研、實驗、科普及信息化、現代化、科技化元素,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運用。
一是設置農業科技項目。圍繞“優質糧油、精品果蔬、特色水產、畜禽養殖”等產業發展中存在的技術難題,列出問題清單,設置科技項目,組織專家揭榜,逐項推動解決產業培育進程中的重要技術問題。二是拓寬科研投入渠道。建立一系列專家服務產業的長效合作模式,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及其他社會資本為補充的多元化農業科技創新投入機制,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制度,促進石首農業科技先行、產業高質量發展。三是培育區域公共品牌。構建“玉石首”區域公用品牌體系,打造以“玉石首”為母品牌,以產業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為子品牌的“子母品牌”體系,塑造品牌形象、統一品牌包裝;同時,加強“玉石首”區域公用品牌的渠道建設、營銷推廣、公用品牌的運營管理與維護。
一是完善現代產業體系。組建鄉村振興投資公司,全力打造長江大學及省內外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完善農產品常溫物流和冷鏈物流體系,促進農業產業鏈縱橫融合,構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產業深度融合機制。二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充分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深入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引導村莊分類發展,培育“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形成一村帶多村、多村連成片發展格局。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全面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加強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深化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三是打造聯農富農有機紐帶。鞏固“一村多名發展顧問”,構建小農戶與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多元利益聯結機制,優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產業化聯合體模式。依托農投及重點企業,形成企業主導、科技支撐、金融助力的發展模式,讓農民深度融入產業鏈價值鏈,夯實共同富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