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初 張璐 羅文馨
2023年10月28—29日,北京大學圖書館舉辦“紀念北京大學圖書館建館125周年·圖書館引領的信息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海內外近百所高校的圖書館館長及館員代表,北京大學相關部門負責人、學生代表以及圖書館新老館員代表近200人參加會議。會議緊扣“圖書館引領的信息文化建設”“圖書館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數智時代高校圖書館轉型發展”等當前高校圖書館轉型發展和文化育人建設方面的熱點議題,圍繞新時期圖書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實踐經驗以及發展趨勢,展開了深入交流和研討。
信息文化是扎根于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孕育,在信息化進程中成長的新型文化[1]。《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規定,圖書館是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基地[2],信息文化的培育也成為高校圖書館在信息化進程中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陳建龍在主旨報告“通變感人勤問道,信息文化譜新篇”中,結合北京大學圖書館的“鑄鼎戰略”和近五年來發展歷程,深入分析闡釋了信息文化的內涵、效用及其與圖書館的特殊關系。陳建龍指出,信息文化是指“信息化生態中增進信息流動和人類幸福的智力成果”,因其轉化性、主體性和流動性而能育人,因其指向性、契合性和認知性而能整合,因其依附性、象征性和再生性而能協同,因其傳遞性、分享性和效用性而能創新。他認為,圖書館是信息文化的集大成者和引領者,圖書館集成多形態的信息及其場所和空間,承載著人類文化而成精神家園,館員以其專業能力傳承和傳播著人類文化;圖書館組織引導用戶利用信息資源和文化空間,館員協同帶領用戶共解難題、同創價值。圖書館應從文化育人職能、文獻整合業務、服務協同策略、傳承創新活力等入手引領信息文化建設,努力建成“十步香草、百感交集、千年樹藏、萬難共解”的理想圖書館。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趙志耘在主旨報告“數智時代圖書館引領的信息文化建設”中指出,現代圖書館的發展與信息文化建設密不可分。信息文化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綜合,信息技術的應用給圖書館帶來的變化,會從不同層面上對信息文化造成影響,從而引發信息文化的悄然轉變。關于圖書館在引領信息文化建設中的優勢,趙志耘認為,圖書館具有資源優勢、傳播優勢、制度規范優勢和素質培育優勢。
數智時代,新興數字技術在圖書館不斷拓展,智慧圖書館飛速發展,為圖書館帶來了更大的信息文化建設優勢。趙志耘認為,數智時代,圖書館的資源優勢由廣度向深度轉變,傳播優勢由共享向增值轉變,制度優勢由管理向治理轉變,素質培育優勢向立體化轉變。在數智化轉型過程中,可在信息資源、管理模式、服務模式、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探索圖書館引領信息文化建設的新路徑和新模式。她提出,對于信息文化資源保存和價值挖掘,要加強基于資源深度挖掘與重組的智慧信息資源建設;對于信息文化傳播和滲透,要加強基于專業知識和公共服務需求的智慧服務模式建設;對于信息文化規范管理,要加強基于多維融合的智能管理模式建設;對于信息文化環境,要加強基于虛實結合的智慧服務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她認為,為實現圖書館引領信息文化健康發展,要加速推動圖書館數智化轉型、加快完善圖書館引領信息文化建設的制度規范、大力加強信息文化素質教育。
華中師范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院長李玉海在“信息文化助力高校圖書館服務育人的思考”報告中,針對人才培養中的信息文化需求進行了深入解讀。他認為,當前高校人才培養面臨的突出問題主要有四個方面:批判思維與好奇心培養、理論實踐融會貫通能力培養、人文素養與社會適應能力提升以及科學的人才觀及人才評價。信息文化能夠有效解決這四方面問題所產生的需求,具體體現在信息文化能夠發揮其映射功能、傳播功能、交流功能、滲透功能和開放功能。其中,為提升信息文化的映射功能,圖書館可以提供體驗式課程知識學習、驗證型實戰技能訓練和支持交叉學科研究探索等服務;為進一步提升傳播功能,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媒體宣傳和用戶分析,聯合其他社會力量進行宣傳推廣;交流功能可以通過開展判斷能力訓練、邏輯思維訓練以及語言與辯論能力訓練三方面服務提升;滲透功能通過國學、美育,思想道德、職業規劃,社交禮儀、野外生存以及傳統文化等活動,輔助“五育”素養發展;開放功能包括提供資源和數據開放、學科發展質量監測評估、圖書館大語言模型(LLM)服務探索以及人才評價等服務。
當前圖書館服務正處于全景數字化、全過程數據化、海量數據、開放與限制并存、智能技術深度應用、各級決策服務需求更加明確和迫切的階段,基于數據計算型 (數據驅動)的決策咨詢服務是科技圖書館發展的重要方向[3]。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主任劉細文在“科技圖書館數據文化的構建與探討”報告中指出,圖書館文化是指圖書館的生存方式、工作模式、影響力,體現在實踐、規則、制度、核心價值觀等各個層面。他提出,數據文化是一個組織機構使用數據和數據滲透的方式、行為、理念的總稱,數據文化可以有效助力決策,提高決策效率,支撐決策的有效性。當前,數據已成為圖書館發展的核心要素,圖書館特別是科技圖書館要積極構建數據驅動的科技知識服務新范式,以數據、數據化建設為基礎,以搭建數字化業務流程為核心,以數據計算為支撐的工作模式,最終形成數據到業務目標的反饋循環。他結合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驅動能力建設的有關方案和實踐,分享了數據驅動的圖書館建設具體任務,力求推進從數據到信息的轉換、從信息到知識的轉換、從知識到決策的轉換,實現數據—信息—知識—智慧的迭代過程應用。
本次會議設有學術征文報告環節,獲獎征文作者代表、南開大學圖書館宋靈超在“交叉學科科學數據管理:理論框架、發展困境與治理對策”報告中提出構建交叉學科科學數據管理理論框架。他認為,交叉學科科學數據具有跨學科數據來源、跨類型數據集成、多標準數據形態、高學術研究價值以及多屬性數據構成等特征,其數據管理的關鍵任務包括:政策方面,識別多源數據的學科屬性、建立交叉學科數據保存與匯交標準;服務方面,數據授權與共享收益問題、數據共享平臺的支撐性問題以及跨機構數據共享問題等等。針對我國交叉學科科學數據管理存在的相關問題,提出四點解決對策:挖掘數據關聯屬性,測算學科交叉程度;規范數據保存匯交,打造智慧數據管理;厘清數據權屬關系,推動管理政策落地;明確服務機構職能,加強數據平臺建設等。
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館長李新碗在“數字化教育變革下的圖書館大信息服務”報告中,結合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的發展歷程,分析認為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變遷,圖書館經歷手工化、機械化、數字化和數據化等四個發展階段,體現了從收藏閱覽到流通閱覽、開放共享乃至互聯互通的信息共享模式。目前,圖書館在實體空間、文獻資源、系統設施和信息服務建設中仍呈現一定的孤島效應,如何有效整合是圖書館界需要共同思考的問題。他提出“大圖書館(U-Library)”概念,并從大資源與大服務兩方面進行深入闡釋,將資源和服務進行細分,資源分為基礎資源、學科資源和創新資源,分別對應基礎服務、學科服務以及超學科服務。其中,創新資源更多關注數據資源,目前在服務方面投入大量精力轉向學科服務,形成系統化的學科服務矩陣;超學科服務可以體現圖書館的跨學科、跨院系、跨文化、跨行業等交叉創新服務。綜合而言,他認為,圖書館大信息服務是以“服務大學,促進人才培養”為目標,打破現有圖書館的服務邊界,以學生學習為需求,建設“大資源”平臺,以融合創新為導向,提供“大信息服務”平臺,以期成為“超學科”學習與創新的育人基地。
本次論壇特設專家“圓桌會議”環節,“圖書館引領的信息文化建設”是其中的重要議題。該場議題由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黃賢金主持,中山大學圖書館館長何文平、深圳大學圖書館館長胡振寧、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圖書館館長楊超、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黨總支書記王宇、遼寧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館長王強、北京大學圖書館黨委副書記周春霞等多位專家就此議題進行深入交流。何文平認為,文化傳承是圖書館信息文化建設守正的根本與出發點,現代信息技術是圖書館信息文化建設創新的驅動力,圖書館在新技術運用以及在信息化、智慧化、數智化方面需要有更加穩健的探索。胡振寧在談到AIGC下圖書館如何引領信息文化建設時指出,AIGC正從信息內容、信息傳播、信息交互、信息服務等方面給圖書館帶來影響和沖擊,圖書館在AIGC環境中應成為可靠、權威的信息源,通過加強信息素養教育等措施,提高自身以及讀者甄別、篩選、評價信息的能力。楊超分享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圖書館在航空航天類文獻特藏整理及揭示展示等方面的有益經驗,認為高校圖書館在資源建設中要把特色館藏建設放在重要地位,在經費緊張情況下優先保障特色館藏,并通過館際共享、信息手段擴大資源獲取渠道,做好研究和內部培訓,綜合提升服務水平。王宇認為信息文化建設是圖書館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未來路向,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在引領信息文化建設中,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的弘揚與傳承兩條主線,重點打造“明德講堂”、啟智學術交流空間等,依托館藏資源空間發揮文化育人職能。王強介紹了遼寧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的“校本特色文化”創新服務理念,將優秀傳統文化、中醫藥文化和大學的校本文化一起稱為校本特色文化,將校本文化融入到空間設計的頂層理念之中,建設橘井泉香中醫書店、岐黃書院、沉香學齋、半夏網室、厚樸雅苑、遠志靜軒等以中藥名命名的空間,利用多種交流渠道和機會講解圖書館特色文化故事,積極構建特色文化教育基地,用“小空間”講“大文化”。周春霞重點分享了北京大學圖書館在信息文化氛圍建設、信息文化傳播建設兩方面的實踐路徑,通過建立并拓展志愿服務體系、組建帶班館員信息服務團隊、推出館員探館活動、多樣化整合線下服務空間等系列舉措,營造與用戶的交互融通氛圍,打造和美文化殿堂;通過建設融媒體傳播體系、建立健全用戶反饋機制等進一步加強圖書館的信息文化傳播建設。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4]。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提出要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5]。圖書館作為書籍存藏和利用的主要機構,在推進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方面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與責任。
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所長程章燦以“天堂在人間——中國文化中的藏書傳統”為題,全面梳理了中國文化中源遠流長的藏書傳統。他以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為序,講述中國小說敘事中的藏書故事,包括東方的“宛委別藏”、西方的“玉山冊府”、南方的“嫏嬛福地”、北方的“天祿石渠”。他深入闡釋不同歷史時期皇家圖書館的藏書歷史,如清代的天祿琳瑯閣、宋代的冊府、元代的群玉署(內司)府,也分享了歷代著名藏書家的理想,如19世紀前半葉北京的完顏麟慶、福建的陳壽祺、清代常熟的張金吾。他介紹,明清時代的江南催生了很多私家藏書樓,一些藏書家開始將自己的藏書刊刻分享、出借于人,而由僧人、士紳、官員各方以“眾籌”方式建立的鎮江“焦山書藏”,是最早的面向社會共享的山林圖書館。他強調在開放共享方面,近現代公立圖書館是傳統藏書樓的“升級換代版”,也是對天堂圖書館想象的真正落實。24小時圖書館、24小時城市書房,一處又一處美麗的讀書天堂,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人間,給讀書人帶來天堂般的溫暖。
學術征文報告環節,獲獎征文作者代表、北京大學圖書館楊芬以“讓傳統文化在現代技術中飛躍——古文獻典藏服務信息化建設探賾”為題分享古文獻典藏服務信息化建設的目標、問題與解決方案。她在分析圖書館信息化的定義基礎上,指出大學圖書館的古文獻典藏服務不僅包含古籍、拓片及輿圖等古文獻資源的典藏與閱覽、展示等服務,還包括各類支持教學與科研等服務。古文獻典藏服務信息化基礎目標主要有:共享書目數據,提高效率;規范業務流程,保障安全;利用系統智能化,助力服務和積累平臺數據,構建畫像。據此,圍繞古文獻典藏服務的相關問題,楊芬從多方面入手提出解決方案,包括以古文獻書目數據為基礎,利用新技術,建設“面向讀者的古文獻資源庫”和“面向館員的管理端平臺”,以實現書目數據共享,優化借閱流程,提升服務效率;將規章制度融入到系統管理中,形成系統對業務流程的有效監督,加大古文獻管理與服務的安全力度;利用信息技術更高效處理工作,提供智能化服務,包括協議簽署線上化、自動推送等功能的實現;基于信息化平臺,實現書目數據與讀者數據等的關聯,建設完整的古文獻資源畫像。在此基礎上,楊芬也提出優化線上服務空間、拓展讀者交流平臺、營建信息化生態將是古文獻典藏服務的發展方向。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劉后濱在“高等教育發展歷程探究中的圖書館視角——以人大館藏紅色文獻為例”報告中,指出現代圖書館對工作人員的能力和業務素質有不同層次的需求,建立高水平學科館員隊伍需要取得行業共識。他認為,圖書館與大學的建立和發展具有同步性,學科史與學術史文獻資料的整理發掘與研究不僅是高校圖書館支持學科建設的重要途徑,也是塑造校園文化記憶的重要工程,這需要學科館員在其服務的學科領域內,對學科發展史和學術前沿動態具有全景式的掌握,同時在整理與研究的過程中要處理好全面整理與專題研究的關系,在重點文獻的整理研究上取得突破。他通過介紹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紅色文獻的積累和研究整理歷程,進一步探討了紅色文獻的教育史意義,認為館藏紅色文獻是與人民大學發展史息息相關的、產生于革命年代、反映中共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的圖書資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鑒證了我們黨創辦正規高等教育的艱辛歷程,是十分寶貴的紅色記憶,要精心保護好,逐步推進數字化,讓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得到啟迪”[6]。
武漢大學圖書館館長董有明以“推進特色文獻轉化利用,助力大學文化建設發展”為題,分享了武漢大學圖書館特色文獻建設實踐。他指出武漢大學圖書館的特色文獻資源體系由5個系列構成,其中古籍及民國時期文獻系列由線裝古籍、善本、地方志、家譜等特色古籍資源和原版民國圖書和期刊合訂本等民國文獻組成;大型影印文獻系列由傳統文化、民國文獻、史料檔案、紅色文獻等9萬多冊影印文獻組成;海外史料系列由多個大型數據庫、大型圖書及縮微資料等組成;珞珈文化系列由珞珈記憶和珞珈智慧組成;博物館特色資源則由文物及考古標本、動物標本及珍貴藝術品組成。武漢大學圖書館積極推進特色文獻轉化利用,通過科技賦能、化身千百,傳本揚長、存亡繼絕,創造轉化、創新發展,加強古籍特藏資源的“化”“承”“用”;圍繞珞珈記憶的深度挖掘和珞珈知識產出的智慧服務建立珞珈文化方陣;打造沉浸、聯動的“圖書館博物館融課堂”和“圖書+展覽”的沉浸式文化體驗空間,實現圖書館與博物館聯動。他強調武漢大學圖書館將特藏建設與文化引領作為重要內容,實施文化引領工程,持續建設“三全育人”高地,從組織政策保障、協同聯動、人才隊伍等方面創造良好環境。
本次研討會“圓桌會議”另一重點討論議題為“圖書館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由同濟大學圖書館黨委書記慎金花主持。山東大學圖書館館長趙興勝、安徽大學圖書館館長儲節旺、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館長王瓊、東南大學圖書館館長李愛國、西藏民族大學圖書館館長孔繁秀、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圖書館館長劉萬國等多位專家結合自身實踐與思考進行了熱烈討論。
趙興勝強調,圖書館推動、見證和承載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體現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延續性、科學性、革命性、創新性和人民性。其中,歷史延續性主要體現在圖書館收藏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珍貴史料文獻,并具有傳統文化教育職能;革命性體現在圖書館傳播革命思想、收藏大量紅色文獻,也為中國革命史和黨史的研究提供資源保障;人民性體現在高校圖書館的公共服務職能;科學性體現在圖書館的知識關聯及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和科學教育方面;創新性體現在文獻信息資源與服務的價值。李愛國分享了東南大學圖書館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的具體實踐,包括重視和加強傳統和紅色文獻資源建設、利用及文化傳承展示等。儲節旺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建館125年之際,以“125”來表達自己的觀點,“1”是指當前正在構建一個全新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5個文明一體的現代化;“2”是指兩個意義,即圖書館是國家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場所;“5”是指圖書館的5個重要作用,即圖書館的文化保存、文化傳承、文化傳播、文化創新、文化育人作用。孔繁秀分享了西藏民族大學圖書館在藏文古籍文獻整理、挖掘西藏地方和祖國關系文獻史料及整理等方面的具體實踐,強調圖書館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傳播優勢和教育優勢,應挖掘館藏紅色文獻,打造文化育人空間,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圖書館應善于深入挖掘、整理古籍文獻資源,讓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應堅持守正創新,注重發揮好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特殊作用。王瓊認為圖書館的產生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的載體和標志,也是對人類文明最美好的想象。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過程中,圖書館更是人類現代文明的傳承者、建設者和推動者,圖書館領域里走出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如梁啟超是中國圖書館學的倡導者,李大釗致力于圖書館學理論研究和發展,以北京大學圖書館為陣地積極引進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劉萬國指出圖書館是文明的載體,助推了中華文明的現代化轉型,以北京大學圖書館“亢慕義齋”為代表的進步圖書館點燃了中華文明再度輝煌的星星之火;改革開放以來,在以讀者為本理念的主導下,普通民眾從圖書館享受到了獲取知識的平等權利;數字時代,圖書館依然是人類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AI技術的引進與服務模式的轉換,使圖書館獲得了新的生機。
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網絡環境日臻成熟與完善,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圖書館面臨著內部與外部的雙重挑戰。在新的轉型發展階段,需要重新思考圖書館的業務功能、服務方式和服務能力。主動求變、科學應變、積極求變是謀求發展永恒的主題。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圖書館館長羅克珊·米辛漢姆(Roxanne Missingham)在主旨報告“引領變革,支持世界一流研究:研究型大學圖書館的獨特貢獻”中,分享了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圖書館在形成、改革和轉型過程中的具體實踐,包括積極參與研究型大學國際聯盟(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IARU)建設、建設虛擬閱讀空間、推進計算檔案科學的實踐、探索促進館員技能提升的方式、加強高校之間開放合作共享等方面。她指出,在IARU建設體系下,聯盟高校內學生和研究人員可以獲得獎學金資助訪問訪學,聯盟圖書館提供統一的研究護照,幫助用戶獲取聯盟高校的相關資源和信息服務。在推進計算檔案學實踐方面,她介紹了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圖書館的相關案例,提出計算檔案學通過計量方式,給圖書館帶來了新的信息化轉型與突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圖書館一直比較重視商業科學類藏書建設,并在澳大利亞多地收集有關商業企業、工會的檔案資料和數據,例如收集悉尼股票交易所等機構的相關公司材料、行業材料,并將相關材料和數據進行數字化處理、數據可視化或分析研究等,綜合反映公司的成功歷程和歷史情況等,成為澳大利亞商業史或經濟社會史的一部分。
柏林自由大學圖書館館長安德烈斯·布蘭特納(Andreas Brandtner)在“開放向未來:柏林自由大學圖書館的變革之路”報告中,介紹了該校圖書館組織變革項目Wandel@FU-Bib(2019—2021),通過戰略領導機制和組織文化的變革,實現了圖書館數字化轉型。他認為在學術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研究人員、教師、學生和圖書館員工作發生了根本性變革,面臨更復雜的環境,圖書館需要靈活應變,業務流程轉向以用戶為中心,而不是以書籍或其他媒介為中心。柏林自由大學圖書館Wandel@FU-Bib變革項目包括4個目標:(1)將圖書館和數字系統中心CeDiS結合;(2)建立功能良好的單層制圖書館體系;(3)提高用戶導向和服務質量;(4)增加敏捷性、適應度、創新能力和前瞻性。柏林自由大學圖書館在變革中,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服務,如與柏林洪堡大學等聯合建立開放出版社BerlinUP、發布口述史數字平臺OHD,與歷史系、數學系、計算機系等合作開展數字人文的研究,拓寬了圖書館傳統服務的路徑。
香港大學圖書館館長伍麗娟(Flora Ng)在“香港大學圖書館的數字化轉型”報告中,介紹香港大學圖書館的數字化轉型目標為邁向數字優先的圖書館,以為讀者的教學、學習和研究提供更好的數字用戶體驗。香港大學圖書館在學習環境轉型上,注重更新學習空間的技術與設備,升級融合線上(Online)線下(Offline)學習模式的混合型學習環境設施,更緊密地整合信息技術部門與大學圖書館對研習空間的支持服務;在學習服務轉型上,利用社交媒體開展推廣圖書館服務、設施和資源的各種活動,提供面對面、Zoom培訓講座以及在線課程,并且與校園內不同單位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在研究服務轉型上,通過研究信息管理系統(Researc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RIMS),將研究資助與研究產出的提交整合到同一個平臺,生成大學研究成果和成就水平的整體視圖,將出版記錄與機構學術存儲庫同步。
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館長黃家慧(Gabrielle K W Wong)在“在高校圖書館推動變革的幾個隨想”報告中,介紹了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2022年以來的機構變革,包括架構重組、加強工作崗位的互聯性、改善內部溝通和重訂策略目標。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在組織架構上,將館藏發展業務獨立出來,將原有的信息服務、研究支持服務調整為學習支持服務和研究支持服務,創建讀者互動和文化培養團隊、大學檔案及特藏團隊和數字項目團隊。在改進內部溝通上,通過區分業務討論會與戰略研討會、精煉會議議程來提升會議效率效果,同時建立每周館員茶會制度、暢通信息溝通渠道。機構變革進程往往會面臨來自機構體制和文化的隱藏阻力,基于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的改革經驗,她提出調適性領導力是解決該問題的有用框架,著重于探索怎樣有效地調節機構以適應環境變化。她指出,目前機構面臨的挑戰可分為技術性挑戰和適應性挑戰,對于技術性挑戰,領導者可以制定策略來解決;對于適應性挑戰,領導者則需要持開放的態度,與館員一同探討與嘗試。同時,圖書館需要加強館員的危機意識,并將危機意識轉變為變革驅動力。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館長本杰明·文奈爾(Benjamin Meunier)在“邁入新時代: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公民服務的愿景”報告中指出,當前圖書館已經從傳統藏書角色變成了人、信息以及知識的有機集合,需要在跨學科協作以及以用戶為中心的圖書館體系下建立聯結紐帶[7]。他介紹,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的使命是在各領域進行教學、研究和公共服務,以協助知識的保存、創造、應用和傳播,從而為中國香港市民、中國以及全球社區的需求服務并促進其福祉獲得。香港中文大學具有豐富的學術館藏資源,其中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的研究資料主要以在線形式存在,而人文社科(AHSS)的學科仍然以實體書籍為主,但應優先考慮以數字化格式進行收集。實體收藏品不再需要在現場存放,特別是在疫情后,“數字優先”成為默認選擇,實體藏書不再成為圖書館研究支持的重點。為了釋放和重新利用空間,需要建立強大的、可擴展的存儲管理系統,應用人工智能增強技術、數字服務和新技術等。
在高校圖書館數字學術服務具體應用和實踐方面,伍麗娟指出,香港大學圖書館致力于推廣開放式學術,包括研究出版物、研究數據集、元數據以及研究工作流程和其他類型的成果的開放獲取。她認為開放式學術原則可以加強研究誠信,提高可見度,并增強大學的影響力。香港大學圖書館通過與大學科研與決策部門合作,提供文獻計量分析服務,支持大學的研究評估、影響力分析、排名及人才招聘。在圖書館運營自動化方面,香港大學圖書館設立虛擬服務臺(HelloDoor)、館際互借平臺來更好地服務讀者,并且利用數據分析協助決策及館藏發展。在數字學術建設方面,構建香港大學數字圖書館,提供全面的數字化教學、學習和研究資料,同時通過創建數字副本保存獨特和有價值的文獻資料,如弗蘭克·費舍貝克特藏庫、香港華商特藏庫、香港大學COVID-19數字檔案庫等。
在數字化、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新環境應用拓展下,圖書館也需要重新思考自身服務,重新審視服務方式與內容。康奈爾大學副教務長兼圖書館館長韋依蘭(Elaine L. Westbrooks)提到,信息的豐富讓人感到無所適從,因此圖書館在策劃和提供可靠信息方面必須處于前沿地位,同時隨著機器學習、生成式人工智能、增強現實等新技術及其他未知技術的使用,信息的創造和轉化方式將不斷改變,這將對研究的進行、出版業務和圖書館的工作產生深遠影響。本杰明·文奈爾認為,人工智能在圖書館應用中有很大潛力,特別是在支持數字化和后數字化過程中,以及管理研究咨詢、增強資源發現和公民科學應用方面。他介紹了AI技術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特藏建設中的應用項目,結合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技術,從歷史報紙中提取圖像,創建增強型數字圖像畫冊,并通過圖像進行故事敘述,從而提升數字藏品用戶體驗。
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館長趙洗塵在“融合、創新:AI 支撐下的智能圖書館”報告中,提出GPT的廣泛應用是對圖書館沖擊力最大的技術變革,圖書館的業務重構在于重構用戶體驗、重構業務模式、重構運營模式和充分發揮數據價值。她介紹了AI驅動下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將智慧圖書館建設融入智慧校園建設的相關經驗,將“應用+AI”轉變為“AI+應用”,以全連通的數據為新能源,以新一代AI為新基座,將復雜、多級界面轉變為簡單的AI會話,將用戶組合式或遞進式提問轉變為AI理解,將固定流程的任務分發轉變為AI調度,將垂直型的應用系統構建轉變為AI集成,重塑檢索、參考咨詢、文獻借閱、嵌入式教學服務,典型應用案例包括WeMust GPT、人書對話、ChatLib、AI客服 Customer service與圖書館論文查重等。
澳門大學圖書館館長吳建中在“發揮圖情優勢,融入大學發展”報告中,分享了澳門大學圖書館的相關實踐經驗。他介紹,澳門大學圖書館是澳門地區最大的圖書館,建筑面積32000平米,館藏1600萬件。圖書館負責大學檔案館、藝術博物館、校史館及出版中心等。澳門大學圖書館致力于融入大學教學與科研,成為大學學術資源、知識學習和文化交流的樞紐,積極拓寬合作范圍,整合學術資產,建設和維護大學校史館,與全球事務部、葡語系合作成立葡語資源聯盟,并于2023年10月成功舉辦第一屆中葡國際論壇;與學校職能部門合作,建設檔案館;與人文學院合作設立藝術博物館;設立博雅講座與新書發布會;發揮空間資源優勢,設立書架畫廊和閱讀花園等。
吉林大學圖書館館長禹平在“數智時代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報告中,提出數智時代下圖書館引領知識服務的特征主要有5個方面:(1)以用戶驅動目標為基點;(2)通過數字技術分析重組知識信息;(3)實現動態且連續的知識服務體系:(4)提供知識創新內容及對知識的應用;(5)制定個性化、專業化的知識服務模式。她認為,高校圖書館引領知識服務轉型的驅動因素在于技術驅動、需求驅動和創新驅動,數智時代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創新知識服務理念和模式的新發展趨勢是智慧知識服務模式,包括針對不同專業領域提供的專業知識服務模式和自動分析識別用戶興趣和需求開展的個性知識服務模式。面對知識服務新挑戰新機遇,她提出高校圖書館的發展路徑在于:促進數字化資源整合,解決信息過載難題;堅持可持續發展,保障知識服務創新長效;深度挖掘讀者信息,開展個性化服務;多元化服務為推手,打造智慧服務生態環境;傳播數字人文知識,構建智慧知識服務平臺;推動人才隊伍建設,適應智慧圖書館知識服務體系;倡導主動智慧學習,實現用戶角色轉變。
此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圖書館引領的信息文化”為主題,專家學者們充分探討了高校圖書館在助力信息文化建設、提升服務育人水平以及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等方面的重要引領作用,深化了大力推進圖書館引領的信息文化建設的業界共識,進一步明確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方面的責任和使命。報告內容既有對于數智時代技術發展帶來挑戰的深層憂慮和深刻分析,又有融入時代、搶抓機遇,利用數字相關技術推動圖書館智能化發展的理性思考和解決路徑。會議主題立足服務大學、社會和國家發展的需要,緊扣加快高校圖書館數智化轉型的遠景藍圖和整體規劃,進一步促進和加強了館內外、行業間、國際上的協同和聯動,加深了全球業界同仁的了解、交流與合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