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湘萍 潘敬學
(龍門縣開放大學,廣東龍門,516800)
自從2018年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組建以來,文旅融合發展成為了政府、產業與學界共同關注的一個具有經濟與文化雙重特征的問題。2020-2022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在若干有關“十四五”發展規劃文件中,提出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1]-[3]。2022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文旅融合發展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并積極推動該領域的理論研究。
在理論研究方面,毛寒和陳幸瑜(2021)認為,研究今后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模式及路徑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4]54,這個問題在過去幾年一直備受學界關注(蘇振、賴姝辰,2022)[5]79,當前已經成為旅游研究的熱點領域(毛寒,陳幸瑜,2021)[4]58,但其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缺乏理論深度和推廣價值(胡萍,2020)[6]84。未來幾年關于鄉村文旅融合路徑選擇仍將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方向,應加強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與實證研究三個方面的研究(胡萍,2020)[6]84-85?;诖?,本文以廣東省龍門縣以案例,分析探討縣域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徑。
國內文旅融合的理論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階段,2018年以后進入到了全面發展階段(李先躍,2019)[7]218,也有學者稱為高質量發展的階段(蘇振、賴姝辰,2022)[5]77-78。自從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2018年開始陸續出現了以地方為代表的文旅融合路徑研究成果(胡萍,2020)[6]84。基于以上兩個方面的原因,本文研究的文獻來源范圍主要集中在2018年以來的學術文獻。以中國知網(CNKI)期刊數據庫為檢索庫,以“鄉村文旅融合”或“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為主題,以SCI、EI、北大核心、CSSCI為期刊源,以2018-2022年為出版年度為條件,檢索日期為2023年元月初,共得到的173篇學術文獻。文獻的研究主題可歸納為以下3個方面:國內文旅融合理論研究、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區域文旅融合研究、未來鄉村文旅融合研究方向。
1.研究綜述分析
基于CNKI期刊數據庫,以“主題=文旅融合研究綜述”作為檢索關鍵詞,出版年度為2108至2022年,來源類別為全部期刊,共得到25篇文獻,其中只有5篇是屬于對國內文旅融合研究綜述的文獻,有2篇是鄉村文旅融合研究的綜述。從這5篇綜述可以了解目前整個文旅融合研究進展情況和主要成果,這形成了本文研究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的理論基礎。
關于該領域的研究內容,李先躍(2019)認為研究方向主要有產業融合發展、產業融合區域研究、產業融合新產業、產業融合新業態[7]218。李夢子和隋鑫(2019)把研究歸納為文旅產業融合的互動關系、融合機制、融合模式、融合路徑方面[8]。徐翠蓉等人(2020)認為劃分為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文化創意與旅游融合、文旅融合的影響、文旅融合的需求、文旅融合的產業化研究共五個類別[9]。張旭娟和李翠林(2021)則認為目前學術界已建立了包括概念、關系、機制、發展模式、路徑、策略等方面的融合基礎理論體系[10]。蘇振等人(2022)認為相關實證研究的理論和模型多采用文化場景理論、共生理論、內生增長理論和文化間性理論[5]79。
2.文旅融合的邏輯與路徑
文旅融合的邏輯可以歸結為資源的挖掘與整合、技術與規劃融合、產品與市場融合共三個主要環節,需要從理念、體制、人才、利益分配等環節入手(王建芹,李剛,2020)[11]。文旅深度融合包含著以其特有的要素整合、技術創新、產業關聯、價值增值等內在邏輯,創造新的產品、業態、消費和模式(侯天琛,楊蘭橋,2021)[12]。文旅融合是多維度的融合,不僅要實現文旅思想、體制、技術、資源、業態、空間、管理、規劃等的融合,同時還應實現文旅產業自身、與其他產業跨界等的融合,形成多元化立體化的融合空間(張祝平,2021)[13]。文旅融合是在理念、職能、資源、產業、技術領域的深層次融合(范周,2019)[14],融合的重點是促進文旅相關產品、產業、市場、手段、服務、效益等全方位、多層次有效融合(李任,2022)[15]。加強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的融合利用是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個重要路徑(劉治彥,2019)[16]95,文旅融合的路徑主要研究內容是側重于融合過程中各要素在各個階段融合的實現方式和具體步驟(黃先開,2021)[17]。
基于對檢索所得的173篇文獻進行內容分析,共有54篇屬于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文旅融合主題,其研究內容可以以下2個方面進行分析。
1.文獻內容分類分析
有25篇文獻屬于以實踐經驗分析為基礎的文獻,占文獻總數的46.7%。其中,有4篇是以單一省域為分析范圍(蔣昕,傅才武,2020;侯志茹,岳世聰,2020;耿松濤,張伸陽,2021;廖秀芬,2021);有5篇文獻是以地區為研究范圍,這里的地區是一個有共同地理屬性的地理學概念,可以跨縣、市、省的地域(孫以棟,俞強,2020;孔凱,楊桂華,2020;方靜文,2022;邱洪斌,等,2022;謝云天,2022);有10篇文獻是以一個或者多個村落為研究對象(劉洋,肖遠平,2020;平鋒,梁婷婷,2020;張愜寅,2020;李軍,2021;劉海玲,王彩彩,2021;王超,等,2021;李莉,2021;尹怡誠,等,2021;馬文娟,等,2022;雷明,王鈺晴,2022);有1篇是以市為研究對象(孫士銀,等,2022;),有1篇是以鎮為研究對象;共有4篇是以縣域(區)為研究對象(萬果,王巳龍,2019;彭福榮,李德文,2021;楊文輝,譚發祥,2021;智凌燕,等,2022)。
其余有29篇文獻屬于理論性文章,占比為53.7%,議題主要包括概念內涵、價值與邏輯、建設內容、路徑與對策、評價與機制等方面。理論性文章占比過半,實踐經驗類的文章主要是以鄉村村落研究為主,這類占到實踐經驗類文獻的40%,以省、地區、市為研究區域的文獻數量為10篇,占比同為40%,而以縣域(區)為研究對象的文章占比16%,所占比例略低。這些實踐類文章主要是以案例研究、調查研究、實證研究等研究方法為主,其成果主要體現在總結成功經驗和分析存在問題,提出發展路徑。發展路徑是實踐經驗類文章研究的主要問題。
2.縣域文獻內容分析
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研究縣域文旅融合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這些文獻中,崔鳳軍等人(2022)構建了一個縣域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其在浙江臺州的9個縣(區)的實證應用表明能夠比較好地用于評價和比較[18]。在縣域實踐案例研究方面,萬果和王巳龍(2019)以四川甘孜州丹巴縣為例,分析了其較為有成效的文旅融合模式,優秀民族文化與地域文化對文旅融合起到了正向反饋作用[19]。楊文輝和譚發祥(2021)以四川遂寧市安居區為例,分析了以書香、花香、菜香演繹的“三香安居”的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徑[20]。彭福榮和李德文(2021)以重慶酉陽縣的文旅融合建設為例,提出了對策建議[21]。智凌燕等人(2022)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為案例,總結出了其發展的三種模式,提出了充分依托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和當地旅游資源,構建新的文旅融合產業模式[22]。
此外,基于CNKI期刊數據庫,以“主題=縣域文旅融合”作為檢索關鍵詞,出版年度為2108至2022年,來源類別為SCI、EI、北大核心、CSSCI期刊,共得到4篇文獻,除了前面提到的崔鳳軍等人(2022)的文獻之外,有3篇新增加的文獻。其中,劉治彥(2019)提出文旅融合發展的基本路徑是應該抓住四個融合:行政融合、資源融合、產業融合、市場融合,介紹了浙江麗水的成功案例,提出了以縣域為重點促進文旅融合的觀點[16]95-96。丁賽等人(2019)構建了民族地區縣域文旅產業發展指標體系,從經濟發展、道路交通狀況、文旅產業現狀、文旅產業資源和縣級政府扶持5個維度建立測量的綜合性指數[23]。王經綾(2020)在基于對71個民族縣域文旅融合發展要素調查問卷分析,從環境與制度要素、區位與交通要素、文化資源要素、旅游資源要素共四個維度,系統地建構了民族地區文融合發展影響要素,認為政府支出是文旅融合發展影響因素的“排頭兵”[24]。
從以上分析來看,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縣域文旅融合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目前以縣域作為案例來研究的成果不多,僅有的成果是以少數民族地區的縣域案例研究為主,其他地區的案例研究較少??偟膩碚f,目前的案例研究數量和區域代表性仍有不足,有必要開展更多的以縣域為研究對象的案例研究。關于未來的研究方向,李先躍(2019)認為未來區域文旅融合研究仍占主流,新產業、新業態和新產品是研究重點[7]218,蘇振和賴姝辰(2022)認為將有望在發展規律和資源分布特征、數字化發展、中國特色文化融合、多產業融合等領域得到進一步延伸和突破[5]80。
在此,本文以下的路徑研究強調充分利用好本地的文化與旅游資源,做好行政、資源、產業、市場、技術等方面的融合,充分發揮政府的推動作用,構建新的發展機制,推廣應用數字化技術,從而形成切實可行的本土化的縣域文旅融合發展路徑。
龍門縣位于廣東省中部,行政歸屬惠州市管轄,地處于粵港澳大灣區,地理位置優越,西南與廣州市從化區、增城區毗鄰,具有豐富的旅游與文化資源,文旅融合發展有較好的基礎。
1.生態環境
龍門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資源,2015年成為廣東首個省級生態縣,2018年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也是全省首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2020年被評為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縣[25]。縣境內有三個省級森林公園,有南昆山、桂峰山兩座生態名山,而南昆山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的綠洲”,其森林覆蓋率高達96.93%,空氣中負離子每立方厘米高達13.6萬個,被喻為“中國天然氧吧”[26]。
2.旅游資源
龍門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有十大著名景點。根據2022年的統計[27],目前全縣已建成景區20個,景點44個;其中,國家4A級景區5個(南昆山生態旅游區、南昆山大觀園生態度假區、龍門鐵泉、尚天然花海溫泉小鎮、南昆山云頂旅游度假區),國家3A級景區4個,星級旅游飯店3家,2022年全年接待旅游總人數455.14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2.76億元。
2021年,龍門縣南昆山旅游區被省農業農村廳與省文化和旅游廳確定為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龍門縣南昆山溫泉旅游大觀園被確定為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龍門縣的瑤族風情園、尚天然文化休閑旅游園、鐵皮石斛金線蓮原生態養生園、香溪堡旅游開發投資有限公司、盛華農業公園被確定為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監測合格名單。2023年初,南昆山毛茶文化體驗營被評為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28]。龍門的盛花谷景區,每年三月200畝的黃花風鈴木綻放枝頭,吸引著數萬名攝影愛好者前去打卡。地派鎮芒派村、地派村、陳洞村、渡頭村成為農業農村部推介的2020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旅游精品景點線路之一[29]。
3.特色旅游
龍門溫泉資源豐富,溫泉旅游是其著名旅游特色,其優質溫泉具有有品質、有品牌、有規模、有產業、有特色的五大特點[30]。2010年,龍門縣成為國土資源部批準為全國首批五個“中國溫泉之鄉”的其中之一。2021年底,“龍門十三湯”被第五屆博鰲國際金湯獎評為“十佳溫泉旅游目的地”,地派溫泉森林度假區被評為“最佳生態溫泉”,地派溫泉森林度假區、南昆山云頂旅游度假區、南昆山居溫泉度假村獲全國首批溫泉旅游泉質等級評定,成為首批擁有官方認證優質珍稀溫泉的溫泉酒店[30]。
截止至2021年的統計,龍門縣連續九次入圍“廣東省縣(市)域旅游綜合競爭力位居全省十強”(龍門縣文廣旅體局,2022)。龍門以“國際康養旅居目的地”為定位,打造“生態和品牌驅動型的中國縣域旅游樣板”,提升“森林度假、溫泉養生、田園風光和民俗風情”四大旅游板塊[31]。
1.歷史文化遺址
據不完全統計,龍華鎮共有古建筑及古建筑群20多處,包括5處省級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鎮的古村落水坑村,有占地10畝的文明閣和其配套的古建筑,包括由外到內有護城河、護城墻、文筆塔等。龍華鎮的功武村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其古建筑群總面積約9200平方米,2002年被評為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獲評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
位于地派鎮的渡頭村,見龍圍建筑群雄偉壯闊,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占地面積2630平方米,是曾參與“公車上書”的晚清舉人劉士驥的故居;2008年,該村的見龍圍與炮樓古建筑被評為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文物至今保存完好[32]。繩武圍是座落在龍華鎮增江河畔的一座古村落,迄今有400多年歷史,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圍墻和跑馬道,2013年還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同時也是惠州市及龍門縣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永漢鎮三寨谷景區的三寨谷明清造紙遺址,發現于2004年,是廣東省目前已知惟一保存較好的明清時期造紙作坊遺址;2019年,該遺址被公布為第九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南昆山造紙”成為縣級第八批非遺名錄項目。
2.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龍門文化底蘊深厚,被《小康》雜志社評為2021年中國最美鄉村百佳縣和中國最具詩意百佳縣。早在1988年,龍門就被文化部授予“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稱號,2008年又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23年成為中國國家畫院嶺南創作基地,成為中國畫院在嶺南地區首個設立的集寫生、創作、交流、教育等服務于一體的多功能藝術平臺[33]。龍門農民畫是廣東省唯一的農民畫畫種,始創于20世紀50年代,70年代被正式命名,是中國三大農民畫鄉之一[34]。
3.紅色文化
龍門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地派鎮芒派村是紅色革命老區村,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州起義后、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師轉戰龍門的“第一站”,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縱隊第三支隊的南部根據地之一,現存龍從人民保鄉隊活動舊址(雷公貝祠堂)、芒派村革命烈士紀念墓、三角山大嶺頭戰斗遺址、歐嶺下長窩紅軍醫療站等紅色遺址[35],這些遺址保存完整。低冚村是革命老區,也是東江縱隊主要活動區域之一,擁有革命人物、大圍祠堂、低冚伏擊戰遺址、婦女夜校遺址、聚和堂宗祠、前陣哨崗等紅色文化資源[36];該村是龍門首個革命傳統教育和鄉村振興戰略實踐基地、中共龍門縣委黨員教育基地。
4.少數民族文化
藍田瑤族鄉是廣東省七個少數民族鄉之一,具有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每年中秋夜,當地都會舉行“舞火狗”儀式,這是全國唯一遺存的民族圖騰祭祀與少女成人禮巧妙結合的古老民間儀式,至今已有將近400年歷史。2006年,“舞火狗”傳統舞蹈被列入廣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3年,“舞火狗”民俗入選省非遺,目前已成為當地一張閃亮的民族風情旅游名片[37]。
1.基礎設施
龍門屬于山區縣,文旅融合的項目地多位于鄉村和山區,當地基礎設施仍有待完善。公路交通及停車場、衛生環境、文化保護、人員安全保障、服務設施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有待加強。龍門目前仍有部分農村公路通建制村單改雙車道建設還沒有完成,鄉村支路硬底化有待完成,位居鄉村的旅游目的地交通便捷度仍然不足,包括旅游交通標識系統、旅游咨詢服務系統、旅游觀光(專線)車、旅游廁所、旅游景觀小品建設等有待完善。目前全縣正在推廣垃圾分類處理的工作,但農村垃圾分類處理的基礎設施與宣傳工作還比較薄弱。部分鄉村的5G網絡還沒有覆蓋到,這會影響到游客的移動通訊體驗和直播電商的發展。
2.產品情況
從調查來看,龍門文旅融合的要素依托的文化要素主要包含當地的古建筑與古村落、名人故居、歷史遺跡、非遺文化、紅色文化、本土農民繪畫藝術、當地少數民族文化與良好的生態旅游環境的融合。在旅游產品方面,開發了紅色文化+旅游、紅色文化+綠色生態旅游、非遺文化+旅游、人文古跡+旅游、飲食文化+旅游、節日文化+旅游等產品。建立了農學+研學基地和以水稻種植活動的農學+研學的農旅產品。以茶為媒介,形成了文化+旅游+農業融合的旅游產品。
龍門的文旅融合產品已經開始進入市場,但相對于傳統生態旅游來說,文旅融合的產業規模及市場影響力較小,缺乏互動與體驗機會,反映在業態特征不明顯,生態旅游和康養旅游的拳頭產品還沒有很好地與當地文化融合在一起。
3.文化融合
政府積極推進非遺文化進景區,推進紅色文化旅游,但在目前旅游產品中,所注入的文化因素還不夠,缺乏一定的文化內涵,更多停留在休閑旅游層面。比如龍門山歌、艾糍、年餅、“舞火狗”、南昆山造紙等龍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僅注重產品的品味和欣賞,缺乏旅游者自身的文化體驗。此外,隨著城鎮化發展和毗鄰廣州、深圳、東莞等大城市的原因,鄉村原居民越來越多地進入周圍城市與城鎮工作或者居住,這給鄉村文化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帶來了主體流失等一系列問題,如何克服城市化與城鎮化發展給鄉村文旅融合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4.產業融合
文旅融合與當地產業的融合有待發展,特別是與農業、大健康產業、電商產業、文化創意等產業缺乏深度融合。龍門一個農業大縣,結合龍門絲苗米產業、蘭花產業、茶產業、水果等地方農業特色產業的文旅融合的業態還沒有形成。在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與康養旅游產業的環境下,文旅融合以及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仍處初步探索階段,其合作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建設路徑有待進一步探索,龍門的文化+旅游+大健康產業的融合是未來文旅融合產業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5.數字化轉型
文旅融合缺乏數字化特征、數字化產品、數字化服務、產業數據,數據資源作為一種生產要素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從調查來看,缺乏IP文旅融合創意產品,文化創意類旅游項目很少,高端文旅產品缺乏,缺乏一個有影響力社交媒體來推薦其現有的文旅融合產品,沒有能夠很好地利用旅游網站、微信公眾號、視頻號、微博等數字化推介手段。目前大多數項目的營銷工作還停留在電視廣告等傳統營銷方式上,未能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與營銷模式。
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龍門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要加強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的融合利用,從治理體系構建、推進數字化轉型、發揮優勢、培養特色等方面去推進。
龍門文旅融合建設是落實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戰略的一項重要工作,是落實實施文化強國、健康中國、新型城鎮化等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是實現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是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要求,具有非常強的系統性、整體性與協調性等系統特征。在發展過程中,涉及到縣級、鄉鎮、村三級政府,涉及到多個維度的融合、多個參與主體、多種資源要素、多個融合空間、多個產業,涉及到宏觀、中觀、微觀層面的系統,還涉及到跨區域合作,因此,龍門要進一步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縣政府需要建立縣域文旅融合發展的治理體系,進一步明確政府、市場、企業、鄉村、各參與主體的責任與義務,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要充分發揮好其引領作用與所擔當的角色,編制文旅融合的產業規劃,把其發展納入當地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規劃中,建立支持融合的扶持政策與保障措施。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加強各參與主體的工作與利益協調,充分發揮各參與主體的積極性,加強對市場的質量監管。要進一步改進政府的服務水平,建立地方產業融合公共服務平臺,為來自不同產業的企業以及當地就業人員提供技術指導、政策咨詢與技能培訓服務,開放更多的經濟社會數據。
由政府主導加快完善縣域交通、衛生醫療、公共文化場所、5G移動通信、旅游設施、安全應急、數據中心、產業云平臺等基礎設施,包括提升往來各個景點之間的道路交通等級和完善鄉村旅游地的各種配套設施。加強對地方紅色文化、非遺文化、鄉村文化、飲食文化、特色文化的建設力度。設立產業融合創新發展基金,采用市場化的手段,支持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以及與其它產業融合的初創企業和創新項目的發展。
在當前我國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應該大力推廣以大數據、云計算、5G移動通訊、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構建安全、快速、便捷、高效的智慧文旅融合服務體系。
積極推進文旅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推廣數字化技術與智能技術的深度應用。加強縣域5G基站與網絡、視頻監控、物聯網、數據中心等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建設文旅大數據分析與智慧服務平臺,推進信息與數據處理及應用的智能化、平臺化、云端化、數據化、移動化、多終端。利用數字孿生與Web3.0技術,構建能夠呈現山區、村落、建筑、景觀、遺跡、森林、田野、道路等自然環境的網絡數字孿生空間,為網絡空間中的旅游景觀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融合文化標識、虛擬人物、歷史場景、情景再現,增加游客與場景之間的互動性和體驗感。支持和鼓勵創作虛擬或實體的文創IP產品,制作精美的短視頻作品,以賦予實體景觀更多的文化內涵。
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視頻號、快手、抖音、小紅書、嗶哩嗶哩等社交媒體,開展項目推廣、智能客服、互動交流、體驗分享、活動直播等活動,從而提高公眾的關注度,使得活動更為精準和有效。充分利用直播電商平臺,讓游客對文旅融合的產品、服務與活動有更好的交互體驗和更靈活的組合選擇。利用其它產業的數字化轉型的成果,來拓展文化、旅游與其它產業融合的數字化產品和服務。
龍門文旅融合發展應該重點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在發揮其原有生態旅游與溫泉旅游兩個特色的基礎上,提升其特色旅游的文化內涵,注入更多的文化因素。在南昆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生態旅游區內,利用現有的民居等鄉村建筑,建設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如小型公共圖書館、小型演出場所、康養文化體驗館、公共繪畫基地、數字內容創作基地,并以此結合龍門本土文化特點,舉辦讀書分享會、非遺演出、繪畫展覽、生態保護與大健康論壇、公益講座、文化節日等活動。
紅色文化旅游和非遺文化旅游是另外一個特色,利用數字技術來設計游客互動體驗項目;建立小型工作坊,給游客提供實際操作和自我創作創意產品機會,增加更多的交互式與體驗式的活動。整體化和系統化設計生態旅游、溫泉旅游、紅色文化旅游、非遺文化旅游的融合服務產品,形成一個具有地方特色、互相滲透、互聯聯動的系列化產品,包括文化創意產品、旅游禮品、電商銷售、網絡營銷、品牌推廣等。
利用龍門生態環境與產業優勢,進一步拓展現有文旅產品,形成文旅融合與其他產業融合的新產品,如設計農業+文化+旅游+研學、生態+文化+旅游、生態+旅游+研學、體育賽事+文化+旅游、健康+養生+文化+旅游等新的融合產品。利用龍門絲苗米產業、蘭花產業、茶產業、南藥生產等當地鄉村產業資源,結合蘭花文化、茶文化、中醫中藥文化等文化元素,形成生產、采摘、觀賞、品嘗等文化體驗的旅游產品。
加強政府、企業與高校之間的合作,培養產業融合發展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聯合設計出具有本土文化特征與特色的研學課程,讓中小學生大自然環境中接受勞動、美學、體育、文化方面的教育,大大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通過舉辦全國性與鄉村體育賽事、農民繪畫作品展、非遺文化創意作品展、康養文化交流等活動,進一步拓展文旅融合產業與其它產業的融合。
縣域文旅融合是實施國家與地方發展戰略的需要,是國家文旅融合戰略發展的重點,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抓手,是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重要途徑。龍門縣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與文化資源、以及良好的區位優勢,文旅融合發展具有較好的基礎環境。通過進一步提升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構建智慧融合服務體系,發揮自身旅游產業優勢,深入融合當地文化元素,創新文旅融合新業態,將能夠促進龍門縣域文旅融合的未來發展,從而推動鄉村振興的全面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