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飛
在2023 年6 月2 日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進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的重大論斷、重要命題。顯然,習近平總書記這里講的“根基”是指文化、文明的根基;這里的“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中國道路”既是中國通達現代化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華民族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復興之路;同時又是超越現有的西方式現代文明,推動引領人類文明達到新發展境界、構筑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文明進步發展之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由“一個結合”發展到“兩個結合”,是習近平文化思想成熟的標志。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指向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體系。這個重大命題深刻揭示出文化建設,尤其是思想文化建設同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關聯;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內涵、文化根基、文明淵源,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邏輯。因此,深入理解把握這一文化命題的深邃思想理論內涵,對于我們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清楚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基、根據在于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怎樣開辟和發展起來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第二個結合’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有本有源、有根有據的,它不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程中一個“無端”“無由來”的偶然、意外或“歧出”,而是由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深厚文化積淀、文化特質所決定的歷史必然選擇、必然方向和必然趨勢,是自身五千多年文明歷程的延續發展和新階段,因此也是中華民族沿著自身五千多年文明發展邏輯朝向現代化文明演進的“正道”“大道”。
中國共產黨一直是通過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來為中華民族克服危機、走向復興開辟道路的。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達到了第一次高度的文化自覺,其標志就是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黨從而在思想文化和理論上解決了如何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指導中國的革命實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怎么用到中國的具體實際、現實國情中來的根本問題。毛澤東在1938 年10 月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指出:“對于中國共產黨說來,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境。”“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1]通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結合”,黨找到了挽救民族危機、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真理和正確道路。
在這個過程中,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作為中國具體國情實際的一部分也在起作用,中華傳統文化,也被自覺地納入“第一個結合”之中。1943 年5 月26 日,中共中央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中指出:“中國共產黨近年來所進行的反主觀主義、反宗派主義、反黨八股的整風運動就是要使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革命科學更進一步地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深相結合起來。”[2]不過,必須要承認,由于迫切的時代需要和當時的現實情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更多指向的是在讓馬克思主義適應中國國情以改造、“更化”中國;中華傳統文化更多時候沒有進入文化更新發展的實質性、核心性部分。“第一個結合”的主軸不是要把馬克思主義跟中華傳統文化在思想文化、哲學、價值觀念等方面進行結合。
現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最終實現的關鍵階段。“第二個結合”的提出,順勢應時、事所必然,它表明中國共產黨又一次達到了高度的文化自覺、時代自覺。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首先,中國的現代化發展,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發展進程,已經從飲食起居交通,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交往方式、政策法律制度等這些文明的外顯方面,進入文明的內核、文明的精神層面。其次,中華民族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歷史遭際中,文化主體性、文化自信曾遭到極大的削弱、破壞,如今已經到了需要建設鞏固文化主體性、確立高度文化自覺自信、建設中華民族的堅定文化自我、在精神和文化上達到完全主動的階段。再次,從黨的治國理政,國家的長治久安的角度來講,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制度體系的建立完善,其背后必然要求要有先進的、現代文明的制度的精神來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是一套文明體系。因此,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能止于表面,必須要深入到其根本處,對其核心的文化精神、制度精神、價值理念和原則予以正本清源式的創新性建構與深度詮釋。新時代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有賴于建立在高度文化主體性基礎上的高度文化自信。
“第二個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精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的結合,也就是文明最內核的實質性內容,即思想文化、哲學、價值觀念等方面的結合。“第二個結合”既要以馬克思主義的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同時也要推動馬克思主義高度中國化,讓馬克思主義真正成為中國的,真正融貫化入中華民族、中華文明新的文化生命體之內,“成為中華文明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在“第一個結合”基礎之上的“第二個結合”最終是要創造出中華民族新的有機統一的文化生命體,作為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的新的思想文化和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
明確提出“兩個結合”,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表明習近平總書記是以一種基于文化生命體的全新文明觀,一種有機整體性的和歷史性的文明視野來看待和闡發中國的現代化。一個文明是一個有機的文化生命體。中國自古以來都并非是現代西方政治學話語體系中的所謂“民族國家”“政治實體”,中華民族也從來不是一個血緣種族概念。我們中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是一個建立在高度發展的文化、文教和文明的基礎之上,因文聚合而成、以文而立、以文而治的文明國家和作為歷史文化共同體的民族。“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賁卦·彖傳》),傳統中國依據中華文化完成了“民族融合與國家凝成之大工程”[3],先成為一個文化共同體,再成為政治共同體;先有人文化成的文明天下,然后才建立起邦國;先有文明的自覺意識、文明的精神然后才有禮法制度秩序的建立。中國、中華民族是一個有機的文化生命體、文明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深刻指出的,中華民族“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作為最繁榮最強大的文明體屹立于世”。
首先,連續而非斷裂,是文明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基本原理。任何一個有機生命體都只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礎上“吐故納新”“有機更新”,都不可能脫離、拋棄自己原有的“體”做一種斷裂、突變式的發展。任何想進行這種變化嘗試的有機體,其結果都只能是失敗甚至是衰亡。因此,中國作為一個文明體的現代化只能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能是文明斷裂的產物,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要遵循一個文明體發展進步的文化邏輯和基本原理。習近平總書記通過“兩個結合”事實上提出了一種現代化的文化根基論、文明根基論,真正從理論上深刻解答了何以中國式現代化不是西方化而是立足中華文明自身的現代化。其實任何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都必須要建立在自身文明傳統之上,按照自身的文明發展邏輯發展起來。世界上并沒有脫離文明根基特點、背棄文明發展邏輯的一概而論的現代化道路。
其次,中國式現代化在更深層次上是中華文明體的現代化,就不能僅僅是經濟、科學技術等這些“物”的層面的現代化,而且是,甚至可能更為重要和根本的是文化的現代化、文明的現代化。文化現代化、文明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要求。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的,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本質性特征之一就是它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既要物質富足,又要精神富有。流行的現代化理論往往傾向于主要從經濟活動和制度變革來理解現代化的本質和進程。工業生產、市場經濟、現代科技經常成為現代化理論建構和歷史敘事的中心。社會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在現有主流現代化理論中往往被重視不夠。其實,文明更新、文明進步和文明躍升是現代化的本質維度,現代化的文化是現代化事業和現代化進程的基礎支撐。“兩個結合”的提出深化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內涵,在理論上極大拓展了現代化理論。也就是說,“兩個結合”立足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文明邏輯,推進了具有普遍性意義的現代化理論建構,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扎實牢固的思想文化基礎、理論基礎。
再次,文化只能在創新發展中存續和發揚光大,“兩個結合”的論述蘊含著一種現代化的文明更新進步論。任何一個文化生命體都有自己的特點特性,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路徑和發展邏輯;同時要在歷史進程中保持自己的生機活力、不斷發展壯大,又必須要不斷適應時代變化、社會發展的需要,去進行自覺的自我揚棄、自我發展和自我革新。因此,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我們需要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面對博大精深、輝煌燦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不能僵化保守、固步自封、自以為是,我們需要堅持現代化的根本取向,在堅定的文化主體性的基礎上,著眼于建設現代文明來看待它、更好地傳承與弘揚它,積極地去推動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去發展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篇章。
最后,從社會變遷、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文化的變革發展在其中起著某種中軸性的巨大作用。中國式現代化涉及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是要讓整個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革。這本質上是一個“社會革命”過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的,中國共產黨從成立開始就一以貫之地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一場“偉大社會革命”。一方面,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的結構性變遷與社會生活方式的徹底變化,必然要求相應的文化調試與文化適應。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指出,“一切文化只是人類生活的辦法”,社會制度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一旦離開了現實的社會生活,文化和制度都是“無從說起的”[4],所以任何一個社會的文化和制度必須要適應人們社會生活的實際處境。另一方面,文化對于推動社會變遷又發揮著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二百周年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指出:“思想文化建設雖然決定于經濟基礎,但又對經濟基礎產生反作用。先進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反之,落后的、錯誤的觀念如果不破除,就會成為社會發展進步的桎梏。理論自覺、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進步的力量;價值先進、思想解放,是一個社會活力的來源。”[5]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明確提出要“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從而也就提出了“文化現代化”和“文明現代化”的重大命題。文化現代化、文明現代化,指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層邏輯,指明了中國、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共同體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面臨的根本文化問題、文化任務和文化建設的根本方向。可以說,“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黨今天看待全部文化建設發展的根本著眼點、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方面,通過“兩個結合”為中國式現代化筑牢根基,深刻闡明了黨的文化領導權對于中國式現代化順利推進發展具有關鍵性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它必須以黨的領導為其核心要素,必須要堅持和鞏固黨的領導。通過“兩個結合”加強和推進思想文化建設,可以夯實并擴大黨的文化領導權,增強黨的思想引領力、精神感召力。
另一方面,文化是“人”的文化,文化、文明的本質在于“人”而不在于“物”。因此,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本和關鍵是“人”,目的是為了“人”。文化現代化、文明現代化的根本實質是人的現代化,人的思想意識、精神的現代化,以及相應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現代化。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培育“時代新人”會成為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的重要主題,“育新人”會成為新時代新征程上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項中心任務。
高度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精神其實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在根本文化精神上的相契合之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原則和文化發展方向,本質上就是要育人、樹人、立人,就是要尊重人、實現人、捍衛每一個人的價值和尊嚴,讓每一個人都能發展出健全獨立的人格、確立起自己的主體性,真正成為自己的生活、成為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能夠理性自主的“主人”,促進每一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