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淑秀 楊 潔 吳 寧
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最劇烈、最深遠、最徹底的社會變革,是人類走向文明的必經途徑。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劫難,面對生死存亡的民族危機,無數仁人志士歷經尋路之艱辛、筑路之坎坷,終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辟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彰顯中國特色的中國式現代化之路。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唯物史觀考察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演進、揭示其鮮明特征、探尋其實踐路徑對于鞏固中國式現代化的前期成果、總結其歷史經驗,提升中國式現代化在世界現代化進程體系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從原始社會解體至今,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內容和主導形態,是一場深刻的思想、生產、生活和社會革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步。現代化指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物質生產基礎上推動社會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并把這種變化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呈現出多層次、多階段的歷史過程。
現代化的類型主要分為內發現代化、外發現代化、遲發現代化[1]。內發現代化是指在未受外力影響的條件下隨著社會變遷、社會結構與其自身的功能發生沖突,發展的內生動力與結構之間產生張力,導致社會由內部自下而上、自發形成的現代化。外發現代化是指在戰爭、殖民統治、文化傳播、貿易往來等外力沖擊的情況下,被誘導、影響或強迫等,從而不自覺走向社會變遷的現代化。遲發現代化是指受現代化社會的超前價值觀、生活方式、消費水平等影響具有遲發展效應,現代化進程因社會內在條件不足(如:人口激增與現代化同步、缺少先進科技等)而受限,起步時間較西歐、北美晚的現代化。目前學術界對于西方的現代化發展模式認識較統一,即西方屬于內生先發式現代化。在中國是否屬于外生模仿式現代化方面存在爭議,部分學者從是否引起大的社會變遷分析,認為中國的現代化不屬于外生模仿式現代化,提出中國的現代化起步于公元1069 年北宋時期的王安石變法,認為變法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一場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是中國現代化的開端。但這種觀點僅看到現代化的社會變革性,未考慮現代化的基本特征是工業化引起的社會系統的整體變遷,具有片面性。多數學者認為,中國的現代化屬于外發現代化,起于對西方資本主義刺激和挑戰的回應,開始于1840 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被迫打開國門。筆者較贊同后一種觀點。筆者認為,現代化主要指人類社會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是由工業化引起的社會系統的整體變遷和轉型,是“不斷實現社會由不發達狀態向發達狀態轉變的過程”[2],包括經濟層面的市場化、規模化、數字化;政治層面的民主化、法制化、智能化;文化層面的理性化、多元化、開放化;社會層面的公平化、安全化、信息化;生態層面的共生化、可持續化、低碳化等。
從世界范圍來看,現代化始于西歐、擴展于北美和歐洲大部分地區,然后向亞非拉美蔓延,推動了世界由傳統社會向工業化和現代化社會轉型。在近代世界到來之前,人類文明的基本形態是農業文明,農業社會的物質、精神、制度等支撐了農業文明的存續和演化。盡管現代化開始于西歐,但并不能將西方的現代化等同于世界現代化,西方的現代化歸根到底是資本逐利所帶來的生產方式的變革,最終必然導致現代化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之間的矛盾。
中國在1840 年鴉片戰爭暴發以后被迫打開國門,“現代化”伴隨各式西方思潮涌入中國,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以救國為目的對現代化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和實驗,由此“現代化”一詞伴隨著各種爭論開始廣泛出現在中國人民的視野中。
從洋務運動到新文化運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初期探索。其一,洋務運動試圖通過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來實現現代化,開創了中國現代化的先河。1860 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后,清朝統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意識到固守陳腐的“祖宗之法”并不能拯救危亡,唯一的辦法是學習西方。以李鴻章、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派開啟了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重工業為起點,通過“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手段為中國重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構建了現代鐵路和海運交通網絡,使得東南沿海地區形成了一大批現代化的港口城市,開創了中國工業現代化的先河。其二,戊戌變法希冀效仿西方的君主立憲制來變革國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的制度現代化。以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為代表的維新派肯定了洋務派對變法所起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指出了洋務派并沒有發現中國問題的“根本”即延續兩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維新派認為只有創造出良好的制度環境,才能保證國家經濟和文化的長足發展。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第一次比較系統全面地提出了“制度”革新的主張,以“保國、保種、保教”為目標,主張在“保”的前提下“變”,通過變法大大推動了中國社會制度與思想觀念向現代化方向邁進[3]。其三,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統治,開啟了中國社會現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的歷史性巨變在中國社會中產生重要影響。1912 年1 月南京臨時政府正式成立,標志著中華民國的誕生,使中國成為亞洲第一個實行民主共和制度的國家。同年3 月,南京臨時參議院通過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法律的形式進一步確定了國家全部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原則與制度,標志著中國由一個以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閉關鎖國的傳統社會向以民主共和制度為主體的現代社會轉變。其四,新文化運動奠定了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基礎。歷經鴉片戰爭以后70 余年的探索,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已由被動轉向主動,突破了器物、技術的層面。隨著各類思潮在社會上的激烈碰撞向著更深層次的政治思想邁進,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主張以民主和科學作為現代化的思想指南,促進了中國社會整體的現代化[4]。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正確解答了中國這個經濟文化落后的農業國在民主革命勝利后進行現代化建設的一系列根本性問題[5]。毛澤東認為工業化是中國現代化的根本途徑,發展工業對鞏固國防、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實現國家富強、為人民謀福利等具有重大意義[6]。中國共產黨要為實現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的近代化而斗爭[7],要使中國由農業國家變為工業國家,從真正意義上開啟了中國的現代化之路。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四個現代化”的提出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1953 年,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為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以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中心,制定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開啟了“一五”計劃,確立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指導方針。“一五”計劃的實施將中國的飛機、汽車、發電設備、重型機器、新式機床、精密儀表、電解鋁、無縫鋼管、合金鋼、塑料、無線電等過去沒有的工業門類從無到有地建設起來,改變了中國工業體系殘缺不全的狀況,增強了中國基礎工業的實力。1954 年9 月,周恩來同志第一次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概念,指出要建設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8]。1964 年12 月,周恩來同志提出在20 世紀內分兩步實現“四個現代化”,這一戰略目標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周恩來同志強調今后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在不久的將來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并超過世界先進水平[9]。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提出標志著中華民族對于現代化的探索已經實現了從自發到自覺的歷史跨越,成為保障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持續、健康、高效發展的有效手段,不斷推進了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認識。1979 年3 月,鄧小平提出要在20 世紀末實現中國的四個現代化,首次用“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區別于西方的現代化概念,隨后又在政治局會議上將“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概括為“中國式的現代化”,并指出“能否實現四個現代化,決定著我們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10]。1979 年12 月,鄧小平同志首次以“小康之家”來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11]。1985 年8 月,鄧小平強調了中國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指出:“四個現代化前面有‘社會主義’四個字,叫‘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12]1987 年10 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正式提出“三步走”戰略,“溫飽”“小康”“富裕”的經濟發展三步走戰略目標的提出繪就了中國式的現代化的宏偉藍圖。改革開放后,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從進口替代轉為出口導向、從單一經濟成分轉變為多種經濟成分,由傳統封閉式的現代化轉變為開放包容的現代化,加速了中國式的現代化進程。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面對國內外出現的政治風波與經濟風險等嚴峻考驗,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新的“三步走”戰略,使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進一步具體化。1997 年9 月,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提出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內涵。2002 年11 月,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結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發展要求,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目標,推進了社會主義的現代化。2007 年10 月,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總目標,這標志著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進入了新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在實踐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了對現代化的認識,實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突破。2012 年11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確保到2020 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13],制定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戰略,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堅實的戰略支撐。2013 年,中國共產黨相繼提出了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等新思想。2015 年10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出:“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協調發展”[14]。黨的十九大報告從新的實際出發指出“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15],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現實依據。2020 年10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五個方面的重要特征。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明確強調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特征及其所蘊含的“現代”元素和“中國”因素,形成了較為明確和系統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使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學,在理論和實踐上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推上了新的高度。
從現代化到中國的現代化再到中國式現代化歷經了從被動接受走向主動推進、從實現工業化走向實現“四個現代化”、從“中國式的現代化”走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曲折進程,這一歷史演變呈現出中國式現代化得益于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體現現代化一般規律,符合中國實際的鮮明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16],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決定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性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力量,自成立起就秉持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屬性,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守正創新、勇于自我革命、不斷發展壯大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有序推進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化的領導力量。經過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努力,中國式現代化歷經艱難曲折從“落后時代”到“趕上時代”再到“引領時代”,用幾十年的時間依靠自身力量、通過和平方式完成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充滿血腥和暴力的現代化歷程。中國式現代化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在于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
中華民族葆有的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基因,既是中華民族之根,也是中國式現代化之源,中華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優渥的土壤。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其堅實的文化基礎和獨特的文化內核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寶貴的文化資源。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對基于自身國情解決當前實際問題的科學回應,而且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融合現代文明,為推動人類文明發展、推進人類現代化進程提供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路徑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提供了文化支撐。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在實現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融合共生中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中吸取營養,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為指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緊密結合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彌合了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之間的沖突,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平發展道路”和“以人民為中心”等新理念、新成果,賦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新的時代內涵。
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方式在社會發展中起決定作用的觀點。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式現代化確定了科學的、正確的前進方向。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將公平公正原則同市場經濟的效率原則緊密結合,開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協調統一,既防止資本在社會主義市場中無序擴張又使資本在促進社會主義的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的活力競相迸發。同時,中國式現代化豐富了馬克思主義[17]。首先,中國式現代化出于對西方資本主義刺激和挑戰的回應,以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前提。辛亥革命在中國社會中產生重要影響,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使中國由一個以自然經濟為主導的、閉關鎖國的傳統社會向以民主共和制度為主體的現代社會轉變。其次,中國式現代化雖充滿艱巨性、復雜性但其發展進程是螺旋上升的,尤其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初期探索時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體現了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探路之艱辛。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是以工業化為起點的“串聯式”發展模式,發展到目前水平經歷了漫長的過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有很大不同,中國式現代化采用“并聯式”疊加發展的現代化模式,用較短的時間取得了西方現代化的同等成果,注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之艱難[18]。近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造了“兩大奇跡”、中國由“富起來”逐漸走向“強起來”等一系列事實驗證了中國式現代化是前進的、上升的。最后,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繼承和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演進中,人被視為最重要、最核心、最活躍的因素,始終把現代化的主體力量看作是人民大眾,不脫離人民的力量來空想、空談現代化。
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歷史進程,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在孤立的狀態下實現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把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和“自由人聯合體”的共產主義理想統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是合目的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的潮流中,遵循世界現代化的一般規律,是合規律的。其一,強調生產力的發展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決定性作用。社會主義是以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走上歷史舞臺的[19],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體現。其二,以現代化的工業和科技作為根本推動力從傳統的農業社會轉變為現代的工業社會。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以重工業為重點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到改革開放以來新型工業化的推進,工業化始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推動力。其三,以工業化為起點拓展到經濟、政治、科技、思想文化等領域,引發整個社會漸進式與全方位的變革。中國式現代化從發展重工業起步到推進新型工業化、強調“四化同步”再到提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符合世界現代化發展進程的一般規律。其四,世界現代化進程中所遭遇到的諸如氣候變化、貧富分化、恐怖主義、網絡安全等普遍性難題,中國同樣也在經歷并致力于給出解決方案。中國式現代化并不獨立于世界現代化之外,在總體上符合世界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始終走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大道上,在尊重人類不同文明特性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動創造性。
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20]。在各國、各地區的現代化進程中,由于文化和歷史積淀不同、所處時代與社會環境不同,從而構成了世界現代化復雜而豐富的畫卷[2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有的基本國情、文化傳統和歷史命運造就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性:一是在基本國情上,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統籌全體人民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必然艱難曲折;二是在社會層面上,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相統一,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為中心追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從根本上有別于西方現代化以資本為核心、不顧社會大眾利益的價值理念;三是在精神文化上,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根本特征;四是在生態環境上,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五是在外部條件上,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倡導建立平等、開放、合作的新型國際關系,堅持與世界共同發展,為世界和平以及人類發展進步作出獨特貢獻。
從唯物史觀來審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必經不同的發展階段。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要立足國情和現代化發展規律,依據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演進及其鮮明特征,準確把握其時代任務。中國式現代化包含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共同作用的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生態現代化,其中經濟現代化是抓手,政治現代化是保障,文化現代化是根基,社會現代化是關鍵,生態現代化是支撐。
經濟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抓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不可避免的,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是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內在要求。
首先,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的偉大創造,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承認并肯定資本的存在及其積極作用,不斷提高認識和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能力,主動克服資本邏輯帶來的種種弊端,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市場經濟理論的豐富和發展,這一偉大創造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高效穩定的經濟基礎。
其次,貫徹新發展理念。一是堅持創新發展。科技創新是人類邁向現代化的驅動和引領力量,全方位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二是堅持協調發展。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的城鄉區域經濟格局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三是堅持綠色發展。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四是堅持開放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充分運用人類社會創造的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和有益管理經驗能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活力。五是堅持共享發展。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能讓現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最后,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推進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可以推動農業高質高效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安全的糧食保障。加快人工智能、數字經濟、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的研發和推廣能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建設智造強國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不竭的動力。基于國家發展需要對標世界工業前沿發展、集中優質資源加快發展新興產業、提高中國產業在世界發展中的地位能擴大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影響力。以人民的現實需要為根本、推動傳統服務業轉型升級、加快構建優質高效的現代化服務業新體系能全方位提升中國式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政治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保障。對于后發國家而言,一個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毛澤東曾指出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以利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較易于克服困難,較快地建設我國的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黨和國家較為鞏固,較為能夠經受風險。”[22]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內外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必然會遇到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挫折困難甚至是驚濤駭浪,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比以往更加錯綜復雜。其一,人是現代化的主體,現代化歸根結底是實現人的現代化。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在現代化進程中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眾,充分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深入貫徹全過程人民民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穩固的群眾基礎,形成共同致力于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力量。其二,法治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法治保障,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謀劃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把法治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為全面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加完備的法治保障。其三,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是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要求。一方面,對內要建立健全國家安全體系,準確把握平安中國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堅持問題導向,筑牢國家安全人民防線,匯聚起維護國家安全的強大力量,以高水平安全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立足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持續推動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為中國式現代化營造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
文化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基。文化建設是培根鑄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業,也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任務,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23]。其一,中國式現代化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潤澤中增強精神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礎上的全面現代化。與時俱進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三,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世界現代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處于世界文化的百花園、處于與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鑒中。面對當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和交鋒的復雜局面,各國之間的文化競爭越演越烈,要辯證地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世界文明之間的關系,在文化變局中樹立全球性視野,構建中國式的文化話語體系,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影響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創造更好的世界文化環境。
社會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系統工程的各個方面,社會保障制度是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制度保障,高質量的、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中國社會現代化的標配。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中的主要內容,社會保障制度的現代化是社會財富更加有效、公平分配的基礎,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石,能保障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滿足感,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優勢。社會現代化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整體社會變遷的過程,也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對人們生存的物質基礎和精神世界全面改造的過程。社會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密切相關,社會現代化為人的發展的歷史性階段提供現實境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培養一流的科技人才、國家高端智庫人才、哲學社會科學人才等,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長遠發展積蓄更多優質人才力量,對全面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生態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支撐。人與自然是辯證統一體,人類以資源環境為物質基礎得以存續,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以生態現代化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是對多種現代化的反思和總結,在理論與實踐方面具有科學性與優越性。中國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現代化老路,把科技創新作為轉變生態發展方式的戰略支點,把“污染防治”作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三大攻堅戰之一。作為生態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中之重,生態法律制度是生態治理能力實踐的主要依據和保障,完善生態法律制度對構建生態治理體系現代化具有迫切必要性[24],有助于切實提高生態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在確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碳中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碳達峰被認為是經濟體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的標志性事件,是我國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全力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提高綠色技術的供給能力和服務能力,提高重要能源資源保障能力,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現代化是人類走向文明的途徑。中國式現代化從“接受”“探索”“追趕”到“超越”,從近代以來缺乏經驗的“盲目照搬照抄”“摸著石頭過河”到創新驅動、綠色引領的新發展階段,呈現出更加光明的前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指明了新方向。在新時代新征程中要立足中國國情和世界現代化發展規律繼續開拓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新境界,為推動人類文明攀登新高度作出中國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