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毅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經過不懈努力,黨找到了自我革命這一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顯著增強,管黨治黨寬松軟狀況得到根本扭轉,風清氣正的黨內政治生態不斷形成和發展,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1]1945 年,在抗戰勝利前夕,民主人士黃炎培在延安曾詢問毛澤東中共能否跳出歷史周期率,毛澤東現場立即給出自信的回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2]黃炎培在延安提出的這一問題一般被稱之為“窯洞之問”,毛澤東與黃炎培的對話被稱之為“窯洞對”,毛澤東給出的答案也被稱之為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一個答案。經過長期探索尤其是新時代的管黨治黨實踐,在第一個答案的基礎上,我們黨給出了自我革命這一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目前,學界對第二個答案提出的必要性、重要意義等研究成果碩果累累,但對第二個答案提出的歷史脈絡梳理研究還比較薄弱。本文力圖在學界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之所以需要再回答窯洞之問,是因為對于歷史周期率,曾存在一些認識誤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擔任國家內務部部長的謝覺哉根據歷史周期率提出了“民主監政”的口號,然這一觀點遭到一位在地方工作的領導同志反駁:“我們提民主監政是針對國民黨反動政權的,難道我們共產黨的人民民主政權還需要監督嗎?”[3]這其實是對毛澤東提出的人民監督政府的誤解,毛澤東的人民監督政府,自然包括人民群眾對人民民主政權的監督。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發生的蘇聯解體、蘇共垮臺、東歐劇變等現象,可以視作歷史周期率在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上演,這表明,“歷史周期率”不只會發生于封建王朝或者農民起義軍,也會發生在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如果失去了人民監督也會發生變質變色,也會重蹈覆轍,不能擺脫歷史周期率的支配。
跳出歷史周期率的可能性與必然性是兩個問題,有人錯誤地把“可能跳出”等于“必然跳出”,把“一時跳出”等于“永遠跳出”。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代表著先進的生產力和先進的文化,更為重要的是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立場,黨領導的政權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從本質上看,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具有跳出歷史周期率的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不意味著能自然轉化為現實的必然性,如果沒有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這種可能性就缺乏通向現實的基本條件,歷史周期率還會在慣性中對先進政黨產生不易克服的影響和侵蝕。如果不警醒,不能很好解決自身問題,我們也有可能跳不出歷史周期率。
有人認為有了民主監督政府這一答案,共產黨就可以跳出歷史周期率了。一方面需要深刻認識到,作為代表民族和人民利益的政黨,密切聯系群眾是黨最大政治優勢,然而需要特別關注的是,在黨執政之后,在諸多危險中,最大的危險脫離群眾。如何時刻警惕最大政治優勢演化為最大危險,這是黨必須始終要高度重視的歷史課題。另一方面,從近年來世界政黨、政權的更替中我們認識到,即單靠民主監督是不行的,民主監督自身是有局限的。
2012 年12 月底,習近平總書記走訪各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陳昌智回憶說,“總書記對民建的歷史非常了解,談到了毛主席和黃炎培在延安窯洞關于歷史周期律的一段對話,至今對中國共產黨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4]。這表明,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之后,中國共產黨不僅沒有忘記歷史周期率,而且高度重視歷史周期率,認為對黨具有鞭策和警示作用,這是中國共產黨警惕歷史周期率的重要體現。
值得關注的是,《人民日報》在本次報道中提到的是“歷史周期律”,但之后均改為“歷史周期率”。歷史周期率的率,是概率的“率”,而不是規律的“律”。這是因為歷史周期率雖然是反復出現的歷史現象,但不是必然出現的歷史現象。然而,這種概率的歷史現象,如果不予以高度重視,就有可能成為普遍的必然性。因為歷史周期率受制于規律,表現著規律,是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和人的社會活動的綜合表現,是歷史合力作用的結果。因此,人們需要做的是如何防止這種概率的現象成為必然的現象,這也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對跳出歷史周期率探索的重要價值。通過梳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跳出歷史周期率的論述,可以大致勾勒習近平總書記給出第二個答案的歷史脈絡。
2013 年4 月19 日,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就我國歷史上的反腐倡廉進行第五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我們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只要我們始終堅持黨的性質和宗旨,不變色,不變質,就一定能夠跳出這個歷史周期率”[5]。2013 年7月11 日至12 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始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調研時指出,“要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就要靠頭腦清醒,靠保持‘兩個務必’”[6]。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古今中外政權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立足于黨的性質宗旨和優良作風,強調中國共產黨一定能跳出歷史周期率的高度歷史自信。
擁有歷史自信,不意味著就能自然跳出歷史周期率。習近平總書記對歷史周期率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化。2013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解決好‘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性課題,增強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自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7]。在2014 年10 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路該怎么走?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實現長期執政?如何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的重大問題”[8]。可以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提出了要深入思考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這一歷史性課題。
隨著認識的發展,在2015 年5 月召開的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我常常提及毛澤東同志和黃炎培先生在延安的‘窯洞對’。當年‘窯洞對’的問題已經徹底解決了嗎?恐怕還沒有。”[9]“還沒有徹底解決窯洞對的問題”這一重大判斷,對全黨而言已經不僅僅是警醒,而是要求全黨要開動腦筋,深入思考在新形勢下,探索新的路徑和答案。2015 年5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指出:“從改革大局出發看待利益關系調整,只要對全局改革有利、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有利、對本系統本領域形成完善的體制機制有利,都要自覺服從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問題,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這篇大文章做好。”[10]這是黨的最高領導人首次提出“自我革命”這一概念,需要說明的是,這里強調的自我革命,主要是從全面深化改革角度著眼。2016 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 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氣,著力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經受‘四大考驗’、克服‘四種危險’,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11]自此,“自我革命”作為一個重要政治詞匯主要用于管黨治黨話語中,體現了黨長期執政的歷史主動和使命自覺。
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探索跳出歷史周期率第二個答案的鮮明特點。
2017 年2 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務越繁重,風險考驗越大,越要發揚自我革命精神。有沒有強烈的自我革命精神,有沒有自我凈化的過硬特質,能不能堅持不懈同自身存在的問題和錯誤作斗爭,就成為決定黨興衰成敗的關鍵因素。”[12]該講話中將自我革命對黨的重要性提升到空前的高度,認為有沒有自我革命精神是決定黨興衰成敗的關鍵因素。
2018 年1 月,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我們黨執政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世界上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和政黨演變的教訓,都揭示了一個道理:馬克思主義政黨奪取政權不容易,鞏固政權更不容易;只要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不出問題,社會主義國家就出不了大問題,我們就能夠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13]這里的判斷回應了前面提到的歷史自信,我們黨的自信從政權角度而言,源于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權,對于社會主義國家政權,跳出歷史周期率關鍵是處于領導地位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自身不出問題。而要確保執政黨自身不出問題,只有進行自我革命。在中共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鄭重提出:“全面從嚴治黨是一場自我革命,必須探索出一條黨長期執政條件下實現自我凈化的有效路徑,這關乎黨和國家事業成敗,關乎我們能不能跳出歷史周期率。”[14]
那么這樣的黨如何才能不出問題、保持長盛不衰呢?起決定作用的是自我革命。然而,自我革命對于一個執政黨、一個大黨而言又是十分困難的事情。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這么大一個黨,處在執政地位、掌控執政資源,很容易在執政業績光環的照耀下,出現忽略自身不足、忽視自身問題的現象,陷入‘革別人命容易,革自己命難’的境地。”[15]然而,為了確保黨實現長期執政、能夠跳出歷史周期率,我們黨又必須進行自我革命。因此,我們黨必須找到能夠進行自我革命的有效路徑。
新時代以來,全面從嚴治黨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常態化開展集中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全黨開展集中性學習教育,是我們黨推進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徑,也是一條重要經驗”[16]。黨在改革開放前進行了五次集中教育,即1942 年的延安整風運動,1947 年的整黨運動,1950 年的整風運動,1951 年的整黨運動,1957 年的整風運動。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同樣進行了5 次集中教育,即1983 年的整黨活動,1998 年的“三講”教育活動,2005 年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2008 年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2010 年的創先爭優活動。新時代以來,截至2023 年,在11 年內黨進行了六次集中學習教育,在黨的十八大到黨的十九大這五年,開展了三次,即2013 年6 月至2014 年10 月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2015 年在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中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自2016 年開始的面向全體黨員的經常性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在黨的十九大到黨的二十大這五年,開展了兩次,即2019 年面向全黨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2021 年在全黨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在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的2023 年,以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為重點在全黨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每一次集中學習教育,都是一次深刻的自我革命。我們黨之所以敢于自我革命和正確開展自我革命,不僅源于黨有與時俱進的科學指導,而且源于黨始終堅持的初心使命和根本宗旨。
思想的深度來自實踐的深度,理論邏輯延伸于認識的發展。在新時代,黨中央以頑強的意志和堅韌不拔的決心,以自我革命的巨大勇氣,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有效應對了來自國內外的各種風險挑戰,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正是基于新時代的自我革命偉大實踐,在2020 年1 月召開的中共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探索出一條長期執政條件下解決自身問題、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17]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指出的是探索出了跳出歷史周期率的一條成功道路,但并沒有給出答案。一年之后,在2021年召開的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歷史這么長、規模這么大、執政這么久,如何跳出治亂興衰的歷史周期率?毛澤東同志在延安的窯洞里給出了第一個答案,這就是‘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經過百年奮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的實踐,我們黨又給出了第二個答案,這就是自我革命。”[18]之所以凸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的實踐”,是因為這次不是一種理論對理論的回應,而是通過實際行動來解答理論之問。
至此,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正式提出。可以看到,這是黨思想認識逐漸深化、逐步明晰的過程,也是以實踐行動回答的過程,更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歷史自信、把握歷史主動的過程。
“革命”一詞,在《易經》就有“湯武革命”表述。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所謂‘革命’的基本含義是改朝換代,以武力推翻前朝,包括了對舊皇族的殺戮”[19]。在西方,“革命”指的是天體周而復始的時空運動。近代以來,西方“革命”話語發生重大變化,更多被描述為政治和社會的根本性變革。中國近現代“革命”是在中國古代傳統意義的革命和西方意義的革命概念之間的互動中產生的[20]。在馬克思主義的語境中,“革命”是一個正向、積極的詞語,通常指的是政治的、社會的、劇烈而徹底的變革,以及為實現這種變革而進行的思想傳播與實際舉動。
革命是主體“革”客體的“命”,而“自我革命”則是主體把自身當做革命的客體、對象。自我革命的理論依據就在于它符合辯證法。馬克思深刻指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21]。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斷自我革命中淬煉而成的。
新時代,黨開展自我革命是一套有方向、有指向、有路徑的創新實踐,呈現系統性、深刻性的特征。
黨的十八大前,當時,黨內和社會上不少人對黨和國家前途憂心忡忡。用“憂心忡忡”來形容對前途的極端擔憂,也表明這一問題需要從政治高度來認識。
政治屬性是任何一個政黨組織的基本屬性,這也是一個政黨存在的基本條件。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旗幟鮮明講政治更是其鮮明特征,因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有著比一般政黨更崇高的政治理想,有著比一般政黨更高尚的政治追求,同時還有著比一般政黨更純潔的政治品質,有著比一般政黨更嚴明的政治紀律。從這個意義來看,黨的政治建設在黨的建設中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地位。在黨的十八大之前,我們黨也曾強調過黨的政治建設,但更多的是與思想政治建設一并提出來的,沒有納入黨建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命運的高度,將黨的政治建設作為根本性建設,不僅作為黨建格局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將其置于首位,同時特別強調以黨的政治建設統領黨的各項建設,這就從根本上明確了自我革命的方向。
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在新時代突出體現為深刻領悟“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兩個維護”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新時代以來,在堅持和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方面采取了許多重大舉措,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加強黨中央對重大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新時代在發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作用方面有諸多創新之處,中央層面的議事協調機構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就有成立,改革開放之后,在不少領域均建立了此類機構,但在2012 年之前,這些議事協調機構并沒有進入黨的組織機構名錄,沒有掛機構牌子,媒體也很少報道其活動。黨的十八大后,一些議事協調機構活動開始頻頻被媒體報道,部分議事協調機構升格為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充分發揮了加強黨中央對重大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作用。
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就必須明確政治方向是黨生存發展的第一位問題,政治立場事關黨的建設的根本,營造良好政治生態是黨的政治建設的基礎性、經常性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22]。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而且提出了檢驗理想信念的具體標準,這些具體標準使比較抽象的理想信念轉化為黨員干部可觸可摸的具體規范,充分發揮了理想信念在現實中對黨員干部的引領作用。理想信念不是一次就能確認的,需要黨員干部用一生來踐行,而且需要建立在科學的理性認同基礎之上,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認同之上,只有如此,才能培樹理想信念的扎實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不但要有強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強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體現為我們黨的正確理論,人格力量集中體現為我們黨的優良作風”[23]。作風對共產黨人具有特殊的符號含義,因此,我們黨一直高度重視作風建設。這也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陳云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提出的“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雖然黨的作風建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不可否認,黨的作風建設在黨的十八大前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成為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
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是以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破題的。為什么要從八項規定開始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作風存在問題比較嚴重,需要有一個好的切入口和突破口,就是要解決“老虎吃天無從下口”的問題。所以,中央八項規定具有開局破題性質。12.4 作為憲法的紀念日已經深入人心,在這樣一個國家根本大法的紀念日,通過中央八項規定,這樣的安排絕不是巧合,而是表明,中央高度重視八項規定,將長期不懈地抓下去。從此,12.4 不僅是紀念憲法的日子,也是紀念八項規定出臺的日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主要通過以下途徑抓作風建設。一是突出重點、聚焦問題,重點抓好反對“四風”問題,當下突出抓好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二是嚴明黨的紀律,用紀律抓作風,通過制定明確具體的規定,要求領導干部必須遵守。三是領導帶頭、以上率下,我們的體制有以上率下的作用,領導帶的是好頭,下面一定會跟著學、照著做。四是抓好各項規定的落實。五是大力恢復發揚批評與自我批評等黨的優良傳統。
黨的十八大后,黨對于反腐敗的認識有兩個判斷的改變令人印象深刻,一是黨對反腐敗斗爭形勢的判斷,長期以來,用的詞匯是“依然嚴峻”,2013 年8 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會議,會議指出“當前,腐敗現象依然多發,滋生腐敗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24]。這是首次在“依然嚴峻”后加了“復雜”兩個字,從此,“嚴峻復雜”成為黨對反腐敗斗爭形勢的權威判斷。二是關于腐敗的后果的判斷。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如果腐敗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甚至亡黨亡國”[25]。黨的十八大是2012 年11 月14 日閉幕的,幾天后的2012 年11 月17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26]可以看到,在“亡黨亡國”之前,“甚至”改為“必然”。“甚至”說的是一個可能性,而“必然”則強調的是必然性。兩個判斷表明我們黨對反腐敗斗爭的認識上升到新的高度,體現了我們黨對腐敗與政權的關系認識進一步深化。
反腐敗是一場輸不起也絕不能輸的重大政治斗爭。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開展了史無前例的反腐敗斗爭,在黨內營造了嚴懲腐敗的高壓態勢,在黨的革命性鍛造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腐敗的本質是權力濫用,如果說懲治腐敗分子側重于治標層面,那么建立健全完善的權力制約監督機制則側重于治本層面,在反腐敗斗爭中,黨中央在始終保持懲治的同時,大力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監督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實踐,證明我們黨已經成功找到破解自我監督這一世界性難題的路徑。
自我革命的開展有賴于黨的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的增強,有賴于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干部隊伍。黨的各級干部是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的具體執行者,是實現黨確定各項任務的堅強保證。
2013 年6 月召開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是新時代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時代好干部的標準,即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27]。新時代以來,黨中央突出抓好兩支隊伍。一是高級干部,即省部級以上的領導干部,特別是中央政治局成員。由于我們黨作為高度集中統一的政黨,高級干部的一言一行對其他干部具有較大的影響。二是縣委書記。郡縣治天下安。習近平總書記形象地將縣委書記稱之為一線總指揮,提出了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的要求。
建立科學的選人用人機制。選拔任用干部最可靠的還是要靠制度。修訂頒布《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解決“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齡”的問題,樹立選人用人正確導向,堅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
2018 年全國組織工作會議提出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的重大論斷,這在黨的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不僅明確了組織路線的內涵,而且將這一內涵進行豐富拓展為組織路線、干部、人才三個方面,突出強調組織體系建設是組織路線的重點。建立從中央到地方到基層的嚴密組織體系,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組織原則,也是我們的獨特優勢所在,更是開展自我革命的重要支撐力量。
加強制度建設是現代國家和現代政治組織最重要的特點。新時代以來,黨在開展自我革命的同時,還將黨的百年自我革命的歷史經驗尤其是新時代以來的重要實踐經驗及時地轉化為制度成果,成為我們黨開展自我革命的重要制度保障,讓自我革命不僅是一種勇氣、一種意識,更是一種常態化長效化的政黨行為。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自我革命制度建設突出兩個特點:一方面加強頂層設計。頒布黨內立法法,即黨內法規制定條例和黨內法規、規范性文件備案規定;首次制定了黨內法規制定工作的五年規劃綱要,建立黨內法規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另一方面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織密黨內法規體系,新時代以來,也是我們黨百年歷史中出臺、修訂、頒布黨內法規最多的時期。同時要求黨內法規和制度要與憲法法律相輔相成。
制定制度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抓落實,貴在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黨委擔負主體責任,黨委書記要抓黨建,既要掛帥又要出征,將黨建作為最大的政績,紀委要擔負監督責任,同時建立黨建問責制度。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將自我革命作為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具有重大意義。自我革命的成功道路,不僅要解決歷史長河中那些封建王朝因為內在社會矛盾和自身階級局限根本不可能跳出歷史周期率的問題,而且要解決像蘇共這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雖然具有跳出歷史周期率的可能性,但卻因為變質變色從而失敗的問題,還要解決世界政黨政治的一些普遍問題,當今西方國家黨派紛爭惡斗、政治衰敗、治理無效,造成西方之亂,我們要通過自我革命,彰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因此,自我革命這一道路,不僅在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史中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在世界政黨建設史中同樣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