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從2015年“互聯網+”時代元年起,人們的就醫行為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以前摸黑起早排隊掛號,到輕點手機就可完成掛號,并可實現分時段預約。
隨著信息技術和其他科技的不斷迭代,各大醫院互聯網醫院的發展,與可用手機掛號剛普及的年代相比,人們看病又發生了很多變化。每家醫院利用信息科學技術,形成了各自的服務特色:仁濟醫院專家門診精準預約服務,徹底告別專家門診“排隊三小時、看病一分鐘”的尷尬,讓專家真正做到精準服務有需要的疑難患者;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的“診前檢驗”“檢查預約”服務,讓家長們在手機上約好就診前的相關檢查后直接去做,不用再排隊奔波在窗口、門診和檢查室之間;上海第一婦嬰保健院,將自助機植入到手機中,孕媽從建卡到生娃出院一路都在手機上預約支付,省去了排隊等候之苦。
而在疾病診斷方面,人工智能技術也在不斷提升診療能級:在長征醫院,影像科醫生借助醫學影像人工智能,將肺結節的讀片時間從10分鐘縮短為2分鐘,診斷準確率進一步提升;在中山醫院,智能步態分析機器人“小來”,跟著老年人走幾步后,就能判斷出是否存在神經系統疾病。在術后的隨訪方面,智慧醫療技術的引入,不但緩解了患者的焦慮,而且讓術后健康管理更科學有序,腫瘤醫院的甲狀腺癌術后智能隨訪系統便是如此。
本期關注,就請跟隨《康復》一起發現近兩年來滬上各大醫院智慧醫療的亮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