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婧銘 指導專家/李世昊 國家心理咨詢師
我真的好害怕被同齡人落下
講述人:李老師 38歲 中學老師
最近的我對未來非常迷茫。年近40的我如今還是一名“平平無奇”的中學教師,眼看著曾經的朋友都開始走上了管理崗位,和我一起進學校的同事們也都開始擔任班主任或行政崗位,這一切都令我越來越感到焦慮。其實我也非常希望職業生涯更進一步,但一方面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深深的懷疑,心想可能因為自己能力不行所以沒有更進一步;另一方面又害怕更進一步之后會分散我在教學方面的精力,反而什么都做不好。這兩個念頭盤旋在我腦海內揮之不去,已經折磨我快半年了,對未來道路反復的思考不僅沒有解決我內心的迷茫,反而讓我徹夜失眠,愈發焦慮。
專家點評
“該卷卷,該躺躺”
我們在生活或工作中經常會發生一個現象:既想要作出改變,又感覺自己能力不足;既害怕改變會付出代價,又害怕因為不改變而錯失機會。而這種矛盾的狀態不斷讓我們內耗,最終產生自我懷疑,可真的是我們不夠好嗎?
或許我們可以從社會比較與自我評價體系中找到答案。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往往來自于社會比較,而比較往往包含背景和目標,合理的比較應該建立在一定的范圍內,且可以指向自己的積極目標,也就是行動力。但現實往往是我們在大量的信息中失去了標準,最終在巨大的差異化中否認自己,缺失了勇氣。
其實我們本來就很好,只是需要一些更合適自己的目標。先從重新認識自己出發吧,用紙寫下自己的目標,然后探尋改變的動機和阻礙的因素,其中有三點要注意:1.想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別人的;2.一定不要否認自己;3.最終找尋到可行動的方向。
我們聽過太多外界的聲音了,但最終決定怎樣生活的是我們自己的判斷,與其讓自己處于矛盾中,不如理清楚,再行動,相信我們最終能做到不怕“卷”,也能更愛自己的狀態。
正確看待社會比較心理
認識社會比較
心理學家萊昂·費斯廷格提出的社會比較理論認為,人們會通過與他人做比較來鑒定自己的個人和社會價值,而這也是因為人們天生就有自我評價的動力。通常,我們通過與他人比較來評估自己的態度、能力和特質來了解自己;還有研究認為,除社會比較能評估自我價值外,我們還會用它來學習社會規范和參考他人的意見。在這些類型的實例中,人們傾向與他人進行社會比較,以幫助填補差距。
向上比較與向下比較
向上社會比較指我們將自己與我們認為比我們更好的人進行比較。如今社交網絡發達,我們隨時隨地就可以關注到他人的生活狀況,這就使向上比較在網絡世界里表現得更為突出,很容易導致認知和情感上的自卑感,增加患抑郁癥的風險。不適當的向上社會比較會降低主觀幸福感,而適當的向上社會比較會使我們產生動力。
在向下的社會比較中,我們將自己與其他情況更糟糕的人進行社會比較,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在我們的自我意識和幸福感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我們更有可能進行向下的社會比較。當然,社會比較的影響——向上或向下都取決于個人狀態,比較的方向并不能保證只有正面或負面的結果。
減輕同輩壓力,加強自我比較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嘗試將自己與同齡人或與我們相似的人進行比較。而這就會造成同輩壓力,同輩壓力主要表現在就業、學業、社交、外在形象等方面。
同輩壓力更多來源于我們的自尊,它關乎于歸屬感和被接受。我們都很容易受到同輩壓力的影響,想要減輕社會比較帶來的壓力,可以自我培養感恩的態度。除此之外,還可以進行自我比較,通過參照以前消極的時光,映射當下自己所擁有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