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陳 胡月英 王小東




摘 要:2022年黨的二十大工作報告提出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撐,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推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鄉村振興背景下,本文運用因子分析法,建立因子載荷矩陣對蚌埠市農業現代化發展進行水平測度分析,并提出數字化場景賦能、現代化科技助力、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經濟模式、多業態融合發展打造美麗鄉村、加強長三角區域周邊及全球經濟自由貿易合作等系列對策,旨在促進蚌埠市農業現代化發展邁上新臺階并推動市域地方特色農產品商品貿易流通。
關鍵詞:蚌埠市;農業現代化;水平測度;農產品貿易;因子分析法
本文索引:陳佳陳,胡月英,王小東.<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09):-153.
中圖分類號:F3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5(a)--03
1 蚌埠市農業現代化發展現狀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是實現鄉村振興、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蚌埠市按照全品牌、全綠色、全產業鏈的思路,明確創建指標體系,圍繞優勢主導產業,有序推進示范點建設,加快菜籃子工程建設與農業現代化建設,遴選出懷遠縣徐圩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區等十余市級示范點,對示范區涉農項目及資金進行統籌整合,連片推進,形成一定規模集群的合力。因地制宜創建主導產業示范區、特色農業示范區、種養一體化示范區和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區,注重農業產業鏈延伸,重點培育糧食蔬菜、生豬肉禽、奶業、水產漁業等大宗農產品生產及花卉苗木,推廣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專用品牌糧食和高效集約耕作模式等。
2 指標構建及數據分析
2.1 數據處理與分析
2.1.1 KMO和巴特利特球檢驗
本文通過運用SPSS檢驗,計算得出KMO值為0.795(大于KMO最小要求值0.6),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相關顯著性概率值為0(當顯著性水平小于0.05時,應拒絕檢驗的零假設)。表明上述關于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主成分指標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適用于因子分析法。
2.1.2 數據提取
蚌埠市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相關原始數據來源于蚌埠市統計局2016—2021年《蚌埠市統計年鑒》,通過計算平均值將主成分指標X1-X11的數據提取匯總如表1所示。
2.1.3 總方差解釋
主成分分析法要求選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因此本文共提取三個公因子。三個公因子累積貢獻率達到97.471%,具有較強的解釋性(表2)。
2.2 數據結果
聯合表2和表3相關數據,可得到關于主成分因子的特征向量,并結合成分1、成分2、成分3所占比重,求出評價模型各指標權重系數,得評價模型公式:
我國農村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實際參考值與目標期望值的比值遵循下列規律:當≥0.9,處于農業現代化實現階段,當0.8≤,處于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階段,當0.6≤,處于農業現代化初步實現階段,0.4≤當,處于農業現代化發展階段,當,處于農業現代化起步階段。將表1數據帶入評價模型公式中可得:,故蚌埠市農業現代化目前正處于初步實現階段。
3 農業現代化發展實現路徑
3.1 數字場景賦能鄉村新生態
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通過數字鄉村,打造鄉村大腦,推動農業數字化、智能化、現代化、一體化運營管理。蚌埠市可通過利用數據鏈接生產、運輸、倉儲、消費端口,構建從田間到舌尖的開放式數字化應用場景。借助溯源中國生態矩陣,實現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區與中國商業聯合會、中國供銷集團、中國郵政等渠道深入對接,加速構建可信品牌的新價值生態,實施數字賦能新農業行動計劃。打造數字農業應用示范場景,依托數字農博平臺帶動,實現各類涉農數據管理平臺集約化管理,建設智慧農場,開展農業數字化服務,加強數字鄉村建設,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措施賦能鄉村新生態。引入數字普惠金融,強化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投入保障,打造鄉村數字生態。
3.2 現代科技助力鄉村新農業
互聯網時代下,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大數據等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已逐步應用于農業生產種植與加工銷售等方面,從農牧產品選種配種、生長培育、種植灌溉(農產品)/科學飼養(畜牧產品)到產品收獲、(深加工)包裝分揀、進入市場,通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形成完整的數字產業閉合鏈條,實時監控與反饋,提高農業生產效能,對地方政府、農業部門、生產者、消費者多方更加便捷化、透明化。蚌埠市可引進互聯網+農產品、區塊鏈+農產品等信息技術,推廣QR二維碼、RFID射頻、PDA掃碼、ERP信息管理系統等,實現大數據溯源與監管,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促進農業精細化、自動化、高效化的高質量發展。
3.3 種養結合培育鄉村新產業
目前新農村立體復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池塘-農田-雞圈/豬圈)、種養共生(魚菜共生)等模式廣泛應用于農業、種養業中,使農業發展與生態發展更加縱向協調與耦合,促進地方產業生態發展及經濟產業值提升,形成產業一體化,助力原產地產銷直供模式形成。通過互聯網思維重塑供應鏈條、開發衍生農創產品、提供魚菜共生系統解決方案。抓住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相關政策,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加強與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科技學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戰略合作,積極推進產學研對接,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推進農學專業高校畢業生人才引進,培養具備高學歷、高知識、強技術、懂經營、擅管理的優秀新農人,致力于生態農業發展建設,有效推動現代化新農業發展。
3.4 多業態融合探索鄉村新表達
數字經濟時代下催生了互聯網+新經濟產業,譬如成都市新津張河村,探索農商文旅體科教融合發展的共享農莊項目,使昔日的舊村落煥發新顏成為熱門打卡地,實現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帶動鄉村旅游發展。目前,該模式已入選中央黨校脫貧攻堅典型案例教材,作為鄉村振興示范經驗在全國多個省市推廣。江蘇省溧陽市禮詩圩村,作為全國美麗宜居示范村,通過引進共享農莊模式,打造特色田園,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依托其歷史人文優勢、生態自然優勢,發展觀光農業、體驗式采摘、文化旅游等,植入鄉村生活場景、旅游消費場景、創新創業場景,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蚌埠市可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如成立研學旅行產業聯盟,帶動鄉村旅游文化場景串聯疊加,推動研學旅游產業發展,使農業不再是單純的農業,而是將第三產業進行疊加與融合,推動鄉村功能從單純經營農業向多種業態融合發展,把“鄉村場景化,場景產業化”的思路植入商業邏輯,推動鄉村生態價值轉化,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4 農業現代化促農產品貿易路徑
4.1 自由貿易推動鄉村流通
安徽省致力于開放型經濟建設,近年來合肥綜合保稅區、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安徽(合蕪馬)自由貿易實驗區)陸續獲批成立。合肥市作為長三角副中心城市,通過虹吸效應輻射含蚌埠市在內的周邊地市經濟發展,蚌埠市位于國家長江經濟帶、皖江城市經濟帶范圍內,應當利用好跨境電商、數字電商、數字貿易等現代化數字技術,推動蚌埠市懷遠石榴、五河螃蟹等綠色特色農產品跨境貿易、數字貿易、全球流通。全面促進安徽省農村經濟消費,加快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加強安徽省地方特色農產品與長三角區域中心城市的商貿流通。
4.2 農產品電商拓寬銷售網絡
蚌埠市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在農產品銷售環節,應當抓住消費者網購心理,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商,促進當地特色農產品市場貿易流通(如圖1所示),各村通過直接建立農業合作社、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指導農戶運用農業現代化技術進行高質量生產種植/養殖,形成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生產,整合原本分散的各家農戶農產品資源,進行渠道銷售。農業合作社直接從農戶手中對農戶種植/養殖進行收購并支付一定比例的報酬,降低采購成本,帶動農戶脫貧致富并做到防止返貧。需要粗加工、深加工的農產品,則由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上門收購并送往加工廠進行加工及對外銷售。農業合作社可與中國郵政、極兔快遞、百世快遞等快遞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在各村建立快遞收發網點,在淘寶、拼多多等電商平臺助農專區開設網店直接入駐或邀請東方甄選等頭部農產品電商平臺調研團隊進行實地選品考察,推動懷遠石榴、五河螃蟹等優質好貨順利與之簽約,通過直播帶貨、O2O銷售等方式促成消費者下單消費。促使地方特色農產品拓寬銷路,規避因農產品滯銷給農戶造成的損失,有利于特色農產品更好地進行市場貿易流通。
4.3 區域龍頭企業牽頭擴展市場
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區域內擁有三只松鼠、洽洽食品兩家休閑食品加工上市公司,由擁有完備的農業現代化生產技術的區域龍頭企業帶頭能夠促進區域內農產品加工生產、市場流通。由于堅果類食品比較營養健康,洽洽食品、三只松鼠等大品牌多年來自身積累了較好的業界口碑,擁有大量穩定的追求健康品質生活的消費者客群,蚌埠市可通過與之合作,將五河螃蟹加工成蟹粉,用于蟹黃口味的花生、瓜子、蠶豆、青豌豆等休閑食品生產中,帶動五河螃蟹拓展銷售市場。滁州市擁有食品飲料企業元氣森林的第一座自有工廠,懷遠石榴可作為元氣森林石榴口味氣泡水生產加工的優質原材料,從石榴中提取低聚果糖更符合年輕人消費觀念,與元氣森林等新型互聯網飲品品牌合作,極具戰略意義。
4.4 預制食品助力多樣發展
依托冷鏈生鮮加工的農業現代化技術,建立螃蟹質量追溯系統,將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農產品懷遠石榴與五河螃蟹進行副產品深加工制成預制食品,如石榴果汁、石榴果酒、蟹黃醬、蟹膏等酒水飲料及調味品,蟹棒、蟹柳等速凍食品,也可以制作成糕點點心等風味甜品及香辣蟹、清蒸蟹等真空包裝即熱食品,通過發展預制食品進一步推動蚌埠市農產品貿易流通。
參考文獻
吳艷民.蚌埠市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測度與實現路徑[J].經貿實踐,2018(16):212-213+215.
程長明,陳學云.安徽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測度與評價[J].安順學院學報,2019,21(6):105-110.
楊艷.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測度及路徑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9.
查韜.安徽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6.
朱劍峰,朱媛媛.安徽省農業現代化水平區域差異與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3,34(4):120-124.
蔡欣辰.“3R原則”下循環農業企業發展模式探究[J].商場現代化,2022(1):101-103.
丁靜,張云燕.安徽省農產品流通效率提升路徑研究:基于互聯網背景[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45-47+51.
屈文靜,黃蕾,李剛.農產品流通問題的思考:以皖北地區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8,39(3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