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在國民經濟中處于主導地位。制造業的綠色轉型,關系到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影響城市未來的發展與定位,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必然選擇。本文以保定市為例,梳理了制造業綠色轉型所面臨的挑戰:制度機制薄弱、對綠色轉型認識不夠全面、節能減排壓力大、缺乏綠色技術支撐四重挑戰,并對其問題進行深入剖析,最后提出“雙碳”目標下保定市制造業綠色轉型的四大路徑:政府制定科學合理的環境政策;強化制造業企業領導層綠色意識;加快建立綠色制造管理體系;完善技術創新結構體系。
關鍵詞:雙碳;制造業;綠色轉型;創新發展
本文索引:丁雅芳.“雙碳”目標下河北省保定市制造業綠色轉型創新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商論,2023(09):-145.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5(a)--03
1 引言
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以下簡稱“雙碳”目標)是我國制定的一項重要戰略規劃,也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應對氣候變化的莊嚴承諾。制造業是中國的第二大碳排放源,其減排的成功與否是中國能否順利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當前,對制造業企業而言,探索未來的綠色轉型,實現綠色創新發展與經濟效率增長成為重要的關注點。近年來,河北省保定市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緊緊抓住機遇,從推進能源消費“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的“雙控”轉變而努力奮斗,為實現綠色發展,就必須加快保定市制造業的綠色轉型升級。保定毫不動搖地走產業轉型和創新之路,大力推進城市改革與發展。“要始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重點打造以先進制造業為導向的優勢產業群,實現新興產業增長新目標”,此為未來幾年保定市的發展指南。本文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探討“雙碳”目標下保定制造業發展現狀及綠色轉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提出保定市制造業實現綠色轉型創新發展的政策建議。
2 “雙碳”目標下制造業綠色轉型內涵
2.1 碳達峰與碳中和的含義
“碳達峰”是指在某一個節點,二氧化碳的排放達到最高點不再增長,之后慢慢回落,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升轉降的歷史拐點,這標志著經濟發展對碳排放的依賴關系逐漸減弱乃至消失,達峰目標最終通過達峰年份和峰值兩個點來體現。“碳中和”是指國家、企業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通過直接或間接行為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并通過一定的方式,例如節能減排、植樹造林等形式,實現正負抵消,最終達到相對凈“零排放”。2021年3月15日,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再次重申,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發展規劃中,必須如期達到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兩大戰略目標。
2.2 制造業綠色發展理論
綠色發展是在傳統發展基礎上進行的模式創新。它是基于環境容量和資源約束的新型發展模式,將環境保護視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具體而言,它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必須將環境資源視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因素;第二,綠色發展的目標是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第三,要把整個經濟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綠色化”“生態化”,以此作為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
黨的十九大以來,全社會將“綠色發展”作為實現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雙贏的重要發展理論來貫徹實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更是把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提高到從“十四五”乃至未來較長一段時期遠景目標的新高度。推進制造業綠色發展是建設制造型強國、強化實體經濟的重大戰略部署,對生態文化建設和結構升級優化起著決定性作用。如果想實現制造業綠色發展,就要提升制造業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盡可能使整個生命周期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包括從產品的設計、生產到成品各階段,以此來推動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整體綜合效益最大化。只有不斷推進制造業綠色轉型,才能使經濟保持核心競爭力,才能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3 “雙碳”目標下保定市制造業發展現狀
3.1 現行綠色轉型的體制機制普遍與綠色經濟相違背
3.1.1 促進制造業綠色發展的監督機制不健全
目前,地方政府更多將工作重點放在經濟的高速發展上,而忽視環保政策的制定和環境治理相關的投入。眾所周知,綠色轉型是一項高投入而又見效慢的高難度的復雜任務,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地方政府工作的積極性,從而給制造業的綠色創新發展帶來很大困難,最終阻礙綠色轉型的實現。
3.1.2 價格機制對綠色轉型的激勵作用不明顯
當前,市場評價體系沒有根據綠色發展趨勢作出調整,價格不能充分反映綠色產品的稀缺程度和供求關系,無法發揮其應有的市場調節作用;與碳排放等有關的衍生品市場發展還不完善,碳減排的附加價值無法真正體現出來,各市場主體也就無法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產業和資本市場應轉變傳統的以經濟效益為唯一準繩的價值評估理念,積極融入和擴大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價值權重,引導資本向綠色企業傾斜,最終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相得益彰。
3.2 制造業企業綠色轉型意識不足
長期以來,制造業企業一直把以經濟成本為導向作為在生產中的亙古不變的觀念,綠色發展的價值理念還未真正普及。一方面與陳舊思維慣性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環境價值無法充分體現在生產中有關。最后出于維持現狀的慣性和對改變的擔心,企業內部的領導層就會選擇保持現狀,將工作重點投放到其生產的產品和所提供的服務是否會給企業帶來實際的經濟利益,而很少關注是否應該采取先進的環境保護措施進行綠色轉型。當前,綠色制造的內在價值還未達到和經濟效益的真正融合,綠色意識的覺醒必然受到極大挑戰。
3.3 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持續增長,節能減排面臨極大挑戰
眾所周知,我國制造業一直屬于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其取得的成就基本依賴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工業是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主力軍,而在工業中,制造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產品能耗約占全國總能耗的2/3。保定市制造業也是如此,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持續增長,產能利用效率不高,最終導致產能嚴重過剩。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之間的矛盾沖突十分明顯。
3.4 綠色轉型缺乏綠色技術的強大支撐
從制造業綠色轉型來看,綠色技術對產業轉型支撐力度明顯不足。一方面,以節能減排為主的產業綠色技術創新偏重末端治理,缺乏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生產解決方案。另一方面,零碳、負碳技術發展不成熟且成本高。從技術創新的承擔者來看,相比高新技術行業,制造業企業缺乏相應的綠色技術基礎做鋪墊且對其投入少之又少,創新趨勢不明顯。
在綠色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方面,企業表現出極大的懈怠性,體現在綠色技術基礎薄弱和研發投入不足上十分明顯。從支撐外部環境來看,綠色技術企業、研發機構和市場需求間的對接缺乏相應的協同機制,對綠色技術進行評估進而交易的機制還處于起步階段。
4 “雙碳”目標下保定市制造業綠色轉型創新發展路徑
4.1 政府制定科學合理的環境政策,引導制造業綠色轉型
(1)建立健全綠色金融長效機制。第一,建立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嚴格遵循政策指南,引導市場主體順應綠色發展的時代要求。主動探索綠色金融工具,并將目前的綠色保險、綠色債券等綠色金融工具應用到制造業的綠色轉型發展中,使金融資本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揮引領作用。通過調整信貸資金在制造業企業的投放比例,迫使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并加快向低碳生態轉型。第二,要繼續完善財政支持政策。政府雖然已經推出了一系列普惠產品,但還須考慮針對不同類型的制造業企業給予針對性的財政幫扶政策,尤其是要重點關注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否屬于環境友好型,是否在行業內具有示范性,從而實行階梯化的財政貼息政策。第三,完善綠色金融評估機制。在對金融機構進行考核評估時綜合考慮其綠色金融執行情況,并逐步提高考核強度。
(2)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揮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作用是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的關鍵。加快碳市場建設,可以推動制造業實現綠色低碳與經濟效益協同發展,是實現綠色轉型的重要手段。
(3)健全綠色發展監管機制。在制造業企業中始終堅持綠色制造和環境保護兩大理念,對能耗高、環境污染嚴重的制造業企業加大管控限制力度,并加強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的監管。
4.2 強化制造業企業領導層綠色意識
制造型企業作為綠色轉型的實施者,將直接影響制造業企業綠色轉型的效果。而一個企業領導層的環保意識和節能減排意愿決定著整個制造業企業是否實施綠色轉型的前提。企業領導者應發揮帶頭作用,堅決筑牢綠色意識和綠色價值觀,將傳統制造業從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向綠色生態模式轉變,堅持長短期相結合,不以犧牲長遠利益為代價追求短期的經濟利益,不斷推動企業綠色低碳轉型。
4.3 建立綠色制造管理體系
4.3.1 實現制造業企業全過程綠色制造
為進一步落實碳達峰、碳中和,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提出:“推動重點行業減污降碳,實現工業領域綠色制造”。該理念已經成為制造業轉型創新發展的重要目標和發展范式。
綠色制造的內涵是指產品從設計、制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的全生命周期每一環節都要把對環境的污染降到最低,而對資源利用率達到最高,最終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達到最佳,實現可持續發展。
4.3.2 重視制造業節能
在整個能源產業鏈中,從原材料的提取源頭到運輸、發電最后配電到制造業,最后到消費端,每一個階段都會發生能源消耗。總之,制造業在中下游利用的能源效率特別低。如果處在中下游的制造業能多節省一個單位能源,在能源鏈上游就相當于是雙倍節能,因此要特別重視處在中下游上制造業的節能。例如,快速發展新能源產業,聚焦風電、水電、光伏、光熱等清潔能源行業。積極引導扶持英利集團持之以恒地助力光伏產業建設在光伏綠色建材、光伏智慧運維、光伏組件回收等方面進行技術創新,為構建現代能源體系貢獻力量,為保定建設現代化品質生活之城助力。
4.4 完善技術創新結構體系
第一,營造良好的技術創新環境。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特別是提升高耗能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掌握核心技術,特別注重基礎研究、基本技術的發展盡快增強環保技術的創新和應用能力,在環境管理中滲透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第二,通過綠色技術創新提高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此外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碳減排技術和能效提高技術的創新融合。新能源技術的出現,也衍生出許多新業態例如新能源互聯網、能源綜合服務平臺等,這些新業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領能源系統向更清潔低碳的方向發展。第三,完善制造業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市場形成機制,鼓勵企業引進綠色技術并與股權投資利潤相結合,創辦科技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建立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激發中小企業的創新熱情。
此外,為實現保定市制造業綠色轉型創新發展,還要加強全市生產企業和高校科研合作進行人才聯合培養,對這種類型的制造業企業給予針對性地財政幫扶政策,尤其是要重點關注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否屬于環境友好型,是否有利于制造業企業實現綠色轉型。
參考文獻
趙曉飛.全國人大代表戴繼雙:“雙碳”戰略下,支持先進制造業發展[J].中國石油和化工,2022(3):35.
張志新,路航,孫振亞.“雙碳”目標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研究:基于價值鏈地位提升視角[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2(1): 144-147.
肖貴玉.“雙碳”目標下制造業轉型升級推進路徑[J].智慧中國,2022(2):24-25.
尹士,王曼曼,許俊鋒.“雙碳”目標下區域制造業綠色創新驅動發展評價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2(3):30-32.
李煜華.碳中和目標下制造業綠色轉型機制研究:基于ISM-MICMAC模型[J].管理現代化,2021(6):100-104.
張瑾華.碳中和目標下中國制造業綠色轉型路徑分析[J].企業經濟,2021(8):36-43.
劉志峰.綠色制造: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制造業的必然選擇[J].金屬加工,2022(1):15-17.
李國平,呂爽.“雙碳”目標視角下的京津冀產業結構優化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22,43(2):81-89.
劉志峰,黃海鴻,李磊,等.綠色制造: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制造業的必然選擇[J].金屬加工(冷加工),2022(1):15-19.
劉曉靜.“雙碳”目標下制造業發展路徑分析:以大連制造業為例[J].遼寧經濟,2021(6):42-45.
TANGB,LIR,YUB,etal.HowtopeakcarbonemissionsinChina’spowersector:aregionalperspective[J].EnergyPolicy,2018, 120:365-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