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第一實驗幼兒園 王 凱
晨間活動時,佳鑫興奮地跑到我身邊說:“看,老師,我發現的陀螺!”原來他一擰插管的連接器,連接器就轉了起來。他對自己新發現的“陀螺”非常滿意,開心得又蹦又跳。佳鑫的發現吸引了旁邊小朋友的注意,幾個孩子湊過來圍在一起,看誰的陀螺轉的時間最長。早上的游戲時間很快就結束了,孩子們也停止了游戲。
接下來的區域活動中,勛勛、碩碩等四個孩子用齒輪玩具拼插出了陀螺造型。碩碩嘗試用四個齒輪做旋轉軸,再加上四條長長的轉臂,“瞧,我的旋風陀螺!”碩碩得意地說。勛勛也不甘示弱,用四個齒輪做旋轉軸,做了兩層長長的轉臂,看起來很神氣!
孩子們互相介紹著自己的陀螺,本來數量不多的齒輪玩具成為了孩子們的“團寵”。自此,孩子們開始嘗試用齒輪拼插出不同造型的陀螺。很快他們發現,想玩陀螺的小朋友越來越多,材料不夠用了。
夏天:“我們去別的班借一些材料吧!”
碩碩:“我們可以和別的班的小朋友交換材料。”
于是,孩子們提著班里的樂高積木與其他班級的孩子進行了交換。
這幾天,孩子們都沉浸在拼插陀螺的活動中,碩碩的陀螺改用五個齒輪做旋轉軸,有上下兩層長長的轉臂,上面的轉臂短、下面的轉臂長,他試著在地板上轉——陀螺轉起來了,很穩,但轉得不夠快。看到陀螺轉起來了,碩碩高興得歡呼雀躍,其他孩子們開始紛紛效仿。子帆拼插的陀螺有七個旋轉軸,上中下三層長長的轉臂,其中上下兩層的轉臂短、中間的轉臂長。子帆經過嘗試發現陀螺轉得不穩,他便繼續進行改裝——把陀螺的三層轉臂依次變長,改裝后再次嘗試,陀螺成功地轉了起來。這時圓晨的陀螺也問世了,碩碩說:“我來當裁判,咱們比賽吧!”
碩碩一聲令下,圓晨和子帆開始了轉陀螺比賽,最終圓晨的陀螺取得了勝利。他舉著陀螺大聲歡呼:“我的戰神陀螺最棒!”
“為什么圓晨的陀螺贏了? ”我假裝疑惑地問孩子們。
“他的陀螺有兩層轉軸和四條轉臂。”蟲蟲回答道。
“他的四條轉臂都是對稱的。”子帆補充道。
“兩條轉臂也能轉起來。”勛勛說。
“圓晨,你可以給我們講講為什么你的陀螺能贏嗎?”夏天輕輕地問。孩子們紛紛豎起耳朵仔細聽著圓晨的講解。
在連續三天的區域活動中,孩子們一直在進行陀螺游戲,比賽、設計、改裝、再比賽——他們改裝的陀螺越來越簡易了。

新的一周,孩子們依然興趣高漲,參與陀螺游戲的人數不斷增加,新的問題出現了——
碩碩:“旺旺走來走去,把我們正在比賽的陀螺給踢翻了。”
子帆:“我們應該選一個大一點的地方,而且沒有人來回走。”
孩子們開始在教室里尋找適合玩陀螺的區域,最終選擇了美工區附近的區域,并與美工區的小朋友們達成協議,陀螺比賽繼續進行。有了新的比賽區域,孩子們比以前玩得更盡興了。游戲分享時,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比賽時,圓晨的腳又碰到了我的陀螺,所以我輸了!”蟲蟲抱怨道。
“老師,陀螺又鉆到桌子底下了。”夏天說。
原來陀螺相互撞擊后會改變原有的轉動方向,經常會鉆到桌子下面,孩子們再去撿就很麻煩。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成了孩子們游戲分享時的重點話題。
“陀螺比賽應該在陀螺盤里進行。”蟲蟲說。
“那個陀螺盤太小了,我們需要一個更大的。”子帆建議道。
“我們做一個大圍欄吧!”夏天說。
下午,一萌和佳佳兩個小女孩從游戲的觀看者變成了搭建圍欄的主力軍——她們從教室里找來紙杯、籃子、插管、積木等各種材料進行嘗試。在搭建過程中,佳佳發現插管可以輕松地進行組合,她決定用插管來搭建圍欄。很快一萌和佳佳就把圍欄搭好了。這時,孩子們把陀螺放進圍欄,開始了新一輪的對決。由于齒輪陀螺的撞擊力度太大,幾下就把插管圍欄撞開了,剛開始一萌和佳佳還樂此不疲地去把插管插上,慢慢地她們開始抱怨:“老師,夏天他們又把圍欄弄壞了!”

夏天默默地尋找新的圍欄材料,他選擇用長條積木搭建新的圍欄,搭建完成后自己又在新的圍欄里嘗試了一下,沒想到齒輪陀螺還是把圍欄撞開了。夏天坐在地上環視了一圈活動室,子帆走過來說:“咱們再加固一下吧!”于是他們找來積木再次加固,完成后嘗試一下,沒問題!兩個孩子興奮地來到新圍欄里進行對決。夏天還不忘給一萌和佳佳建議:“你們做的圍欄適合雪花片或者連接器這類材料制成的陀螺進行對決。”
圍欄的成功搭建讓陀螺比賽可以順利進行。

“不公平,你們每次都開始得比我遲一點,我總是最后一名。”蟲蟲抱怨道。
“碩碩每次都得第一名,因為他當裁判。”勛勛說。
“插管陀螺和齒輪陀螺一起比賽也不公平,我們分組比賽吧!”夏天建議。
“分組后裁判就不夠了。”萱萱說。
“沒事,我可以同時給你們當裁判,我數到三,我們一起開始。”碩碩熱衷于當裁判這個角色。
就這樣齒輪陀螺、插管陀螺同時開始比賽。
“準備好了嗎?1、2、3,開始!”隨著碩碩一聲令下,比賽開始了!孩子們用盡全力轉動陀螺。“恭喜勛勛獲得第一名,得1分。”碩碩大喊道。
萱萱:“我也是第一名。”
碩碩:“那你也得1分。”
佳佳:“第二名得幾分呢?”
子帆:“第二名不得分,老師說了輸了就是輸了。”
一萌:“運動員比賽時,第二名也有獎杯,也會得分。”
碩碩:“第二名不加分,人太多了,我算不過來。”
佳佳:“這不公平,第二名不加分我們就傷心了。”
矛盾出現了,有的孩子支持碩碩,因為他們也覺得裁判算不過來分;有的孩子反對,因為他們覺得第二名也很厲害。爭執了不到一分鐘,碩碩大喊:“現在比賽繼續!”
孩子們似乎忘記了剛才的爭執,繼續轉動陀螺。“一萌得5分,夏天得5分。”幾輪比賽下來,種種問題向碩碩撲面而來:“為什么還不給我們加分?”“誰的分數最高?”“我的陀螺轉了多久?”“誰贏了?”……

隨著游戲活動接近尾聲,我們結束了本次游戲。在游戲討論環節,孩子們意猶未盡地描述著此次陀螺比賽,同時計劃著下次比賽。
夏天:“下次比賽時我想和子帆組隊,我們一定能贏其他小朋友。”
子帆:“我們還要起一個響亮的名字。”
一萌:“下次玩,我想給第二名加分。”
子帆:“第二名不能加分,碩碩算不過來。”
碩碩:“下次我再當裁判,我還想要一個哨子,我一吹哨子,就表示比賽開始啦!”
聽了孩子們的想法,我說:“如果下次裁判忘了比分,該怎么辦呢?”這時,夏天指著活動區的記號筆說:“我們可以把分數記錄在紙上。”
幼兒的經驗與學習
陀螺游戲由幼兒自主發起,游戲過程由幼兒自主推進。在整個游戲過程中,我做的最多的是靜靜觀察幼兒的一舉一動,細細聆聽幼兒的一言一行,給予幼兒充分的信任和自由。當幼兒在游戲中遇到問題時,我首先堅信他們能自己解決。
游戲開始之初,幼兒制作的陀螺很單一,為了能夠獲勝,他們選擇用雙層對稱的齒輪來做陀螺。為了激發幼兒的原有經驗,同時豐富他們的認知,我們在區域中投放了雪花片、吸管、樂高積木等,很快幼兒就迷上用這些低結構材料來制作陀螺。
從發現連接器陀螺到各種陀螺比賽,幼兒在游戲中經歷了一個從拼插、改裝,再到制定規則的過程。游戲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為幼兒創造了很多發展機會,在一次又一次的拼插、嘗試、團討、改裝中,幼兒解決了“什么樣的陀螺才能獲勝”“陀螺鉆到桌子底下怎么辦”“如何讓陀螺游戲更完善”“忘記規則怎么辦”等問題。游戲過程中,幼兒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展現了他們對同伴意見的傾聽、接納,展現了他們運用已有經驗驗證新想法、構建新經驗、運用經驗的學習經歷,展現了主動的學習者形象。
教師的思考與支持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是在親身體驗、直接感知、動手操作中學習的。”我們班的陀螺游戲大約持續了三周時間,開學后幼兒又繼續投入到陀螺比賽中。這讓我深刻體悟到幼兒獨特的學習方式和推動游戲深度發展的能力。作為教師,我們應在支持幼兒游戲的過程中發現幼兒教育工作的獨特性。
1.支持幼兒的游戲,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
游戲中教師提供開放的空間和材料,支持幼兒將各個區域的各種材料進行搭配和組合,打破了傳統游戲中材料只能在一個區域使用的固有游戲模式,因此幼兒得以不斷地嘗試和探索、想象和創造,并自然地把建構、科學探索、藝術設計等經驗融合在一起,玩出了不同的花樣,我想這才是幼兒游戲的真正狀態。這讓我更加堅定——只有順應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打破思維的禁錮,才能為幼兒營造寬松、自由、開放的游戲環境,使其不斷發展創造力和想象力。
2.助推幼兒建構技能和科學認知的發展
通過游戲后的交流和分享,我了解到幼兒對不同材料做的陀螺有著豐富的認知。他們發現陀螺的轉臂越長,陀螺轉得越慢;齒輪和雪花片做成的陀螺最牢固,吸管做成的陀螺最容易散架;各種材料做成的陀螺,只要在脫落底部的中心位置做一個支撐點,都可以轉起來,而且支撐點越小,轉速越快。這些發現是幼兒在探索過程中獲得的,可以極大地豐富他們的認知,促進他們的智力發展。
此外,教師密切關注幼兒的持續性探索,支持幼兒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構新經驗(見表1)。

表1.不同游戲階段的問題及幼兒的解決辦法
總之,教師的支持和引導在于讓幼兒對自己喜歡的游戲保持興趣和積極性,愿意不斷解決游戲中出現的問題,推動活動不斷產生新的轉機和生長點,從而促使幼兒獲得更多的學習與發展。關于游戲,還有很多秘密等著幼兒去發現、去探究。我深知尊重、理解、支持和賞識幼兒的重要性,而讓他們玩出快樂、玩出智慧是我們教育教學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讓我們與幼兒一起同生共長,收獲成長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