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如城光華幼兒園 張海美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薄睦砟钭屛覀兊陌啾旧钫n程有依可循、有根可溯?!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指出:“從本地、本園的條件出發,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并靈活地執行”?;诖?,教師在實施班本生活課程時,應該讓幼兒站在課程的中央,讓幼兒的學習走進生活,讓班本課程貼近幼兒的興趣點,拉近幼兒與生活的距離,演繹師幼互動的精彩,成就幼兒亦成就教師。

餐后散步時間到了,小五班的孩子們都在排隊,敏敏卻坐在小椅子上紋絲不動,我催促她,她就嘟著嘴、低著頭不愿意走。問她為什么不愿意散步,她委屈地說:“我不想去散步,散步沒意思!”這時也有幼兒附和道:“我也不想去散步,太無聊了?!蔽乙苫蟮貑枺骸澳銈儾幌矚g散步嗎?”話音剛落,孩子們就你一言我一語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一起散步太無聊了?!薄昂屠蠋熞黄鹕⒉降脑挘懊娴娜瞬蛔?,后面就會特別擁擠?!薄?/p>
這才是孩子們的心聲!原來,一直以來我給孩子們的并不是他們想要的!教師雖然組織了散步活動,但卻一直在強調排隊,也就是說把體育活動中的列隊訓練與散步相結合,在散步活動中練習排隊。所以,幼兒園的散步活動,嚴格來說不是“散步”,而是“排隊走”。
那孩子們到底想要什么樣的散步呢?“我要自己散步?!薄拔乙呁孢吷⒉??!甭犞⒆觽兊南敕ǎ乙庾R到是我小看他們了,在他們心中散步不是練習排隊的手段,而是一種休息方式,更貼切地說是一種休閑方式。
“散步可以消食?!?/p>
“散步時可以看到美麗的風景?!?/p>
“散步時可以看看天上的白云。”
陶行知先生曾說:“要引導孩子自主、自動、自由地學習,要允許孩子充分享受自由的空間,有了足夠的空間,孩子的學習興趣才會被激發,創造潛能才會被挖掘;其次,要鼓勵孩子自由地玩、創造性地玩,最后是不要一味地抹殺孩子的冒險精神。”既然孩子們想自己散步,那就讓他們試一試吧!于是,孩子走在了前面,教師則跟在后面。
美國學者德布·柯蒂斯和瑪吉·卡特所著的《關注兒童的生活:以兒童為中心的反思性課程設計》一書中提到課程實施的一些關鍵問題,對于我們思考幼兒園課程具有參考價值——在課程實施之前要進行課程審議,追溯有沒有基于幼兒的經驗以及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參與性的體現。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薄安秃笊⒉健边@個主題來源于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散步也是孩子們天天要做的事情。幼兒才是活動的主人,他們不喜歡目前這樣的散步形式,那應如何改進?我們就這一問題和幼兒展開了討論,孩子們甚至開始設計起自己的創意游戲,這些討論也為幼兒建構了新的知識經驗。
餐后散步是幼兒一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顯然這對主題活動的實施有時間與空間上的優勢。
如何改變散步的現狀?關于這一問題我們與幼兒一起討論,很多想法都是由幼兒提出來的。幼兒是活動的主導者、參與者,而教師只要給與他們相應的支持?!敖饷苌⒉健边@個環節充分體現了幼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幼兒表現出了對周圍事物的好奇與興趣。為滿足幼兒的天性,我們干脆放手讓他們去探索、去發現,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和足夠的包容,并提供相應工具,支持、滿足他們探索周圍環境的需要。


孩子們第一次自己散步。“快來,這兒有很多小螞蟻?!薄斑@朵花兒真好看?!薄拔业臉淙~比你的大?!薄斑@片樹葉像我的手。”“快跑!”……原來還有兩名孩子掉隊了!回到教室后,我和孩子們一起分享了他們散步的照片和視頻。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說著自己的發現:“散步的時候,不能跑,會摔倒!”“跑得太快會受傷?!薄皞?,不能剛吃完飯就跑步,這樣會吐的?!薄办挽?,不能摘花兒,摘了我們幼兒園就不漂亮了?!贝蠹叶颊J為,初次嘗試自己散步并不成功。
1.選出小隊長
“那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有的孩子說:“我走在隊伍前面,看不到后面?!毙佬勒f:“老師,我們要選個小隊長?!薄罢l來當隊長?”幼兒通過討論決定:當隊長的小朋友要能看懂線路圖并能帶領大家返回教室……最后大家選欽欽來做當天的小隊長。
2.擺出線路圖
我把事先準備好的幼兒園里明顯的標志圖提供給幼兒,讓他們擺出路線圖:從小六班經過,到小六班東門口,最后到達目的地。確定好線路,當優美的音樂響起,小隊長拿著路線圖在門外等著他的隊員。不一會兒,隊員們排好了隊,散步小分隊迫不及待地出發了。
3.圖和物對照
小隊長帶領隊員們走到小六班東門口,問我是不是從那兒走,我讓他們觀察路線圖和實際的路是不是一致的,他們說:“這兒有滑梯,還有遠處的樓房,是的?!庇谑?,他們繼續往前走,終于到達了目的地,孩子們興奮極了。平時散步走到彩虹跑道時,孩子們表現得很平常,但是今天他們根據自己設計的路線圖找到了想去的地方,特別激動!隊員們跟著隊長往回走時表示今天很開心,因為他們去了自己想去的地方。
4.返程新路線
散步回來時孩子們表示不要從原路返回,要從彩虹跑道那兒走,由于原計劃是要沿著路線圖走,他們只好跟著隊長回來了?;貋砗?,孩子們建議明天散步時不要按照原路返回,要走新的路線。于是我為孩子們提供了紅色的馬克筆,讓他們把回來的線路用箭頭畫在反面。
5.少人的風波
隨著路線圖的升級,散步的路線也越來越豐富。一次散步時,琦琦站在原地沒有走。回來時,我讓小隊長數數他的隊員夠不夠,航航說少了一位小朋友,我問他此刻是什么心情,他著急地說:“我很難過、很著急!”于是小朋友們開始討論,怎樣才能避免類似的事情發生?涵涵說:“走的時候要看好前面的人,不能等隊長走遠了才走?!薄靶£犻L要看著隊員?!?航航說:“我要從前面帶著大家,不好一直看著后面。”是啊,隊長不能一直看著后面走啊。再聽聽琦琦是怎么走丟的——琦琦委屈地說:“我不知道他們已經走了。”“那怎么辦呢?”討論中出現了短暫的沉默。后來陽陽說:“我們可以再請一個小隊長,在后面看著小朋友。”于是大家又推選了一個小隊長。
1.偶遇果子樹
散步的樂曲再一次響起,今天散步時,我和孩子們沿著三號樓后面的小路邊走邊看、邊看邊聊,敏敏指著高高的樹喊道:“老師,你看!”我順著她手指的方向看去,高高的樹上掛著好多小小的、紅色的圓果子。樂樂撿了四個,一個一個點數給我看,最后說出了總數,接著他把兩個大的拿在一個手上、兩個小的拿在另一個手上,告訴我一共有四個,瀟瀟聽到后跑過來幫忙檢查。
2.趣玩泡泡
散步時還可以玩什么呢?泡泡總是給人夢幻的感覺,當然也深受小班幼兒的喜愛。孩子們玩了幾次泡泡玩具后,發現變出的泡泡總是那樣,他們提出要玩不一樣的泡泡。孩子們在充氣泳池里裝了很多泡泡水,用什么工具來玩泡泡才會出現不一樣的泡泡呢?孩子們在教室里找到了大圈圈、小圈圈、鈴鼓等,回家和家長一起尋找廢舊材料——有的用鉛絲扳成環狀,用布裹好邊;有的用竹棒或筷子加上棉線,做成方形的工具;還有的用衣架折彎了,做成玩泡泡的工具……大家圍在一起,開啟了奇妙的探索之旅。用自制的工具并不能一下子就成功,需要多次嘗試才可以,但孩子們卻不厭其煩地玩著。當他們變出一個泡泡時,是那樣地小心翼翼、那樣地興奮,有圓形的、有方形的,一吹還會有不同的形態,真是有趣!低結構材料也可以帶給孩子無限驚喜和可能!
3.雨天的散步
下雨的時候,隊長會帶著大家看看其他教室是什么樣的,他們還會幫助檢查走廊里的玩具是否擺放整齊。有時隊長也會帶著他們在多功能教室玩隊形變化的游戲。當然,好奇的孩子們還會去各個活動室看看有沒有新發現,或者一起邊走邊數樓梯……不管天氣如何,屬于孩子們自己的餐后散步始終都在繼續著。
4.散步后回顧
每天下午起床后,大家會把散步時發生的趣事跟同伴分享;有時也會把自己看到的景色畫下來;還會根據散步時觀察到的幼兒園建筑物進行建構活動等。

陶行知先生曾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達到心靈的深處?!庇擅裘舨幌雲⒓硬秃笊⒉交顒?,引發了教師和幼兒的談話活動。通過談話我們意識到原來幼兒對常規的散步活動并不感興趣——在談話中幼兒不僅談到了自己為什么不喜歡這樣的散步,還提出了他們想要什么樣的散步。這也引起了教師深刻的反思:只有真正能引發幼兒興趣的活動,才能讓課程活動富有生命力。餐后散步能否成為有價值的課程?我們就該課程的可行性進行了思考,并形成了課程網絡圖,接著在年級組內對此課程的開展情況進行分析,最后園所領導及教師一起就此課程開展的可行性進行了綜合分析。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苯逃母疽饬x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我們在課程實施前雖然制定了嚴密的課程網絡圖,但根據課程的軌跡又生成了新的網絡圖。可幼兒才是此次課程的主人,怎樣讓他們更直觀、更真切地了解課程實施的情況呢?我們將幼兒最初的網絡圖以圖片及符號的形式呈現在主題墻上,并鼓勵他們及時把自己最新的想法、做法等新增內容繪制進去,這樣課程網絡圖的調整再也不只是教師的事情了。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為了讓幼兒能夠更自主地成為課程的主人,作為教師的我們真正站在了幼兒的身后,成為他們的觀察者、合作者和支持者。每次遇到問題時,我們相信幼兒有能力自己找出答案,不管答案是否正確,我們都會給幼兒留下足夠的時間及空間,讓他們嘗試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們給幼兒試錯的機會,同時也做好了幼兒失敗的準備。我們相信只有教師放手,才能使幼兒獲得更多的成長。
看似告一段落的課程其實并沒有結束,因為它每天都在進行,且每次都有小驚喜。在這段旅程中,幼兒學會了發現和記錄、學會了討論和分享,每一個個體都在此次課程中獲得了認知、技能、情感等多個維度的發展。
我們回過頭來發現,以往考慮的都是幼兒的收獲、幼兒的成長,其實我們自己也在收獲著——課程的理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不再是根據自己的思維去教授課程,而是跟著幼兒的腳步,幫助幼兒獲取和提升新經驗,這樣螺旋式上升的方式能讓教師更充分地扮演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角色。我們學會了觀察、思考、分析,學會了討論交流,學會了不盲從,學會了一路跟隨幼兒,我們陪伴著幼兒成長,而他們經驗的獲得是激勵我們一路前行的力量,也給了我們做課程的信念。接下來,讓我們繼續探尋日常生活中蘊含的課程價值,從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一日生活中隱藏的課程資源,開展更多適宜幼兒的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