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佳,曹曉富,馬 宏
(安徽藝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1)
在當前媒體融合背景下,以“VR+紅色文化”的創新表達成為新媒體融合傳播、創新突破的探索,VR技術賦能黨建文化傳播的不是簡單的場景展示,而是在全景中融入視頻、音頻、高清圖集、文字介紹、動畫等多樣化表達,讓受眾身臨其境,獲得沉浸式體驗。而VR技術在紅色文化傳播中的應用探索,帶來了紅色藝術表現方式、呈現形式和敘事模式等方面的新變化。
虛擬現實藝術主要基于數字化技術來實現,是一種現代化藝術,雖然無法通過質量、體積進行衡量,但能夠將現實超越,從精神層面把無盡想象提供給人們,加之文化藝術屬于直覺高于物理事實的一種表現,這使得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把非物質審美賦予到紅色文化藝術中。
虛擬現實藝術創作的工具一出現,便得到藝術、文化等領域的高度關注,使文化跨界傳播具有了更高可能性。在以虛擬現實為基礎的紅色作品中,人們主要把機器環境的模擬作為欣賞對象,這種虛擬環境和現實生活環境的差別相對較大,人們在虛擬環境中的仿真歷史環境感受具有非物質特征。雖然虛擬現實可以將可信度、真實性高的視覺效果提供給人們,但是虛擬審美體驗能夠從意識層面跨越思維和時間,并不是真實存在于現實空間,由此可以得出,虛擬紅色文化藝術應視為非物質審美體驗。
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打破時空,借助虛擬現實技術重塑黨史人物,讓受眾能夠近距離地與歷史中的紅色人物展開互動。新技術誕生后,藝術家原有創作范圍進一步拓寬,受眾在紅色文化方面的審美也出現了極大的轉變。如李大釗、毛澤東、魯迅等曾經難以觸及的紅色人物,可以借助虛擬現實技術轉變成為虛擬環境中的非物化典型人物,活起來的虛擬人物有細節、有特征、有個性、有符合現代人理念的紅色文化,而就是這種與大眾審美相符的虛擬作品,能夠為傳播、發展紅色文化提供積極幫助。
由于虛擬現實的世界創造并不是 “重制版”的世界,因此作為人們基于想象力進行的世界重構,虛擬現實可通過數字架構展現世界,而將紅色文化巧妙融入其中,也是新時代黨建工作的必然趨勢。
以虛擬現實為基礎對“紅色文化世界”進行創造,從本質上看是通過數字技術建構黨建世界,但是,必須經得起思考和推敲并讓人們獲得啟示和教育。身處的情境并非真實的情境,雖然人們身在其中可以獲得和真實世界相同的生理反應,但是作為媒介手段的一種,虛擬現實的價值是使人們采用自然態度來看待紅色作品,能夠參與并沉浸其中。
虛擬、真實的概念相互對立,然而,“真實”的事物出現在“超現實”領域中,便無法受到邏輯、理性的控制。著名學者讓·鮑德里亞指出:“對物體本身的模仿和模擬極為真實。”而著名學者本雅明則提出:“復制‘真實’會導致‘真實’死亡的結果,這樣的復制產物便是‘超真實’。”現階段,人們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對紅色文化作品的創造便是一種 “超真實”的典型,而對于作品的傳播過程充分符合了“超真實”各方面特點。
1.超真實視覺呈現
人類的肉眼能夠達到精密儀器的效果,站在像素的角度,肉眼的視桿細胞超過一億,視錐細胞超過六百萬個,換句話說,肉眼能夠達到數碼相機上億像素的功能。不過,這僅僅是簡單的類比,從根本上看,肉眼對物品細節辨別的能力往往會受到多方面限制。著名導演吉加·維爾托夫在其研究中首次提出機械眼這一概念,認為肉眼存在缺陷、并不完美,演化速度十分緩慢,相比之下,攝影技術的進步和完善速度則更快。
2.沉浸式聽覺展現
要想使人們全面地沉浸在畫面中,只借助“眼見”遠遠達不到效果,應結合“耳聽”。從這個意義上講,沉浸式聽覺利用雙耳聲級差和時間等多種聲波傳播路徑來達到沉浸式的效果。也就是說,受眾對虛擬現實藝術進行欣賞的過程中,聲源既源于已布局完成的音響設備、立體音模式,又源于聽者附近的全方位環繞,如精準度能夠讓人們對腦后聲音、耳后聲音進行分辨。
目前,越來越多的虛擬現實聽覺企業開始發力,目的是通過沉浸式聽覺提高人們身臨其境的心理感受。虛擬聽覺技術將在重塑紅色文化故事的過程里帶來空間方位的全新感知。例如人們對紅色影視片進行觀看的過程中,音效、樂符可以在多個方位傳來,讓人們的全景體驗感更為真實,即便閉上眼睛也能夠得到身臨其境的感受。根據這一理論,工程師借助復雜圖式系統的構建,各種行動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按照各種因果規則、空間規則、時間規則進行虛擬世界中行為變化的組織活動,這便是意識沉浸原理。(如圖1)

圖1 意識沉浸原理圖
虛擬現實的運作形式為人的知覺幻見,人們借助現實世界中自身的知覺習慣處理所見到的虛擬世界,知覺可以向虛擬現實中進行移植并在體驗過程中保留下來。因此,虛擬現實對紅色文化傳播的傳播效果可以說是最優的。它將有力、靈活的文化意象提供給人們,借助不同類型感官設備的使用,虛擬現實會對人們跨越空間與時間進行引導,展開一個跨越身份、性別、年齡及民族的旅程。
虛擬現實藝術具有交互性的特點。在虛擬現實技術中,觀賞者、創作者能夠在文化作品中展開交互與互動,構建密切的聯系,由觀賞者做出的反應也屬于藝術范疇。即便如此,受不同觀賞者自身差異的影響,各個觀賞者對文化作品的理解也有差異,虛擬現實技術利用其沉浸性特點提高了人機交互頻率,這樣的交互使過去的機械模擬感大大減少,增加了數字技術的審美價值、審美趣味,這就是高互動非線性參與的特征。
虛擬現實技術能夠把臨境體驗、逼真視覺帶給人們,使人們獲得更多的自由——人們能夠選取有興趣的事物,使劇情的發展更加多元化。這種非線性強交互性的特征對以紅色藝術為主的紅色文化虛擬現實敘事結構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紅色藝術是先進社會文化的一種,需要緊緊圍繞社會實踐。在現代,紅色文化涉及寬泛的內容,即便如此,紅色文化依然需要一直遵循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因此,在高互動非線性參與的虛擬現實技術下,首先需要在藝術敘事方法上遵循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奠定了紅色文化敘事的方法論根基。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指導實踐與研究,可以確保紅色文化敘事無論在何種歷史階段都可以不斷地開拓創新和與時俱進。其次,在虛擬環境下的紅色敘事需要與紅色精神承載相結合,把群體起源的歷史文化當成一種文化記憶對象,借助挖掘特定象征符號,厘清“功能記憶”,形成價值取向和身份認同行為。外顯符號是由紅色文化構成的復雜符號系統,其內在意義是通過以上符號對應的意義來建立人們的集體記憶,而這種集體記憶對于強互動性非線性審美下的虛擬現實文化藝術,意義非凡。
用虛擬現實技術對紅色文化進行立體傳播擴散,開啟了全新的紅色文化傳播模式的同時,也迎來了全新挑戰與機遇,虛擬現實技術賦能紅色文化的傳播并不是“虛擬現實技術”與“紅色文化”的簡單疊加,在思考“VR+黨建文化”前景的同時,分析兩者之間融合傳播的可行性,將對傳承紅色基因有著深遠意義。
語言融合在虛擬現實技術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為紅色文化傳播提供更廣泛的傳播途徑和更高效的傳播效果。VR技術結合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可以實現對多種語言的支持。通過自動翻譯、語音識別等技術手段,VR內容可以適應不同用戶的語言需求,打破傳統傳播方式中的語言障礙,使紅色文化得到更廣泛的傳播。語言融合不僅僅是語言層面的轉換,還包括文化層面的交融。通過對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分析,VR技術可以充分考慮到文化差異,使紅色文化在跨文化傳播中更容易被接受。這有助于提高紅色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
數字技術的運用改變了呈現紅色文化的方式,使原有的受眾與內容對話發生變革。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相融合,互動成為一種數字實體展示空間。在紅色基因庫中,實體空間包括圖片資料、革命文物和實景室等組成部分,實現與受眾的對話,以人敘事和物證史的形式呈現。
借助VR技術的物理環境外延,通過媒介與技術手段對紅色黨建文化內容進行加工,形成一個虛擬空間,將歷史還原到人們的感知系統中。這種方式讓紅色文化的傳播更加生動、直觀,為受眾提供了沉浸式的體驗。
VR技術可以重現紅色文化發生的自然地理環境,例如革命歷史中的山河、村落和戰場等。通過數字地形建模、三維景觀重建等技術,VR為用戶提供了一個沉浸式的體驗,使他們能夠身臨其境地了解紅色歷史發生的地理背景。
VR技術可以將人文信息融入虛擬環境中,呈現紅色文化中的故事、人物和事件。借助虛擬角色、語音識別和多媒體技術,用戶可以與歷史人物互動、參與重要事件,從而深入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和精神。
長期以來,人類社會便將視覺圖像當成信息接收的主要符號,視覺圖像同時也是判斷、感知的重要依據。紅色文化+VR這種傳播融合,通過時間流轉的方式將過程動態呈現出來,借助技術輔助手段來進行敘述,將以往的人為講述、聽者思維構建的復雜過程向歷史還原的簡單過程進行轉變。傳播紅色黨建文化時,對信息進行動態處理和視覺處理,通過特定組織結構、邏輯結構展開全景式和集聚性的呈現,使人們通過多元化的視覺語言維度進行信息的理解和接受,全面加入到敘述過程中。
媒介技術的共性是等效性的虛擬化,虛擬現實技術賦能紅色文化傳播的重點是通過電子媒介技術方式打破生物性、物理性規則的枷鎖,使人們形成等同于真實黨史世界的沉浸體驗,提高媒介所具備的傳播效能和體驗感。
從本質上講,VR屬于一種人機交互界面,傳播紅色黨建文化主要是為了將歷史現實有效、準確、最大限度地還原,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可以增強社會凝聚力,促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因此,虛擬現實技術歸根結底是服務、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一項工具。
從呈現模式來看,紅色文化+VR具有以下交互融合邏輯,第一,媒介能夠將全視角的體驗提供給人們,能夠變換多種空間狀態。第二,人們能夠在任意時間回到原點,以多種角度追尋事件的本原。第三,紅色文化與VR的結合實現了目擊者與受眾的身份融合。這種方式使得人們對新聞事件的認知主要基于自身價值觀的判斷,而不是過分依賴新聞報道的解讀和編碼。如此一來,信息偏差得到了極大程度的降低。
紅色文化+VR使接受方和傳播方的傳播步驟得到精簡,借助技術手段構建一個現場,人們可以直接身處其中。若人們發現判斷虛擬現實需利用專業傳播工具、傳播視角或存在虛擬現實方面的疑問時,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反饋,傳播方、接受方都可以獲取可視化表達體系中的基點,進而展開全面的互動。在虛擬環境中,人們基于思維互動和現實環境建立一種全新的關系,從一定程度上對傳播關系進行再構,信息反饋機制也能得到重建。
從歷史發展進程中不難看出,科技、文化藝術往往相伴而生,共同推動人類社會發展與和諧,運用虛擬現實藝術,二者的融合實現了最佳效果。以虛擬現實為基礎的紅色文化傳播屬于藝術信息的數據化,借助其審美虛擬化、真實的主觀沉浸感受、高互動非線性參與等主要特征,將跨越時間的、立體的、虛擬的環境空間提供給人們,是一種感官體驗的全新交互式模式,使人們由簡單的紅色藝術欣賞方轉變成直接的紅色藝術參與方。
借助虛擬世界來體驗和觀察紅色黨建文化,人們能夠更堅定地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精神激發力量,理解紅色文化的內在含義。在紅色文化傳播中發展和普及虛擬現實技術,能夠持續地增加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想象力,使其精神與物質體驗更加豐富,并且構建了人們新的信息接收方式。
虛擬現實技術賦能紅色文化傳播與新時期的黨建工作充分適應,在黨建工作效率、質量的提升方面極具意義,在此基礎上,“紅色文化+VR”在傳統黨建向智慧互聯網黨建轉型過程中也將發揮巨大的推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