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特
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從中亞到印度洋和波斯灣——東西貫穿歐亞大陸,南北與中巴經(jīng)濟走廊、中印孟緬經(jīng)濟走廊相連接——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從海陸兩個空間維度,描繪出一幅全球貿(mào)易、文化從古至今相交相通的大圖景。據(jù)估算,“一帶一路”沿線總?cè)丝诩s44億人,約占全球的63%。
從2000多年前的先秦時期到如今“一帶一路”倡議,商貿(mào)活動有意或無意間促進了飲食文化的交流。如將原產(chǎn)于中亞及西亞一帶的麥傳入中國,將原產(chǎn)于中國的稻傳至中亞及西亞。《詩經(jīng)·周頌·思文》言:“以我來牟,帝命率育。”“來牟”即指大麥、小麥。麥的傳入和大量種植,為中國面食品的產(chǎn)生奠定了堅實的物質(zhì)基礎(chǔ)。如此種種,不勝枚舉。沿線各個國家和地區(qū)文化殊異又絲絲相關(guān),而飲食作為受到“一帶一路”影響最深的方面之一,也是我們了解“一帶一路”的重要窗口。

東南亞地區(qū)作為印度、中國和歐洲等文明和貿(mào)易路線的交匯點,是世界上最多元化的地區(qū)之一,其飲食文化也是如此。自公元前3世紀開始,印度文化就開始傳入東南亞地區(qū),同時也帶來了咖喱和面食等;在與中國的貿(mào)易中接觸了許多新的食材和調(diào)味品,如豆腐、豆醬和五香粉等;歐洲人帶來了新的食材和烹飪技巧,如西式面包、奶油和烘烤技術(shù)……盡管東南亞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食物都有著各自獨特的口味和風味,但它們都具多樣化、香辛濃郁和色彩斑斕的特點。泰國的冬陰功湯和香米飯、越南的春卷和河粉、菲律賓的烤豬、馬來西亞的肉骨茶、新加坡的炒粿條、印尼的咖喱雞……每一樣都讓人食指大動。
泰國飲食文化可以說是東南亞地區(qū)的集大成者,其特點是香辣美味和多樣化。當?shù)厮拇蟮貐^(qū)的每一區(qū)都有其特別的創(chuàng)意,有些雖然吸收外來的影響超過幾世紀,但是仍保有獨特的泰國風味。中部地區(qū)偏愛炒菜和香米,泰北地區(qū)則喜歡糯米和醬汁,南部熱愛海鮮,此外還有受到廣泛喜愛的各種色彩鮮艷的燉菜、沙拉和湯。
泰國菜的口味因其使用豐富的香料而變得獨特,辣椒、檸檬草、姜、蒜、椰子奶和香茅等香料都被廣泛使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菜式之一,當屬冬陰功。“冬陰功”是音譯自泰語“Tom yum kung”,如果翻譯過來,“冬陰”即是酸辣的意思,“功”是指蝦,因此也可以稱為“酸辣蝦湯”。而在泰國,其實在蝦之外,萬物皆可“冬陰”。“酸辣魚湯”“酸辣雞湯”,只要能想到的搭配都可盡情嘗試。因為冬陰的精髓不在食物主材,而在于酸、辣、甜、咸之間的味覺平衡。檸檬、辣椒、魚露打底,再加入南姜、九層塔、薄荷葉、香茅等香料,最后再放入椰漿和淡奶油,配合草菇和肉類的鮮甜,堪稱一場味蕾體驗的魔幻風暴。

在泰國用餐時,人們通常會用湯匙和叉子吃飯。用手抓食物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行為。泰國人喜歡將食物放在共享的盤子中,以方便所有人分享。此外,泰國人通常不會在餐桌上直接喝飲料,而是倒入杯子中,然后將杯子舉到嘴邊。
在東南亞地區(qū),咖喱可謂是一種重要食品文化符號。人們在家庭中、街頭小攤、餐廳和咖啡廳等各種場合都能享用到各式各樣的咖喱菜肴。這種食品文化還進一步推動了東南亞地區(qū)各種咖喱香料、咖喱調(diào)味料和咖喱菜譜的交流和創(chuàng)新。
印度咖喱,如今已可視為印度美食的代表,而咖喱也確實原產(chǎn)于印度。這種源自南印度的食物,用當?shù)靥┟谞栐拋碚f,咖喱是“醬”的意思。不過,更多人相信它來自南印度坦什米爾語“醬汁”(Kari),意指綜合各種辛辣香料所制作的料理。也有一種說法稱,第一位做咖喱的人是釋迦牟尼。在印度的傳說中,釋迦牟尼教導(dǎo)人們使用含香味及辛辣味道的樹木、果實、樹皮及草根來調(diào)理羊肉;當人們吃了這些羊肉后,不經(jīng)意叫出Kuri(指太好、極美之義),此后即演變成咖喱(Curry)的稱呼。

一般印度人烹調(diào)咖喱時,往往料理臺上一字擺開各種各樣的香料,一種抓一點往鍋里丟,各家皆有其私房味道與秘方。其實傳統(tǒng)的印度咖喱不加面粉,“辣”也不是其重點。溫和、口感多層次、開胃、優(yōu)雅,才是印度咖喱真正給人的感受。印度咖喱多使用丁香、姜黃粉、芥末子、芫茜子、小茴香與辣椒等香料,并經(jīng)常在其中添加酸乳酪,使其散發(fā)濃郁的口感。另外,印度咖哩也講究食材與配色,會用蔬菜泥做調(diào)色,例如雞肉用土黃色咖哩、羊肉用咖啡色咖哩、海鮮用茄紅色咖喱、蔬菜則用綠色咖哩。

除了咖喱,東南亞地區(qū)還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調(diào)味醬,那就是魚露——被稱為越南的飲食國粹,也像越南的長袍與斗笠一樣被視為越南的形象之一。
魚露是一種由小魚、蝦或魷魚經(jīng)過腌制和發(fā)酵制成的醬汁,它的味道鮮美,有一定咸味和魚味,可以增強菜肴的風味和口感,是東南亞地區(qū)很多菜肴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調(diào)味料,尤其在越南的餐桌上更是如此。在越南,魚露被廣泛地用于制作春卷、生春卷、酸辣湯、炒面等菜肴。
越南魚露,起源于中國,但是因其釀制方法不一,味道也略有區(qū)別。越南人在產(chǎn)魚旺季,將新鮮的魚裝進魚筐,用腳踏去魚鱗、除去內(nèi)臟、清洗干凈后,放進專門制作魚露的器具中,撒上鹽巴,并在木桶的下方放置一根小管導(dǎo)入另一空桶內(nèi)。三五天后,將原空桶中的魚汁倒入魚桶中,待其流滿后再倒回去,如此反復(fù)多次,流出來的魚汁便是魚露原汁。最后將魚露原汁裝進大甕中,暴曬20天,就成了魚露,食用時可加入辣椒或菠蘿汁稀釋。
與東南亞好用辛香料的特色不盡相同,越南飲食注重清爽、原味,以蒸煮、燒烤、熬燜、涼拌為主的烹調(diào)方式,只放少許魚露、香花菜或者青檸檬搭配,堪稱是點睛之筆,瞬間激活無數(shù)味蕾。
據(jù)歷史學家和植物專家稱,椰子的發(fā)現(xiàn)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紀,當時有一個叫做薩卜羅帕的印度教傳教士來到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在島上旅行時,他發(fā)現(xiàn)當?shù)氐木用裣矚g在一種硬殼果實里面食用一種白色的果肉,他嘗了一口后感覺味道鮮美,薩卜羅帕決定帶著這種椰子回到印度傳播。隨著時間的推移,椰子成為東南亞地區(qū)的重要食物和原料,用于制作飲料、糕點、甜品和各種菜肴,而椰漿飯就是一種頗具代表性的東南亞美食。

葉包椰漿飯(Nasi Lemak Bungkus)是馬來西亞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之一,一般來說通常由椰奶蒸飯、香斑斕葉、辣椒醬、炸花生鳳尾魚、黃瓜片和半個煮雞蛋構(gòu)成,外層用雙層的香蕉葉和舊報紙(或棕色蠟紙)包裹成金字塔形狀,還有其他配菜,如牛肉巴東、五香炸雞或各種海鮮一起享用。
要問馬來西亞人為何喜歡椰漿飯,立刻會得到各種回答。許多人把椰漿飯與童年的味道和氣味聯(lián)系起來。也有人說,椰漿飯混合的味道和質(zhì)地,正是一頓好的馬來西亞餐所必須的:辛辣味、咸味、奶油味和甜味混雜在一起,柔軟且松脆。馬來西亞人自己也承認,沒有什么能比食物更能把這個多元文化的國家團結(jié)在一起了。因此,椰漿飯不僅是他們的美食,也代表了他們的共同身份。
除了這些常見的食物和調(diào)味料,東南亞地區(qū)還有很多其他值得一提的美食。比如,馬來西亞的肉骨茶是一種以豬肉、骨頭、草藥和香料為主要原料,煮出來的鮮香濃郁的湯,通常配上米飯、沙拉和豆腐。緬甸的莫帕農(nóng)(Mohinga)是一種以魚湯為基礎(chǔ)的米粉湯,里面通常會加入魚餅、香菜和檸檬等配料,是緬甸人最喜歡的早餐之一。柬埔寨的阿摩(Amok)是一種用椰漿和香料腌制的魚或蝦,通常蒸煮后配上米飯食用。菲律賓的阿多卡多(Adobo)則是一種用醋、醬油、大蒜和黑胡椒腌制的肉類或海鮮,煮至肉質(zhì)變得軟嫩入味,是菲律賓菜肴中最受歡迎的一道菜。
總的來說,非常豐富多彩的東南亞飲食文化,不僅反映了東南亞地區(qū)悠久的歷史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同時也展現(xiàn)了人們對于美食的熱愛和探索精神。人們不僅僅是吃飽肚子,更是追求美食的味道和文化背景。通過對食物的創(chuàng)新和改良,人們能夠創(chuàng)造出新的美味佳肴,并且將其傳承下來。這種熱愛和探索精神也推動著飲食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和變化。在東南亞,人們對食物的熱愛和探索精神,為這個地區(qū)的飲食文化帶來了獨特的風味和魅力,也為世界各地的美食愛好者提供了無窮的驚喜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