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璇
對于古箏教學而言,其教學重點不僅僅在于要求學生掌握專業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通過古箏的教學提升其整體藝術水平、掌握必要的理論基礎知識,提高教學的實用性。據調查,目前中國的各大專業音樂學院和綜合類師范類的音樂學院雖然均開設了和聲學、曲式等的音樂基礎理論教學,但在曲式分析課程實際教學中,大多以西洋的鋼琴音樂作品為主,民族樂曲很少。這就使得在古箏課程中,還需老師對樂曲的結構進行系統講解和分析,使學生在掌握演奏技巧的同時也學會怎樣聆聽理解、感受并處理樂曲。若是缺少了對音樂結構的分析,那么學生在學完箏曲之后只會機械地效仿教師的技巧,停留在純感性的階段學習,不能獲得通過分析音樂與音樂共情的能力,只有意識到音樂結構分析的重要性,通過對古箏樂曲進行音樂結構分析,才能加強古箏演奏與教學的理論基礎,提升學習者的演奏水平。
一、音樂結構分析
(一)調式分析
古箏音樂作品的音樂形式主要分為傳統箏曲和現代箏曲,傳統箏曲的音樂調式定弦方式基本采用五聲調式,也就是“宮、商、角、徴、羽”,古箏演奏的學習基本上選擇從商調式開始,就是所說的D 調,在傳統箏曲中應用最廣泛的也就是商調式和徴調式(D 調和G 調)。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民族音樂在各地域間的流傳,我國音樂的結構也開始進行了各種各樣的變化,音樂調式間的差異也在慢慢地擴大。由于傳統箏曲來源于民間音樂,各個地方的樂曲會在原有基礎上增加更多的地方特點,呈現出富有地方特點的樂曲風格,而這也就導致不同地方的傳統箏曲之間無論從曲調還是結構上差異都非常大。地方傳統箏曲的差異主要是通過調式和音階的運用表現而來的,也正因如此,才使中國古箏的傳統箏曲變得多姿多彩,充滿生命力。在古箏教學中,提前對音樂的結構進行分析,可以促使學習者對音樂的“骨架”做出正確的把握,以便于能夠正確地判斷音樂風格,從而促使學習者在彈奏過程中可以把樂曲的藝術特點表現出來。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在古箏學習中對音樂作品的掌握程度,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對音樂的調式音階和曲式結構進行分析和研究,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代入相關民間音樂的內容,通過欣賞民歌、戲曲、說唱等多種音樂形式,指導他們通過不同的音樂情境來體會某一個地方的風格特色,從而引出關于地方性音樂的調式音階的相關內容。這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對古箏作品調式音階的掌握,而且也可以建立較為寬松的學習環境,提高其學習主動性。
(二)復調分析
復調一般是指兩段或兩段以上的旋律同時進行、各聲部之間相關但又有區別,這些聲部各自獨立,但又和協統一為一個整體,彼此形成和聲關系。在鋼琴的基礎教學中,復調教學是一個重要的部分,所以鋼琴學生對于復調的分析非常敏感,但是在古箏初級作品中大多以單手主旋律為主,另一聲部多以伴奏的形式出現,所以在現代曲目中出現了復調,也就是左右手同時演奏不同的旋律,或左右手交叉演奏多條旋律線時一般學生不會按照復調去分析,在視奏時會出現困難。所以古箏音樂結構分析中,復調分析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者對音符的節奏掌握,讓學習者有技巧地誦讀音樂,是一項需要加強重視的教學步驟。古箏音樂的復調手法運用也比較復雜多變,但同時由于現代作曲技法的提高,其結構變得越來越復雜,因此清楚地分析出復調旋律可以便于學生掌握樂譜,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需要進行具體說明,以便學生真正掌握其中的變化規律。
(三)曲式分析
古箏作品中的曲式結構分析大體可分為兩種:
1.傳統箏曲曲式結構
中國古代箏樂曲大多源于民間樂曲,并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加以傳遞。其樂曲形式自由多樣的特性與其傳遞的途徑有著重要的聯系。中國傳統箏曲的發展方式,常用的有加花、變奏、自由變化等。這是前后形成箏曲形式的最主要原因。而通過這種演變方式,中國箏曲最常見的樂曲形式可分成四類:單曲牌體、循環體、變奏體、聯曲體。
單曲牌體是傳統等號曲式中最小的一個構成形式,是指由單一詞牌的旋律所組成的曲子。一種旋律構成的箏曲,通常是二句或二句以上的旋律構成。部分作品的樂段分句清晰,有的作品則是由若干動機連接發展而成的一段旋律,比較明顯的特點是短小、無重復。單曲牌體的箏曲主要有:《小飛舞》《打秋千》等。
循環體是指一種曲式構成中的回旋體式,是指一種曲牌在音樂上重復有兩個兩個以上,甚至兩種不同的曲牌在不斷反復,如《金蛇狂舞》。
變奏體是由一種曲牌的旋律進行重復演奏產生的,其主體可能是某個句子,之后的句子就是由主題阿貝格變奏曲出來的。阿貝格變奏曲體是中國箏曲最常見的一種形式,在中國箏曲中演奏的手段也十分多樣,這一形式的中國箏曲通常是中小型的作品,而從形式上來說則要高于傳統單曲牌體,比如《三十三板》《四合如意》等箏曲。
聯曲體又名套歌體是由多種旋律、曲牌共同構成的曲子。這種音樂形式構成的箏曲一般由幾個具有標題的小段落所構成,如山東箏曲《四段錦》便是由《清風弄竹》《山鳴谷應》《小溪流水》《普天同慶》四首大板曲連綴而成。
2.現代箏曲曲式結構
傳統箏曲講究的是古箏的聲韻而不是作曲技法,所以傳統箏曲的曲式構成一般都比較簡單。而現代派箏曲雖然在樂曲構造上吸取了西洋的曲式結構的優點,但作曲家為體現傳統音樂的特色在樂曲的曲式結構和篇幅上都進行了一些改變。通過不斷的實踐,現代作曲家們逐漸把我們民族音樂的特點和西洋的音樂理論融合,并得到了現代派箏曲的基本創作原則。現代派箏曲結構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再現原則、三部性原則和中西的雙重結合等。傳統箏曲在演奏上多采用重復原則,而現代派箏曲隨著題材的擴大、構成的增加,如果通過簡單的重復原則去鞏固主題,會給聽眾帶來審美疲勞。所以重現方法成了現代派作曲家慣用的方法。按照重現后的狀態又可分成原樣重現、簡單再現、變奏后重現和動力式重現。20 世紀七十年代以后的箏曲,音樂形式上大多是以較簡單的單三部和復三部。而音樂的呈現手段則主要是用呈示、展開、再現。
(四)節奏分析
節奏分析主要針對節拍和節奏型。節拍和節奏型的組合對樂曲起到的重要的支撐與推動作用。古箏作品演奏前對樂曲的節奏分析主要從全曲的節拍與節奏入手, 通過詳細梳理作品中的節拍變化和節奏型數量及組合感受樂曲的基本節奏律動,把握作曲家的情感基調,同時將節拍和節奏型強弱的特點變化融入到演奏中,使得演奏出的作品靈動且富有樂感。
二、當前學校古箏教學工作面臨的困難
(一)缺乏足夠重視
目前,在綜合類和師范類高校古箏教學中,有一個明顯的現象就是學校、老師以及學習者,對古箏課程中的樂曲分析教學并沒有充分的關注,以為學生進行這一門課程的學習重點在于根據書本的樂譜學會樂曲的演奏,卻不要求學生對每首樂曲的音樂結構進行了解,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是模仿式學習,習慣于聽從老師的安排進行練習,卻不明白古箏樂曲的音樂結構,從而使得學生所彈奏的作品沒有靈性,缺乏內涵。演奏音樂技巧雖然關鍵,音樂本身所蘊含的真諦卻是演奏者不可不知的,唯有將二者加以有機地融合,方可奏出優秀的音樂作品。
部分的音樂院校雖然也重視到古箏音樂結構分析,但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教學工作者依然將教學重心側重于樂曲的演奏、欣賞教學方面,導致學生只能淺顯地掌握一些樂理知識,卻并不了解古箏音樂結構,也不能在實際演奏過程中對每首演奏的樂曲都做出音樂分析,甚至可以說也無法把樂曲分析真正落到實處。
(二)學生基礎水平低
當前學校古箏課程中,老師常常會出現學生基礎薄弱的問題,主要是存在部分學生先前并未接觸過古箏樂曲,甚至有學過但知識結構并不全面或基礎知識并不扎實,使得老師不得不從最基礎的知識點開始講起。這也就導致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感覺到時間不夠用,在古箏演奏的時候占用了很多的時間,不能比較深刻地講解音樂結構,指導學生了解音樂。
三、音樂結構分析在古箏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音樂結構分析是學習音樂演奏掌握作品的一個重要步驟,在古箏課程中開展音樂分析課程的一項主要的目的,便是學習者可以進一步地理解樂曲不同部分之間的聯系和差異,以便在歌曲表現中可以更為突出其中的含義。因為一部音樂中大多是包含多種結構,不同結構之間有著很大的差異,所以,掌握音樂結構是十分關鍵的。此外,掌握音樂結構也可以幫助音樂學習者更有效地認識音樂結構以及識記音樂曲目,從而掌握樂曲構成,然后在識記過程中還可以進行結構記憶,進而按照音樂的發展走向完成音樂的結構識記。開展音樂結構分析的另一項主要的目的是比較清晰地認識作曲家內在情感和觀念,以便演奏者演奏時流露出音樂本身的情感,使得作品能夠得到更加良好的表達。對于作品的彈奏通常需要在頭腦里對作品的內涵以及情感有清晰的了解,之后才可以做出充分的詮釋,所以,這就要求在作品彈奏中不可以只是憑借單純技巧的支撐,還需要和音樂形成較為牢固的聯系,這也是現代院校古箏教育課程中需要著重加強的內容。在實際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們可以充分地使用當前的先進信息,比如多媒體教學手段等,把欣賞的音樂內容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現開來,并對其中的結構加以分析。此外,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還可通過小組討論分析的方法,指導學生自主研究樂曲內部結構,增進學生對樂曲內部結構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綜上所述,隨著現如今學校對學生美育關注度的提高,古箏教學為了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提升古箏教學質量,教育工作者除了需要對古箏樂曲的演奏方法進行教導,還需要意識到音樂結構分析的重要性。只有通過音樂結構分析來幫助學生加深對音樂的研究,才能夠引領學習者體會古箏音樂作品其中蘊涵的深刻含義,幫助其學會自己處理音樂,從而令其真正感受到古箏樂曲的魅力。
(責任編輯 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