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善雯
【摘要】顏真卿的名字在中國中可謂無人不知,作為古代有名的書法大家,書法造詣很高,被后世稱為“顏體”。顏真卿的一生事跡豐富,不僅書法被人稱贊,其人品、氣節也值得贊賞。他曾出任平原縣太守一職,在百姓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為平定安史之亂做出了貢獻,作為一代忠臣,顏真卿的事跡更加印證了“書如其人”的評價。
【關鍵詞】顏真卿;安史之亂;平原太守
【中圖分類號】K24?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3)09-007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9.024
人們認識歷史中的顏真卿多因為他是書法大家,少有人知道他也曾經帶兵打仗。關于顏真卿從軍的經歷,在史書上可謂濃墨重彩的一筆。唐代不像宋朝那樣文武有分治,武將在唐代頗受重視,既能“提筆安天下”,又能“馬上定乾坤”,顏真卿也不例外。顏真卿,字清臣,瑯琊臨沂人也。五代祖之推,北齊黃門侍郎。真卿少勤學業,有辭藻,尤工書。四命為監察御史,充河西隴右軍試覆屯交兵使。遷殿中侍御史、東都畿采訪判官,轉侍御史、武部員外郎。①顏真卿祖籍為山東臨沂縣人,是孔子弟子顏回的后裔。顏真卿年輕時進士中甲科,做官為臺諫,為監察御史之職。他還任過武部員外郎、平原太守、文官光祿大夫、太子太師、憲部尚書。顏真卿因在平原任太守期間清明律己,被百姓稱為“顏平原”。他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因曾被封為魯郡公,世人又稱他為“顏魯公”。
顏真卿所在的顏氏家族,長久以來就是書香門第,豪門大族。顏氏家族在文學、經學、史學等方面負有盛名。《顏氏家訓》是古代家風訓誡代表作。《五經正義》作為訓詁學的書目,由顏真卿曾伯祖父顏師古所作。《新唐書》記載:“少孤,母殷躬加訓導。”母親殷氏教其學問,《顏魯公文集·顏魯公行狀》又載:“公以家本清貧,少學儒學,恭孝自立,貧乏紙筆,以黃土掃墻習學書學,攻楷書,絕妙詞翰,超倫弱冠。” ②顏真卿從小家庭文化的熏陶和后天刻苦努力得中進士,成就也來源于此。
一、顏真卿出任平原太守的事跡
《舊唐書》對于顏真卿為何分配到擔任平原太守的具體原因沒有說清,只說是“楊國忠怒其不附己,出為平原太守”。因為宰相楊國忠惱怒顏真卿不親附自己所以顏真卿被貶任太守。而在《新唐書》中則詳細地描述了這次事件,“時御史吉溫以私怨構中丞宋渾,謫賀州,真卿曰:‘奈何以一時忿,欲危宋璟后乎?’宰相楊國忠惡之,諷中丞蔣冽奏為東都采訪判官,再轉武部員外郎。國忠終欲去之,乃出為平原太守。” ③顏真卿對于吉溫想謀害宋渾之事打抱不平,認為私怨怎么能謀害宋渾的后人,于是得罪了楊國忠,因此被排擠出京,擔任平原太守。
在任平原太守期間,安祿山起兵反叛之勢興起,時任平原太守的顏真卿早已有所察覺,便假托陰雨天氣,加高城墻,疏通護城河,調查有才德的壯士,儲備糧草,為作戰前的準備。而顏真卿則每天與賓客駕船飲酒,來抵消安祿山的懷疑。“安逆跡著,陽燕文士,陰籌武備,間書東方畫贊。” ④安祿山派平冽巡查顏真卿所管轄的平原郡,顏真卿陪同平冽等人去東方朔故里,并當場書寫《東方朔畫贊碑》,平冽又問顏真卿這城筑得為何這般牢固,顏真卿回答是百姓自愿出錢。平冽又問城中溝渠何以這樣暢通,顏真卿回答水患不斷,疏通是為了防澇。安祿山還以為顏真卿只是個讀書人,根本不值得憂慮。《東方朔畫贊碑》作于唐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比顏真卿有名的《多寶塔碑》晚了兩年,現藏于山東陵縣。從《東方朔畫贊碑》來看,無論是點畫用筆還是結體取勢都比之前更加圓潤了,像有氣勢一般,顯示出一位忠義剛烈之士的氣魄,也奠定了其“中年變法”的基調。蘇軾云:“顏魯公平生寫碑,唯東方朔畫贊為清雄,字節櫛比而不失清遠。”大大地概括了此字的意思。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承平日久,根本沒料到這等事件。安祿山、史思明的叛軍隊伍一路攻破眾多城池,十二月即將攻陷洛陽,河朔各地陷落,只剩平原郡防守嚴密,顏真卿派司馬參兵李平報告皇帝,玄宗聽到反叛的消息還十分憂慮,后又聽聞顏真卿的做法后便面露喜色,說他做得很好。在《新唐書》中記載:“安祿山逆狀牙孽,真卿度必反,陽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壯,儲廥廩。日與賓客泛舟飲酒,以紓祿山之疑。果以為書生,不虞也。祿山反,河朔盡陷,獨平原城守具備,使司兵參軍李平馳奏。玄宗始聞亂,嘆曰:‘河北二十四郡,無一忠臣邪?’及平至,帝大喜,謂左右曰:‘朕不識真卿何如人,所為乃若此!’” ⑤
顏真卿用人用兵方面,“時平原有靜塞兵三千,乃益募士,得萬人。”顏真卿又陸續招募精兵,幾天就募得萬人。“大饗士城西門,慷慨泣下,眾感勵。饒陽太守盧全誠、濟南太守李隨、清河長史王懷忠、景城司馬李暐、鄴郡太守王燾各以眾歸,有詔北海太守賀蘭進明率精銳五千濟河為助。”幾地太守都來追隨他,也可見顏真卿不僅善于兵法還懂得鼓舞人心。當時“賊破東都,遣段子光傳李憕、盧奕、蔣清首徇河北,真卿畏眾懼,紿諸將曰:‘吾素識憕等,其首皆非是。’乃斬子光,藏三首。它日,結芻續體,斂而祭,為位哭之。”叛軍想借將領的頭顱制造恐慌,顏真卿則主動解釋,且殺掉段子光,安撫軍心。等到事情平息后,用草補上人體,接上頭,裝殮祭奠,擺上靈位祭奠他們。
顏真卿初治平原,已經顯示出他的理治之才,深得郡人的愛戴。但顏真卿在當時的影響還僅限于平原郡。后來安祿山反叛,河北二十四郡皆陷落,只有平原郡得以保全。顏真卿殺安祿山黨羽,又與河北諸郡聯合起兵,諸郡多響應,紛紛起兵殺安祿山將吏,共推顏真卿為盟主,軍事上由其統一指揮,共同抗擊叛軍。正因為安史之亂,顏真卿的軍事才能才得以凸顯出來,所以后來被其他郡共推為盟主也是符合情理的。
顏真卿主動派人到黃河以北各郡,聯絡抗擊叛軍的隊伍。他的堂兄顏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堅持與叛軍作戰,在顏真卿和顏杲卿的相互配合下,河北各郡反抗安祿山的軍隊迅速壯大,平原郡與常山郡也成為黃河以北地區抗擊叛軍最堅固的陣地,將南下叛軍與安祿山的后方攔腰切斷,使得安祿山十分驚慌,攻下洛陽后遲遲不敢進攻潼關,不得不派史思明向北圍攻常山郡。由于唐朝太原節度使王承業的陷害,顏杲卿孤軍奮戰三晝夜,被俘犧牲,使聯軍失去了常山郡這個重要陣地。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為祭奠就義于安史之亂的侄子顏季明所作,又稱《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叛軍史思明部攻陷常山后,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顏杲卿見安祿山之面,憤而斥責,安祿山氣恨交加,命人用鐵鉤將顏杲卿的舌頭鉤斷,顏杲卿仍是怒罵不絕,安祿山遂將其父子二人一同凌剮而死,顏氏一門被害者三十余口。唐肅宗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訪季明的尸骨攜歸,揮淚寫下這篇流芳千古的祭文。前十二行是敘述他的個人身份和頌揚季明生前情況的,心情較為平靜,字也寫得規矩,圓潤。祭文中有句“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在這幅作品中顏真卿寫到這里筆速加快,也有所涂抹。他寫到常山郡陷落之事,“賊臣不救”也是對于自己的兄弟被王承業所害之事不多言說,只用了四字表示。直至末尾“視而有知,無嗟久客”,特別是“嗚呼哀哉,尚饗”,達到了無意于書,氣貫天成。⑥《祭侄文稿》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蘇軾的《寒食帖》被列為行書大成,在書法界可謂處于神壇的地位,并不是全無道理。顏真卿喪侄的悲痛心情全然體現在了紙面上,這也使得這篇祭文有豐富的內心情感。該篇線條凝重,筆力很澀,筆勢雄奇,筆墨線條全都依賴于感情的噴發,這種喪失親人的沉痛與悲憤難以掩蓋,也將筆墨與個人情感高度統一起來。
顏真卿按計劃率領三郡兵馬,一路大敗叛軍,收復魏縣。又配合郭子儀的主力軍,在常山一代打敗安祿山的部隊,使得平叛形勢大為好轉。就在此時,楊國忠的陷害,使得哥舒翰被俘,潼關失守,安祿山的部隊得以進攻長安,唐玄宗逃往四川。隨后唐肅宗繼位,將郭子儀、李光弼的軍隊調入關中,而這時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又落入叛軍手中。顏真卿所率軍隊在清河、平原一帶孤軍奮戰,歷盡艱辛才到達陜西鳳翔,投奔唐肅宗。肅宗在靈武即位,沒過幾天,詔書授顏真卿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河北招討使,依舊守平原,散官加銀青光祿大夫。安祿山又派史思明和尹子琦征討河北,只剩平原、清河、博平三郡殘喘,顏真卿沒有辦法,只好放棄平原郡,渡過黃河。后肅宗授官憲部尚書,六月兼御史大夫。代宗即位,召顏真卿回長安,封檢校刑部尚書、魯郡開國公。后來在朝廷任官的顏真卿三年被左遷三次,顏真卿之后的政治路途依舊坎坷。貞元元年(785年),南平郡王李希烈叛唐,顏真卿奉命招降叛軍,被叛軍縊殺于河南蔡州龍興寺,時年76歲。
在顏真卿的生平上,可以看到一位剛正不阿、為官公允的老人,又可以看到一位忠君愛國的傳統士大夫形象。顏真卿的政治生涯可謂跌宕起伏,被人陷害和幾次被貶的仕途放到任何一個知識分子身上都足以致命,他生活在中唐時期,也經歷過盛世的衰敗。憑借顏真卿自身的天賦,放歸田園,游山玩水豈不是對于自身命運更好的選擇?
二、后世對顏真卿的評價
顏真卿晚年在朝廷任吏部尚書時,朝廷大權由盧杞獨攬,受到盧杞排擠,恰逢李希烈叛變,便想派顏真卿去勸降,唐德宗聽從了盧杞的提議。顏真卿在李希烈處遭受苦難,但并無畏懼。李希烈認為顏真卿作為太師的身份有助于他稱帝,卻被顏真卿大罵。顏真卿用其哥顏杲卿事跡表明自己的氣節。但李希烈并不甘心,威逼利誘顏真卿,但他始終心系朝廷,不為所動,堅持自己的氣節拒不投降,最后卻被縊殺。
顏真卿忠心報國,屢經坎坷,矢志不移,當時即受到世人的景仰。德宗皇帝感慨顏真卿的氣節,便贈予他文忠的謚號,認為他“器質天資,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屬賊臣擾亂,委以存諭,拘肋累歲,死而不撓,稽其盛節,實謂猶生”。文宗皇帝下詔書說,“朕每覽國史,見忠烈之臣,未嘗不嗟嘆久之,思有以報。如聞從覽、弘式,實杲卿、真卿之孫。永惟九原,既不可作,旌其嗣續,諒協典彝。考績已深于宦途者,命列于中臺;官次未齒于縉紳者,俾佐于左輔。庶使天下再新義風。”
顏真卿殉難后,時人紛紛撰文表達崇敬之情。后世史書也不乏稱贊。《舊唐書》是這樣稱贊他的,“國,是武之英也;茍無楊炎弄權,若任之為將,遂展其才,豈有朱泚之禍焉!如清臣富于學,守其正,全其節,昌文之杰也;茍無盧杞惡直,若任之為相,遂行其道,豈有希烈之叛焉!夫國得賢則安,失賢則危。德宗內信奸邪,外斥良善,幾致危亡,宜哉。噫,‘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二君守道歿身,為時垂訓,希代之士也,光文武之道焉……自古皆死,得正為順。二公云亡,萬代垂訓。”
至宋代,中原面臨北方少數民族入侵的威脅,民族矛盾突出,顏真卿的忠臣義士形象亦為世人所重。當時人們以多種形式頌揚顏真卿的品節、功業。《新唐書》在最后稱贊顏真卿:“毅然之氣,折而不沮,可謂忠矣。詳觀二子(段秀實、顏真卿)行事,當時亦不能盡信于君,及臨大節,蹈之無貳色,何耶?彼忠臣誼士,寧以未見信望于人,要返諸己得其正,而后慊于中而行之也。嗚呼,雖千五百歲,其英烈言言,如嚴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⑦
令狐峘為顏真卿所寫的墓志銘中這樣描述他,“奉大順為元功,建大節為至忠,以安橫流,以紐頹綱,秉是一心,祗事四朝。自登朝及作藩牧,常以安君厚俗為務,獎善伐惡為志。言非至公,不發於口;事非直道,不幾于心。植操則夷齊之高也,理戎則羊陸之仁也,當朝則汲黯之正也,蒞下則廉范之通也。蘊是具美,行乎至儉,強暴莫敢沖,千飆不能動。大義久廢,公起之;醇風久(闕),公還之。非賢人之業,何以臻此?然虛已下士,不以名位自高,茍有道者,蓬門鶉衣,必與抗禮……善與人交,執友之子,義均甥侄。介操所至,不遷其守。剛而中禮,介而容眾,靜而無悶,動而有光。便于已,希權幸不為也;君有命,蹈湯火不辭也。心在弭亂不在功,志圖報國不圖生,故其殺身成仁,視死如歸,雖漢之龔勝、魏之王經,無以加焉。”《為淮西宣慰使鄭右丞祭顏太師文》中稱贊他,“惟公道冠四朝,位先百辟。望安社稷,名動神祇。期以日照天臨,風清雨滌。受命以出,視途如歸。” ⑧
北宋一代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評價顏真卿,“余謂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惟其筆畫奇偉,非顏魯公不能書也,公忠義之節,明若日月,而堅若金石,自可以光后世,傳無窮,不待其書然后不朽。”北宋理學家朱長文評價顏真卿的書法,“剛毅雄特,體嚴法備,如忠臣義士,正色立朝,臨大節而不可奪也。揚子云以為書為心畫,于魯公信矣……蓋隨其所感之事,所會之興,善于書者,可以觀而知之。”
南宋右丞相兼樞密使文天祥被元兵俘虜,過山東時曾作《過平原》一詩,贊頌顏真卿忠君愛國的氣節,“公去于今六百年,忠精赫赫雷行天。” ⑨
明朝建立,統治者重視、利用儒學,顏真卿的“公忠節義”形象重新受到敬仰。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寫道:“斯固三數公忠勇之所激,而豈此數十萬比屋之民,皆養憤填胸、思拯國難者乎?” ⑩
清朝初期,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稱贊顏真卿:“真卿大節,炳著史冊。而文章典博莊重,亦稱其為人。” ?
顏真卿的書法端莊嚴整,渾厚樸實,符合中國人傳統的審美理念,也從筆法上到為人上體現了高尚情操和民族氣節。“書如其人”正是他的人生寫照,正是他高風亮節、剛正義烈的人品表達。歷代對顏真卿的書法討論,幾乎總是不例外的涉及人品問題,可以說,從古代書論來看,沒有其他哪一位書法家可以引起人們對于書品和人品的探討。無論是宋代的蘇軾、黃庭堅、米芾、朱長文、李之儀,元代的趙孟頫,清代的楊守敬等大家,都極力推崇顏真卿的人品,并作為書法的一部分內在力量。自顏真卿后,歷代書法大家無不吸取、借鑒顏真卿的書法風格,其后博采眾長、自成一家。宋代蘇東坡言:“君子之于學,百工之于使,自三代歷漢到唐而備矣。故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書至于顏魯公,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能事畢矣。”
《論語·子路》中有這樣一段話,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顏真卿的一生正是印證了這樣一段話,自己做事知道什么是羞恥,出使其他國家怎樣不辱君主的囑托。古來評價歷史人物,大多是受到當時歷史環境的影響,隨著近代中國的危機,中國的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忠君思想受到沖擊,但在民族危亡面前,忠于民族、崇尚氣節的觀念深入人心,顏真卿的忠貞氣節又在此時此刻影響了一代國人。
注釋:
①《舊唐書·顏真卿傳》卷128,中華書局1975年版,3595頁。
②《顏魯公文集·顏魯公行狀》附卷,四部叢刊,上海涵芬樓影印明錫山安氏館刊本。
③(宋)歐陽修、宋祁等奉敕:《新唐書》卷二十四考證,武英殿本,第2246頁。
④陵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陵縣文史資料第2輯》,1987年版,第24頁。
⑤(宋)歐陽修、宋祁等奉敕:《新唐書》卷二十四考證,武英殿本,第2246頁。
⑥王玉池:《顏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文史知識》1985年第1期,115頁-117頁。
⑦(宋)歐陽修、宋祁等奉敕:《新唐書》卷二十四考證,武英殿本,第2247頁。
⑧(清)董誥輯:《全唐文》卷七百十一,清嘉慶內府刻本,第18038頁。
⑨(明)陸錢等纂修:《山東通志》卷三十五之一上,明嘉靖十二年刻本,第3937頁。
⑩(清)王夫之:《讀通鑒論》,清同治六年湘鄉曾氏刊船山遺書本,第601頁。
?(元)王結:《文忠集》,四庫全書本,第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