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典籍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典籍英譯對于傳播中國科技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作為中國科技典籍的代表,王宏教授主持翻譯的《夢溪筆談》成為在西方世界成功譯介的典型。本文以《夢溪筆談》王宏英譯本為研究語料,鑒于《夢溪筆談》具有復合型文本的特點,特選用彼得·紐馬克的文本類型理論,通過實例具體分析語義翻譯策略和交際翻譯策略在《夢溪筆談》中的應用,揭示紐馬克翻譯理論對科技典籍英譯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復合型文本;《夢溪筆談》;語義翻譯;交際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09-010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9.034
中國古代典籍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典籍英譯是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中國典籍的翻譯需求與日俱增,《大中華文庫》工程應運而生。相較于文學典籍,科技典籍的英譯研究較少,導致海外對古代中國的理解局限在歷史以及文學藝術范疇。[5]本文借助CNKI,以“科技典籍英譯”為主題詞進行搜索,共搜索到99篇文章,其中有56篇學術期刊、35篇學位論文以及4篇會議論文。經梳理分析后,發現研究大致集中于翻譯策略與方法、典籍英譯的海外接受情況、典籍英譯綜述、譯者主體意識形態及其對譯作的影響這四個方面。
《夢溪筆談》是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尤以其科學技術價值聞名于世。王宏譯本在英國帕斯國際出版社成功出版[7],成為中國科技典籍外譯的重大突破。因此,對王宏《夢溪筆談》的英譯策略研究極具研究價值。本文又以“夢溪筆談英譯”為主題詞進行搜索,共搜索到9篇文章,僅占科技典籍英譯研究的9%,英譯研究的視角多元化,包括互文性、功能文體學、功能翻譯理論以及文本類型理論,還有涉及具體科技條目或者文化專有項的英譯研究。研究發現,未有人從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視域下對其進行研究。科技典籍文本蘊藏著豐富的科技文化,對于這類文本的英譯,譯者往往陷于忠于原文還是忠于譯文讀者的兩難境地,而彼得·紐馬克提出的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是解決這一難題最為理想的翻譯方法。鑒于《夢溪筆談》涉及學科眾多,文本類型多樣,本文以彼得·紐馬克的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為基礎,分析《夢溪筆談》譯本和原作的語言,希望能夠得到實踐性的啟發,為同類文本的翻譯實踐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
翻譯界歷來存在著直譯與意譯之爭,紐馬克提出翻譯還應當考慮翻譯的目的、讀者的特點和文本的類型。他承認忠實于原文還是忠實于譯文讀者是翻譯理論和實踐永恒的話題,但這種矛盾是可以調和的,而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可以說是最理想的翻譯方法。語義翻譯指在譯文語義和句法結構允許的前提下,盡可能準確地再現原文的意義,而交際翻譯指譯作對譯文讀者產生的效果盡量等同于原作對原文讀者產生的效果。[1]68
語義翻譯著重探討作者的思維過程,因此保持原作的語言特色和表達方式是翻譯的首要任務;而交際翻譯注重信息的傳遞,因此交際效果的對等和信息的表達是翻譯的重點。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有一定區別,但二者也有共同之處:(1)二者都應反映原文的主旨思想,符合譯入語的文體特征和語法結構;(2)如果原文的信息內容與表達信息的方式同樣重要時,譯者就要同時采取兩種翻譯方法,這樣就可以既照顧到原文作者又可以兼顧譯文讀者;(3)在同一文本中,兩種方法可以兼用,根據原文對信息和表達側重的不同,譯者需要在二者之間進行權衡,讓兩種翻譯策略相互補充,以達到最好的翻譯效果。[6]
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各有利弊。語義翻譯更傾向于原語與原語文化,力求再現原作的原汁原味,因而譯文更加忠實于原文,但也通常比較復雜、啰唆和過于詳盡;并且任何一篇譯作都無法完全實現與原文的對等,只能無限接近原文,而且在接近的過程中如果過分強調原文的美學效果,就會容易忽視對原作信息的傳達。交際翻譯則更傾向于譯語與譯語文化,力求原作的讀者反映與譯作的讀者反映的一致,因而譯文通順易懂、清晰直接、規范自然;但如果譯者只重視信息的傳遞,就會容易忽略原作的語言風格。
紐馬克認為:“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的應用取決于原文中語義單位是否重要,如果每個語義單位不是很重要,如非文學作品、新聞報道、科技文章、公告、通俗小說等,可采用交際翻譯。但如果原文的表達形式與內容一樣重要,如嚴肅文學、自傳、個人抒情作品以及重要的政論文本,都要用語義翻譯,除非無法再現文學作品中包含交際目的的形象語言時,就要用交際翻譯譯出喻義。”[3]
二、《夢溪筆談》及其英譯本介紹
《夢溪筆談》,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載有609篇文章,共分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文藝、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志、藥議17門類,涉及典章制度、財政、軍事、外交、歷史、考古、文學、藝術以及科學技術等廣闊的領域。該書文字流暢、洗練,描述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是一部筆記體文學佳作,極富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目前《夢溪筆談》的英語節譯本中,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翻譯的內容最多,而唯一的一部全譯本則是由王宏教授主持翻譯的。李約瑟對《夢溪筆談》的翻譯以解釋性為主,添加成分較多,因而譯文明晰流暢,不拘泥于原文的一字一句。王宏教授旨在譯出明白、通暢、簡潔的譯文,針對技術性強的條目盡可能使用簡潔易懂的語言,采用解釋性譯法,而對敘事性條目則采用直譯法,盡可能再現原文風格。[4]
三、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在《夢溪筆談》英譯中的
應用
(一)語義翻譯的應用
運用語義翻譯,以忠實于原文作者,準確地再現原文的旨意,最大程度保留原文語言特色,凸顯原文的美學價值。
例1:
原文:從者之病莫興,方朔之饑欲死。(《夢溪筆談·故事一》)
譯文:The followers of Confucius were too hungry to stand up while Emperor Wu’s aide Dongfang Shuo was too poor to live. [4]31
該句出自故事門類的《學士家貧》,大意是孔子的隨從餓得爬不起身,武帝的東方朔窮得無法生活。語言上,譯文忠實于原文內容。句式上,原文具有對仗工整的特點,譯文也同時運用了兩個too...to結構,很好地保留了原文形式,充分體現了語義翻譯策略的使用。
例2:
原文:天威卷地過黃河,萬里羌人盡漢歌。莫堰橫山倒流水,從教西去作恩波。《夢溪筆談·樂律一》
譯文:The royal troops sweep across...heard everywhere...all bathed in the imperial favor. [4]137
這是一首凱歌,“天威、卷地、萬里”等詞可見歌風豪邁,有磅礴之氣勢,體現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激情和收復失地的決心和信心。譯文中,譯者使用“sweep across,everywhere,all bathed”展現了皇家隊伍的氣勢雄壯。此外,還可以注意到,譯文的尾韻相同,讀起來鏗鏘有力,很有節奏感,再現了凱歌的語言風格以及準確地表達出了作者的心境。
(二)交際翻譯的應用
運用交際翻譯,以忠實于譯文讀者,注重讀者的理解與反映,遵守目的語語言慣例,呈現流暢、地道,簡明易懂的譯文,從而準確地傳遞原文的交際信息。
例3:
原文:幞頭一謂之四腳,乃四帶也,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故亦謂之折上巾。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腳。(《夢溪筆談·故事一》)
譯文:Futou,also called“sijiao”in Chinese,is a kind of kerchief...wear a special futou with two ribbons braced up by iron wires to prevent them from hanging downwards.[4]17
本段落的側重點在于向讀者傳遞關于幞頭的信息,因此信息的表達和交際效果的對等是翻譯的重點。幞頭又稱為四腳,是指它的四根帶子,這里譯者沒有選擇直譯,將其處理成“Futou,also called‘sijiao’in Chinese,refers to its four ribbons”,而是增添了“a kind of kerchief”,點明這一物質類別,避免譯文的晦澀難懂,在目的語中再現了原文讀者感受到的同樣效果。
關于“硬腳”的翻譯,譯者沒有直接將其音譯,如果采用音譯,就會使譯文晦澀難懂,無法向譯文讀者準確地傳遞“硬腳”的信息,也會淡化原文的主旨內容,所以在這里采用了交際翻譯。譯者不拘泥于原文句法結構,對“硬腳”進行解釋性翻譯,將其譯成“a special futou with two ribbons braced up by iron wires”。此外,還進行了增譯,解釋其特點,在目的語中準確地傳遞原文的交際信息,讓目的語讀者對“硬腳”有了充分的理解,流暢地進行閱讀。
例4:
原文:諫議班在知制誥上,若帶待制則在知制誥下,從職也,戲語謂之帶墜。(《夢溪筆談·故事一》)
譯文:When discussing state affairs,court officials with the title of court admonishers are supposed to stand in front of chief secretaries...[4]23
“諫議班、知制誥、待制”均為官名,譯者采用交際翻譯,在譯語中找出與之意義相對應的表達,將“諫議班”譯為“court admonishers”,“知制誥”譯為“chief secretaries”,其職能相當,從而讓目的語讀者產生與原語讀者相同的效果。而“待制”在目的語中找不出與之相對應的官職,譯者在這里進行靈活翻譯,選擇譯出其官階,凸顯帶墜之意,準確地傳遞了原文的交際信息。如若選擇語義翻譯,將“待制”官職詳盡譯出,譯文難免復雜冗長,無法準確地傳遞原文帶墜的主旨思想,也會使得西方讀者喪失了閱讀興趣。
例5:
原文: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泥封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剛,亦謂之灌鋼。(《夢溪筆談·辯證一》)
譯文:Generally,the way of making steel is as follows:First...Second...Finally...[4]77
漢語用詞造句成章的最大特點是采用意合法,重意義組合而輕形式結構,讓讀者和聽者領悟其中的意義和關系;英語用詞造句成章的最大特點是采用形合法,重形式結構協調,讓讀者和聽者分析其中的意義和關系。[2]該段主要描述了灌鋼的程序,譯者根據目的語的語言、文化和語用方式傳遞信息,將灌鋼過程步驟化,增添了First、Second等詞,理清層次,呈現信息明確、邏輯連貫、陳述客觀的譯文,從而使譯入語讀者讀起來更通順、更省力,達到了交際翻譯的效果。
(三)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的結合運用
同時運用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既能使譯文讀者得到原作的信息,又能像原文讀者一樣欣賞原作的語言及寫作的特色。
例6:
原文:太一十神:一曰太一,次曰五福太一,三曰天一太一……(《夢溪筆談·辯證一》)
譯文:According to Taiyi,an art of fortune-telling,
there are ten gods in order of importance:Taiyi,Wufu Taiyi
(Wufu means five fortunes)...[4]91
該段主要是對太一十神的介紹。譯者首先采用增譯的翻譯方法,在譯文中增添了“an art of fortune-telling”,對太乙術這一信息進行補充,填補了譯文讀者對太乙術文化的空白;關于十神的翻譯,譯者采用了音譯的翻譯方法,保留原語的異國情調,同時加括號對其進行解釋,體現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結合運用。既向譯文讀者傳遞了原文的信息,又使其了解了中國文化。因而二者結合是最恰當的翻譯。
例7:
原文:《唐書》開元錢“重二銖四參”。(《夢溪筆談·辯證二》)
譯文:According to The Book of Tang,a coin...weighed
“two zhu and four san.”[4]109
Translator’s note: Two zhu and four san=2.4 zhu=5 grams
銖、參是古代的一種錢幣名稱,獨具原語文化,在譯入語中找不到與之對應的表達,譯者為兼顧二者,將其譯為“two zhu and four san”,并在頁部底端加注,這樣既準確地傳遞了原文信息,讓西方讀者對二銖四參的多少有了概念,又讓其感受了異語文化的魅力,體現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結合運用。
四、結語
紐馬克提出的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符合翻譯實踐的一般規律,對于《夢溪筆談》這類復合型文本的英譯具有切實的指導意義。在語義翻譯中,譯者一般采用忠實翻譯的翻譯方法,使得譯文在詞匯、句法方面貼近原文,凸顯原文的美學價值。在交際翻譯中,譯者一般采用增譯、解釋性翻譯的翻譯方法,準確地傳遞原文的交際信息;關于官職的翻譯,如果原文中出現的官職在目的語中有相似的表達,則可以直接進行語義的翻譯,如若沒有,譯者要根據原文的主旨內容進行靈活翻譯;關于步驟介紹的翻譯,譯者可采用增譯的翻譯方法,增添順序詞以遵循科技英語翻譯規范。在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的結合運用中,譯者一般采用音譯加注的翻譯方法,即使譯文讀者了解原作的信息,又能欣賞到其中的語言特色和表達方式。因此,王宏的《夢溪筆談》譯本在忠于原文還是忠于譯文讀者的權衡上,值得大家學習與借鑒,對相關科技文本的英譯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2]連淑能.中西思維方式:悟性與理性——兼論漢英語言常用的表達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07):35-38.
[3]林小芹.紐馬克論交際翻譯與語義翻譯[J].中國翻譯,1987,(01):50-51.
[4]沈括.夢溪筆談[M].王宏,趙崢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5]王燕,李正栓.《大中華文庫》科技典籍英譯與中國文化對外傳播[J].上海翻譯,2020,(05):53-57+94.
[6]徐明玉.淺談紐馬克的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25):193+192.
[7]張志強,楊寧偉.當今典籍翻譯研究:成就、問題與方法[J].外語與翻譯,2021,28(04):19-25+98.
作者簡介:
孫玉清,女,江蘇連云港人,揚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