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琴花
【關鍵詞】引智培訓;賦能;教師發展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15-0023-03
2021年10月,我有幸參加了西交利物浦大學承辦的為期5天的中小學英語教師引智培訓。作為此次活動的承辦方,西交利物浦大學未來教育學院領導與教育前沿院為引智培訓項目提供了特色鮮明和優勢顯著的集訓課程,由深諳中國學情的跨文化培訓師團隊為我們提供了沉浸式的全英文學習氛圍,打造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助力我們從普通教師轉變為“教學設計師”。此次培訓的重點目標在于提升所有參訓教師的語言素養,如關注教師的口頭表達力和聽力,這與我先前預想的語言教學理論與實踐類培訓有些差異。
課程的力量,潛能的激發
第一天的主要任務是“破冰”。助教用不同形式的“破冰”游戲讓教師更加清楚自己是誰、對方是誰,也通過實際感受清楚什么樣的游戲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了解,進而思考什么樣的“破冰”游戲適合學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有一些細節值得我們學習,例如給學生3分鐘的準備時間幫助他們更好地回答問題;通過對話找到共同點從而快速了解對方;采用形象直觀的方式引導教師理解、學習外國諺語、習語等。
接下來的幾天,我們學習了中學英文寫作課設計、中學聽說課設計和閱讀課設計。每次學習,所有學員都以圓桌形式落座。在外教隨意而又不失嚴謹的課堂中,我學到了很多之前沒有嘗試過的教學方法和小組活動形式。外教的課堂有別于我們的傳統課堂,他們大多以引導學生合作與探究的方式展開教學。課堂的教學風格詼諧而輕松,讓你不自覺地融入課堂的討論與探索中。此外,教師提出的問題大多為開放性問題,教師教學的目的不是迫使學生接受一個道理或一個法則,而是啟發學生的思維,在合作與探究中向他人講述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就這樣,課堂不再以教師為主導,而是以學生為主體;課堂不單純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而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對話”。
在一次Daily Observation的討論中,一位學員對外教的英文書法進行了評價,由此引發出對中美教師課堂教學規范要求異同的討論,所有參訓教師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暢所欲言。隨著討論的不斷深入,外教向大家介紹了美國教師在中學課堂上的通常做法。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美國做老師必須以真誠、無知和謙虛的態度幫助學生成為知識的追求者,使學生在學習上不依賴別人。參訓教師對“無知”一詞頻頻向外教提出質疑。外教認為教師不應當以知識的占有者和炫耀者自居,而應當成為與學生一樣的知識探求者。有時候,教師面對學生的提問會直言相告“我也不知道”,甚至會轉而向教室的其他學生詢問。結果,雖然教師沒有在課堂上回答問題,卻使得學生們有了暢所欲言的機會。又如,在談論“Music and Movies”話題時,外教首先給參訓教師講述了一段愛情故事,接下來要求參訓教師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首愛情歌曲,一是列出所有我們知道的描寫愛情的詞匯,二是講述我們自己最喜愛的愛情歌曲背后的故事并作出評論。教學內容的組織看似游離學習目標之外,但在討論中,不僅學員的口語、聽力、思維等純語言的基本素養得到有效的訓練,同時思想觀念的沖突又使得語言的學習扎根于現實生活,實現了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的提升。這一案例使人感到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設計上做到了過渡自然,達到了“見樹見林”的整體教學效果。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英語學科不應是簡單的運用語言的能力,還應在學習英語時理解各國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創新與批判能力。在與外教的交流和溝通過程中,我們雙方時常會遇到能理解對方的字面含義卻不能理解背后含義的情況,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多滲透他國的文化。文化本身就是一個豐富而有趣的話題,如果我們在日常教學中稍微滲透一些歐美歷史文化,我相信學生會對英語學科更加感興趣的。
評價的多樣,熱情的提升
此次培訓中,所有外教依據學習內容主題的需要,采取個人匯報、兩人組或多人組合作表演、教師講授等方式進行,與我們平常的課堂教學方式并無太大差異。但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學習活動結束時的評價與反饋。在培訓學員匯報作業過程中,外教們從不打斷學員的發言,結束時的評價語言都很簡約,且都以正面評價為主:他們會用“cool”來表達自己的驚嘆,用“excellent”來表達自己的贊美,用“good”來闡述自己的肯定。外教對我們的積極評價,無形之中鼓勵著我們,激勵著我們。反觀自己的英語課堂教學,我好像并沒有以這種正面的反饋去鼓勵學生。
盡管在自己平常的課堂教學中揮灑自如,但作為一名“中年學生”,此次再次以學生的身份坐在教室里,我還是顯得有些忐忑與猶豫。我參與了每一個互動環節,欣賞了每一個小組的活動成果,因為沒有人可以作為旁觀者置身事外,包括外教。組內討論的時候,有觀察者需要記錄關鍵詞或者闡述組員的觀點;組間交流的時候,有外派組員去了解別人的設計,也有留守組員闡述自己組的思路。也就是說,每一個組員,都有自己明確的任務,而且需要了解本組的整體設計思路,充分體現了個人與整體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討論是真實且有效發生的。
另外我發現,整個培訓過程中,5名外教在授課的時候有一個共同特征,即他們會蹲下來參與我們的討論,并且對某個環節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在得到我們的肯定回答后,他們會繼續問:“When...?How...?”在學習過程中,所有外教都散發著真誠可親的氣息,他們能非常敏銳地捕捉學員在匯報過程中的獨到之處,并給予簡潔真誠的評價,所有人都有一種被重視和被鼓勵的感覺。
回想我們的課堂教學,在學習評價上我們更多強調即時性評價與反饋,以取得預期的評價效果。但在課堂上我們也常發現,包括自己的教學在內,由于教學時間所限,學生的發言時常被教師打斷。另外,我們許多的評價側重于糾錯,帶來的問題就是學生思維的完整性被打斷,學習活動的流暢度被降低,易讓學生產生挫折感。此次培訓讓我學會面對學生和課堂,要時刻散發真誠愉悅的氣息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從心底真切地感受到被關心、愛護、幫助和指導;耐心等待會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完整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促使他們的學習走向深入;適時適度而又簡潔的評價,或多或少會提升學生的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為期5天的學習時間雖短,但留給我的思考甚多。除了學習到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和評價方式,葉海玲老師的“基于DISC的自我認知與溝通風格探索”也讓我收益頗多。在葉老師娓娓道來的講座中,我了解到情緒無好壞之分。情緒可以被管控,也可以不被管控。我們做了DISC性格測試,對于自己的性格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明白了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性格,因此教育學生時要學會因材施教。
取經之后重回校園,面對我的學生,我不得不深思:我們要做些什么樣的調整以使課堂更適應我們的學生?我們應該開展什么樣的活動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勵我們的學生?行者無疆,愛者無疆,育者無疆,為了學生,也為了自己,“引”入“智”慧,我們要一直堅持行走在搭橋建梁的路上,讓學生遇見更好的自己,也讓自己獲得持續的發展。
(作者系江蘇省溧陽市燕湖初級中學黨政辦主任,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