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面提高農村教育質量是實質性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師專業發展途徑,教研對農村教育高質量發展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分析當前江蘇省農村中小學的教研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結果顯示,江蘇省農村中小學的教研保障較為充分、教研觀正向積極、教研形式多樣,并初步形成教研管理、教研激勵、教研評價三方面的教研制度體系;但也面臨著專業支持缺乏、同質化嚴重、實效性較弱等問題。基于此,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農村中小學要積極探索適合自身實際的教研模式,并著重從資源共享、專業支持、教研評價、信息技術與教研深度融合等方面提高教研實效性,助力農村教育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農村學校;中小學教研;教研文化;教師專業成長
【中圖分類號】G5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15-0029-04
【作者簡介】俞明雅,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南京,210013)基礎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教育學博士。
一、調查目的
高質量教育體系指向城鄉學校統籌發展,這其中全面提高農村教育質量是重中之重。對農村學校高質量發展而言,教師隊伍建設是一項重要內容。而這其中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小學教研制度,在提高中小學教師隊伍素質、保障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在此背景下,如何通過提升農村中小學的教研水平進而促進學生的發展及農村教育高質量發展,成為一個需要我們深入探索的問題。基于此,本研究試圖從農村學校教研切入,分析江蘇省農村中小學的教研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探究契合農村學校特點的教研文化建設路徑,以期能為農村教師專業成長和農村教育質量提升提供一點參考。
二、研究設計
1.數據來源
本研究采用西南大學楊登偉博士編制的《鄉村學校教研文化現狀調查問卷》。該問卷包含43項單選題,每個題項采用五級量表法,運用SPSS軟件對正式問卷進行信度分析發現,總量表的α系數是0.986,表明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對問卷進行效度檢驗,發現測試的各條目和條目總合的相關系數都在0.01水平上有著顯著的差異,表明問卷具有良好的效度。該問卷向江蘇省農村中小學校教師總計發放200份,回收185份、有效問卷18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2.5%。
2.調查對象
樣本的學段分布,小學占89.19%、初中占10.27%、高中占0.54%;學校所在地分布,村莊占28.65%、鄉鎮占64.86%、城區(縣城)占6.49%;樣本的學校所屬地域分布,南京占36.22%、宿遷占32.43%、連云港占28.11%、蘇州占2.11%、徐州和揚州分別占0.54%、0.59%;樣本的性別分布,女性占64.9%、男性占35.1%;樣本的教齡分布,0~3年占22.2%、4~6年占9.2%、7~25年占51.9%、26年以上占16.7%;樣本的學歷分布,大學本科為絕對主體占比達79.5%、大專學歷占比16.7%、高中及以下(含中專/中師)占比1.6%、研究生占2.2%;樣本的職稱分布,初級占29.2%、中級占45.9%、高級占6.5%、未定級占18.4%;在學校中擔任職務以普通教師為主,占比達78.4%,樣本擔任教研組長或備課組長占15.1%,擔任校領導占6.5%。
三、調查結果分析
1.在教研活動場所和教科研成果發表等方面保障較為充分,在圖書資料和經費支持等方面相對薄弱
教研保障主要是指為教研活動開展、教研成果表達提供支持的相關內容,如教研場所、硬件設施、教研平臺等。僅4.86%的教師認為學校沒有提供良好的教研活動場所,這也從側面表明江蘇省農村中小學校的標準化建設水平普遍較高。近70%的教師認為其所在學校鼓勵教科研成果公開發表,并有59.46%的教師認為學校為教師教科研成果的發表提供了相應的平臺,這一數據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農村學校對教研活動特別是教研成果公開表達的重視。有超過50%的教師認為學校沒能提供足夠支撐其開展教研活動的圖書資料,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研活動開展和教研成果表達。
半數以上教師認為學校對教研活動的經費支持特別是對教研活動中表現優異教師給予物質獎勵方面較為欠缺。54.6%的教師對“我校經常邀請教育專家來校指導教研工作”給予正面反饋,55.14%的教師對“各級教研員經常來我校指導教研工作”給予正面反饋,表明農村學校教研尚缺乏足夠的專業支持。
2.教研制度整體建設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教研制度主要是指農村學校規范和指導教研行為的各種規章、準則、組織體系等。研究發現,江蘇省農村中小學校在教研制度建設上已經初步形成教研管理、教研激勵、教研評價三方面的制度體系,其中64.32%的教師認為“我校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教研制度”。但教研制度所包含的題項得分均值都低于4,說明當前農村學校教研制度整體建設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62.16%的學校非常重視教研管理制度建設。實踐中,農村學校的教研管理制度建設以建立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為主,其中64.33%的學校建立了“校長—教研室(處)—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四級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但是僅有55.68%的學校經常開展校本研修。此外,64.32%的學校建立了師徒結對制度,59.46%的學校建立了較為規范的課題研究制度,56.21%的學校建立了教師讀書會制度。
67.57%的學校鼓勵教師參與各級各類教研活動,這其中有70.81%的教師對“我校鼓勵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給予正面反饋,而對“我校鼓勵教師開展教學改革研究”給予正面反饋的教師占比為63.78%,由此表明江蘇省農村中小學校教研更偏重于課題研究。與農村學校積極鼓勵教師參與教研活動不同,有58.38%的學校建立了教研工作獎勵制度。獎勵制度中以口頭表揚、頒發榮譽證書等精神獎勵為主(69.73%),物質獎勵相對較少(53.51%)。68.65%的學校會定期對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情況進行檢查、抽查。目前農村中小學校除了定期的教研檢查之外,尚未形成完善的教研評價制度。
3.在探索契合農村學校實際的教研模式、提升教研質效上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調查結果顯示,江蘇省農村中小學校的教研形式是多樣的,但是有45.41%的教師認為學校教研工作開展狀況不容樂觀,43.78%的教師認為學校教研活動隨意性較大。
目前農村中小學教研主要包含校本教研、區域教研、結對協同教研等。70.27%的農村學校會定期參與區域教研活動,63.25%的農村學校與其他學校結成了教研幫扶伙伴關系并進行協同教研。有55.68%的學校經常開展校本研修,而校本研修形式主要包含定期集體備課活動(67.57%)、四課評比(備課、說課、上課、評課)展示活動(68.11%)、定期組織開展的主題研討會(如論壇會、辯論會)(60%)。
農村教師參與教研的方式主要有網上教研(如博客、網上教研群、專門的網上教師學習平臺)(51.35%),閱讀專業期刊或論著(每次維持在30分鐘以上)(51.35%),寫教學反思(如教學案例、教學隨筆)(75.68%),參與學校教師讀書會活動(63.79%),與同伴研討教育教學問題(72.97%),觀摩其他教師的課堂教學(常態課、公開課、示范課、優質課)(70.81%),參與四課評比(備課、說課、上課、評課)展示活動(71.36%),做課題研究(57.83%),開展教學改革研究(60%)。
4.農村學校教師教研主動性和自我認同感較弱
一方面,僅1.08%的教師不認可“教研有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由此表明絕大多數農村教師是非常認可教研對其專業成長的助推作用。另一方面,74.59%的教師認為“鄉村學校應該探索適合自身實際的教研模式”,這表明當前農村學校教研同質化情況比較嚴重,無法形成自身的教研特色。
雖然有74.59%的教師會自覺參加各種教研活動,但是有高達54.6%的教師認為教研的主要目的是完成學校規定的任務。這一數據表明當前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教研主動性不夠,值得重視。
有超過四分之三的農村教師認為自己的教研能力仍有待大幅度提升,這既表明當前農村教師教研能力有極大的提升空間,也從側面反映出當前農村學校教研活動的適切性和針對性是不夠的。
四、啟示與建議
通過前文的分析可知,江蘇省農村中小學校的教研情況整體良好,一是教研保障較為充分,二是已初步形成教研管理、教研激勵、教研評價三方面的教研制度體系,三是形成了校本教研、區域教研、協同教研等多樣化教研形式,四是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教研觀正向積極。這些都為江蘇省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但也不可否認,當前江蘇省農村中小學教研面臨著專業支持缺乏、同質化嚴重等突出問題。與此同時,教研主體性不足、教研實效性較弱等問題也制約著農村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
就教研保障而言,一是物質保障上要用足用好學校年度公用經費中的教育培訓支出,建議在教師培訓經費中列支中國知網等常用數據庫的使用經費,并加強對農村教師電子數據庫信息檢索能力的培訓,為農村教師開展教研提供基礎保障。二是在專業保障上,一方面農村中小學要加強和高校以及教科研機構的聯系,主動邀請各級教研員和教育專家到校指導學校教研工作;另一方面,各級教研機構特別是區縣教研機構要制定教研普惠政策,通過送教下鄉、教研幫扶、集中培訓等方式,加大對農村學校及農村教師的培訓力度,并且在公開課、示范課等教研活動中向農村教師傾斜,給予農村學校和教師更多參與區域教研展示的機會,以增加農村教師的教研主動性。
就教研制度而言,一是建立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并重的教研獎勵機制,建議在教師培訓支出中設置教研專項經費,并著重通過資助農村教師參加學術會議、參與省內外觀摩課等方式完善農村學校教研物質獎勵機制。此外,精神表彰方面除口頭表揚、頒發榮譽證書外,可適當加大教科研在農村教師評優評獎、職稱晉升等方面的比重。二是在教研評價監督機制方面,建議區縣教研機構將農村學校教研覆蓋率和農村教師教研參與率等列入對教研員的考核評估指標,通過這種“自上而下”的方式加強農村中小學校的教研制度建設。
就教研行為而言,隨著鄉村教育“底部攻堅”的全面推進,江蘇省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持續改善,但農村學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師資條件、生源狀況、教育觀念等仍然與城市學校有著較大差距。從這個意義上說,若一味照搬城市學校的教研模式必然會影響農村中小學的教研實效性。基于此,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農村學校的教研重點是要積極探索適合農村中小學實際的教研模式,避免照搬“城市化教研”。對此,一是農村學校要根據校情、教情、學情扎扎實實開展校本教研,不能好高騖遠、脫離實際追求所謂“高大上”的教研活動,并且學校層面要重視教研活動的統籌規劃,減少教研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二是資源上要實現共享。現實中農村學校面臨著條件差、缺少社會支持等實際困難,在資源聚合和共享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建議農村中小學校之間組建“教研共同體”,積極打通校際資源邊界、整合共享優質資源,并著重在教研資源的調配、流通、使用方面相互合作。三是要進一步提升網絡教研的參與度。在后疫情時代,現代信息技術與教研的深度融合是教研的一大趨勢,這一點對資源相對匱乏、物理距離相對遙遠的農村學校更為重要。換言之,農村學校和教師要積極思考,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提高教研質量、增進城鄉教育公平中的支撐作用。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研是保障基礎教育質量的重要支撐[J].人民教育,2020(18):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