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后服務的實施與開展是落實“雙減”政策的重要一環,發掘課后服務資源已成為區域教育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常州市武進區通過研判課后服務系統的供給需求,設計區域課后服務育人矩陣,精準把握服務內容、資源、主體之間的關系,構建課后服務資源平臺的供給匹配優化課后服務的實施策略,以期為區域課后服務質量的提升以及育人生態的構建提供指導思路。
【關鍵詞】區域教育;課后服務;資源供給
【中圖分類號】G46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15-0036-04
【作者簡介】曹雄偉,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江蘇常州,213100)教育工委書記、常州市武進區教育局局長。
“雙減”政策強調,要大力提升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課后服務水平,以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需求。針對城鄉課后服務資源差異大、資源相對緊缺、課后服務種類較為單一、校際實施情況差距明顯、社會資源利用通道過于狹窄等問題,尋覓多元有效的服務資源,加強課后服務資源建設和質量保障,成為衡量區域課后服務水平高低的關鍵所在。常州市武進區加強頂層設計,從區域資源層面立體盤活、從需求側的角度不斷滿足家長和學生對課后服務內容的需求,經過近兩年時間的積極探索與深化實踐,架起了一座區域課后服務資源的“彩虹橋”。
一、系統設計:繪制區域課后服務育人矩陣
為拓寬中小學課后服務資源渠道,全區以教育黨建聯盟“樹人紅盟”為引領,充分發揮紅盟黨建優勢,通過黨組織聯建共建,將大中小、城鄉校等育人資源充分融通,“吾有優學彩虹橋”作為落實“雙減”政策之橋,形成內外融通、上下貫通、點面結合的育人矩陣。
(一)課后服務內容體系要處理好“內”和“外”的關系
在積極探索區域課后延時服務資源匹配與模式的同時,我們進一步系統思考整體優化課內外教育結構,精準定位學校課程育人體系和課后育人體系的關系,重新建構“課內+課外”的育人體系,厘清家校社的育人邊界與主體權責,真正推動協同育人。
課堂中的課程育人、學科育人是“雙減”工作的主戰場,課后服務是“雙減”工作的支持源,兩者應當系統設計、一體規劃。我們在區域層面進行“底座+共座+個性座”的課后服務整體設計,“底座”即第一時段必須確保90%以上的學生能夠完成各類作業,切實減輕過重的作業負擔;第二時段區域給出課后服務資源菜單,每所學校根據不同的需求確定側重方向,選擇同類訂單形成“共座”;同時盤活校內外資源,聚焦學生綜合素養發展,設計高質量內涵發展項目,形成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的“個性座”課程,真正做到課內課后系統設計、協同發力。
(二)課后服務資源供給要處理好“聯”和“轉”的關系
要全面提升區域課后延時服務水平,需著力深化課后服務供給側改革,努力提升資源的挖潛和增效,推動課后延時服務提檔升級,滿足學生和家長不斷變化的個性化需求。
1.“三聯”的資源地圖豐富課后延時服務供給
通過課后服務公益聯盟、家校雙減聯育、城鄉一體聯動,形成“三聯”工作軸心,并在此基礎上開發“吾有優學彩虹橋”課后服務公益平臺,建立涵蓋領域廣泛的課后服務資源庫。目前全區建成了紅色教育、鄉村振興、智能制造、安全法治等15個教育類別,包括目前已有的武進區農業農村局、武進區消防救援大隊、常州大學史良法學院等機關事業單位、企業、高校在內的130多個共建單位,相關單位還義務提供無人機、3D打印、人類指紋科學展、細胞治療前沿技術研學、金壇刻紙體驗等15大類的近200門課程,每年可提供約2580節次課程。
2.“三轉”的支持路徑促進資源再生
用“黨建”引領育人主題,讓組織聯動轉起來,共同探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地、雙減資源供給等育人話題。通過聯盟共同研發在場課程,促進資源再生與共享;通過孵化培養讓師資力量轉起來,促進“高新人才、專業人士、技術人員”兼職成為“特聘教師、特需教師、特色教師”的身份轉化,最大程度凝聚各方力量,整合調動各方資源,形成基層治理的強勁合力。
(三)課后服務主體建構要處理好“鏈”與“場”的聯結
“雙減”對課后服務內容的要求與學生、家長的需求應當是一致的。因此,應當考慮如下問題。一是從區域層面建立多部門聯動鏈,課后服務不是一所學校或一個部門單兵作戰,區教育局會同文明辦、共青團、婦聯、工商聯等多部門聯合發力,區域性突破學校與社會資源共享的壁壘,架起校內外聯動的橋梁;二是建立課后服務的黨團隊貫通鏈,通過黨建引領、共青團、少先隊組織先鋒作用,挖掘課后服務資源中蘊含的道德法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提升課后服務協同育人的效度;三是建立課后服務的家校社合育鏈,通過家庭、學校、社會的一體聯動,促進供需雙方的同頻共振、共建共享共治,形成課后服務一體化的資源鏈、資源庫、實踐教育基地、實境課堂,打造全社會共育的課后服務良好生態。
二、供需匹配:構建課后服務資源共享平臺
課后服務資源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適配越好。雖然區域層面提供了“百基地百服務清單”的支持,但圍繞課后服務的“一校一案”需求,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我們創新思維,積極謀劃,協調多方力量,開發出“吾有優學彩虹橋”課后服務公益App,架起校內外聯動的橋梁,實現資源精準對接,嚴格把控學校課后服務課程化實施的各個環節。
(一)以素養發展為目標創建課后服務資源庫
為了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區域首先要思考以什么樣的內容載體組織課后服務,同時還要精準掌握學校在課后服務中有哪些自己解決不了的資源需求。在對全區進行摸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整合心理輔導、智能制造、職業體驗、安全法治等學校迫切需求的內容,圍繞學會生存、健康生活、創造生命等多維度建構課程,形成線上線下聯動融合的服務資源,實現課后服務資源供給方(“樹人紅盟”共建單位)和學校的無縫對接。資源供給方根據自身資源優勢,將資源“上架”后供學校選擇,學校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在資源菜單中自主選擇、自助“下單”,如此便形成了面向全區中小學校獲取機會均等、涵蓋領域廣泛的課后服務資源庫。線上課程實行嚴格的準入和退出機制,教育局組織專家對資源供給方提供的資源進行評審,一旦有評分過低或服務過程中存在錯誤價值觀傳播等不良行為的服務資源將被立即下架。
(二)用縱橫機制形成課后服務鏈動力
在課后延時服務資源一體化建設中形成“鏈”式思維。一是向縱向延展“鏈動力”。目前在常高校、職業技術類學校均與中小學形成鏈接,一方面讓大中小學課后服務資源共建共享,另一方面每周均有數十名不等的大學生志愿者前往中小學參與課后服務,形成大中小學資源共享一體化的教育鏈,為“雙減”工作提供“鏈”動力。二是向橫向拓展“研修場”。學校與基地之間、專業人士與專任教師之間開設集體備課站、研修會、課題研究坊等,采取“線上+線下”的方式,積極探索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基因、紅色基因、科創基因等融入課后服務的途徑,極大地促進了區域內校地協同課后服務資源的橫向共享和課后服務資源學段間的縱向共享。
三、服務領跑:構建區域“雙減”之下教育生態
面向全區機關、高校、中小學以及企事業單位盤活資源,服務區域“雙減”工作,全面提升課后服務資源的保障體系、創新運行體系,常州市武進區積極探索、先行先試、邊做邊建,在不斷形成區域教育生態的實踐中逐漸取得成效。
(一)重構雙減之下區域教育的活性土壤
一個區域的教育土壤會生長出怎樣的“莊稼”,取決于該地區的教育價值觀。在“吾有優學彩虹橋”的建設過程中,社會各界以及大中小學在具體的“雙減”工作實踐中同頻,在共享中共振。
1.不斷建構生態的發展觀
“雙減”之下,盤活區域育人資源的存量,激活共同育人的能量,維系可持續發展的增量,能讓這一土壤快速生長出兒童的核心素養、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比如,常州市武進區水稻研究所的專家鈕中一帶領教師一起開發“時光稻穗”課程,在水稻前世今生的生長中讓學生懂得勞動創造價值,懂得感恩,懂得科學農業,通過完整的教育讓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讓一個地區教育的價值觀,始終把立德樹人的要求一以貫之地體現在區域教育的追求過程中。
2.不斷建構生活的價值觀
課后服務為學生學會生活提供了時空?!拔嵊袃瀸W彩虹橋”架起了學生未來走向社會健康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等基本生存能力的橋梁,如《走進石墨烯小鎮》這一博士課程激發起孩子們“太空電梯”一步登天的夢想,讓他們對職業規劃有了思考。豐富且立體的課后服務資源為勞動教育、傳統文化教育、職業啟蒙教育、審美教育等構成了常態支持,讓學生懂得幸福的生活需要靠勞動來創造,為學生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辟出了路徑。
3.不斷建構生命的質量觀
“吾有優學彩虹橋”為每個學生從兒童—少年—青年貫通根植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革命薪火形成合力;為生命的認知—敬畏—尊重—珍愛—價值提供了在地化的實踐認知;為學會生存—美好生活—創造生命培植教育土壤,比如常州三杰的在館人員均成為課后服務的導師,讓學生在實境中賡續紅色文化,真正讓廣大中小學生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再造課后服務資源建設的適性路徑
依托“樹人紅盟”建立“吾有優學彩虹橋”,真正發揮黨建引領的作用。同時,通過“功能疊加”和“服務疊加”,促進了課后服務資源的再生與深化。
1.珍貴的“即時性資源”
在已有資源庫的基礎上,常州市武進區從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重大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傳統文化藝術教育資源、重大發明教育價值、現代影視和網絡信息教育資源等方面進行探索,從農業、畜牧業、制造業等領域挖潛,圍繞目標、結合節點不斷生成新的教育資源。
2.寶貴的“在地資源”
基于本校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教師針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實際,挖掘和甄別“賦性”,發揮社會資源在課后服務中的教育價值,用好國家重點建設資源和地區本土重要資源,如常州博物館、常州規劃館、常州三杰紀念館、李公仆紀念館、王錚將軍紀念館等,既賡續紅色基因,又著眼家鄉未來的發展,賦能學生生命成長。
3.可貴的“人力資源”
在深入推進課后延時服務資源在地化、實踐化、人本化的同時,也需注重師資力量的培養。我們認為開發專家資源,對于建好“社會大課堂”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著力挖掘人力、物力等不同維度的資源,共奏立體環繞全域育人“協奏曲”。
(三)創生區域課后服務的獨特景觀
作為區域課后服務資源在地建構的先行者,我們不斷重塑雙減時代學習的樣態、育人的情態和教育的生態。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未來的學習不再僅僅是為職業做準備,而是一個全鏈條、無間斷、恒常在的終身學習。因此,區域對學校育人資源的支持也從辦學條件的改善走向育人品質的提升,從“行政化的要求”走向“個性化的支持”,用立體化、可選擇、能適配的育人資源,支持教與學關系的再構,實現跨學科與項目化等學習方式的轉型,以及在區域教育生態鏈的建構中催生愿者為師、能者為師的新教師群體,從而建構區域統籌、條塊協同、上下聯動、共建共享的“吾有優學彩虹橋”課后服務資源供給范式,形成武進教育育人生態圈。
以“吾有優學彩虹橋”項目為抓手,常州市武進區形成了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融合發展的強大合力,助力學校優質均衡內涵發展,促進學生知行合一全面發展,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進一步營造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社會氛圍。在今后工作中,“吾有優學彩虹橋”將形成區域黨建聯盟,以聯盟為橋梁研發區域課后服務指南與手冊,優化“彩虹橋App”供需匹配以及雙向評價功能,不斷滿足學校群體與家庭個體之間的個性化需求,深化服務類課程品質的提升,激發區域各領域協同育人的更大動能,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家校聯動、校校共在的綜合育人模式,為基礎教育高質量育人提供武進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