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句話既有明確的育人指向,也有豐富的育人內涵。教育管理者需對立德的核心內容、育人和立德間的辯證關系以及何以能夠實現立德等內容進行深入剖析和理解,并在實踐層面找到有效的實施路徑和辦法。
【關鍵詞】立德樹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程育人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15-0026-03
【作者簡介】陸啟威,江蘇省無錫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無錫,214000)教科所所長,高級教師,無錫市名教師。
黨的二十大報告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為統領,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了全面部署和要求。報告明確提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新時代,立足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時代背景,我們應如何理解“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學校需要為學生立什么樣的德?如何在學校教育中實現立德?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學校教育亟須關注和解決的一項重大課題。
一、立德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靈魂
人的素養的核心是德(品德、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有德性的人。從某種程度上講,“德”是人生的全部價值和意義,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礎。立德是學校教育的靈魂工程,學校教育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要以立德為根本取向和價值訴求,統領學校教育工作的開展,充分發揮課程育人的功能和價值,從學校管理、教育科研、課程改革、教學評價、作業設計等方面全面關注德育的滲透和實施,切實將德育的首要地位和功能確立起來。
德育工作是一項全面的系統工程,其過程牽涉教育的方方面面。一句話,學校沒有抽象的德育,也沒有孤立的德育。我們不能窄化對立德過程的理解和實施。從這個意義講,立德的過程是一個全面學習和發展的過程,需要融入智體美勞的實施過程中,必須與智體美勞等方面協同發展、相融共生,才可能真正確立起來。在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德育是主導因素,是學生發展的定位和方向,并統領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
五育并舉,德育為先。這個“先”不是先后順序的先,而是指在實施五育過程中,教育者首先要考慮“德”的核心地位和育人價值,要能夠以德為統領,進行五育的考量和設計。“先”在于強調德育的重要性,“德”是五育的核心,是五育的共同指向和目標,也是五育的生命底色。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立德之根本
談及立德,我們首先要回答一個問題,即“立什么德”。這是立德的前提和基礎。很顯然,從新時期國家立場和站位來看,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這是當前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一項重要的德育內容。那么,如何把這項德育內容落實到教育實踐中去,這是亟待我們思考和厘清的問題。新的歷史時期,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要能夠站在課程育人的高度,認真研究新課標,并能夠深入開展基于課程育人的實踐與探索,真正實現從教學育分走向教學育人。
教育者要能夠從每一門學科的核心素養入手,全面考量課程的理解和實施,能夠從不同學科中開發出應有的德育資源,并通過教育教學實踐發揮每一門學科的育人功能和價值。同時,也要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真正實現讓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深地扎根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從這個層面上講,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既是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文化基礎,也是其重要載體和保障。因此,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該成為學校一項重要的德育內容。
三、立德的過程就是立德樹人的過程
強調“立德”并非要刻意將其和“樹人”分離開來,也不是強調兩者之間的先后關系。其實,從育人角度講,“立德樹人”是一個整體推進的教育過程,是指向同一項工作和同一件事情,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從這個層面上講,“立德”的過程就是立德樹人的過程。立德樹人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很顯然,立德就必須和其他方面結合起來,如此才能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唯一不同的是,立德樹人在實施過程中,特別強調“立德”的重要性。唯有立德,才可以將一個人樹起來、立起來,它強調“立德”是“樹人”的必要條件,德不立,人站不起來。另外,強調“立德”,也預示著教育的基本規律,即德育是教育發展的一切動力和理由,只要把德立起來,人的其他方面的發展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課程育人理念下學校立德的可為與作為
“立德”是一項重要的工程,也是學校教育的靈魂工程,其地位和價值不言而喻。但立德又是一項難度很大的系統工程,必須遵照其內在規律和要求。
1.在全面發展中立德
立德必須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相結合,它不是一種單一的或孤立的行為,而是一個綜合發展的過程。換句話說,立德要從智體美勞等其他方面汲取力量,要通過其他方面的協同發展來不斷提升“德”的內涵和品質。一句話,沒有德智體美勞等諸多方面的協同發展,就沒有德育的生成和發展。另外,立德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一個具體的可以觸摸的過程。一味的道德說教是蒼白的,純粹的德育活動也是空洞的。德育必須扎根于鮮活的生活,尤其是學生的現實生活,否則德育就失去了“立”的根基和土壤。很顯然,智體美勞等方面的教育生活就是學生的主要生活,也是學生生活的基本樣態。學生生活的豐富和生動與否,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智體美勞的參與狀態。從這個層面上講,智體美勞等諸多方面的教育就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礎和有力支撐。同時,德育必須通過豐富的生活來表現,比如在智育上表現為智慧,在體育上表現為頑強拼搏的精神,在美育上表現為文明行為和風尚,在勞動教育上表現為吃苦耐勞的品質等。由此來看,“立德”需要全面發展,堅持以德育為統領,為其他方面定方向,使其他方面正向發展,洋溢正能量。同時,做好其他方面的協同與支持,為德育提供生長的土壤和力量,并在相互作用中提升德育的內涵和品質。
2.在學科實踐中立德
德育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和說教,也不是以懂得多少道理來衡量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因為任何理性的思考和認識都必須轉化為感性體驗,才可能形成素養,尤其是道德素養。一句話,沒有實踐就沒有體驗,沒有體驗就不會有心理和行為上真正的改變,立德也就不可能發生。為此,立德必須深深地扎根于生活實踐,并經由生動鮮活的實踐和體驗,將道德的規范和要求內化為自身的品質和素養。從這個層面上講,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學科實踐,讓德育深深地扎根于學科實踐,并經由豐富的學科實踐進行德育的滲透和實施,讓兒童的道德生命自然生長。另外,每一門學科都有不同的文化品性和價值訴求,也有不同的學習資源和學習邏輯。這就決定了每一門學科的學習都有特定的路徑和方式,即每一門學科都有最契合自身的典型學習方式。這就是說,學習一門學科必須按照該學科特定的典型學習方式進行。比如用語文的方式學習語文,用物理的方式學習物理,用數學的方式學習數學等。這就要求教師開展某一門學科的實踐活動時,必須按照該學科的典型學習方式來設計,如此才能充分挖掘學科的潛在資源和優勢,充分彰顯學科的育人功能和價值。同時,做好跨學科學習的實踐和探索,有效整合不同學科的德育資源,充分發揮不同學科協同育人的功能和價值。
3.在公共生活中立德
環境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公共生活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尤其是道德生命的成長極為重要。可以說,有什么樣的公共生活,就有什么樣的人文環境;有什么樣的人文環境,就有什么樣的道德生長。學校要切實發揮環境的育人功能和價值,注重公共生活的建構和設計,讓學生在良好的公共生活中、在各種公共關系的應對和處理中學會尊重公共秩序和生活規則,并學會與他人和社會相融共生。
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就對中小學生提出了公共生活的道德標準和要求,主要是“五講四美三熱愛”,即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五講),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四美),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國共產黨(三熱愛)。時至今日,“五講四美三熱愛”依然是公共生活在德育方面的集中體現,具有鮮明的時代訴求和現實意義。在學校,公共生活的最重要組織形式是學生社團。也可以說,學生社團是學生公共生活的最重要載體,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因為在一個社團里,學生為著相同的興趣和愛好而來,對社團主題內容都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和認知,因此學生之間就會有比較廣泛而深入的對話和互動。在深入的對話和互動中,學生間會產生來自不同方面的沖突,而在解決這些沖突的過程中,學生自然會形成民主、平等、尊重、理解、接納、包容等必備品格和素養。凡此種種,都是“立德”的題中應有之義和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