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佑良
一個春風和煦的日子,我來到我國第一位女將軍李貞的故鄉——瀏陽市永和鎮佳成村,參觀了李貞生平事跡陳列館。接待我的是李將軍的姨侄劉任名,老人今年六十八歲了,他除了向我介紹李貞將軍的生平,還講述了自己和姨媽之間的故事。
劉任名第一次見到李貞是1969年冬天,他和母親來到湘潭濱湖村93號(干休所)看望下放的姨媽。推開一間平房虛掩的門,劉任名的媽媽叫了一聲“姐”,一位穿著舊軍裝的老人從里面迎了出來。老人身體微胖,戴著一副眼鏡,面容慈祥和善。母親推了推劉任名:“任名,快叫姨媽!”劉任名趕緊叫了一聲“姨媽好”。老人轉過身來,厚厚的鏡片閃著光亮:“是任名,都成小伙子了,好啊!”姨媽抓著劉任名的手拍了拍。一種長輩的關愛讓劉任名緊張的心情放松了下來。
在姨媽家住了幾天,姨媽很關心劉任名,問長問短,特別叮囑要熱愛勞動,多學習毛主席的著作。劉任名已沒有剛來時的拘謹,他是一個勤快的人,將院子打掃得干干凈凈,還幫姨媽的一塊菜地種上了白菜。當時,劉任名剛過十九歲,初中畢業回鄉務農,厭倦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艱苦生活,他想要姨媽出面打個招呼,到公社當干部,或到工廠當工人。當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姨媽講后,姨媽很嚴肅地對他說:“任名啊,你想當干部、當工人,想法是好的,但要靠自己的本領,我不能給你搞特權。”見劉任名有點不高興,姨媽便放緩了語氣:“如果你們生活實在有困難,能幫的我會幫?!?/p>
李貞將軍一生三次回到家鄉,每次都是行色匆匆。
1954年回來時,只在祠堂里待了一會兒,默默向父母的牌位敬上三支香,連飯都沒有吃就走了。當時只是路過瀏陽,回家看一下,怕耽誤工作。和平常人一樣,對李貞將軍來說,家鄉是心里最溫暖的部分,一樣有親情,一樣有眷戀,她何嘗不想在生她養她的故鄉多待一些時間呢?
1963年,李貞再次回到家鄉,這次她是專程回來的,輕車簡從,只帶了司機和秘書。她到了老屋,到了屋后的山里,還到了兒時常去玩耍的曬谷坪。一行人在公社食堂吃了一頓飯,李貞反復交代,只上了六個菜,四葷二素。飯后,她將幾家親戚都叫過來座談。她與眾位親戚一一相認,對長輩很是尊敬。對晚輩們,她學著用不標準的瀏陽話叫某某伢子、某某妹子,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氣氛很是融洽。臨走時她對大家說:“你們是我的親人,感謝各位長輩對我兒時的關心教育,我在這里以茶代酒,敬大家一杯。同時請大家理解我,不要找我開后門,搞特權?!背酝觑?,她一定要自己付錢給公社食堂。
1972年,李貞將軍第三次回到瀏陽,她來到老家看了看,因為房子年久失修,屋頂多處漏水,土夯的墻壁有幾條裂縫,顯然已經破敗了。鄉政府的領導提出,將房子修繕一下。李貞聽后說:“我的房子親戚們如果要住,他們可以?。▌⑷蚊患易≡诶锩妫?,如果要修,只能由他們修,政府不能出錢。”見李貞態度堅決,鄉政府的領導只能聽從。
李貞將軍一生勤儉節約,從不鋪張浪費。劉任名幾乎沒有見過姨媽穿過新衣服,一件綠呢大衣還是授銜時發的,只有在重要場合才穿上,回到家馬上就脫下來。常年穿的是幾件褪了色的舊軍裝,印象最深是一件黑色的呢子衣。這件黑色呢子衣至少穿了十年,顏色黑中帶灰,上面的絨掉得差不多了,露出了里面麻布底子,袖口、領口和兩肘補了十幾個補丁。劉任名忘不了姨媽縫補衣裳的一幕:那是在湘潭干休所一間昏暗的平房里,就著四十瓦的電燈泡,姨媽戴著眼鏡,坐在行軍床上,床頭放著一個笸籮,里面有一些線卷、剪刀、布頭。姨媽一針一針補著那件黑色的呢子衣,那樣專注,那樣熟練。
土地革命時期,李貞和七名游擊隊員被敵人堵死在瀏陽大光洞一個叫十八折的地方,為了不讓敵人活捉,她帶頭往一百多米高的祖師崖下跳,好在落于一棵樹上幸免于難。但身懷有孕的李貞流產了,從此失去了當母親的能力。
新中國成立后,她撫養了二十多位烈士遺孤。
清風自來安若素,明月終有靜如初,這應是李貞將軍最好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