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臨床實例
王大伯今年62歲,有10年的糖尿病史。最近兩年,他的記憶力明顯下降,往往剛吃完藥,一會兒就忘了,以致好幾次都因為重復用藥而引起嚴重低血糖,險些出現意外。原本性格開朗的他,如今像變了個人似的,不愛與人交往,一天到晚沉默寡言。
是什么原因讓他的記憶力衰退得這么迅速呢?孩子帶王大伯去醫院檢查,最終診斷他患的是輕度認知功能障礙。
在糖尿病的諸多并發癥中,有一種常常被忽略,那就是認知功能障礙。據統計,2型糖尿病人群發生癡呆的風險比非2型糖尿病人群高2.8倍,大約1/3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障礙。有認知功能障礙的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差,治療依從性低,容易發生嚴重低血糖、高血糖等糖尿病急性并發癥,而嚴重低血糖又可加劇認知功能障礙,兩者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導致死亡風險增加。
1.何謂認知功能障礙?
認知功能分為記憶力、計算力、理解判斷力等。所謂認知功能障礙就是患者的認知功能出現了問題,當認知功能障礙發展到嚴重程度時就是人們所說的“癡呆”。認知功能障礙致殘率高,晚期可使老年患者喪失獨立生活能力,完全需要他人照料,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護理負擔。
糖尿病所致的癡呆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血管性癡呆,主要由與糖尿病相關的腦血管病變(如腦梗死、腦出血)所致;另一類阿爾茨海默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腦神經退行性病變。
2.認知功能障礙有哪些癥狀?
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主要癥狀為漸進性的記憶力減退、理解和學習能力下降、時間空間的定向障礙等。
3.糖尿病患者為何容易患認知功能障礙?
研究表明,糖尿病是導致認知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之一。這是因為,胰島素不僅是一種糖調節激素,還可以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調節認知,而中樞胰島素抵抗可能是導致認知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
4.認知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認知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分為兩大類:不可調控的危險因素和可調控的危險因素。不可調控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和遺傳等,可調控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2型糖尿病、吸煙、酗酒、缺乏社交活動等。
糖尿病本身(如反復發作的低血糖、血糖波動等)、糖尿病伴發因素(如肥胖、高血壓等)及其并發癥(如腦動脈硬化、腦卒中),都參與了認知功能減退的發生與發展。
5.如何預防認知功能障礙?
認知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有些可控,有些不可控,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對可以調控的危險因素進行早期干預,以降低糖尿病患者認知障礙的發病風險,具體建議如下:
平穩控制血糖 患者除了要降低高血糖,還要注意避免低血糖,嚴重低血糖可對腦組織造成不可逆的損傷。長期反復低血糖會過早引起認知功能障礙,而認知功能障礙反過來又會增加低血糖的發生風險,兩者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科學安排飲食 注意營養均衡,防止熱量過剩,提倡地中海飲食(以蔬菜水果、魚類、五谷雜糧、豆類和橄欖油為主),戒煙限酒。
經常運動鍛煉 規律運動或是做家務可以改善患者情緒、延緩認知障礙的發生。
生活起居規律 保持規律作息及充足睡眠,有助于延緩認知功能障礙。
注意情緒管理 調整心態,放下包袱,避免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可以提高生活情趣,延緩認知障礙的發生。
加強智力訓練 通過閱讀、下棋、打牌、增加社交及娛樂活動等方式,增加腦力活動,提高記憶力。
6.如何用藥物治療認知功能障礙?
目前尚無能夠逆轉“癡呆”病理進程的藥物,但可通過合理使用抗“癡呆”藥物(俗稱“促智藥”)延緩患者認知功能的衰退速度。
抗癡呆藥物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膽堿酯酶抑制劑,主要包括多奈哌齊、卡巴拉汀、加蘭他敏和石杉堿甲;另一類是以美金剛為代表的興奮性氨基酸受體拮抗劑。建議一定要到正規醫院的專科門診,在醫生的指導下個體化選用藥物。
需要說明的是,抗癡呆藥僅能減緩認知功能的下降速度,并且這類藥物起效較慢,常常需要服用2~4周才開始見效,8~12周達到高峰,因此需經過足夠療程(一般為3~6個月)才能評定其療效。一些患者或家屬不清楚使用抗癡呆藥物的目的,往往用藥一段時間后,感覺效果不明顯從而認為沒什么作用就停藥了,這會導致疾病逐漸加重。
7.有認知功能障礙的糖尿病患者如何管理血糖?
由于低血糖會加重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因此,這類患者的血糖控制標準應適當放寬。另外,在降糖藥物的選擇方面,盡可能地選擇能改善認知功能的降糖藥物。不同降糖藥物對認知功能有不同影響,二甲雙胍和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有可能改善認知功能。
總之,糖尿病引發的認知功能障礙由于其臨床表現多樣且無特異性常被忽視,及早發現糖尿病患者在癡呆發展過程中的認知功能問題,早期干預,有利于延緩認知衰退的進程,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