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耀地
還是得從惠特比說起。
十年前,我搬遷至約克郡的利茲市,自然少不了先把周邊的風景勝地游覽一遍。一天,我們驅車一個半小時來到惠特比。它是一座風景秀麗的英國濱海小鎮,正值夏季,游人如織。從朋友口中,我第一次聽說了,在這如織的游人中,有不少是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吸血鬼文學”愛好者。
吸血鬼?我承認自己對這個恐怖的名稱比較陌生,也想象不出風景如明信片一般迷人的惠特比后面隱藏的陰魂。帶著好奇,我了解到惠特比和吸血鬼割不斷的血緣關系原來是因了一位叫勃拉姆·斯托克的作家以及他的代表作品《德古拉》。1890年,斯托克曾來惠特比度假,這地方絕對撥動了他的某根心弦,七年后,《德古拉》一書出版,惠特比成為書中故事發生的一個重要地點。
時至今日,吸血鬼題材的作品仍在源源不斷地問世,全世界已有超過兩百部關于吸血鬼的電影,僅次于夏洛克·福爾摩斯。吸血鬼文學能夠蓬勃發展,滲透到影視、游戲、旅游等領域,成為一種浩蕩的流行文化,縱觀其發展歷程,勃拉姆·斯托克稱得上是開山鼻祖般的人物,而他塑造的文學形象德古拉伯爵也成了吸血鬼的代名詞。
前往惠特比的次數越來越多,我漸漸萌生出介紹斯托克作品的念頭。今年,拙譯《德古拉的客人——勃拉姆·斯托克奇異故事集》(漓江出版社2023年版)出版了,算是心想事成。它雖然不是名著《德古拉》,但出自同一作者之手,而且書中收錄的首個故事《德古拉的客人》,其實最初是《德古拉》的開篇章節,只是當時限制于全書篇幅的原因而在編輯的建議下刪除了。《德古拉的客人》也是一本經常重印的圖書,我在原書九個故事的基礎上,另外增收了五個故事,力圖全面反映斯托克的短篇小說創作。
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對吸血鬼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它從十八世紀歐洲文化啟蒙時期“存活”到現在,已是高齡年邁,卻越活越年輕,真是非常有趣又不可忽視的現象。在《德古拉的客人——勃拉姆·斯托克奇異故事集》出版之際,聊一聊吸血鬼、吸血鬼文學乃至吸血鬼文化,也是譯書之后的一種回味吧。
它從哪兒來?
吸血鬼通常指“不死之人”。它是古人對人死后尸身分解、腐爛過程不了解,或者對某些疾病缺乏醫學知識,無法解釋一些令人困惑的現象而創造出來的一種想象,最早出現于十八世紀初東南歐的民間傳說故事中。比如,曾有記載,一位老婦人的尸體被挖掘出來,她的鄰居被叫來見證,發現她看上去比生前還要豐滿和健康。這種令人困惑的現象,很容易導致人們將其解釋為人并未死去。又比如,歷史上美國新英格蘭地區曾爆發肺結核流行病,肺組織遭受破壞引起血液出現在病人的嘴唇上,由于缺乏醫學知識,人們想當然地認為這是吸血鬼肆虐橫行、為害人類了。為了阻止“該死又不死的人”重返人間,世界各地的先人們采取了五花八門的方法,例如將死者臉朝下反著埋葬、將硬幣或石頭置于死者嘴里、將死者的腳筋割斷、在墓地周圍撒罌粟籽或沙子等,不一而足。十八世紀歐洲人深信吸血鬼的存在,很多國家展開了狂熱的掘墓辨別死尸并用尖木樁釘死疑似吸血鬼的活動,甚至政府官員都參與其中,直至奧地利女王通過法律禁止開棺褻瀆尸體,其他歐洲國家紛紛效仿之后,獵殺吸血鬼的集體歇斯底里才停止下來。
它向哪兒去?
吸血鬼的傳說逐漸消聲隱跡,但并沒有滅絕,而是投生到了肥沃的文學土壤中。
文學作品中的吸血鬼最早出現于十八世紀的詩歌里,接著在十九世紀的短篇小說中現身。約翰·波利多里1819年創作的《吸血鬼》,是第一部頗有影響力的現代吸血鬼小說,講的是吸血鬼魯斯凡爵士從野蠻的殺人活尸轉變為英國貴族的故事。這個故事的背后還有一個故事:1816年6月的一個晚上,在日內瓦湖邊的一座房子里,拜倫、雪萊、雪萊未來的夫人瑪麗、拜倫的私人醫生波利多里還有瑪麗的妹妹克萊爾聚在一起,在朗讀完一個德國恐怖故事后,拜倫提議來一場比賽,每人寫一篇鬼故事。這一浪漫提議的結果是,拜倫寫就了《片段》,但最終沒有完成;雪萊寫下了五個鬼故事;瑪麗創作了日后的世界名著《弗蘭肯斯坦》;波利多里以拜倫的《片段》為基礎,以性格專橫的拜倫為原型,寫成了《吸血鬼》。《吸血鬼》在雜志上發表時,并未征得波利多里的同意,而且是作為拜倫的新作發布的。盡管拜倫出面證明了《吸血鬼》出自波利多里之手,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它仍被歸于拜倫名下。同樣的遭遇也發生在瑪麗身上,當時很多人誤以為《弗蘭肯斯坦》是雪萊的作品。
詹姆斯·馬爾科姆·萊默和托馬斯·佩克特·普雷斯特的《吸血鬼瓦尼》,是十九世紀吸血鬼小說中一部重要的作品。它先是發表在廉價的活頁小冊子上,后來匯成一本洋洋六十六萬多字的大書,講的是吸血鬼瓦尼在倫敦、巴黎、威尼斯等不同地方的遭遇。書中使用了許多現代讀者所熟知的吸血鬼的形象化語言,并且第一次提到了它尖長鋒利的牙齒。
另外一部迷人的吸血鬼經典小說《卡蜜拉》,是著名的愛爾蘭鬼故事作家雪利登·拉·芬努的作品,講述了一個有同性戀傾向的女吸血鬼引誘女主角羅拉并使之失去生命之液的故事。故事發生在南奧地利和北斯洛文尼亞一帶,中歐地理背景后來成為吸血鬼小說的標準特征。
然而,吸血鬼文學的登峰造極之作卻是雪利登·拉·芬努的同鄉晚輩勃拉姆·斯托克的《德古拉》。《德古拉》是以書信體的形式講述的故事,由一系列信件、日記、報紙文章等構成,間或插入相關事件的剪報,而非直接見證的事實,敘述者均為故事主角。故事講述了吸血鬼德古拉伯爵從羅馬尼亞到英格蘭尋找新鮮血液,傳播不死之人的詛咒,與由亞伯拉罕·范·海辛教授領頭的一小群男人及一個女人之間的戰斗。斯托克并不是第一個寫吸血鬼的人,《德古拉》憑什么脫穎而出,成為該題材的巔峰之作呢?因為它隱含色情、血腥和死亡,把以他人血液為生的吸血鬼傳說當作一種具有傳染力的疾病,并且對吸血鬼的形象和特性作出了明確的描述,為后來的吸血鬼文學創建了典范。
高山在前,不能阻擋后人超越的雄心。二十世紀的吸血鬼小說不拘泥于傳統的哥特式恐怖風格,繼續探索新的類型,尤其在科幻方面取得了突破。理查德·馬特森的《我是傳奇》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故事發生在未來的洛杉磯,吸血怪物傳播病毒占領了城市,主人公因為擁有自然抗體而成為唯一的幸存者。他必須與怪物作戰,發現怪物的生物學秘密,找到有效的反制措施,才能生存下來。這部小說被改編為電影,非常賣座。
二十世紀下半葉,多卷本成系列的吸血鬼長篇小說逐漸成風,吸血鬼的刻畫也不再僅限于惡魔的化身,而是加入了詩意和悲劇的成分。安妮·賴斯的《吸血鬼史詩》系列小說可謂代表之作,她筆下的吸血鬼主人公既有人性,又有鬼性,擁有十分復雜豐富的內心,并且對吸血鬼小說一直暗含的情色元素作出了更為明確的探索。暢銷書作家斯蒂芬·金的《撒冷鎮》則是比較傳統的吸血鬼作品,深受斯托克的《德古拉》影響,講述一位作家回到自己度過童年時期的撒冷小鎮,發現當地居民變成了吸血鬼的故事。
進入二十一世紀,許多以吸血鬼為主角的圖書仍在不斷出版,尤其是在青少年和青年文學領域。最近幾年,出現了將吸血鬼體裁元素和歷史人物或已有文本結合起來的新形式,最為人知的作品便是塞斯·格雷厄姆-史密斯的《吸血鬼獵人林肯》了。
它繼續向哪兒去?
除了在文學天地變幻無窮、不斷出新之外,吸血鬼文化還向影視、游戲、旅游等領域滲透。
它是當之無愧的影視明星。1922年,擅自改編《德古拉》的德國恐怖默片《諾斯費拉圖》上演,斯托克的遺孀將之告上法庭,長達三年的法律糾紛使這部作品廣受關注。自此,吸血鬼已成為經典恐怖片里屹立不倒的形象,同時也成為世界各國導演取之不盡的影視題材。男吸血鬼、女吸血鬼等各色吸血鬼活躍于銀幕,后來還開發出以吸血鬼獵人為主線的題材。
隨著吸血鬼聲名遠播,很多與德古拉沾親帶故的地方開始以它為招牌,吸引游客。名氣就是搖錢樹。斯托克的出生地都柏林,每年舉辦“勃拉姆·斯托克節”,內容包括吸血鬼文學、電影、戶外活動等,人們以嬉戲的方式紀念這位作家。德古拉的老家——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地區也成為一處旅游熱點。惠特比就更不用說了,“尋找吸血鬼”夜游活動是該地常見的旅游項目。前不久,英國文化遺產協會還在惠特比舉辦了“吸血鬼化裝服大聚會”活動,共有一千三百六十九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造型可怖的“吸血鬼”參加,參與人數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吸血鬼不再令人害怕,相反,它讓人放松,供人娛樂,這樣的人物形象,不用到游戲中,就太浪費了。《惡魔城》是一款很流行的角色扮演游戲,劇情以斯托克的《德古拉》為基礎,吸血鬼德古拉伯爵因故復活,玩家進入吸血鬼城堡(惡魔城),消滅吸血鬼并拯救人類。
廬山真面目
從來沒有人見過吸血鬼,在東歐民間傳說中,它是浮腫可怕、深色皮膚的行尸走肉,但虛構的吸血鬼文學形象卻可能是文雅、浪漫和性感的。斯托克對吸血鬼外表及特性的明確描述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筆下的德古拉,是一位富有的伯爵,個子高高瘦瘦的,皮膚蒼白、耳朵尖挺、長牙雪白、手掌多毛、指甲長而鋒利。他能變形,變成狼、蝙蝠、霧氣等,能像蜥蜴一樣在他的城堡外墻行走。和民間傳說的一樣,他害怕大蒜以及代表基督教信仰的物什,但斯托克給他添加了傳說之外的一個禁忌:不能照鏡子。他能在光線中行動,不過神力大減。1958年的電影《德古拉》結尾,德古拉被陽光燒死,這是后來加上去的,對此后的吸血鬼形象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般來說,文學里的吸血鬼形象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演化,到了當代,已經具備了一整套的超能和弱點。總體上,他需要受到邀請才能進入人家的屋子,只需受邀一次,之后便能自由出入了。斯蒂芬·金在《撒冷鎮》里演繹這一傳說,他的一位主人公撤銷邀請,吸血鬼便當場落荒而逃。民間傳說中吸血鬼著迷于數數,路上看見散落的小顆粒,會停下腳步計數,這也是先人為了阻擋吸血鬼而在墓地周圍撒罌粟籽或沙子的緣由。依此特點創造出來的最著名的吸血鬼,當數電視劇《芝麻街》里的“數數伯爵”了。一些現代的吸血鬼,擁有傳說之外的能力,比如預見能力等。一些吸血鬼能飛,一些能結婚,一些甚至很友好,但嗜血卻是他們無法改寫的根本特征。寫作者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創造獨特的吸血鬼形象,挑揀他們感覺更為現實的特性,而將其他特性排除在外。
本是令人聞之色變、避之唯恐不及的嗜血惡魔,在人人喊打之后,竟發展壯大為活躍文壇的影視巨星、招徠游客的游戲大咖,吸血鬼的華麗轉身,讓陽光、尖木樁、大蒜、鏡子等在它面前統統失效。它輕快地向前走,身后留下一路刺激的尖叫、愉快的笑聲和動人的傳奇,“不死之人”的秘密或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