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國家安全理論的重大創新,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所謂國家安全觀,雖然其本身是抽象的理論概念,但國家安全本身卻是具體的、現實的、實踐的,從2014年4月份總書記首次系統闡明總體國家安全觀概念至今,我國的國家安全體系至少已經包括了19個重點領域,正是這一個個具體的場景,構成了我國新時代的安全屏障。其中,金融安全已經愈發成為當前國家安全最需要重點關注的領域之一,而作為未來中國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中美之間的博弈在金融領域將日趨激烈。
金融信息是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在此方面起步晚、底子薄、發展慢,近年來正在這一領域逐步查漏補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新華財經”,作為我國金融信息的基礎設施之一,在金融信息維度與以彭博社、路孚特(原湯森路透)為代表的西方金融信息服務商進行競爭,以期保障整體的國家金融信息安全。該項目也是國家發展改革委立項的國家“核、高、基”工程。
本文正是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大背景下,弘揚偉大斗爭精神,探討金融資訊對于國家信息金融安全的必要性、緊迫性和基礎性作用,通過推動金融資訊高質量發展,打破西方金融信息霸權,進而維護國家金融安全。
一、弘揚偉大斗爭精神,爭奪新時代金融信息主導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依靠斗爭創造歷史,更要依靠斗爭贏得未來。”面向未來,在多個領域進行各種形式的斗爭不是短期的,不是虛幻的,更不是停留在紙面上的。贏得未來,是斗爭出來的;贏得主動,是奮斗出來的。
(一)當前的背景:中美全面系統化博弈
進入21世紀,中美之間的博弈逐步上升為全球最具戰略性意義的競爭,當然這種競爭是逐步演進的,從前蘇聯解體到伊拉克戰爭對中國的警醒,從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經濟的騰飛到2010年中國GDP一舉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美之間的博弈不可避免,而且這種博弈是全方位的,映射到國家安全層面,則體現在各個方面,如科技、軍事、金融、貨幣、文化等,而幾乎每個維度,中國都在全面對標美國的領跑者。
例如,中國的北斗衛星對標美國GPS系統,中國商飛對標美國波音。金融系統更加如此,正如中國銀聯之于美國維薩(VISA),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之于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新華社新華財經之于美國彭博社,人民幣之于美元,亞投行之于世界銀行等。然而,隨著時間的演進,中美之間的此類博弈未來只會愈演愈烈。
(二)當前的形勢:金融領域正在成為中美博弈焦點
毫無疑問,中美金融博弈正在成為焦點。 至少在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誘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之前,中美在金融領域都未有實質性的金融博弈,因為雙方金融體量不在一個量級,彼時中國金融系統并不能對美國的金融霸權形成任何有效挑戰。甚至,作為中國金融系統主體的銀行業在上個世紀末曾一度跌入“技術性破產”的階段,正是在西方金融資本的改造下才實現了突飛猛進,而作為代價,中國銀行業的這輪改造美國等西方資本也攫取了巨額的經濟利益。
然而,這一切隨著次貸危機的重錘,形勢發生了逆轉。美國自此開始在金融領域對中國加強戰略遏制。因此,中國保衛金融安全、促進金融開放、深度融入全球金融治理體系都面臨著來自美國的壓力。
憑借其金融霸權,美國遏制手段十分多樣,包括近年來多次多輪將中國企業列入一些所謂的清單,對其金融和貿易活動進行制裁;2019年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對中國發動匯率戰;脫鉤資本市場,限制中國企業赴美融資;限制全球金融治理機制改革,限制中國在國際金融秩序中的話語權;通過金融信息優勢更加隱蔽的“市場化”操作來打擊對手等。
(三)當前的威脅:美國“金融收割”威脅國家安全
金融戰是當前國家競爭的高級形式,沒有硝煙卻更加殘酷,對于國家安全的威脅更甚于傳統戰爭形式。
其一,美國具有通過金融手段收割全世界的傳統,對于其他國家的威脅超越傳統戰爭模式。從歷史來看,自從美國在二戰后確立起美元霸權,這一方式的運用已經屢見不鮮,且屢試不爽。很多國家幾十年的發展心血和國民財富在一夜之間被美國通過金融手段洗劫,導致國家政局動蕩、國民財富流失。比如上世紀80年代“廣場協議”之下的日本,直接失去20年的發展;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下的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經濟直接倒退20年;包括在當前俄烏沖突背景下,美聯儲持續加息收割歐洲均是如此。
其二,金融制裁已經成為美國威脅其他國家安全最重要的手段。由于當前的國際金融秩序是二戰之后在美國主導下確立的,因此諸多的“國際金融基礎設施”,諸如SWIFT、IMF等,均事實上在美國掌控之下,并且迅速成為制裁其他國家的工具。除了傳統的對貿易、高科技產品以及能源制裁之外,金融制裁被視為最高一級的制裁。
二、從獨立自主到自信自立,構建獨立安全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
作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之一,獨立自主既是我們黨全部理論和實踐的立足點,也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我們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一個重要立場觀點方法就是必須要堅持自信自立,這是獨立自主這一活的靈魂在新時代的表現形式和發展。
當前,我國在世界金融版圖的權重水漲船高,對于金融信息基礎性安全作用的需求日益凸顯,我們不可能把國家金融命脈以及人民幾十年積累的財富托付給西方平臺,必須要構建自己的金融信息平臺,這樣才能確保國家金融安全、國民財富的安全。
(一)金融信息話語權決定了財富流向
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14億中國人民的艱苦奮斗,我國的GDP已經達到120萬億元人民幣。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然而財富需要相應的資產配置,全球化時代不可能閉關鎖國,而是要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去管理和維護自身利益,這就需要有足夠的工具和能力。
金融市場的本質是信用市場、信心市場,而這其中金融信息的話語權可以極大地改變市場信心,引發財富分配效應,某種程度上講,金融信息的話語權決定了財富流向,這種分配是赤裸裸的“金融掠奪”。考察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機理就會發現,金融大鱷索羅斯正是通過對金融信息的掌控來制造市場恐慌,進而導致泰銖崩盤,從而收割泰國的財富。
(二)金融信息安全意識覺醒,構建國家金融信息平臺
可以說,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前,我國的金融系統非常脆弱,彼時甚至連中國銀聯都尚未建立,基本的支付安全都做不到,更遑論國際金融資產交易的各類金融信息平臺,依然處在邊緣位置。從全球金融資產的配置來看,債券市場的交易基本依賴于彭博社系統,而全球的外匯交易則依賴于路孚特(原湯森路透),時至今日,這一格局依然未能有實質性改變。
最早競逐金融信息服務的“國家隊”來自于新華社,這是因為國際主流的金融信息服務商均是基于通訊社這種模式發展起來的,新華社具備了相當的先發優勢,且作為國家高端智庫之一的新華社,對于國家安全的關注度也是先知先覺。這也是新華社建設國家金融信息平臺的緣起,并且通過國家發展改革委的立項,新華社承擔了這一歷史使命,正式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推進這一項目的建設和發展。
目前,國家金融信息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對彭博社、路孚特起到了部分替代,盡管未能達到完全替代目標,但這一探索為我國金融信息服務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推動作用。隨之而來的,將是國內金融信息服務行業的大發展。
(三)守正創新,系統化構建國內金融信息服務體系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金融信息服務體系的構建是個長期而逐步的過程,系統化構建更需要堅持守正創新這一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
其一,堅持國家金融信息平臺的引領作用,推動金融信息行業的市場化發展,鼓勵競爭,鼓勵民營企業在各個細分維度、垂直領域內進行專業化發展,形成國有打底、民營蓬勃發展、外資充分參與的金融信息服務市場格局。
其二,金融信息服務的形式需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舊有的金融信息秩序是建立在初期的互聯網時代,甚至是前互聯網時代,而新時代科技的日新月異已經呈現出革命式的變化,服務形式也必須要適應這種變化,才能跟上時代的潮流,否則抱殘守缺,我們將沒有機會改變原有的秩序。
三、以問題為導向,推進金融資訊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其中一條很重要的經驗就是堅持問題導向,把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新時代10年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強烈的問題意識、鮮明的問題導向,解決了一系列長期積累及新出現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黨的歷史不僅蘊含著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樣也蘊藏著干事創業的重要“方法論”,當實踐中遇到困難,當工作打不開局面,我們可以在經典著作的深學細悟中找方向、尋良策、聚力量,用于指導我們的業務和發展,這當然不是讓我們照本宣科,搞“本本主義”,而是要透過經典理論本身所體現的規律和內涵,來推動我們的業務,堅守我們的方向和認知。
作為金融信息平臺的重要構成部分,資訊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這也是信息話語權核心部分,抓住了這一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有助于真正提升平臺競爭力,真正提升維護國家金融信息安全的水平和保障。由于金融資訊對交易決策、策略研究、市場情緒、量化交易等均具有引導作用,推動金融資訊高質量發展將是提升金融信息安全的基礎性工作。
(一)金融資訊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步要“精”,更加精準、精細、精選
當前金融信息市場,資訊內容存在多、雜、亂、虛的特點,缺乏一個去蕪存菁的過程。金融市場是效率市場,尤其是國際金融市場,其交易的基礎就在于信息的充分和真實,但這無法全面體現信息的價值,金融市場需要的是如何更加低成本、更加精準化地獲取有價值的信息。
(二)金融資訊高質量發展還需要解決“專”的問題
國際金融市場是一個具有高全球化、高聯動性、高專業化的市場。國家金融信息平臺的核心正是帶來專業價值,新華財經雖然脫胎于國家通訊社,但宣傳推廣不是它的核心使命,否則就抓不到主要矛盾。“服務國家金融信息安全”首先就需要在專業金融信息市場上真正培育我們自身的競爭力,這就需要持續生產高品質金融資訊作為支撐。在此前提下,新華財經就不能定位為一家新聞媒體,而應是超越簡單的新聞供應商、轉型成為提供專業資訊價值的信息機構。在專業場景,只有更加專業,才能更加安全。
(三)金融資訊高質量發展還需要解決“全”的問題,即系統化的發展思維
國家金融信息的安全,是一個聯動的系統,資訊并不能孤立存在。除了資訊本身,其建設還涉及到產品、技術、數據、交易一系列的環節,這就需要我們堅持系統的觀念,用普遍聯系的視角思考問題,才能抓住事物內在規律和根本。金融資訊不能獨立于其他模塊而單獨存在,資訊需要產品的呈現、技術的賦能、數據的聯動,進而影響交易的決策,這才能實現其價值閉環。因此,必須從整體上來考量才能最大化發揮其價值。
(作者單位: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