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沐菲
本文對債務人自行管理模式與中小微企業重整的適配性進行探討,并對完善我國的債務人自行管理模式發表一些淺見。
一、對債務人自行管理模式現行規定的評述
企業破產法第73條規定:“在重整期間,經債務人申請,人民法院批準,債務人可以在管理人的監督下自行管理財產和營業事務”。據此,在我國,債務人自行管理以法院批準為前提,但該條規定比較原則化,僅僅是確立了債務人自行管理的可能性,并未規定法院審查批準其申請的前提條件,基本規則的缺失無疑會引發法律運行的巨大風險,也必然會影響債務人自行管理效用的發揮。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第111條規定:“重整期間,債務人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經申請,人民法院可以批準債務人在管理人的監督下自行管理財產和營業事務:(1)債務人的內部治理機制仍能正常運轉;(2)債務人自行管理有利于債務人繼續經營;(3)債務人不存在隱匿、轉移財產的行為;(4)債務人不存在其他嚴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與破產法相比,該規定無疑進了一步,但一來目前沒有對企業全部經營狀況的權威評價,二來企業誠信機制正在建設過程中,四個條件的識別標準,尚需經過實踐的積累和總結,方能上升為規則而普遍適用。有鑒于此,以企業破產法的修訂為契機,規定債務人自行管理模式的適用條件,無疑會擴大這種模式在實踐中的適用范圍,提高企業破產重整成功率。
二、債務人自行管理模式與中小微企業重整的適配性研究
首先,中小微企業的特征在于企業的“人身屬性和個人色彩”,經營者對企業的生產經營非常熟悉,而且企業的負債與經營者具有較強的關聯性,特別是合伙企業和個人獨資企業的經營者要對企業的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由于企業與經營者無法截然區分開,將企業交給其管理,有利于重整計劃的順利實施。更為重要的是,經營者的個人利益與企業高度關聯,更有重整的積極性。
其次,中小微企業的經營權和所有權不可分的性質,決定了在中小微企業的重整中,出資人可以以出資人和經營者的雙重身份參與談判。況且中小微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不具有可流動性,不產生控股權交易,這決定了中小微企業所從事的重整,必須將原出資人繼續留在談判桌上和企業內部。
第三,中小微企業往往都是“輕資產”企業,占比較大的是人力資本、現有的客戶資源以及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正如此,中小微企業重整首先不是一個破產法的問題,而是一個人力資本的社會配置問題。
最后,企業體現了企業家人力資本的特殊性。這對中小微企業而言尤其如此。企業家人力資本具有“信息悖論、不可讓渡性、價值識別的困難性和非從屬性”的性質,意味著它難以通過直接定價的方式進行交易,甚至也不可能用勞動雇傭契約的方式加以利用。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企業家人力資本的市場交易效率低。那么,企業家如何才能有效地實現其人力資本價值呢?答案是自己創立企業,使自己成為企業剩余收入的獲得者,由此間接地實現自己的價值。因此,企業是企業家作為自己特殊人力資本價值實現的間接定價器而被創立起來的。同時,也正是由于有了企業家人力資本注入,企業的其他要素才真正融合為具有市場獲利能力的生命體。相較于破產管理人,重整企業的經營者更熟悉企業的業務和財務狀況,更明確“危”源何起,“機”在何處。由此,債務人自行管理不僅可以最大程度上利用企業管理層的專業知識、豐富經驗以及業務關系,而且將節省管理人聘用成本,避免因管理人介入而導致的程序遲延,從而提高重整成功可能性及效率,降低重整費用。
三、完善我國破產法債務人自行管理模式的構想
債務人自行管理模式能夠使重整收益遠超過成本消耗,具有較高的市場價值。陷入困境的債務人一般情況下更愿意申請重整程序并直接從事財產管理與經營活動,這對債務人來講則具有無比優越的激勵機制,因為債務人更希望重整成功而走向復興。在管理層不存在違反信義義務行為或者重大過失行為的情況下,將對企業財產和營業事務的控制權交給最了解企業情況的管理層,可以節省破產管理費用、提高企業拯救效率,并且可以激勵管理層及時拯救困境企業并盡最大努力管理好重整中的企業。對中小微企業而言,債務人自行管理是重整計劃得以順利實施的關鍵,在很大程度上講,決定了企業重整的成功率。美國、日本等國家對中小微企業的重整都規定了有別于大企業的債務人自行管理模式,也充分說明這種模式符合中小微企業的性質。鑒于債務人自行管理模式與中小微企業破產重整的高度契合性,立法應當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專門適用于中小微企業破產重整的債務人自行管理模式。
(一)明確法院批準債務人自行管理的條件
鑒于債務人自行管理對中小微企業重整具有極大地促進功能,因此,法院在批準債務人自行管理方面,應當持寬松的態度,不應對債務人施加過高的證明標準,從而使債務人自行管理成為中小微企業重整的常態。根據審判實踐積累的經驗,我們認為,法院批準債務人自行管理,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是重整企業的治理結構能夠正常運轉。重點審查:企業產權是否明晰;出資人、經營者、監督者制衡機制是否健全并正常運轉;經營者的權利是否得到有效的保障和監督;財務制度是否健全,特別是資產和負債賬冊是否齊全;自行管理團隊的獨立性以及經營管理能力等。
二是企業的誠信情況。重點審查:各類交易以往的違約和履行情況;銀行等金融機構征信情況;在法院或仲裁機關訴訟和仲裁情況;逃廢債情況;與債權人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之間的信任關系等。
三是是否已經制定有重整計劃或方案(草案)。債務人提交自行管理申請的同時提交有重整計劃或方案(草案)的,法院應當對計劃或方案(草案)進行審查后予以批準。
(二)明確債務人在申請重整的同時可以提出債務人自行管理的申請
如果債務人同時提出重整申請和債務人自行管理申請,而法院同時批準兩方面申請,債務人也就無需將其財產和業務移交于管理人,這樣就避免了重整程序開始后債務人將財產和業務移交于管理人,管理人在法院批準債務人自行管理后又將財產和業務交回債務人所造成的時間延遲,提高重整程序的效率。
(三)賦予債權人對債務人自行管理的異議權
自行管理債務人在重整程序中不僅要維護重整企業的利益,更主要的是要保障全體債權人以及出資人等相關主體的利益。為防止管理團隊可能濫用債務人自行管理,通過各種手段操控重整,損害債權人的利益,實踐中應當建立機制允許債權人適度參與重整,賦予債權人對債務人自行管理的異議權。債權人有證據證明債務人自行管理會損害債權人利益的,法院應當拒絕批準債務人自行管理。
(四)明確管理人的監督權限
由于我國實行的是管理人監督下的債務人自行管理模式,因此,應當本著“不越位、不缺位”的原則,建立縝密的監督機制,細化管理人的監督權限,促使自行管理的債務人更為謹慎而誠信地從事重整活動。應當賦予管理人享有對債務人重整業務經營行為的檢查權,對債權債務狀況、債務人的資產狀況進行調查,使管理人真正發揮應有的監督作用。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