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彩榮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023年江蘇省委一號文件對“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作出了安排部署。新征程上,推進生態農場建設,對于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全過程轉型具有實踐示范作用,是落實到主體層面的有效抓手,目前既有國家層面的指導意見,也有成功的主體案例。本文在梳理生態農場實踐要求、分析市場主體實踐案例及有益啟示的基礎上,提出對策建議,供決策參考。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這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明確要求。建設生態農場是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內在要求,也是著力打造農業綠色轉型排頭兵的具體體現。當前推進生態農場建設,既要采用先進綠色種植養殖技術,促進畜禽糞污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現綠色種養循環;也要善于利用自然界相生相克的規律,形成自然防疫體系,提升農作物和畜禽的自身免疫能力,從源頭上找到綠色防控的方法路徑;更是要在突出“糧食產能強”方面,強化生態農場的示范引領作用,保持資源匹配、環境友好和產品安全的同時,可持續地供給糧食和重要農產品。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建設生態農場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做好農場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促進土壤生物多樣性發展,形成生機盎然的生態空間。建設生態農場,要掌握修復農業生態環境的核心方法,提升土壤自然肥力,豐富土壤生物多樣性,支撐農場生態穩定平衡發展,形成一個健康的農業生態系統;也要從整體上把握生態農場的發展方式,建立種養循環、資源再生利用的高效生產模式,形成完整的循環生態鏈條,促進農場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實現對種養生產與生態修復保護的同步推進。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進生態農場建設,關鍵是立足修復保護好的優良生態環境,生產更多優質的生態農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時依靠市場機制,促進鄉村生態價值的轉化,為市場主體建設生態農場注入發展動力。新征程上建設生態農場,要樹立生態農產品的生產標桿,打造生態農場品牌,提高生態優質農產品的綜合溢價收益;也要打開視野,拓展生態有機農業發展模式,推動觀光休閑、農耕體驗等多種業態融合發展,拓寬市場主體的盈利方式,保障農場可持續經營發展。
秦邦吉品公司位于南京六合橫梁街道,處于典型丘陵地區,占地1500 多畝。2006年開始,秦邦吉品從無到有創成“有機農業的最高標準”的德米特標準認證農場,“秦邦吉品”品牌雞蛋5 元一枚、雞300元一只、黑豬1.5 萬元一頭,溢價效應明顯,高端超市和會員中心供不應求。一是擁有核心“芯片”,建成我國首家生物動力農場。秦邦以牛糞為原料制作有益菌群,作為生物動力制劑,運用于土壤、雞舍和豬舍中,16年調節修復凈化農場環境,農場有500 多種生物,雞舍完全無異味。創建百果林、蟲草藥園、設定動物活動場以及播放舒緩音樂,成為有效提升雞和豬自然免疫能力的關鍵辦法。二是突出生態平衡,創建完全有機的農場循環體系。秦邦建立了種養完全循環的生產鏈條,雞和豬吃的飼料是農場自種的有機玉米和豆類,種養循環生產所需物質全部來源于農場。農場產生的糞便、秸稈、廢棄水等全部在農場中再循環利用,對外界零污染零排放,經中國環境保護部評定,被確定為國家級有機食品生產基地。三是適應消費需求,拓寬農場生態價值實現模式。依托有機健康、優美生態的農場環境,開展“秦邦家園”農業社區建設,組織農耕、農食、農藝等農學活動,以及自然教育、昆蟲觀察、牧場大學等科普旅游活動等,創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實踐基地,農場生態價值功能和有機農業發展模式不斷拓寬。
東林村合作農場,位于太倉市城廂鎮北部,面積2200 多畝。8年前,為改變大米口感變差、農藥化肥投入不減、土壤板結酸化等困境,東林村建立了“四個一”,即“一片田、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農牧循環體系,實現了保護耕地和“鼓起腰包”的平衡。一是抓住循環農業契機,促進糧食生產生態化。東林通過引進建成的秸稈飼料廠、肥料廠,把稻麥秸稈捆包發酵后制成高質量飼料,實現“以飼代糧”,喂養生態湖羊,再將湖羊過腹消化產生的糞便、沼渣、沼液等制成有機肥料,促進種養之間互為資源、循環利用。二是建成綜合利用體系,恢復基礎生態環境。引進太湖水循環項目,支撐恢復了東林的自然生態環境,目前東林村農田土壤有機質含量穩步提升,農田用水優于IV 類水。其關鍵是生物能轉換技術,將發酵裝置、羊舍、水稻果園、微水池有機整合,組成科學合理的農業能源綜合利用體系。三是打造高附加值產品,提升循環產業鏈價值。有效利用本地富硒資源,立足循環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開發富硒大米和富硒農副產品。比如將具有富硒含量的農作物副產品加工成飼料,再喂食給畜禽,形成富硒農產品的產業鏈條,進一步提升循環產業鏈條的價值。
陳莊是句容茅山風景區內的一個小型自然村落,位于太湖流域上游水源涵養區,被劃為生態功能保護區。8年前,一個與中科院陳雯研究員團隊、臺灣廖美華女士的不期而遇,陳莊開始發展自然農法農業,目前既保護了當地生態,又兼顧實現了村莊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一是低成本,試驗自然農法。簡單說,就是上山采集野菜,通過發酵配制成植物營養液,噴施在蔬菜上,為蔬菜等生長提供營養,同時有驅蟲的效果,取代農藥化肥,完全融入自然的森林生態系統,取之于它、用之于它。并且培育土著微生物,用雜草、稻殼、秸稈等發酵培養有益微生物,改良培肥土壤。二是引科技,保護自然生態。陳莊試驗敏感地區自然生態保護,離不開跨學科大團隊的支持,包括規劃專家、水治理專家、資源化堆肥組、生物多樣性調查組等。同時,實施了農村供水工程、真空分離源廁所、水土氣監測體系和池塘生態化凈化改造等工程。目前陳莊生態鏈更加完整,有金線蛙和老鷹,前者對水質要求很高,后者是食物鏈頂端的禽類。三是有效益,形成產業基礎。陳莊村民采用自然農法種植大米和蔬菜,有比較穩定的熟人客戶,有機附加值高,能夠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比如南粳46 大米價格12 元/斤、青菜價格8 元/斤,是普通大米的6倍、普通青菜的4 倍左右。目前村民自然農法種植、導覽與營銷輔導進一步推進,陳莊的產業基礎支撐持續提升。
啟示一:建設生態農場,必須注重國內外先進理念的引進借鑒和方法探索。引入國內外先進理念,再結合實際生產條件進行研發創新,是市場實踐主體開始建設生態農場支撐。無論是秦邦吉品借鑒歐洲生物動力法,還是東林引進德國高端設備、陳莊采用臺灣團隊自然農法,都是從無到有建設生態農場的關鍵。實踐表明,建設生態農場,要傳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寶貴結晶,也要重視引入先進理念,并結合自然生態條件,探索出具體的實踐方法,以此推動在保障產量的基礎上,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啟示二:建設生態農場,必須注重現代生態綠色技術的創新集成。生態綠色技術的創新集成,是市場實踐主體建設產出高效生態農場的關鍵,也是決定能否可持續經營的基礎。秦邦吉品雞舍將核心動力制劑施用技術與先進的自動化設備裝置相集成,東林村2200 多畝生態農場目前有8 個人管理,都是現代生態綠色技術創新集成的體現。實踐表明,建設生態農場,要在尊重傳統農業自然規律的同時,更加注重現代生態綠色技術的創新集成,實現生產技術集約高效、設施裝備配套齊全,全面地、整體地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穩定發展。
啟示三:建設生態農場,必須注重向三產融合、三生融合的拓展。既為城鄉居民提供生態有機農產品,又吸引城市居民來農場體驗,是生態農場建設的發展趨勢。秦邦吉品依托有機生態農場,開展有機科普、有機康養等發展項目。東林依托生態合作農場和優質生態水環境,發展文化旅游項目。陳莊三山環抱、池塘珠串,三產融合、三生融合有天然優勢。實踐表明,要在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基礎上,拓展更多生態價值實現模式,為市場實踐主體建設生態農場提供更多發展動力。
當前江蘇重點以省級生態循環農業試點村為抓手,推動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并且取得較好的政策效果。實踐層面,已有秦邦吉品有機農業企業、東林合作農場、陳莊帶動小農戶等多種類型的典型模式和路徑,但全省范圍來看,發展較成熟的多數集中在丘陵山區,平原和圩區等地區生態循環示范,相比處于起步階段。建議以建設國家級生態農場和省級生態農場為契機,進一步擴大生態循環農業示范主體,在多種類型的農田系統上開展生態循環。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穩定糧食生產、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長期來看,需要良好的農田生態系統。促進種養結合、發展市場生態循環農業,利于調節恢復耕地生態環境,提升自然生產力。現階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對穩定糧食產量和產能還存在一些挑戰。但從秦邦吉品農場介紹來看,可以逐步實現稻米產量400 公斤,而且東林就是以糧食生產為主的生態農場實例。目前施用有機肥產品的種糧農場具有生態基礎,所以可重點關注這一市場主體。
推進生態農場建設,在技術模式上需要很大的前期投入,比如秦邦農場累計研發投入4000 多萬,東林村引進德國高端設備依靠村級集體經濟,僅僅依靠市場主體會有很大的限制,因此建議支持生態農場建設,要注重對技術創新集成環節的重點補貼,也要加大對已有模式復制推廣上的支持力度。另外,生態農場在恢復農田生態系統、“碳匯型”農田系統上的作用更為凸顯,為激勵市場主體和提高補償資金使用效率,要相應地提高補償標準,建立差異化的耕地生態補償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