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 蔡建平
(張家港廣和中西醫結合醫院普外科 江蘇張家港 215600)
臨床上急性膽囊炎是膽囊管阻塞或被細菌感染后出現膽囊炎癥表現,多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發熱、右上腹疼痛等。急性膽囊炎有95.0%的發生與膽囊結石相關,因此目前急性膽囊炎治療多選擇手術治療,經皮經肝膽囊穿刺引流術(PTGBD)聯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是目前常用的急性膽囊炎手術治療方案。但有研究發現,該手術方案術后仍有切口感染發生的困擾,進而嚴重影響術后恢復及手術效果。因此如何早期預測切口感染發生風險,以便提前給予相應的干預措施有重要意義。有研究證實[1],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細胞比值(PLR)與機體感染后的炎癥反應存在相關性,且感染早期NLR 與PLR 的改變較白細胞升高更早,但其在預測切口感染方面的研究尚少,為此本研究即探討術前NLR、PLR 對急性膽囊炎術后切口感染的預測價值。
選擇2020 年1 月~2021 年12 月張家港廣和中西醫結合醫院普外科20 例急性膽囊炎術后切口感染患者及68 例術后未感染患者進行研究。
感染組男性13 例,女性7 例;年齡20~67 歲,平均(43.09±6.33)歲。
非感染組男性45 例,女性23 例;年齡18~66歲,平均(43.29±6.99)歲。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本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納入標準:年齡≥18 歲者;急性膽囊炎的診斷符合《急性膽道系統感染的診斷和治療指南》[2]者:臨床表現為體溫超過38℃,中腹部或右上腹部絞痛,可伴有右肩胛下區的放射痛者;墨菲征(Murphy)陽性等,且具有手術指征者;切口感染診斷符合《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3]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年齡<18 歲者;合并急性膽管炎者;合并惡性腫瘤者;合并心肺肝腎功能不全者;合并認知異常者;合并精神異常者。
所有患者均給予PTGBD 聯合LC 治療,根據病例資料收集患者相關信息:年齡、體重量指數(BMI)、術前及術中情況。其中術前情況包括:(1)術前情況:術前體溫、術前血糖、術前NLR、術前PLR、術前白細胞、術前血紅蛋白;(2)術前實驗室指標:于術前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3 毫升,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儀器購自賽默飛世爾科技有限公司)行血細胞分析,得出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血小板水平,計算NLR 及PLR。術中情況包括術中的出血量、術中補液量,術中腹腔鏡CO2注入量,手術時間,麻醉時間等。
兩組術前NLR、術前PLR、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麻醉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急性膽囊炎術后切口感染的單因素分析()

表1 急性膽囊炎術后切口感染的單因素分析()
?臨床特點 感染組(n=20)未感染組(n=68)t 值 P值年齡(歲)43.09±6.33 43.29±6.99 0.193 0.424 BMI(kg/m2)24.14±1.75 24.15±1.63 0.007 0.497術前體溫(℃)36.68±0.14 36.71±0.13 0.061 0.453術前血糖(mmol/L)5.52±1.13 5.54±1.30 0.093 0.463術前NLR 6.54±0.45 5.31±0.64 4.360 0.000術前PLR 195.56±19.54 174.33±16.21 4.974 0.000術前白細胞(×109/L)6.82±1.21 6.67±1.34 0.449 0.327術前血紅蛋白(g/L)135.66±5.46 134.56±6.74 0.667 0.253術中出血量(ml)115.77±12.56 84.71±11.68 10.278 0.000術中補液量(ml)955.98±131.34 934.86±151.44 0.360 0.432術中CO2注入量(L)2.29±0.34 2.24±0.36 0.574 0.343手術時間(min)155.61±21.54 124.83±18.83 6.194 0.000麻醉時間(min)166.64±27.13 136.52±32.52 3.764 0.000
以是否出現切口感染(否=0、是=1)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術前NLR ≥6(OR=2.221)、術前PLR≥180(OR=3.221)的急性膽囊炎術后患者切口感染的可能性大。見表2。

表2 急性膽囊炎術后切口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1)單獨預測價值:NLR、PLR 單獨預測的ROC-AUC 分別為0.762(0.663~0.864)、0.763(0.664~0.865);靈敏度分別為81.3%、71.6%;特異度為80.4%、73.5%。
(2)聯合預測價值:NLR、PLR 聯合預測的ROC-AUC為0.916(0.854~0.975),靈敏度為95.3%,特異度為89.2%,見表3。

表3 不同指標對急性膽囊炎術后切口感染的預測價值
臨床上急性膽囊炎是普外科常見的急診疾病之一。隨著民眾飲食結構的改變,近年來急性膽囊炎的發病率有逐漸升高的趨勢。目前急性膽囊炎在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的情況下,外科手術治療成為該病的主要治療方案。隨之醫學技術的發展,腹腔鏡以其創傷小、恢復快的優勢已被廣泛應用。但急性膽囊炎容易引起水腫及炎癥反應,腹腔鏡術后仍存在切口感染的風險[4],因此在臨床中除加強術后換藥及局部護理外,早期預測感染發生風險同樣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研究單因素分析發現術前NLR、術前PLR、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麻醉時間與急性膽囊炎術后切口感染發生存在相關性。分析認為隨著手術時間的延長,機體暴露在外界環境的時間隨之增加,導致機體散熱更多、體溫下降更明顯,進而可能會降低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加術后切口感染的發生風險[5];同時由于麻醉時間的延長,降低了機體的代謝程度,同樣會降低機體體溫而增加術后切口感染發生風險[6]。
本研究進一步進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發現術前NLR≥6、術前PLR≥180 的急性膽囊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的可能性大。分析認為中性粒細胞為炎癥激活因子,生理情況下有一定的正常波動范圍,當機體發生感染后可以超出其正常波動范圍,術后感染多為細菌感染,因此中性粒細胞水平更高,淋巴細胞雖然為炎癥調節因子,但細菌感染對淋巴細胞的影響較小,進而NLR 值增高[7];此外感染造成的機體炎癥反應可刺激巨核細胞的大量增殖,血小板隨之升高[8],因此炎癥早期NLR 及PLR 均可明顯升高。
為了更好地預測急性膽囊炎術后切口感染的發生,本研究進行了預測價值分析,結果發現術前NLR、PLR 單獨預測的ROC-AUC 分別為0.762、0.763,提示兩者對切口感染有一定價值,但臨床的靈敏度及特異度均比較低;而進一步兩者聯合預測的ROC-AUC 為0.916,靈敏度為95.3%,特異度為89.2%。因此建議術前NLR、PLR 聯合預測切口感染。分析認為中性粒細胞為炎癥激活因子,淋巴細胞為炎癥調節因子,機體炎癥反應早期兩者平衡狀態已經破壞,因此NLR 可以更好反映機體炎癥反應。巨核細胞是多種炎癥介質的合成場所,因此在炎癥介質升高之前,由于巨核細胞的大量增殖,血小板隨之升高[9],因此炎癥早期PLR 亦較炎癥介質升高明顯。
綜上所述,本研究顯示,急性膽囊炎術后切口感染與多種因素相關,術前NLR 聯合術前PLR 對預測術后切口感染有較高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