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美靈 蔣文晶
摘? ?要:鄉村文化建設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組成部分之一。我國在鄉村文化建設上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同時與新時代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對比,鄉村文化振興工作過程中仍然存在主體動力不足、產業發展緩慢以及基礎設施落后等問題。為此,必須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增強主體文化意識,培養文化建設人才;引入數字媒介手段,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健全鄉村文化服務體系,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等,以期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
關鍵詞:鄉村文化;鄉村振興;困境;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0.3?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07-0050-03
鄉村文化是社會主義農村文化建設的源頭活水,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在準則[1]。鄉村文化蘊含著民族文化的豐富精華,傳承著寶貴的文化遺產,彰顯著中國獨特的歷史精神內核。振興鄉村文化是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路徑,也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可忽視的載體[2]。為此,我們必須發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貫穿于鄉村文化振興道路的全過程,并積極探索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鄉村文化振興之路,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一、鄉村文化建設的現實困境
新時代,社會面貌發生嶄新變化,一些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取得豐碩成果。鄉村地區的群眾素質普遍提高,文化活動形式多樣化。然而,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鄉村文化建設仍然處于滯后狀態,這同新型社會面貌之間還存在著較大現實差距[3]。鄉村文化的發展狀況影響到農村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質量的提高,更關系到我國文化強國目標的早日實現。因此,我們需要全面具體地了解我國鄉村文化的發展現狀,深入了解鄉村地區文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對策。
(一)鄉村文化主體缺失,公共活動不足
隨著現代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勞動力結構發生改變。“農村人力資本質量下降和農村居民內生需求增長困難,直接拉低了農村的創新能力。”[4]鄉村人口流失和鄉村公共文化活動日益減少,迫使鄉村文化振興陷入文化無人傳承與發展的窘境。外地務工人員的鄉村歸屬感和認同感不強,鄉村優秀文化的傳承意愿降低。在這樣的“空心化”社會背景下,一些鄉村地區群眾的整體教育水平不高,使鄉村優秀文化面臨無人傳承、陷入失去自主創新驅動力的困境。基于“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鄉村文化建設始終以實現“人”的發展為中心,但受限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我國鄉村留守人群多屬老人、婦女和兒童。由于素質教育發展還存在地區普及短板,農民對于特色文化產業了解度不夠、認同度較低。相較于城鎮地區的文化安全問題,“鄉村文化主體缺乏對更高層次的精神信仰和追求,對中國道路、中國制度的整體理解和實踐能力不足,行為處事多為欲望和感性主宰。”[5]從根本上講,中國傳統特色文化本身就具有堅實的感情基礎,但由于鄉村文化參與主體缺乏將中國傳統特色文化同經濟產業緊密結合的認知感,影響到本地區的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6]。
(二)鄉村文化產業動力不足,經濟發展緩慢
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市場經濟迅速發展,大量鄉土人口轉移到城鎮地區,生活方式受城市化的較大影響,傳統鄉村社會結構相應遭受較大沖擊[7]。具體表現在:一是農村地區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家庭收入水平普遍較低,對于文化產品需求較低,影響了文化產業的消費能力,致使農村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動力不足。二是我國具有地域風格特色的鄉村多屬于偏遠地區。落后地區缺少政府的扶持、外資的引入。本土鄉村文化企業的規模結構小、經營管理經驗不足,社會各界對于參與建設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的關注度偏低[8]。三是一些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區域發展出現比例失衡狀態。由于文化資源分布存在地域差異、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同、人才培養管理模式不一,農村文化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不均衡問題日益突出。如今,我國農村地區與城市地區在經濟和文化發展過程中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狀態。城市地區的物質基礎雄厚、資金技術完備,為文化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而廣大農村地區由于缺乏資本、技術水平落后等多種因素,農村文化產品與服務質量不佳,致使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落后[9]。
(三)鄉村文化基礎設施落后,難以滿足群眾需求
鄉村文化空間是自然環境和社會存在的有機結合體,同樣也是民眾凝聚文化共識和加強文化歸屬感的公共精神平臺,其中包括群眾日常生活領域的文化社交場地、文化活動載體等。一些鄉村地區基層組織存在“重經濟建設,輕文化建設”的問題,難以發揮好各級工作單位的積極有效作用[10]。從整體上分析,鄉村文化的基礎設施為當地人民群眾提供了接受文化熏陶的重要場所,但相較于城市地區,鄉村地區公共基礎社會建設、公共服務配套體系還是比較落后,這必然會阻礙鄉村文化的廣泛傳播。目前,某些鄉村地區的文化活動與實際生活脫軌,無法引起鄉村地區人民的共鳴和喜愛,因而逐漸被鄉村人民所摒棄。這些問題的長期存在導致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不了當地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無法增加居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
二、鄉村文化建設的路徑
為全面貫徹鄉村振興戰略,國家出臺《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文件,強調要在新發展理念的基礎上加快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建設,促進共同富裕,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積極貢獻力量;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尊重農民意愿,強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以及因地制宜謀求共同發展。國家始終高度重視鄉村文化建設,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構建起堅實文化之基。
(一)增強主體文化意識,培養文化建設人才
鄉村文化旨在被廣大群眾吸收運用,必須依靠農村自身積極組織落實鄉村文化建設,將鄉村文化的內容融入、貫通于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話語表達體系之中。一是鄉村文化主體必須樹立文化自覺意識,提升文化素養,樹立起多元的、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價值觀念。對此,在鄉村文化教育中,既要發揮好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在課程設置上適當融入本土獨具特色的鄉村文化元素,注重充分發揮教育主陣地的作用,開展文化志愿者下鄉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識感、歸屬感。注重引導新時代青少年建立起多元文化價值觀,增強自身文化自信。二是當地基層組織做好文化教育引領工作,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組織村民參加文化學習培訓,逐步提高當地農民的文化素養、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展鄉村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活動,積極引導農民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三是要提高農民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拓展文化傳播渠道、優化傳播策略的能力。鼓勵村民學習一技之長,如一門新科學技術的熟練掌握及其運用,傳承好當地的非物質文化技藝,開發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以服務于鄉村振興事業。同時,邀請專家學者幫助村莊的文化產業發展做好總體規劃布局,大力吸引外來技術型人才投身鄉村文化的研究工作,創造出更多反映鄉村歷史文化特色的文學藝術作品。注重將地方村落發展史放在中華民族發展的宏偉敘事中,將地方史與中國史相結合,講述中國鄉村在社會變革中艱苦奮斗的偉大歷程。另外,鼓勵主流媒體發揮自身優勢,承擔起社會責任,加強農村特色文化的宣傳,舉辦形式多樣的特色民間文化活動,如戲曲、秦腔推廣等,充分展現出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面貌。四是實施人才建設工程。當前一些鄉村基層干部思想過于保守,尚未達到新時代文化振興發展的要求標準,導致我國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內需動力不足。因此,我國還需要培養具備較強經營領導能力,同時既能做到對黨和政府方針政策理念的準確上傳下達,又能帶領村民實現安居樂業的發展型人才。這就要合理運用地區的黨校宣講各種會議精神,通過網絡媒介等平臺開展線上線下培訓班,培育鄉土實用人才,使鄉村人才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切實為當地群眾謀福利,增強群眾的幸福感。
(二)引入數字媒介手段,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在鄉村文化產業發展中,一方面,鄉村要合理利用本地區的天然地形地貌優勢、文化特色等,促進本地特色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注重數字文化同旅游業相結合,鼓勵文化場館、景區場地開發多樣化,建立起文旅融合發展的文化振興新陣地。另一方面,文化產業要繼續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策略。在數字文化產業開發全過程中,不斷促進內容顯現方式多樣化、技術使用創新化以及管理模式不斷升級。其一,鄉村文化建設要以數字網絡為支撐,不斷創新文化傳播途徑,要綜合運用新媒體平臺對鄉村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傳播,豐富群眾的文化體驗感。其二,加強鄉村文化產品平臺建設。要積極推動文化產業服務平臺模式創新,加強共性技術供給,拓寬數字資源融合利用途徑,在大力宣傳和弘揚當地人文藝術的基礎上,在鄉村文化建設過程中融入彰顯本地民族特色的元素,加強當地數字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其三,增強數字文化裝備產業實力。借助現代影視手段宣傳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文化,例如,通過獨具特色的舞臺表演以及藝術表現,呈現出當地具有代表性的風格人物、民間故事以及神話傳說等。積極研發具有本地特色的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提升藝術表演效果,滿足高端消費需求。促進傳統鄉村文化與現代科技生活的融合,進一步推動鄉村經濟、文化產業發展,為廣大群眾展現出鄉村獨有的文化風格。
(三)健全鄉村文化服務體系,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階段,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的發力期。這就要求我國必須建立健全鄉村文化服務體系,從而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此促進鄉村地區的文化復興。
在社會化發展的新模式下,鄉村地區需要積極開發服務群眾文化生活的項目,以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一是要建立起以鄉村地區群眾實際需求為基準的鄉村文化服務供給方案。通過了解當地人民的實際精神文化需要,推進基礎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建設,并建立起符合當地考核標準的反饋機制,以進一步明確了解群眾對于所接收的文化產品以及還未滿足需求的文化產品的真實評價,并及時反饋傳達給當地的負責部門,以此實現高效提升當地文化服務水平,為當地的農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更貼近當地人文特色的文化服務體系。二是落實好文化服務供需的對接工作。建立起鄉村文化服務供需對接信息平臺,健全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合理配置鄉村地區的豐富資源,提高鄉村文化服務的質量。三是健全服務保障體系。根據不同地區的文化服務發展的實際需求,督促各地區進一步完善對策,為文化服務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四是加強當地文化管理的隊伍建設。配齊宣傳鄉村文化的專業設備,積極組織群眾開展不同系列的文藝活動,并邀請國家、省級、市專家開展專題講解,豐富鄉村地區人民群眾的文化活動,以鄉村振興推動鄉村文化教育。五是當地文化管理部門要加強和鞏固對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喚醒群眾對家鄉文化的保護意識。并結合現代旅游產業以及文化產業打造出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響亮品牌。
總之,鄉村文化振興是新時代的重要課題之一。我國鄉村文化建設工作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農村地區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觀。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一環。加強鄉村文化建設,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內化于鄉村地區群眾的心中,從而為鄉村文化發展扎牢根基,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 ?楊萍.論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如何強化鄉村文化建設[J].農場經濟管理,2022,(11):63-64.
[2]? ?朱京鳳.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建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6):45-55.
[3]? ?王太明.中國共產黨減貧的實踐歷程、基本經驗及未來轉向[J].經濟學家,2021,(7):17-26.
[4]? ?劉戀.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文化的現代性轉型[J].湖湘論壇,2022,(3):120-128.
[5]? ?徐秦法,劉星亮.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的需求轉向與實踐策略[J].中國行政管理,2021,(4):65-69.
[6]? ?韋東增,煙雨彤.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的價值、困境與實踐進路[J].經濟研究導刊,2022,(24):32-34.
[7]? ?周興.鄉村振興背景下推進鄉村文化建設的困境與對策[J].重慶行政,2022,(4):100-102.
[8]? ?方茹,王小佳.鄉村振興戰略下推進鄉村文化建設的路徑思考[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22,(4):62-65.
[9]? ?王太明,王丹.后脫貧時代相對貧困的類型劃分及治理機制[J].求實,2021,(2):51-69.
[10]? ?曹慶林.鄉村振興背景下以鄉村文化建設實現鄉村有效治理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2,(14):228-230.
[責任編輯? ?衛?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