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瓊英
小數的意義屬于數概念的學習。在小數概念意義理解中,要立足本體,理清脈絡,重組內容;探究本源,抓住關聯,突顯意義;參悟本質,數形結合,優化路徑。或融合分散點,或抓住切入點,或聚集質疑點,使學生深入理解小數的意義,掌握數概念學習的方法,積累相關的學習經驗,讓后繼的學習觸類旁通。
小學數學單元整合是教師基于學習的本質和學習者的需求,站在單元的宏觀角度對原有教材進行梳理:打通關聯點,重組課時教學內容;融合分散點,重構學習框架;抓住切入點,優化教學路徑;聚集質疑點,構造學習項目,以達到統整單元學習內容,提增教學效益的目的。筆者將結合《小數的意義》一課例談小學數學意義建構的一些策略。
一、梳通才能貫通:理清脈絡,重組課時內容
“小數的意義”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的起始課,也是核心教學課。它是在學生三年級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
1. 整體回顧,重塑認知
對于小數意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種觀點上。一種認為小數的實質是十進分數,小數是特殊的分數,它是借助位值來表達十進分數的;另一種則提出了質疑:小數僅僅是十進分數嗎?如果只是十進分數,為什么不用分數表示,而引進了小數呢?他們認為小數更接近于整數,其本質是整數的延續,充實了數集。
對于這兩種觀點,我們可以從雜志、網絡上看到許多教師通過不同版本的教材對比,提出了個人的觀點。但不管是哪種教材,都沒有否認分數是十進分數,而是對教材呈現的“十分之一用小數0.1來表示,百分之一用小數0.01來表示”這種生硬的規定產生了質疑:“我們的孩子,真的只能被動地接受小數嗎?”是否可以根據學生原始經驗的積累,去構建更開放的、更具意義的大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分一分、涂一涂、畫一畫的過程中理解一位、兩位、進而是三位小數呢?
2. 梳理結構,重構意義
基于這樣的設想,我們把本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梳理:
(1) 小數的意義和讀寫法:小數的意義(側重計數單位)
小數的讀法和寫法(有三年級基礎可以精簡)
(2) 小數的性質和大小比較:小數的性質
小數的大小比較(基于計數單位)
(3) 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小數點位置移動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
(4)小數與單位換算:單名數、復名數的互化(基于小數變化)
(5)小數的近似數:四舍五入法求小數的近似數(基于計數單位)
把較大的數改寫成用“萬”“億”做單位的數
經過梳理我們發現,小數的意義源于分數,但在后續的學習中,卻與整數聯系更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小數意義的表征:如0.75表示7個0.1,5個0.01;或表示75個0.01,這種表征方式和整數75表示7個十和5個一,或表示為75個一的方式類同。
● 數的組成:如1.4的組成,我們很少會去想,1.4是由14個十分之一,或一個一和十分之四組成。而是更多地去想1.4是由1個一和4個0.1組成。此時原有的小數與十進分數之間的關聯不再那么緊密,而逐漸趨向于整數。
● 比較小數的大?。涸诒容^小數0.6和0.48的大小時,大家不約而同地按照整數比較大小的方法去比較:先比較整數部分,整數部分相同,再比較十分位……沒有人會去用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而是直接從整數中類比過來。
● 小數加減法,在計算0.4+0.96時,我們要求把小數點對齊,即相同數位對齊,再把相同計數單位的數相加減,這個方法也和整數相同。
● 小數發展史:從課本中的“你知道嗎?”中,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的古人最早提出小數的時候,似乎也把它看成是整數的延續。
……
二、領悟才能參悟:抓住內聯,突顯意義本源
小數意義的本質如何突顯?如何合理地處理好小數與分數、整數之間的關聯?我們試圖打破課時內容之間以及單元與單元之間的邊界,為學生構建一個開放的學習體系,讓學習成為學生真實的探究與創造。
1. 自由表征,深化小數與十進分數的內聯
學生在三年級下冊已經認識了小數,四年級下冊再次安排學習時,應側重引導學生“由情景認識”上升到“數理認識”的水平。當不能再用整數1來表示的時候,那就產生了小數。把1不斷地細分,進而明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可以用小數來表示。幫助學生理解小數是十進制數在表示事物量時的一種需要,凸顯小數是十進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
如:課始,師生一起回顧關于整數計數單位及進率的知識:“如果我們用‘1表示一個正方形,當一張正方形剪去了一部分,請同學們猜一猜現在該用什么數來表示?” 教師出示10cm×7cm練習紙讓學生動手操作(量一量、畫一畫)。有的說先平均分成10份,再把長方形放在正方形上,看出剛好占了其中的,用小數0.7來表示;也有的說把正方形的一條邊長平均分成10份當成度量尺,去測量長方形的長,也是0.7。交流中,雖然學生的表征方式有所不同,但都能領悟到小數與十進分數的關聯點,自覺地把小數與十進分數建立了連接。
2. 自主建構,建立小數與整數的強關聯
不關心知識的來龍去脈與相互聯系,這會使我們喪失在復雜情境下思維靈活性的基礎。即在小數的意義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時,建立小數與整數之間的強關聯,有助于學生后繼的學習。
如:課堂中教師更多地讓學生猜一猜用哪個小數表示:“現在老師取的份數比8份多,請你猜一猜會是哪個小數?”學生有的猜0.9,有的猜1……,但大都是一位小數,很少有人想到兩位小數。到底是誰猜對了?我們一起來驗證奇跡。教師課件出示0.88的圖。見圖生義,學生有的把后面那列平均分成10份,黃色部分占了8份,這個小數是0.88;有的把整個圖形平均分成100份,黃色部分占了88份,就是0.88。此時,老師沒有講授到0.88的含義,但學生卻分明用圖表示出來了:0.88表示8個0.1和8個0.01;0.88也表示88個0.01。這種表述方法是學生根據整數的意義中遷移過來的。老師沒有滿足于此,繼續追問:這兩個8的含義一樣嗎?有學生說:前面一個8表示8個0.1,后面一個8,是把前面一個0.1平均分成10份,表示8個0.01。也有學生說:把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0.1,0.8表示8個0.1;再把0.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0.01,0.08表示8個0.01。它們在不同位置,平均分成10份的次數不一樣。
辯析的過程是明理的過程。學生把從整數中學到的10里面有10個一,100里面有10個十的方法移易遷變到小數中,無聲地建立了小數與整數之間的強關聯。
3. 自動探究,建立小數在數軸上的模型建構
數概念不應該孤立起來認識與理解,應該在數系中結合數的產生過程理解數的意義。為此,用數線(數軸)來引導學生經歷與體驗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也多重構建了小數的意義本質。
如:學生在一個正方形中成功找到0.365后,教師又出示了一條數軸:“一只玻璃杯的質量約是0.365千克,這個小數在數軸的大約什么位置,你能指一指嗎?”有學生猜:“我覺得應該在0.3和0.4之間。更接近0.4?!苯處熥穯枺骸澳芨_一點嗎?”當教師把數軸放大,學生就興奮地說:0.365就在0.36和0.37的中間。是啊,0.365在0.3和0.4之間,它更接近0.4,所以0.365的近似數是0.4。像這樣大約是多少,我們在未來的課中將會重點研究。整合不是課時內容機械地疊加,各學習主題之間應該互相承接、有機融合。這個在找數的過程,不僅是一個不斷“十分”的過程,也是一個感知近似數的過程,也更直觀地感受到了數的一種極限思想。
三、深入才會深刻:數形結合,優化教學路徑
每一次的磨課,總希望有一點質的蛻變:對內容的重組、課堂的叩問、練習的思考,還有來自于學生的反饋。這節課后,有兩句話引發我的深思。
1. 原來“1”也可以這么大?。?/p>
這是在數軸上找0.365之后,學生不由自主發出的感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以個位為臨界點,向右延宕,按化一為十的法則,以一作十,向右不斷退位。1里面有10有0.1;0.1里面有10個0.01;0.01里面有10個0.001……,創造出了無數個數位,表示的數也越來越小。在教師的不斷追問中:還可以繼續分嗎?怎么分?每一小段是多少?再繼續分……“哦,1原來可以這么大??!”學生從心底中發出感嘆。
2. 整數是不是也可以化成分數?
如果說純小數是不斷向右延宕的過程,而整數則是一個不斷向左延宕的過程。在小數的教學后,教師沒有放棄這種對比,引導學生按十進制法則,向左延宕,逢十進一,不斷進位。創造出了無數個數位,可以表示無窮大的數。在“滿十進一”和“化一為十”的比較中,學生深刻地感受到了小數與整數的計數方法本質上是一樣的。
課后一位學生拉著我說:“老師,0.1是十分之一,007是百分之七,小數都可以寫成分數,那么整數是不是也可以化成分數呢?”前面的對比,我的目的是想建立“整數——小數——分數”之間的關聯。但學生的這一問卻提醒我,數之間都是有關聯的,在教學時我們可以有層次、立體地呈現這種關聯,讓學生不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教材無論怎樣精簡、重組,其中所蘊涵的基本原理、所傳遞的事實性的客觀知識是不會變的。在“小數的意義”學習中,我們重組的是教學內容的呈現,改變的是學習材料的取舍,轉換的是教與學的方式。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深入挖掘概念的本質聯系,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完整構建過程,才能實現“質”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