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光秀
“雙減”政策是指教育部為了減輕小學生的家庭作業負擔以及課外輔導負擔而制定的教育政策,教師要尊重、遵循“雙減”政策,堅決摒棄“課上損失課下補”的傳統教學陋習,大刀闊斧地向課堂教學要質量、向教學活動要效益、向師生交流要成果,通過課堂教學效果的大幅度提升去科學落實“雙減”政策,從根本上解決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現實性問題,也以此確保以后類似問題的永久性消失。
一、對“雙減”政策的解讀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下,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當注重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而在當今“雙減”政策的視域下,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需要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在現有教學任務以及總體教學目標不變的狀況下,實施對學生穩定高效的教學指導,滿足學生個性化的成長發展需求。總體來說,“雙減”政策的目的主要是將學生以及家長從原本繁雜、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通過減少作業布置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來達成相應的教學功效。
在當今的“雙減”環境下,并不意味著教師需要將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主分配,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利用自身的課后時間,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來完成對學生有效的引導。在當今素質教育的理念下,語文教師需要充分發揮“雙減”政策應有的作用,充分踐行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理念,確保學生在完成對語文知識點的學習之后能夠實現對其的實踐應用,響應當前“知行合一”的教學指導思想,幫助學生完成學習反思。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現狀以及成因分析
(一)教學現狀分析
在當今的“雙減”理念下,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丟失了教學方向,具體來說,在現有教學目標不變的情況下,語文教師一方面需要應對教學考核,另一方面還需要幫助學生完成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而過往部分小學語文教師采取傳統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聽取教師所講解的知識內容,通過對相關知識內容進行死記硬背來完成學習,之后再結合課后大量的練習,將原本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充足、不完善的地方通過課后聯系來幫助學生實現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學習。
然而,此類教學方式在“雙減”政策下嚴重違背了政策制訂的初衷,在減負思想的影響下,大部分依靠堆積課后練習時間來提高教學效率的教師往往表現出迷茫,具體來說,在現有教學目標不變的情況下,要減少學生的練習時間來提高教學效率還存在較大的難度,在當今重視結果忽視過程的教學思想影響下,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雙減”政策的環境下還存在較大的教學負擔。除此之外,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對現有的教學工作還沒有足夠的重視,其思想認知層面停滯不前,并且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嚴重的口語化現象,例如在部分地方的教學過程中甚至使用方言。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學生在實現對相關語文知識點的學習之后還需要進行口語表述,然而學生在教師的影響下,其實際使用的語言還缺乏學術性和文學性,而出現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在過去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不注重情感交流,導致學生只能夠實現對書面知識、書面文字的理解和使用。
另外,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所使用的教學方式還存在形式化嚴重的問題,由于相關教學工作的深度不足,以至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夠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有效掌握。通過數據調研分析,在當今“雙減”環境下,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仍然存在過于隨意和放松的現象,同時也未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雙減”政策不但沒能指引語文教師完成素質教育,甚至驅使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劇了傳統模式的教學,使得大部分學生缺乏自主發言學習的機會,整個小學語文教學缺乏相應的靈動性、靈活性。
(二)教學效果、成效低的原因分析
在“雙減”環境下,語文教師應當將相應的重心放置在教學減負以及提高教學效率的工作層面上,而造成當前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低下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學生的年齡偏小,其心智尚未成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缺乏自我約束能力;同時,大部分學生在學習期間也未制訂相應的學習規劃,對教師所講解的課程知識內容處于被動接受學習的狀態。此外,部分學困生甚至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對語文知識的抵觸心理。而在另一方面,語文教師在教學組織過程中也未充分考量當前學生在學習語文期間所存在的具體問題,在“雙減”環境下采用“一刀切”的教學策略,從而不利于學生的自主成長和發展。總之,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造成教學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各主體未能實現有效的互動連接,加之教師無法在教學過程中使用題海戰術,以至于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期間還存在相應的盲目性,甚至部分教師妄圖在現有的教學時間內結合強度更大的傳統模式教學,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對相關知識點的記憶學習,而不注重對相關知識點的實踐應用教學,以至于整個教學工作的成效相對較為低下。
三、“雙減”政策下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分析
(一)加強課堂引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通過對上文的分析總結可以看出,在“雙減”政策下,語文教師要想充分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應當從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出發,加強課堂教學引導,盡可能將課堂學習問題在課堂上進行有效解決,而不是放在課后讓學生進行惡補學習。在課堂教學進程中,在開課前,語文教師對相關課堂知識的導入效果會影響學生對后續課程知識的學習效率。具體來說,小學語文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期間,應當重視前期的課堂導入,同時完成相應的課后銜接,實現課程與課程知識點之間的有效關聯。
因此,在當前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當對課程知識點進行分析講解,同時完成對課程前期的導入,通過多媒體軟件設備引導學生對課程知識結構進行初步學習,幫助學生在學習課程知識點之前能夠形成對相關文體結構以及主旨內涵的初步學習印象,以便于學生在后續課堂學習過程中能夠集中自身的注意力,實現對課程知識點的融會貫通。總之,在當今“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課堂導入策略,并且在課堂開展前結合定向化的教學引導策略能夠充分提高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實施情境教學,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學生對文學知識的理解接受能力相對較弱,造成這一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經歷不足,并且接受教學的程度低下。因此,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課本知識內容進行細致地學習和理解,針對當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相關語文知識學習領悟程度低下的狀況,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當借助較為傳統的教學方法。語文教師應當結合諸如情境以及直觀、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完成對相關課程知識點的有效領悟和學習,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效率。
(三)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在“雙減”政策下,語文教師所開展的教學工作應當具備針對性和側重性,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一方面需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另一方面還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高效的學習,并且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為此,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利用自身的課后時間完成對相關知識點的鞏固學習,并且以更加形象生動的作業布置形式,幫助學生實現課后學習探究。因此,在當前“雙減”政策下,語文教師一方面需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另一方面還需要布置實踐課后作業,引導學生在課后實踐活動中學習語文知識。
(四)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在當今素質教育的思想理念下,語文教師在講解課本知識點時應當對其中的知識元素進行優化完善,借助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來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探究學習。例如,在講解完相關課程知識后,語文教師可以借助諸如問題競猜、知識競答的交際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對相關語文知識點的鞏固練習,從而提高學生對相關語文知識的靈活使用能力,以此來達成最終的教學鞏固目標。通過此類教學方式,語文教師也可以實現對學生的實踐教學培養,為其打下堅實的學科基礎。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需要充分參考當前課堂教學的主體內容,適當地引入相應的活動元素,確保課堂教學活動能夠與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結合。例如,教師可以結合諸如情境造句、成語接龍等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以此來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面,并且在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還可以設置相應的獎項,激勵學生完成課堂活動,提高學生參與語文實踐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開展生活教學,實現友好交流
語言信息來源于現實生活,語文教學自然不能偏離生活情境而孤立存在,因而教師可以開展生活教學,為語言信息與教學內容提供豐富多彩、趣味橫生的生活情境,幫助小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生活情境能夠使語言信息擁有更加豐滿、生動、有趣的交流環境,有效降低語文教學的抽象性、深奧性與邏輯性,也借助良好的人文環境切實提升小學生的認知能力、交流能力與學習效果。
(六)開展游戲教學,實現快樂認知
語文教學的抽象性與深奧性是小學生進行信息獲取與知識詮釋的“攔路虎”,因此,教師還需要全力調動小學生的生命活力與能動作用,借助小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提高去戰勝語文教學的缺點。由此可見,游戲教學非常適合應用于語文教學之中,借助游戲教學的娛樂價值與誘導價值去切實催發小學生的探究能力、思維能力與辨析能力等三大核心能力,大幅度提升小學生的集體認知效果。
(七)開展支架教學,實現師生相長
支架教學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特殊性而有針對性地講解知識,幫助小學生克服認知困難,然后以此為教學支架將后續一般難度的認知任務全部提供給小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友好交流與互助成長。因此,支架教學實現了教師匠心之慧對小學生認知思維的科學點撥,更實現了小學生的獨立思考、大膽表現、多維交互與整合發展,因而非常有助于小學生語文認知效果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當今“雙減”政策下,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具備明確的教學重心和方向,對過往陳舊、落后的教學思想進行革新、完善,引入新思想、新理念,對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工作進行拓展、延伸,并且充分考量當前學生的學習狀況,給予其定向化的教學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