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洲梅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強調數學“綜合與實踐”的重要性,提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落實核心素養的新要求。2011版課標發行至今十年有余,但是一線教師對“綜合與實踐”認識不足,認為講不講都可以,因為考試沒考。部分一線的教師已經意識到綜合實踐課的重要性,但由于授課的素材、內容、方法、教學后的課堂評價和書面評價都相對比較不好把握,課程也是流于形式,草草結束。
2022版《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幾何直觀主要是運用圖形描述和分析問題的意識與習慣。建立形與數的聯系,構建數學問題的直觀模型;利用圖形分析實際情境與數學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幾何直觀有助于把握問題的本質,明晰思維的路徑。”能不能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幾何直觀,解決綜合實踐課堂中難把握的問題,以提高學生理解能力,促進學生知理、明理、會說理?
下面以平時對“綜合與實踐”課程的思考,在課堂上如何利用幾何直觀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簡要分析“妙用幾何直觀”對促進學生理清數學道理的幫助。
一、借助多媒體,以“圖”助“理”
“雙減”政策下的數學課堂要提質增效。數學課堂要適時發揮信息技術的效能,化抽象為直觀、變枯燥為生動,增強課堂的有效性。
1. 直觀對比,讓數學本質看得見
“找不同”這個游戲項目是孩子們喜歡的。利用兒童的特點,巧用對比,精準找不同,可以直擊數學問題,凸顯數學本質。例如:《確定起跑線》是六年級一節綜合實踐課,在田徑賽場上有各種賽跑比賽,100m、200m、400m……環形跑道中,道寬不同,長度也不同,如何確定起跑線呢?學生思維的難點是為什么外圈的起點要比里圈更靠前?靠前多長?要突破這個難點,找不同這樣的直觀教學手段,就發揮了輔助性作用。如圖所示,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把操場平面圖直觀呈現,直道部分里圈和外圈都相同,不同在于彎道部分,而彎道部分長度差就是圓周長之差,根據這樣的思路,學生完成表格,找到規律:即400m比賽起跑線差距是“道寬×2×圓周率”。這樣巧用幾何直觀,突破難點,剖析易錯點,讓數學本質看得見。
2. 動畫演示,讓圖形幾何更直觀
針對學生喜歡動畫片的年齡特征,難以理解的數學知識如果能用動畫形式形象直觀、色彩鮮明地呈現出來,可以促進學生深入理解、內化知識。如五年級下冊《探索圖形》:把一個長6分米、寬5分米、高4分米的長方體表面涂上紅色,再將這個長方體長平均分成6份、寬平均分成5份、高平均分成4份切開,成棱長為1分米的小正方體。①共切成幾個小正方體?②在這些小正方體中兩面涂色的小正方體有多少個?③一個面涂色的小正方體有多少個?④0個面涂色的小正方體有多少個?對于第②③④個問題,同學們相對難以理解。這時制作課件動畫,直觀演示分析過程。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兩面涂色的小正方體都在棱上,只需要把每條棱長減去首尾兩個三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即[(6-2)+(5-2)+(4-2)]×4就是兩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個數;通過觀察想象,學生也不難發現:在六個面上去掉周圍一周就是一面涂色的小正方體;把上下左右前后各切掉一層,剩下來的圖形就全是0面涂色的。這樣用動畫演示思考過程,培養學生空間觀念,增強幾何直觀核心素養的培育。
二、培養畫數學,以“畫”明“理”
一位德高望重的中國美術學院畫家說過:“兒童有獨特觀察視角,有獨特的表達方式。”而兒童學習數學的方式中,“把數學畫出來”就是一種獨特而有效的方式。
1. 爭議時畫,表達心中所想
關注數學核心素養,“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已成為基本共識。在數學課堂上,有時學生思維有爭議時,能用“畫”來直觀表達自己的想法,以畫明理。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怎么圍面積最大”中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有一根長24米的鐵絲,一面靠墻,圍成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長、寬分別取整米數,怎樣圍面積最大?
生1:老師我知道,前面我們研究過了,肯定是圍成正方形的面積最大。
生2:我同意,我補充,一面靠墻只要圍3面,24÷3=8米,8×8=64平方米。
生3:我不同意,我通過列表的方法驗證,你們瞧,一條長12米,兩條寬各是6米,面積是12×6=72平方米,我圍的是長方形,面積卻比正方形更大。
學生一片安靜,陷入思考:為什么長方形面積卻更大了呢?
有什么辦法可以說清其中的數學道理呢?我適時引導:大家可以嘗試把自己心中的想法畫出來。
學生畫出兩種方法后通過計算對比,確實是長方形面積更大!為什么長方形的面積反而更大?這里到底蘊藏著什么數學奧秘呢?學生再次進入思考。
我引導,這里有一堵墻,你們能否再用24米長的繩子,在墻的另一側也圍一圍,看看能不能有所發現?
學生們畫出另一半的時候,高聲呼喊:“哦!我知道了!”眼神中透著光亮和喜悅。
生1:“原來把長12米,寬6米的長方形另一半畫上以后,就拼成一個正方形啦!”
生2:“我發現,‘正方形面積最大的這個本質是不變的。通過畫圖,我可以把這道題改成‘用48米長的繩子,圍成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怎樣圍面積最大?很明顯正方形的面積更大!當一面靠墻時,就圍成正方形的一半,也就是長=寬×2時,面積最大。”
在學生疑惑、爭議時,學生畫數學,巧用幾何直觀,可以提升數學思維能力,直觀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
2. 列舉時畫,描述思考過程
中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把需要傳遞給學生的知識,應用圖形、圖表等形式逐步呈現出來,使學生思維能力得到不斷提升。在《一億有多大》綜合實踐課上,如何讓學生體驗到一億有多大呢?學生先選擇自己喜歡的話題,可以把1億借助實物來表達:例如一億滴水有多重?一億粒大米有多重?一億張紙有多厚?一億秒有多長……在體驗1億滴水有多重時,先借助量杯測量出500滴水大約是100ml,再畫表格填寫1000滴水是200ml,10000滴水是2000ml也就是2升,依次推算出十萬滴、一百萬滴、一千萬滴,最后推算出1億滴水就是20000升,再換算單位,20000升就是20噸。這樣一個數據讓學生很驚訝!在此基礎上進行節水節源教育,如果每人每天使用4瓶500毫升的礦泉水即2升水,那1億滴水夠20000人使用一天呢!再引導,如果每人每天都能節約一滴水,全國14億人口,就能節約14億滴水,可以供多少人使用呢?學生在活動交流中,運用列表,直觀對比,發展數感,從不同的情境中感受1億的大小,并進行節水、節糧、節約時間的教育。
三、動手做數學,以“用”驗“理”
小學生注意力持久性不高,要上好綜合實踐課,突破重難點,動手操作就顯得非常重要。
1. 做中思,培養有序思維
在一年級實踐課《想一想 擺一擺》一課中,要求學生動手擺一擺,在數位表中用圓片表示不同的數。孩子在游戲中學習,興趣高漲,擺2個圓片時,學生很快擺出11、20、2三個數,由于第1次擺,數字只有三個,學生很快擺出,暫時不能做到不重不漏。繼續研究:5個圓片可以擺出幾個兩位數呢?難度加大,引導學生擺數游戲時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可以先把5個圓片都放在個位;也可以把1個圓片放在十位,4個圓片放在個位;再調整,把2個圓片放在十位,3個圓片放在個位;依次移動,擺出5、14、23、32、41、50這些數字,那7個、8個、9個圓片……分別能擺出哪些不同的數?學生帶著疑問和思考通過想一想、擺一擺、說一說、畫一畫,分享交流,怎么做可以有次序、不重不漏。綜合與實踐課堂成為學生渴望“學”的內在需要的場地。這樣在輕松愉快的操作學習、直觀對比中,學生積極自主、感悟數學樂趣。
2. 做中悟,提高空間意識
五年級的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拓展課,引導孩子們思考:除了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方法以外,還有什么轉化的方法嗎?先思考交流,再動手試試,最后再全班分享。通過動手操作、交流探討后,同學們分享了自己的想法:
可以畫出三角形的高,找出高的中點,沿著高的中點畫出底邊的平行線,沿著平行線剪開(如圖所示),這樣轉化也可以把三角形剪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底與三角形的底相等,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當于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是:底×高÷2。
通過操作,學生不僅學會了三角形面積的另一種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內心植入了創新的種子,通過操作感悟,提升了空間意識。
課程標準中提出十一個核心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生為本、扎實落地。綜合與實踐活動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我們會不斷研究和改進,并且逐步完善,運用看、畫、做等手段,借助幾何直觀,全面培育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真正促進學生學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