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崇善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家庭與學校是兩個教育者,二者缺一不可。”實現“家校共育”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道德的發展。同時,在十四五期間,我國也再次強調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完善“家校共育”有利于促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有效結合,實現教育的全面發展。初中歷史課堂是學生接受傳統文化與愛國教育的重要途徑,落實“家校共育”有利于擴大課堂教學的教育影響,促進學生的持續進步。
一、口述史整理,提升學生的歷史感受
口述史是學習了解近、現代歷史的重要方法,通過口述史的整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時代風貌的感受性,為學生的歷史學習提供良好的素材。學生日常可接觸的對象除了教師便是家庭成員,教師在進行現代史講述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面向家庭成員進行口述史的搜集,讓學生自己設計問題去感受祖國的變化與經濟的發展,增強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讓學生在父母、長輩的表述中感受歷史的流逝與時代的變化。
在進行《社會生活的變遷》一課的教學時,教師便采用口述史整理的方式,提升了學生的歷史感受。首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感受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變化,增強學生對改革開放成果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與道路自信。在這樣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在上課前為學生布置了口述史的收集任務,讓學生回到家里與父母交談,感受改革開放后社會生活的變化。為了讓學生的信息收集更有實效性,教師為學生的口述史整理提供了方向,讓學生可以從交通通信、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結合父母親身生活的經歷,來感受改革開放后的社會變遷。當學生完成信息的收集后,教師在課上組織學生進行內容的分享。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與父母進行了關于當代社會生活變遷的討論,增強了學生對時代變遷的直觀感受,為學生歷史知識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父母對學生介紹社會發展的變遷,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歷史的感受性,還可增加父母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讓學生了解父母過去的故事,促進學生與父母之間的情感交流。
二、講歷史故事,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更需要父母與子女間的有效溝通。初中階段的孩子處于自我人格覺醒的時期,有著較強的自主意識,喜歡展示自己,歷史教師可以運用學生的這一年齡特點,增強學生與父母之間的溝通。歷史本身就是故事性邏輯性較強的學科,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課堂上的故事帶到家庭中,在閑聊時或吃飯時講給父母聽,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提升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增強學生的成長自信,讓學生喜歡上歷史學習。
在進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課的教學時,教師便組織學生進行了歷史故事的講述,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史實認識到唐朝與周邊國家的交流,增強學生對大唐盛世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這樣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組織學生講述了唐朝對外交流的故事。為了便于學生的理解,教師分了兩個主題進行教學,即唐朝文化的吸引力與唐朝文化的輻射力。在唐朝文化吸引力的主題下,教師帶領學生講述了新羅人崔志遠的故事以及李白遣唐使朋友的故事,在唐朝文化的輻射力主題下,教師帶領學生講述了鑒真東渡與玄奘西行的故事。當學生完成故事講述后,教師鼓勵學生回家與父母一起分享故事,加深學生對本課的印象。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主要運用了故事講述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一個個故事的串聯下,感受到了唐朝文化的魅力。
學生學會知識最好的表現之一便是可以講給別人聽,在學生向父母講述的過程中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又能豐富父母與學生的談話主題,實現“餐桌上的課堂”,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走進博物館,提升學生的實證意識
歷史的學習離不開史料。史料分為文物史料與文字史料兩種類型,文字史料是指正史中記載的內容,文物史料則是指實際古董、瓷器等歷史實物。帶領學生近距離觀察真實文物史料的最好途徑便是走進博物館,在觀察文物、聆聽講解的過程中感受歷史的存在。為了保障此類歷史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教師需要借助于家長的力量,讓家長適當地參與到活動的組織當中,以保障學生外出的安全性,提升歷史實踐活動的可行性。
在進行《宋代經濟的發展》一課的教學時,教師便在家長的協助下,走進了博物館,提升了學生對史料實證的認識。首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帶領學生了解宋代經濟發展的表現,讓學生認識到宋代繁榮的商業以及海外貿易,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空間歷史觀念。在這樣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在家長的協助下,組織學生走進了博物館,參觀宋代主題的相關文物,學生通過觀察文物、聆聽講解,進一步認識到了宋代經濟的繁榮,并從文物與瓷器中感受到了宋代重文輕武的社會風貌,感受到了宋代人的極致審美,增強了學生對宋朝的全面認識,提升了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通過文物感受歷史,鍛煉了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觀察能力,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知識的記憶,為高效歷史課堂的展開打下了基礎。
家長本身也是教師可運用的社會教育資源的一部分,在教師與家長的交流中發現有許多家長是歷史愛好者或文物收藏者。教師要學會靈活地運用身邊的資源,開拓學生的視野,讓歷史課堂教學的活動更加的豐富多彩。
四、設計主題活動,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也是學生德育教育過程中的必備內容,為了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讓學生從心底的感激革命先烈、崇拜英雄人物,教師可以組織相關主題的演講比賽或愛國講座。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適當地鼓勵家長走進課堂,讓家長感受學生的進步,也讓學生在家長觀看這一條件的激勵下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務目標,促進學生與家長之間的相互了解,讓其共同接受愛國理念的教育,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
在進行《抗日戰爭的勝利》一課的教學時,教師便設計主題活動,提升了學生的家國情懷。首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全面抗戰的基本史實,增強學生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認識,體會社會各界人民在國難當頭時的通力合作與忘我犧牲,培養學生對革命烈士的感恩之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愛國主義教育是歷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內容,為了促進學生的自我教育,讓學生認識到抗日戰爭的艱難、革命烈士的英勇無私,教師在正式授課之前開展了一節歷史實踐課。根據教材第一幕的標題“全民族堅持抗戰”,教師設計了“抗日英雄我崇敬”的主題演講比賽,并在校園開放日時邀請了有時間的家長走進課堂中擔任評委,觀看學生的演講。學生通過參與演講、聆聽演講,感受到了抗日英雄的英勇與無私,為接下來教學活動的展開打下了基礎。演講是一種傳遞情緒的比賽,學生在演講的過程中以飽滿的情緒來面對班級其他成員可以發揮情緒的感染作用,讓大家在激烈、緊張、崇拜、感激、感動的情緒里體會那段金戈鐵馬、血雨腥風的歷史,感受時代背景,激發內在的民族情感以及家國情懷。
作為華夏子孫,家國情懷是與之俱來的。學生從小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這種情感未能得到很好的展現,教師利用演講比賽的形式,讓學生自己收集資料,了解歷史,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促進學生的持續進步。
五、家長巧介入,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成功的一半。在初中階段,當學生自覺養成預習、復習等習慣后,便可以強化終身學習意識,以便在離開教師、離開學校后,依舊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對歷史知識的建構。但是,初中生容易被外界事物影響,難以將注意力完全聚焦在歷史知識上,導致預習、復習的質量不高,而教師又無法走入每一個學生的家中,對學生“耳提面命”,對此,教師便可以請家長對學生進行監督、輔助,督促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養成自主預習、復習的良好習慣。
例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節課中涉及的知識點較多,內容也相對難懂,如果學生直接走入課堂,與教師一起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探究,很有可能會跟不上教師的節奏,影響最終的學習成果。同時,如果在課后不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復習,學生也會很快遺忘本節課的知識點。對此,教師便可以請學生展開預習的活動,并鼓勵家長對學生進行監督,使學生在課前就可以建立對本節課知識的深刻印象,為后續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當學生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后,教師也要將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告知家長,請家長監督學生定時完成復習任務,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印象。
教師請家長對學生的預習行為、復習行為進行監督,能輔助學生更好地完成預習任務、復習任務,以便學生在家校合作下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而在離開教師、離開家長后,也能夠自覺地對歷史知識進行學習。
六、耐心地安撫,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
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面臨著中考,而在中考前,學校也會組織一次又一次的考試,幫助學生摸清近期的學習狀態,以及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效果。因此,每一次考試對學生而言都是一次歷練,都是一次檢驗自我的機會,但是,部分學生的心理素質較差,在考試前會較為緊張、焦慮。而教師的人數是要遠遠小于學生人數的,同時,教師不僅要對作業進行批改,也要對教學活動進行設計,導致教師已經沒有多余的精力對每一個學生進行教育和指導,幫助每一個學生緩解考前的壓力。而家長便可以起到輔助性的作用,對孩子進行細致地照顧、耐心地安撫,從而讓學生逐步達到相對輕松的心理狀態,更加游刃有余地應對歷史考試。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即時通訊技術,建立與家長之間的密切交流,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對學生緊張的心情進行安撫。具體來說,教師平時可以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透過即時通訊平臺滲透給家長,增強家長對學生心態的重視程度,并提升家長的教育能力。在組織學生參與考試活動前,教師要請家長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情況,當學生出現焦慮、緊張等情緒時,家長要主動地對學生進行安撫,幫助學生放松心情,緩解精神上的壓力。以便學生能夠更加安心、放松地投入考前復習環節。當學生的情緒始終難以得到緩解時,家長再與教師進行溝通,反饋學生的情況,請教師給予專業的幫助,以便在齊心協力下穩定學生的情緒。
可見,教師主動地與家長進行溝通,向家長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請家長顧及學生的心情,能讓學生從緊張、消極的心態中跳脫出來,有效緩解考前的緊張情緒。
總之,初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家校共育”理念的落實,要尋找合適的切入點,讓學生家長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當然教師在進行活動落實時還要找到二者之間的平衡點,選擇合適的形式促進家長與學生的溝通,不要對家長造成負擔,反而影響教育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