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瑩
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和完善,現階段小學義務教育中,語文作為基礎性學科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造能力、文學素養的基礎,更是完善學生品格素養、提升學生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而閱讀教學也是貫穿語文教學始末的,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和核心素養的關鍵。但是傳統的片段教學顯然已經無法滿足當今小學生的發展需求,教師必須不斷探索全新的閱讀模式,融入整本書閱讀教學方式,帶動學生閱讀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精心挑選適合小學年齡階段的閱讀內容
小學生本身年齡較小,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都不是十分成熟,需要教師在一旁加以正確引導,尤其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因為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很多時候教師開展的閱讀教學都是無效的教學,學生不僅對閱讀的內容不理解,而且對于其中的一些知識點也無法及時消化,長此以往會使得學生的閱讀興趣逐漸降低,使教學質量也不斷下降,難以充分發揮出閱讀教學的作用。所以在實施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注重閱讀內容的選擇,要立足學情,以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興趣為出發點,努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然后結合學生的閱讀興趣給出更專業性的指導建議。此外教師還要分析閱讀內容,要學會抓住重點,分清主次,慢慢提高學生閱讀的針對性,如此一來學生的閱讀成效才會逐漸凸顯出來。小學四、五年級的學生,相對來說已經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差異性也會逐漸凸顯出來,學生也有了十分明確的興趣愛好,在這個階段,教師更容易把握學情很好地找到教學的切入點和契機,這樣就可以很好地結合學生的不同喜好給學生進行閱讀指導,從而讓學生不會感到厭煩和無聊還能參與到閱讀當中。小學四年級學習《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等神話故事時,教師就可以結合這些內容,給學生推薦一些充滿神奇色彩的神話書籍,并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制定一個閱讀計劃,如每天讀幾頁、學會幾個生字詞等等,之后還可以在閱讀交流會上,鼓勵學生對所閱讀書籍中的一些經典片段進行展示。這樣不僅會讓學生在課后更加積極主動地去閱讀,而且還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總結能力,使得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以不斷提升。
二、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
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可以帶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閱讀當中。而且很多小學生都缺乏整本書閱讀技巧,在進行閱讀的時候會遇到很多阻礙和困難,甚至一些學生難以堅持將整本書讀完,這些都是在進行閱讀教學和指導的時候需要重點幫助學生去克服和引導的。對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閱讀資源、閱讀興趣以及學生的性格特點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巧妙地向學生傳遞閱讀技巧,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找到正確的閱讀方法,使閱讀變得更輕松、更愉悅,這樣就可以慢慢地培養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如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由于小學生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對戰爭不是十分了解,也難以體會戰爭的殘酷,難以理解戰爭年代的艱苦。對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些相關的圖片、視頻,先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所了解,這樣在閱讀的時候學生就會更有感觸,更受啟發。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輕松地給學生營造一個適當的氛圍,幫助學生去理解、去消化所學習的內容和所讀的故事。之后再結合所學的內容給學生推薦一些關于戰爭的書籍,如《戰爭來的那一天》《戰爭與和平》中的《戰火中的男孩》《戰火中的女孩》等書籍很多都帶了插圖,很適合小學生閱讀,尤其是《戰爭來的那一天》,作者就是通過兒童的視角以及兒童的動作神態講述了戰爭的殘酷,以及人間的大愛和美好。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視頻課件的方式,讓學生對內容對文章有所體會,并有深刻的感悟,之后在學生閱讀相關書籍的時候會更加投入。教師也可以以動畫、插圖、視頻短片的形式將故事中的一些人物場景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這樣學生先觀看之后再去閱讀,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含義,明白作者的意圖。因此在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時候,教師適當地給學生創造閱讀環境,以一個恰當的氛圍去引導學生閱讀,那么學生在閱讀的時候也會更投入,學到的知識也就越多。逐漸地學生也會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不斷提升。
三、積極組織各種閱讀活動
閱讀活動是提升整本書閱讀教學質量、激發學生閱讀積極性的一個有效途徑。小學生本身處于一個活潑好動、喜歡新鮮事物的年紀,所以教師可以用不同的閱讀活動形式去吸引學生,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閱讀當中,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活動的形式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要定期地舉辦整本書閱讀活動,可以是整本書的集體閱讀,也可以是知識競賽、閱讀競賽、演講比賽或者是辯論賽、讀后感展示等等。這些趣味性的閱讀活動,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使得學生參與其中。但是在組織活動的時候,教師也要及時和家長做好溝通,小學生年齡段較小,很多時候自身的主動性有所欠缺,因此教師要積極和家長溝通,確保家長可以支持學生參與其中,給學生充足的動力,這樣學生在活動中才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會更積極、更認真,從而取得更優質的閱讀成果。如學校在舉辦閱讀活動的時候可以以“十萬個為什么”為主題,結合這本書,以問題和答案的方式展開一次知識競賽活動。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在活動中所提出的有關問題都是《十萬個為什么》這本書中的知識點,只要對這本書了解透徹那必然會取得良好的結果。那學生在課后也會更加積極地去閱讀這本書,在課堂上,教師也可以抽出幾分鐘時間,檢驗一下學生的閱讀成果,可以隨機提問書中的幾個小問題,讓學生來回答。這樣既能掌握學生的閱讀情況,又可以鞭策學生更認真仔細地去閱讀。學生本身對這種競賽就很感興趣,所以為競賽做準備時,教師要盡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如可以對某些知識點進行記錄,通過書寫的方式加深印象,或者是將書中內容聯系實際,這樣更容易加深對書中知識的印象。刻板的教學課堂對于學生而言會降低學習興趣,進而影響整體教學,因此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教師需要重視通過組織多種多樣的閱讀活動,促進學生的興趣激發,同時在各種各樣的閱讀活動中,學生也能夠接觸到形式不同的內容,對于提升學生的閱讀積累量有著重要的影響。對于小學生而言,閱讀是能夠提升學生知識經驗的重要途徑,對于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要重視閱讀活動形式的豐富性,進而能夠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同時也能在不同形式的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指引,有助于學生拓展閱讀視野,也更愿意參與其中,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于學生自主能力的提升也有著重要的影響。要重視使用多種多樣的閱讀活動形式吸引學生,能夠為學生呈現各種具有吸引力的內容,對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科學實施閱讀訓練
眾所周知,閱讀和寫作是相輔相成、緊密相連的,讀書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更是讀書的升華,是學生閱讀能力的體現。因此教師在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時候,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讀寫結合的習慣,要通過動筆能力去提升閱讀能力,再隨著閱讀能力的提升使得學生的寫作能力得以不斷提升。尤其是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要形成記筆記、記摘要、常總結的好習慣,大量的閱讀筆記和摘要可以為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久而久之自身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自然就會得到提升。如學生近期在讀《三國演義》,那么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讀每個章節或者每一個故事內容的時候都記錄一下自己的感受,這樣學生在閱讀的時候不僅會格外認真,而且還會隨著作者的情感變化而受到不同的啟發,一些故事情節可以直擊學生內心,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更能明白和感受作者的內心。尤其是書中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十分鮮明,人物形象各不相同,再加上一些生動的故事細節描寫,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去揣摩故事人物的內心活動,如書中的一些主要人物“曹操、諸葛亮、周瑜”等等,每個人物都個性鮮明,學生在閱讀的時候也必然有自己所敬仰的英雄,也有自己所唾棄的小人,如果學生能將這些寫下來,那么學生的閱讀能力、感知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寫作能力必然也會得到提升;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也會不斷提升,讓學生在閱讀中找到興趣,明白閱讀的意義,體會不一樣的人生,從而使學生逐漸形成健全人格,養成良好的品質素養,同時更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這樣學生讀起來也更加輕松、有趣,既不會使學生有很大的壓力,而且學生也更喜歡閱讀,還能從閱讀中學到更多的知識。
五、加強閱讀指導
整本書閱讀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閱讀要素和資料,這對小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導致學生的整體閱讀質量并不理想。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比較小,認知能力受限,十分需要教師的幫助。因此,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優化小學生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索出符合自身需求的整體閱讀方式。在學生的實際閱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鳥瞰式的閱讀活動,讓學生對閱讀材料的核心內容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再引導學生對資料的核心思想和語境進行分析,并在學生對閱讀材料有全面了解的基礎上,積極有效地開展整體閱讀活動,從而實現對閱讀材料中使用的語言風格和文本體裁等有全面的掌握,幫助學生降低整體閱讀的難度,以便其更好地完成閱讀任務,實現對閱讀材料的整體感悟,提高教師的語文教學效果,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鍛煉。教師在實際的閱讀指導中,要對閱讀材料的封面、目錄、前言等都進行有效利用,實現對學生整體閱讀的全方面指導。
總而言之,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也是培養學生學科素養、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綜合能力的基礎。語文教師必須高度重視閱讀教學,要結合小學生年齡特征,創新教學模式,以小學生可以接受、可以理解、更喜歡的方式去實施整本書閱讀教學計劃。這樣才能使得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升自己,在閱讀中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讀懂更多的道理,從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