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盈盈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要將核心素養的培育貫穿藝術教學的全過程。注重引導學生理解“中華傳統文化需要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增強文化自信,涵養家國情懷。本文以泉州蟳埔文化為例,指出了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素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教學策略,以期充實美術教學內容,拓展美術學習的空間,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提高。
一、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素養存在的問題
1. 缺乏對文化理解的認識
首先,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與語文、數學學科相比,美術課程經常被占用,缺乏足夠的課時。加上學生家長對其缺乏一定的重視,以至于讓學生淡化了對地方文化的認知,缺乏正確的引導。其次,在當今社會,由于多元文化的碰撞,蟳埔人在其自身的發展進程中,其特有的民俗被弱化、遺忘,甚至被淘汰。教師對于文化層面的探討只停留在表面,這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也就是沒有真正深入文化理解的層面去探究其核心內涵,沒有下功夫去研究這些東西有何價值、跟我們的課堂有何聯系。
2. 美術教學教學形式過于單一
從課堂導入到知識探究,再到創作表現,教師陷入了一個傳統的教學“套路”,教學主題不夠新穎,缺乏師生互動和交流。一直以來,多數教師只注重美術技能教學,輕文化素養的培養,兩者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不能協同發揮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對文化素養的認識不足造成的。傳統教學模式根深蒂固,教師的文化知識儲備不足以及自身教學思維的局限性造成了教學中過于側重美術形式方面的表達,缺乏對學生文化學習方面的指導。
3. 缺乏完善的評價體系
值得反思的是,在一些美術課上,教師經常將學生的模仿能力作為主要的評價標準來進行評價,忽視了學生的表現性評價,即學生在藝術學習、實踐、創作等活動中的行為和態度特征,這樣就會造成評價結果過于片面,評價指標不夠完整的問題,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從而影響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積累,每個人都會有不同于別人的領會和感悟。當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時,教師可以適時進行提示或補充,但絕不能輕易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學生,要注重給學生留出能夠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空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方面都能發揮自己的優點,因此,教師需要通過自身觀念的更新和學習,以實現評價方式的真正轉變。
二、培養學生文化核心素養的美術教學策略
1. 建立多元化課堂形式的教學策略
教師要立足學生的全面發展,指向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發展進行目標設計,使學生通過藝術學習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學生想象力與創造活力,充分發揮藝術教育培根鑄魂的功能。因此,教師應遵循教育學、美術學科規律,對地方文化資源進行合理地篩選、整合、編排、設計、組織和運用。特別要注意選擇那些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形成、對學生文化素養有促進作用的美術課程資源。
(1)追根溯源,引發文化認同
如何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特別是地方文化的學習,同時在學習中學生能提出自己的思考,進而產生新的問題?這是教師們要關注的。教師在選定教學主題時,要提前進行教學設計,圍繞主題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利用課余時間,做一些課前小調查,引導學生從身邊的生活實際出發,根據學習單,對文化現象做出評價與反思。例如,湘美版四年級《花兒朵朵》一課在導入新課時,教師沒有直接切入到技法的學習環節,而是通過這種研學的方式,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課前的學習,教師適時進行技術指導,有助于引發學生對于地方文化的認同和理解。在廣泛的文化背景下學習,此刻傳承民族文化精髓,進行創作表現已成為他們呼之欲出的內在需要。另外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對作品創作的過程進行反思,可以有自己對作品意義的獨特思考。在此之后,還可以邀請家長參觀,學生可以向觀眾介紹自己的作品,使之成為有意義的美術活動。
(2)問題導學,探究文化內涵
“問題解決”也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學會在復雜和不確定的環境中解決問題。蚵殼厝是我國東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貝飾古民居,其建筑使用了大面積的灰白色蚵殼,與花白色花崗石、紅色磚構成了一幅幅色彩對比強烈、富有美感的圖案,極具美學價值。例如,在學習湘美版五年級《家鄉的古建筑》時,可以增加“尋秘海絲印記”為主題的繪畫活動,活動前,教師可以先提出“當地人為什么選擇用蚵殼來作為建筑材料呢?”這一類問題,讓學生通過圖像寫生、文字記錄、居民訪談的方式記錄現場,在教師引導下理解地方文化,特別強調學生寫生時要注意蚵殼厝的造型、結構及裝飾等,要凸顯地域文化特點,注重一些細節的表現。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先設計一份調查表,讓學生深入調查,比如選取自己感興趣的素材,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速寫、照片、訪談、網絡等渠道,收集素材,進而達到探究蟳埔文化內涵的目的。課余時間,還可以組織學生實地參觀感受,經歷一場奇妙的探尋海絲古跡之旅。但是就目前學校受安全因素制約的情況來看,教師要經常組織學生外出參觀有很大困難,因此教師還是應該利用學校統一外出的機會,如結合美術教育進行郊游、參觀、社會實踐等活動。
(3)材料創新,加深文化理解
蟳埔女佩戴的鮮花頭飾有著自身獨特的視覺標識和積淀深厚的文化特質,被稱為“頭頂上的花園”。據考證,蟳埔女頭飾中常用的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是宋元時期由阿拉伯人蒲壽晟移植而來的,洋溢著異域文化的氣息。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綜合材料,例如超輕彩泥、扭扭棒、皺紋紙、廢舊彩紙等綜合材料,引導學生制作漂亮的頭飾。又如湘美版五年級下冊《彩云衣》一課,就可以引入本土“蟳埔女的服飾文化”,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利用家里廢舊的布料,制作一組具有地方特色的“彩云衣”。讓學生走進蟳埔,了解蟳埔女服飾的文化底蘊,體驗制作樂趣、變廢為寶,感受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圖像進行藝術材料的探究學習,用不同的藝術手法再現蟳埔女的形式美和造型美。除了采用直觀演示法、討論法解決關鍵問題外,在學習、交流、反思上還可采用課程內容延伸的方式,可以嘗試開展以“尋覓海絲古跡”為主題的課程研究,制定活動計劃,設計活動內容,組織進行活動實踐。
(4)文創設計,促進文化交流
教師在授課前給予學生深入了解蟳埔文化的機會,在課堂上又給予學生充分思考與討論的空間,讓他們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進行文創產品的設計,例如借助文化衫、明信片、購物袋等,完成主題的創作。如果將蟳埔文化融入文創作品,再加入一些創意,一定能夠達到促進文化交流的目的。要知道這些文創產品,不僅具有實用功能,還有傳播功能。學生通過派發明信片或穿上文化衫,還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展示和交流,讓更多的人了解到蟳埔文化和感受蟳埔精神。
(5)借助工作坊,推進文化傳承
藝術工作坊可以為學生搭建展示學習的平臺,創設“學習共同體”,讓學生在同一個“活動空間”,結合“蟳埔文化”主題進行學習,暢所欲言,不斷實踐創新,以地方特色為依托,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布置工作坊的時候,可以選擇漁網、頭飾、蠔殼等作為裝飾材料,有意識地融入蟳埔文化的元素,讓學生置身漁村文化風情之中。從走廊、樓梯、拐角到活動室內外,有助于增強學習情境的創設,豐富學生的創作體驗。各個學校還可以借助藝術實踐工作坊的平臺,與兄弟學校互相學習、互相交流,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整體素質。還要注意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不斷拓寬教學空間,鼓勵學生以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進行社會調查、收集資料、嘗試實踐。同時,這對于加強教師的文化素養,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6)舉辦成果展,加深文化體驗
教師可以利用網絡,結合信息技術創設展示,利用各種媒介開展各種展覽活動,如“鄉土景觀風景寫生作品展”“漁村攝影作品展”“美麗蟳埔書畫展”等,體現整個活動的研究成果。教師要及時撰寫教學心得和教學反思,把各課題相關活動照片、文獻、論文、資料等整理成冊,并把在實驗過程中的方方面面撰寫成論文、典型案例等,形成書面材料。展評交流作為藝術實踐的重要環節,有必要的時候還可以請民間藝人做顧問,確保教學方法的正確性。文化是多元的,美術課上可以適當增加本地文化的內容在課程中實施,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建立一種民主開放的新型師生關系,多角度提供給學生感受文化、體驗文化的氛圍與機會。教師應以課堂為陣地,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在教學研究活動中,改革教學方法,拓寬教學思路,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去感受美、評價美、表達美、創造美,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
2. 注重多種教育方式綜合運用的教學策略
讓學生走出家校,在自然和社會生活中尋找和發現美,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去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豐盈審美情感,培養審美能力,提升審美情趣,此外,博物館、紀念館、歷史遺跡等都是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場所。要多組織學生出去參觀寫生,豐富學生對蟳埔文化現象的直觀感受。我們可以把家庭、學校和社區教育融合起來,達到相互合作、互相互補的作用,促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傳播到家庭與社會中,這將是未來素質教育更為廣闊靚麗的風景線。
核心素養下的美術教學,其實踐效應主要體現在美術教師觀念認知層面上,對于地方文化的研究、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和提升,需要一個過程。通過開展美術教學策略的行動研究,我們從實地考察、活動實踐、文創設計、創設藝術工作坊等方面引導學生感受文化、了解文化、接受文化,共同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化素養。讓學生回歸生活“認識自己腳下的土地”,使學生對自己的家鄉有深一層次的了解,了解當地的人文景觀、民間藝術等,不但有助于本土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熱愛家鄉、熱愛本土文化的情感。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教育的時代性對當今美術教師的職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美術教師除了要具備獨特的人格魅力、多樣的美術知識與技能,還要具備全面的文化理解能力等資質,這樣才能適應現代美術教育教學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