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娟
學史明志,初中歷史課程開設的目的在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對我國的歷史形成初步的認識,在歷史教師帶領下,回顧我國悠久的歷史,徜徉在歷史的海洋中,感受朝代更迭,走進近現代的重大歷史事件中,對歷史事件形成更深刻的認識,從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為家國情懷的培養創設有利的條件。但是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能夠認識課程的文化屬性,注重對歷史事件的解讀,讓學生明晰歷史事件的脈絡,在此基礎上牢記歷史事件的意義、影響等理論知識,為歷史成績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初中歷史教師要挖掘歷史學科的人文素養,在帶領學生分析解讀歷史的同時,重視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為其創設有利的條件,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初中歷史教學滲透家國情懷現狀分析
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中,歷史學科與語文、數學、英語相比,學校在規劃課時時,給予歷史學科的課時量比較少,使得歷史教師的教學受到限制,教師在課堂中會采取“滿堂灌”的方式幫助學生學習,使得歷史課堂教學缺乏吸引力。歷史教學局限于教材內容的講解,并未做任何的拓展和延伸。教師在課下備課時,會將教材中考試的常考點挑選出來,在課堂中著重于對這部分內容的講解,讓學生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記憶,忽視了對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家國情懷的培養。歷史教師所帶的班級眾多,為了平衡各個班級的教學進度,教師在課上會壓縮知識點,采用同樣的授課模式為不同班級、不同程度的學生進行講授,使得課堂教學效率低下,教師忽視了歷史課程的育人功用,在課堂中并不注重對學生思想的啟發,使得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知比較片面,學習到的只是冰冷的文字,對于學生的發展會產生消極的影響,歷史教學也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
二、初中歷史教學家國情懷滲透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
歷史教師要在課下搜集相關資料,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合適的歷史背景資料,借助圖片、視頻來創設教學情境,在課堂中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將家國情懷滲透其中,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的印象。比如,初中歷史部編版教材八年級下冊課本第四單元《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第12課《民族大團結》、第13課《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和第14課《海峽兩岸的交往》,在這一單元的學習中,圍繞著第12課民族大團結為例,它針對的時間主要是1949年到21世紀初期。在這一單元的學習中,學生需要明白我國實施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從歷史上看,中國本身屬于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通過民族區域自治符合中國的國情和歷史傳統。近代以來,各民族在共御外敵、爭取民族獨立解放中建立了休戚與共的親密關系,形成了相互離不開的政治認同。采取民族區域自治,幫助國家統一和少數民族自治相結合,既維護了國家主權的統一,又保障了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務的權利。
八年級的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好奇心比較強,歷史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借助多媒體在課堂中創設教學情境,活躍歷史課堂教學的氛圍,將家國情懷的培養滲透其中,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助力。
在課堂中,歷史教師可引導學生回顧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事件,播放其回歸視頻,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然后在PPT中呈現相關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了解和掌握“一國兩制”的提出和含義以及問題的由來和港澳回歸的意義,在問題的指引下,學生開展閱讀更具針對性。而教師為了幫助學生更透徹地理解港澳臺問題,可組織其表演相關的情景劇,教師作為祖國母親這一角色,港澳臺由學生擔任。結合歷史因素,構成一個完整的情景短劇,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港澳臺和祖國。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借助視頻中生動的鏡頭,能夠增強對歷史史實和歷史人物的感性認知,啟發學生思考,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為家國情懷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聯系生活實際
歷史教師在授課時,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不能與生活相脫離,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選擇合適的授課模式,培養家國情懷,引導學生將課上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加深學生的理解。比如,初中歷史部編版教材八年級下冊課本第六單元《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在這一章節的學習中,需要學生了解“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工程、雜交水稻、青蒿素等科技成果,了解“雙百”方針,知道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成就,理解科技文化發展的重要作用,認識推動科技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獲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在之前的學習中對新中國的成立與發展有了初步的認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各種媒體以及切身感受,能夠了解到近些年來我國科技文化成就,為新課內容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歷史教師可以抓住學生這一特點,將家國情懷滲透其中,讓學生體會到老一輩科學工作者的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等精神品質。
在授課之前,歷史教師要先了解班級中學生的學習情況,此階段學生受形象思維影響較大,思維活動更多地依賴直觀形象和感受,缺乏對歷史現象的深入理解和分析,難以根據史料和歷史發展脈絡進行歷史解釋,因此,歷史教師在講述課程內容時,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呈現豐富的歷史圖文資料和視頻素材,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直觀感知,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的科技文化成就,在此過程中感悟科學家們的謹慎品質。在課堂中教師講解“兩彈一星”這一知識點時,可以先給予學生幾分鐘的時間閱讀教材,了解“兩彈一星”的具體成就,并思考“當時的中國為什么下定決心發展兩彈一星?”從教師提供的史料中能夠得出答案是“加強國防的需要、提高國際地位的需要”。而在發展的過程中涌現了一批卓越的科學家,教師可以為學生補充錢學森、鄧稼先的故事,讓學生從中感悟“兩彈一星”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家國情懷。在課程結束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項任務,“科技的發展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便利?”讓學生結合課上所講內容展開討論,并在課下搜集相關的資料,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三)開展合作探究
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借助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將家國情懷滲透其中,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比如,初中歷史部編版教材七年級下冊課本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第22課《活動課:中國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在這一章節內容的學習中,需要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定義、起源、習俗和社會作用,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探究,樹立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增強愛國情懷和民族向心力。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過一些傳統節日,隨著經濟的發展,外來文化與我國的傳統文化不斷碰撞融合,課程開展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夠認識到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在課堂中,歷史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各種各樣誘人的粽子,引出傳統節日——端午節,讓學生回憶端午節的習俗、傳說等內容,然后以端午節、春節、清明節為例,共同探尋“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在PPT中展示“傳統節日的定義”,挑選一名學生大聲朗讀出來,幫助學生區分西方節日和我國的傳統節日,給予學生五分鐘的時間閱讀教材內容,思考“傳統節日從內容上分為哪幾個部分?”歸納總結“漢族節日、歲時節日、少數民族節日”,然后合理地劃分學習小組,依據自己課下搜集的資料,在小組內展開溝通,教師可以劃分三個學習小組,布置不同的合作探究任務,“春節、端午節、清明節的來源?(以故事會的形式展現)”“春節、端午節、清明節等節日習俗和活動的傳承與變化?(以手抄報的形式展現)”“春節、端午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對社會的作用?(舞臺表演形式展示)”。在學生分享過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總結回顧,讓學生認識到傳統節日的價值,自覺地承擔起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責任,推動學生家國情懷的形成。
(四)挖掘教材內容
初中歷史在授課前要先分析教材內容,指導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將家國情懷滲透其中,為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提供助力。
比如初中歷史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第3課《盛唐氣象》,在這一章節學習中,要讓學生感受到盛唐在農業、手工業、商業、民族關系、社會生活、文學藝術等方面的表現,感受盛唐時期的繁榮。當時唐朝對邊疆各民族都采取開明的政策,盛唐氣象的出現也是得益于此。當時盛唐的經濟發展主要是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有這樣一首古詩形容當時的繁榮,在社會經濟方面,“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農業方面,耕田面積不斷擴大,生產技術改進;農具方面,曲轅犁和同車的使用,提高了農業作業效率,還修建了水利工程;手工業方面,紡織業發達,陶瓷業的唐三彩和秘色瓷,造船、礦冶、造紙業都頗具規模;商業方面,商業繁榮,交通發達,當時的繁華大都市就是長安;民族政策方面,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認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這個民族政策,受到周邊各族的擁戴,被當時北方和西北各首領,尊奉各族的天可汗;民族交往和交融中,唐朝處理民族關系采取的是戰爭,通過發兵擊敗東西突厥,加強對西域統治;聯姻方面,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雜居、通婚;任職方面,一些重要官職有少數民族人士擔任。唐玄宗還冊封渤海國首領為渤海郡王,封南詔首領為云南王,唐太宗設置了安西都護府,武則天設置北庭都護府。在這樣的民族交往與交融中,讓唐朝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同時當時唐朝有著開放的社會風氣,表現在當時社會充滿活力、社會的風氣兼容并蓄、剛勁豪邁。另外,唐朝的多彩文學藝術至今備受稱贊,唐詩收錄了唐代詩人五萬多首詩,其中著名的有詩仙李白、詩圣杜甫。多彩的文學、書法藝術、繪畫作品、音樂、舞蹈等向我們展示了盛唐氣象。盛唐氣象是底氣,當時繁榮了社會經濟,是一種大氣開放的社會風氣,是和氣和睦的民族關系,是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唐代是一個開放的時代、一個開放的帝國,它的核心文明是兼收并蓄,造就了盛唐氣象,在當前學生學習之余,也會對我們的祖國產生驕傲與自豪之情。由此在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挖掘中,讓學生能夠對國家的文化有進一步的認知和了解,在感受盛唐氣象的同時,聯系當前的社會生活,內心對國家抱有深深的熱愛。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教師要扭轉教學理念,以培養家國情懷為目標,優化歷史課堂教學。歷史學科是初中階段的科目之一,歷史教材內容豐富,記敘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徜徉在歷史的海洋中,了解各個朝代的更迭,掌握歷史時期的節點,感受到歷史學科的魅力。在新時期下,歷史教師能夠認識到歷史學習對學生思想發展所產生的積極影響,立足于歷史教材,將家國情懷的培養滲透其中,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啟發學生思考,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堂活動,陶冶學生的情操,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