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委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我們深信教育應當培植生活力,使學生向上長。”所謂“生活力”,即生存及生活的能力。為了方便大眾理解這一概念,陶行知先生將其歸結為五大要素:健康的體魄、勞動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行為、改造社會的精神。那么,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如何培植學生的生活力呢?圍繞這一問題,筆者展開了深入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探索,嘗試以陶行知生活力教育理念為指導,針對培養學生生活力的途徑與策略展開論述。本文結合“五大要素”的內容和初中英語教學的特點,以江蘇譯林版8A Unit 8 Natural Disasters的教學為例,從培植學生的“生存力”“學習力”“感悟力”“創造力”幾個方面著眼,針對初中英語教學中培植學生生活力的途徑與策略展開研究與探索。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能夠以培植學生的生命力為前提,煥活教學的生命力,使“教”與“學”和諧共生,蓬勃發展。
一、滲透生命教育,培植生存力
生命教育,是幫助學生理解生命的意義,掌握生存本領的教育,是幫助學生培植生存力,發展生活力的教育。在我國現代教育中,生命教育往往處于缺席的狀態,這導致學生對生存的危機感和對生命的敬畏感缺失,難以從生存與生活的視角思考問題,展開學習。那么,基于生活力教育的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為學生補上“生命”這一課,從而培植學生的生存力:首先,滲透生命教育,讓學生理解生命的價值。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生命的意義”的高度來觀察生活中的現象,思考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認識到“生存是為了生活,但生活不是為了生存”的道理,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踏實且遠大的人生理想;其次,滲透行為教育,讓學生養成健康的體魄。教師應該從作息、飲食、愛好等方面強化對學生的行為引導,使學生以健康生活為前提,養成健康體魄;最后,滲透勞動教育,讓學生掌握生存的方法。勞動既是人們“求生存”的途徑,也是人們“求發展”的手段。因此,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滲透勞動教育,使學生養成勞動意識,并鍛煉勞動技能。
例如,在Unit 8 Natural Disasters的教學中,學生學習了若干跟“自然災害”有關的單詞和短語。那么,教師就可以圍繞這些單詞和短語,提出以下問題,使學生在思考問題和討論問題的過程中,從“求生”與“環保”的全新視角,培養生存技能,理解生命意義:What natural disasters do you know? What should we do when we face different natural disasters? What can we do to reduce natural disasters?在教師的問題啟發下,學生先是從緊急情況出發,思考了躲避自然災害的求生技巧,又從日常生活出發,思考了減少自然災害的環保策略。比如,圍繞flood這個主題,有的學生說:When the flood comes, we should try to climb to the higher land or catch the big floating things.有的學生說:We should cut down fewer trees to reduce the flood. 還有的學生說:We should practice swimming in the normal days. If we can swim, we may escape from the flood easier and we can save more people...通過學生的回答我們不難發現,教師通過教學的巧妙設計,不僅幫助學生培養了“生存”的能力,也幫助學生端正了“生活”的態度,促進了學生生存力的形成與發展。
二、重視學習指導,培植學習力
在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力成為了人們生活,乃至生存中必不可少的能力。那么,基于生活力教育的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力呢?筆者建議教師通過以下途徑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促進學生學習力的形成與發展:首先,以問題啟發學生,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具備主動思考的意識與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學生形成學習力的第一步。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通過提問的方式,啟發學生的思維,喚醒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其次,以任務驅動學生,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科學的頭腦”必然具備兼容并包的格局與博采眾長的能力,能夠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完善自我,更能夠在與人合作的過程中共享共贏。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科學的頭腦”,教師應該為學生巧妙設計合作探究任務,使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學會與人溝通與協作,并在此過程中錘煉思維,強化學習。最后,以學講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總結反思能力。善于總結與反思,將知識“點”串成知識“串”,結成知識“網”,是學習力的重要體現。那么,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如何培養學生此項能力呢?“以講促學”,是十分不錯的選擇。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思維導圖、學習筆記、研討報告等終結性學習成果,將自己“學進去”的知識“講出來”,從而完成對于所學內容的總結、梳理與反思。通過這種方式,教師能夠最大限度地錘煉學生的思維力,提升學生的學習力,為學生生活力的形成與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例如,“過去進行時”,是Unit 8 Natural Disasters這一單元的重點語法模塊。在這一模塊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指導,培植學生的學習力:首先,以問題啟發學生,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在闡述“過去進行時”的概念及用法之前,教師可以將課文中出現的含有“過去進行時”的句子羅列出來,并通過以下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1. 請大家觀察上述句子,提煉出它們的謂語動詞的基本結構;2. 請大家結合語境,嘗試說出“過去進行時”中“時(時間)”和“態(動作/狀態)”的特點;3. 請大家結合剛才的學習成果,嘗試總結‘過去進行時的概念。在這些問題的啟發下,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掌握了“過去進行時”的基本要素,實現了主動學習。其次,以任務驅動學生,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教師為學生布置了合作探究任務:“請結合以往的學習經驗,嘗試總結‘過去進行時的用法,并說出‘過去進行時的肯定句式、疑問句式和否定句式。”在學生圍繞任務展開交流與討論的過程中,他們的思維不僅得到了鍛煉,協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學習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最后,以學講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總結反思能力。在“過去進行時”教學的“尾聲”環節,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并結合導圖內容,將自己的學習成果講述出來。通過這種方式,教師能夠促進學生學習中的總結、梳理與反思,使學生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總之,教師通過加強學習指導,能夠促進學生學習力的培養,為學生生活力的發展奠定基礎。
三、實施審美教育,培植感悟力
初中生處于“三觀為立”的懵懂時期,教師要想培養他們“藝術的行為”,首先要讓他們理解什么是“藝術的行為”。因此,基于生活力教育的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強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培植學生對“真善美”的感悟力:首先,培養學生求真的意識。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求真,幫助他們養成刻苦鉆研、勤奮務實的學習品質,同時,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求真,幫助他們養成忠誠不渝,誠實守信的品德品質;其次,培養學生向善的思想。教師應該培養學生善良、友愛、文明、寬容的品格,讓學生學會感受善意,也釋放善意;最后,培養學生尚美的品格。教師應該讓學生養成以健康為美、以自然為美、以陽光為美的審美傾向,提升學生對美的感悟力與鑒賞力。唯有這樣,學生才能理解什么是“藝術的行為”,以及如何做出“藝術的行為”。
例如,在Unit 8 Natural Disasters的教學中,學生初步掌握了when, while, as用于“過去進行時”的用法。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學習成果,教師給學生布置了下面的寫作任務:請結合新聞報道和個人見聞,以The Yaan earthquake 為題目,寫一篇短文。要求:1. 盡量采用when, while, as三個詞匯,用“過去進行時”進行表述;2. 盡量體現地震中的“正能量”。于是,在寫作任務的引導之下,學生不僅鞏固了基礎知識,鍛煉了語言技能,還體會到了地震中所展現出來的人性之美,感受到了關愛、互助、團結、善良等美德的力量。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實現了情感教育與語言教育的融合,提升了學生對于“真善美”的感悟力,并以此為契機,培植了學生的生活力。
四、開展實踐活動,培植創造力
陶行知先生強調:“我們應該運用自然界和社會界的助力、阻力去培植幼年人的生活力,使他可以做個健全分子去征服自然,改造社會……”這就意味著,基于生活力教育的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將教學由理論推向實踐,由課堂推向社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切實感受到自然與社會的“助力”與“阻力”,從而培植創造力,發展生活力。下面,筆者針對適用于初中英語的實踐活動進行詳細敘述:首先,“調研類”活動。教師可以讓學生開展實地考察、文獻學習、人物訪談、書面調研等活動,讓學生以此類方式參與實踐;其次,“改造類”活動。教師可以讓學生開展環保、扶貧、助困等學術研討與公益志愿者活動,讓學生以此類方式參與實踐;最后,“創造類”活動,教師可以讓學生開展寫標語、出板報、做演講、演短劇等活動,讓學生以此類方式參與實踐。
例如,在學習Unit 8 Natural Disasters的期間,教師可以結合英語教學的需求,鼓勵學生參與以下活動,使他們以實際行動來征服自然、改造社會,并在此過程中培植創造力:首先,參與“調研類”活動。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How to reduce natural disasters in your countries為主題,開展線上調研活動,使學生通過采訪西方國家的同齡人,獲取西方社會防避自然災害的途徑與形式。其次,參與“創造類”活動。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圍繞Natural disasters這個主題開展一系列創作活動。比如,創作英文標語,呼吁人們關注自然災害,以環保來減少自然災害發生的幾率,以互助來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危害;創作英文手抄報,向人們介紹自然災害的種類、危害與防避措施;創作英文短劇,以動人的情節展現在自然災害面前,人們勇敢無畏、團結友愛的高尚品格……總之,教師通過鼓勵學生參與實踐活動,讓學生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征服自然、改造社會,使他們在自然與社會的“助力”與“阻力”中培植了創造力,發展了生活力。
綜上所述,生活力是一個人生存與生活的能力,也是一個人成長與成才的動力。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我們應該以陶行知生活力教育理念為指導,探索培養學生生活力的途徑與策略,并以此為契機,促進教學的創新與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