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學會 [廣西藝術學院]
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內外油畫藝術家們的個人作品風貌不斷突顯,油畫藝術更趨多樣化,一些“隱性構成”的因素更多地出現在畫家的作品中,使之更為契合藝術家的追求。因此,作為油畫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油畫中隱藏的畫面構成是藝術家創造力、想象力和藝術風格的關鍵,也是藝術家的心靈與作品的共鳴。本文闡述了油畫作品中“隱性構成”的一些基本規律,其強化著創作的主題及審美感受。
“構成是一種象征性的學術語言,是指藝術符號創作和欣賞的主要活動方式。它是一種主動的感知方式和過程,但必須在某種感知媒介中進行,所以它也是一個藝術客觀化的過程。構成活動具有主體性與客觀性、再生性與表演性、精神性與物質性的雙重特征?!雹倮L畫中構成的性質是一個不斷組合構成對象的過程,它是指將多個不同或相同形式的元素重新組合成一個新的對象,構成一個新的物體,最終發展成一個新的造型理念。構成意識在創作過程中應該無處不在,共通過形式組合和色彩布局來實現,只是存在隱性與顯性的區別。往往油畫作品最初都是顯性的,藝術家有明確的構架布局,但在創作過程中或許被掩蓋了,需要將其重新發掘并賦予其意義,這種特性我們姑且稱為“隱性構成”。在油畫作品中,“隱性構成”以一種含蓄的方式組合圖像。布局色彩,不同時期不同藝術家的建構意識雖存在明顯差異,但總體而言,隱性的建構關系以多元的形式存在于畫面中。
隨著油畫作品的受眾群體越來越廣泛,有些人無法依靠現有的視覺感知經驗來“驗證”藝術家作品的形式美,所以即使藝術作品釋放了諸多信息,但仍無法被觀者捕捉以及去理解油畫作品的本質。因此,若想對作品的內涵有透徹的了解,要用更科學的方法解讀它,并對視覺感知能力進行立體的探索,更好地指揮視覺感知去鑒賞油畫作品。視覺感知倡導建立一種與油畫藝術家情感與表現美相結合的關系,它強調藝術作品能夠帶給人感悟和體會,并將其視為進入藝術家心靈而且發展其感性或探索其情感抒發的途徑。人們在欣賞一幅油畫作品時,隱藏在作品中的視覺刺激會隨著欣賞者的視線作用于視覺,從而會引發心理上的共鳴。視覺研究揭示,人類大腦具有概括和整合的本能,總是篩選過濾雜質,梳理順序,從而便于理解感知。之所以對畫面會產生視覺美感,那是因為它符合視覺心理的需要,只要抽象的形態很清晰,大腦就可以有效接收信號,抽象的形態就會直接作用人的視覺心理,甚至可以引發相關情感即興產生。
根據國內外有代表性油畫藝術家作品的特征,通過視覺感知理論對油畫創作中的“隱性構成”進行審美研究,探究作品中“隱性構成”更多的內涵魅力,試圖從油畫創作中探索視覺感知的模糊審美規律,以豐富人們對油畫的視覺審美體驗。“隱性構成”是以隱性的存在方式藏在畫面中,彼此組合構建著畫面,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通過編排畫面、精心布局在畫面中的“隱性構成”,通過黑白灰、空間節奏與韻律、色塊與同類色、肌理與觸感等表現手段呈現出來。很多油畫家也以此為契機散發著恒源的藝術魅力。
藝術家們為了探索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越來越重視繪畫的形式感和構成元素。當面對客觀真實的物體時,在尊重客觀自然的前提下,畫家所提取的圖像會比客觀再現的物體更具美學意義和形式意義。油畫在其發展過程中,本身也有一定形式美的轉化,不同時期、不同流派所呈現的畫面形式是不同的,那么它在繪畫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會更加顯著和突出。對中外油畫家“隱性構成”的基本概念的歸納和分析的同時,著重對其作品中“隱性構成”進行佐證,分析“隱性構成”在油畫中呈現的形式美。
在油畫創作中,為了探索自己獨具特色的油畫語言,藝術家越發重視畫面中的構成元素,而黑白灰是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黑白灰的構圖逐漸成為藝術家們研究的重點,就黑白灰形式關系而言,最具代表性的還是那幅經典且為人所熟識的卡拉瓦喬的作品《圣馬太蒙召》(圖1)。這幅作品利用光線主觀加深了暗部,強化了畫面黑白對比,這是在光影的影響下運用黑白灰隱性建構畫面的途徑。圣馬太蒙召黑白關系草圖(圖2)是筆者對原作提煉的一個畫面構成關系歸納。“之”字構圖,作為畫面中點、線、面等元素的一種表現形式,對整幅畫的節奏關系起著促進作用。通過恰當地安排黑白灰色塊的位置,引導觀賞者將視線集中到畫面的左邊中心人物上,表達著創作的主題。

圖1 卡拉瓦喬/ 圣馬太蒙召

圖2 圣馬太蒙召黑白關系草圖
又如,詹建俊的作品《狼牙山五壯士》(圖3),從圖中可以看出五壯士于畫面上構成“山”字形,與背后巍峨險峻的山峰用重色塊連為一體,畫面上方大塊的亮色塊與在黑色塊中穿插的灰色塊細節相呼應,形成鮮明的黑白對比構成,使畫面充滿力量感和渾厚感,體現了壯士們寧死不屈,氣壯山河的英雄氣概。

圖3 詹建俊/ 狼牙山五壯士
在吳冠中的油畫作品《家》(圖4)中,“家”在形式上構成圍圈的感受。整片黑色的屋頂和窗戶,灰色的水,連接著樹枝和山墻的線條,共同守護著這個人們群體記憶的“家”。白墻完整地被天地河流包裹著,成為家里的愛巢。心臟處突出極小的黑色的窗,窗前的人,看起來成點狀地藏著,有著“蛙聲十里出山泉”的意境。窗下繞著桃花柳叢,道上的臺階與玄關下橋洞連在一起,水從小橋流過,幾只白鴨暢游,此樂何極?亮灰的天空,灰色塊石頭砌成的矮墻,安靜沉穩地構成著這一人間“家”之印象。

圖4 吳冠中/ 家 油畫
黑白灰可以作為畫面構成的隱性內在骨架,能動地作用于人們的視知覺來傳情達意,黑白灰的不同“隱性構成”形式對畫面的意境產生有著不同的作用,卡拉瓦喬巧妙地通過光影明暗加強對比來表現宗教題材作品的戲劇性與神秘感;詹建俊以畫面中的色彩黑白關系的統一為五位英雄的英勇就義增添了一種沉重的悲壯感;吳冠中通過作品中的白墻黑瓦、纏繞的藤蔓與曲折雅致的“家”,表現出江南水鄉最典型的意象。
空間與韻律表達的是一種秩序感,在繪畫中是構圖結構中物象遠近、強弱等變化有規律地交替組合所產生的一種運動,是條理與和諧的一種表現。皮埃爾·博納爾善于通過空間韻律這一繪畫元素的探究,對描繪對象做主觀處理,故而他的畫達到了一種看似隨心所欲的藝術境界。他在作品《景觀與貨運列車》中對景深的處理游刃有余,背景采用整體的重色塊,在保持色調、色相統一的前提下找細節,前面筆觸技法的豐富性和后面樹叢綠色的簡單涂畫,加強了畫面前后的空間對比。位于前景右下角的綠樹與中景大塊黃綠色的草地及深綠色的背景并置,使畫面前后形成有節奏的韻律感。
以俞曉夫、孫化一、孫玉宏聯合創作的《徐光啟著農政全書》(圖5)為例,將人物集中于畫面中心,運用左側斜光對畫中人物的面部進行模糊鋪蓋,并逐漸淡入暗色區域,避免了只穿透局部細節而忽視整體的刻畫。背景多采用豎向直線并透過敞開的窗戶又營造出了一個空間,更是呈現出人像與背景的深層空間關系。畫家不僅使深沉的暗部與亮部的對比相得益彰,同時營造出一種強烈的聚集氛圍,而且巧妙地運用團狀空間的構成,營造出其特有的空間感與韻律感,也加深了位于中心位置徐光啟的歷史地位。

圖5 俞曉夫 孫化一 孫玉宏/ 徐光啟著農政全書(分析圖)
色塊對比和同類色的運用作為凸顯油畫作品魅力的重要手段,在視覺效果和情感表現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畫家結合自身審美,在色彩中注入豐富的情感,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帶給觀賞者深刻的情感刺激和美好體驗。
愛德華·維亞爾對色彩有著深厚的修養,他作品的色彩表現出平面裝飾的特點。在他的畫作《畫家魯塞爾和他的女兒安納特》(圖6)中,維亞爾用簡單的色塊分割畫面,在不同形狀的平面上用柔和豐富的色彩進行裝飾,強烈的補色對比和相近色階的微妙對比,使畫面色調和諧。畫家在畫面中不斷進行色彩疊加,增強色彩的層次感和節奏感,使畫面的色彩達到平面裝飾的藝術效果。構圖、色彩與畫面的情感交流相輔相成,營造出舒適安逸的氛圍,和諧輕松。

圖6 愛德華·維亞爾畫家魯塞爾和他的女兒安納特
在油畫作品中,肌理作為構成的表現形式,直接用特殊的材料進行實踐更多的是為了傳達畫家的情感,探索物質原有的力量和“隱性構成”象征意義。例如:安東尼·塔皮埃斯受達達主義的影響,強調材料和媒介的重要性,將人潛能中的原始化沖動和物質觀念導入繪畫中,發掘物質材料的精神內涵,而材料原生態的狀態能激發人們對于客觀世界及存在意義的心靈震撼和思考。他的作品《和朋友們》(圖7)具有“墻”的質感和色調,似浮雕造型的厚涂手法創造出肌理幻象。畫家通過分解與重構的方式,使異質材料在平衡中共存,打破原有視覺秩序,拓展新的視覺維度,充分發掘材料的物理屬性背后不為人知的精神內涵,賦予作品以深沉、厚重的基調。

圖7 安東尼·塔皮埃斯/ 和朋友們(分析圖)
同樣的,畫家安塞姆·基弗也以大量油彩、鋼鐵、鉛、灰燼、感光乳劑、石頭、照片、木刻畫等材料來進行綜合繪畫創作,創作出一件件具有鮮明質感的作品。強烈的紋理和色彩搭配,往往會給予觀賞者一定的視覺沖擊力。
除了運用綜合材料作畫表現肌理,還可以單純地采用堆積油畫顏料來表現鮮明性格的筆觸與情感的色塊,例如在閆平的油畫作品《母與子》系列中,通過粗獷灑脫的筆觸與紋理效果等傳達溫和細膩而又濃郁的母愛。
綜上所述,根據畫面想傳達的情感選擇與之適配的材料進行表現,對于畫面的提升有著點睛之用。
畫家們善于從日常事物與景色中發現構架美,搜集可以入畫的素材并獲得靈感。在列賓的名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中,11 個飽經風霜的纖夫構成一個梯形的隱形構架,他們在烈日下拖著貨船沿著伏爾加河前行,在荒蕪的河灘上掙扎,在陽光下精疲力竭。宏大的場景給觀眾帶來更強烈的震撼,引發更深的思考。
在段正渠的作品《七月黃河》中,藝術家以群體的人的活動作為刻畫的對象,往往是基于現實生活所想象出的活動場景,畫面氣勢恢宏,水與船的力量,群人與船槳的動力,充滿張力,這里隱藏的“力”更易讓人們讀懂其內涵。粗重的筆觸、大面積的深色、現實與傳說交織的超現實手法,展現出地域的深層氣質,超越了地理性,邁向了精神性。
王宏劍的作品《陽關三疊》(圖8)描繪了蒼穹之下,寒月映千河,寓意邊疆荒蕪,遙遠而孤獨,以此來對比遠征的自信與勇氣。其中月亮象征著夜晚,然后586車牌上的光代表著陽光,由光影構架的是告別黑夜,走向陽光,告別過去,走向未來的道路。

圖8 王宏劍/ 陽關三疊(分析圖)
畫家們運用獨特的繪畫語言構架畫面,有的是基于現實,有的是單純構架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論是哪種都是為了傳情達意。
油畫家們在創作時的整體意識可謂貫穿始終,“以整體為美”成為人們重要的審美欣賞原則。吳冠中在創作的過程中就以點、線、面的形式對作品內容、結構等進行了歸納。《濱海漁村》以其明亮的色調譜寫高低遠近之曲調,營造出非常靜謐的漁村意境,在這種構圖中,漁村和山湖的美躍然紙上,讓畫面整體性得到非常好的展現。
著名畫家陳堅花費10年創作的作品《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時·南京》(圖9),它以其宏偉的整體結構和細膩嫻熟的藝術技巧,向世界呈現了在南京日軍投降儀式的歷史時刻,實現了思想、藝術和欣賞的完美統一。作品以紀念與紀實相結合的寫實手法呈現,使用方形與豎線等“隱性構成”元素將畫面歸納為三個空間層次。第一個空間層次是由中日雙方構成,征服者與投降者、紀實的歷史人物等是畫面的主體部分。第二個空間層次是觀禮眾人,即中外嘉賓和一些聯合國成員國國旗的結合,該空間整體強調一定的嚴肅氣氛。第三個空間層次是雄偉的建筑和舉著四強國旗的儀仗隊,三者共同構成了一個具有一定象征意義的立體空間。

圖9 陳 堅/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時·南京(分析圖)
油畫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畫家們應對作品內容和結構加以歸納,讓畫面更具整體美。
藝術源自人們對美的追求,是人們內心美好事物的外在體現,油畫作為藝術表現形式,備受重視,油畫創作中的“隱性構成”中的情感支撐是油畫創作的核心內容,也是油畫創作的基礎要素。吳冠中說過:沒有激情,筆墨等于零。在梵·高的作品《臥室》中就傾注著無比熱烈而又真實的情感。既是期盼高更的到來,也是對“家”的希冀。臥室被他一次次重畫,“畫中畫”也一再變化,畫家多次采用對稱的“隱性構成”方法。例如畫面中的兩把凳子、兩個枕頭、兩扇門等都折射出梵·高對于高更到來的期盼,整幅畫面由溫暖的黃色構成,視覺中心是擺放著的暖紅的被子,這些“隱性構成”都是為了將色彩聚焦。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要“傳達情感”,讓觀者在欣賞作品時產生“情感”。在忻東旺的作品《早點》中,聚光隱藏其中,聚集在桌子前面的人物、桌前空著的板凳、左側站立等待的人、背景吃飯的人無一不在構成整幅畫面的基調,這種“隱性構成”圖式傳達的是一種情感需要,傳達的是腳踏實地的老百姓百折不撓的精神氣。因此滿足人的情感需要不僅是一幅作品的價值所在,也是構成美的核心要素。
“隱性構成”因素不僅包括組成油畫創作畫面的構圖、形體、色彩、筆觸、肌理,還包括情感需要等眾多要素。“隱性構成”因素在創作中無處不在,表現的手段也不盡相同。通過處理畫面中“隱性構成”的因素來傳達藝術家的精神思想,用何種方式表達尤為重要。一幅經典的油畫作品必是經過畫家成熟的思考和反復的實踐才能將畫面構成呈現出最佳的形態,并通過直接或間接、顯性或隱性的表現,詮釋作品的藝術美。秩序化的黑白灰構成、空間韻律的布局、整體和諧的色彩塊面和個體情感構架的肌理,解讀著審美的隱藏規律,同時這也有利于形成敏銳的洞察力,提升觀者對油畫作品的審美欣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