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位于新課標提出的學習任務群之首,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從教學實踐出發,根據學情,從科學制定閱讀目標、多措并舉、多課并舉、開展課外活動等方面探討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有效策略
“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位于新課標學習任務群之首,貫穿新教材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個部分。在新課改背景下,整本書閱讀教學成為關注的焦點。高效的閱讀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而且是學生實現深度閱讀、提升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科學制定閱讀目標、多措并舉、多課并舉、開展課外活動,在實踐中不斷探討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以期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一、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適應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需要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明確提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等九大核心素養。整本書閱讀是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實現學生終身發展的重要手段。教師有計劃、科學地引導學生閱讀整本書,可以促使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行深度學習和感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閱讀整本書亦在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增長真知灼見、提升品質、完善個性、開拓創新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二)符合高中語文新課標的要求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學習任務群”的形式規定了高中語文的教學內容,其中“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位列任務群之首。部編版語文教材專門為整本書閱讀設置了學習單元,給出了具體的閱讀指導。新課標明確了“學習任務群”具體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旨在構建整本書閱讀的經驗和方法,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思維品質,提高審美鑒賞能力。
(三)助推學科內部和學科之間的融合
新課標提倡“聽、說、讀、寫、思”的融合發展,督促教師在教學中要把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融為一體,以閱讀促進寫作及口語交際的發展。調研中發現,實際教學中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的整合教學并不理想,語文學科內的融合未能達到預期目標。筆者認為閱讀整本書可以有效整合語文學科內的重要內容,將學生的閱讀成果融入主題寫作,師生還可以圍繞整本書開展熱點問題討論、閱讀方法探究、閱讀感悟分享等活動,鼓勵學生大膽交流、表達真情實感,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四)改善高中語文不理想的閱讀教學現狀
當前高中生的閱讀現狀不是很理想。受課業負擔重、閱讀時間少、信息多元化等影響,學生閱讀趨于快餐化、碎片化,其審美鑒賞力下降。加上缺少有效的方法指引,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解讀大多停留在淺表層面,缺乏深層思考和感悟。閱讀整本書應根據學情選擇閱讀內容,科學選擇閱讀方式,恰當進行閱讀評價。建構閱讀整本書經驗的過程對形成互動學習環境、培養終身閱讀的良好習慣有重要意義。
二、高中階段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有效方法
(一)科學制定序列化閱讀目標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從閱讀量和閱讀能力兩個方面規定了整本書閱讀的目標。
閱讀量目標:規定高中生要完成260萬字的閱讀量。由于高中生學習負擔重,閱讀時間緊迫,大部分學生很難達到基礎閱讀量。開設整本書閱讀課程,教師要有整體規劃,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閱讀能力目標:“整本書閱讀與交流”的課程目標明確了不同類型整本書的閱讀要運用不同的方法,方法得當對學生閱讀能力、閱讀素養的提升大有裨益。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合理分配時間、突出重點、有計劃地進行整本書閱讀。閱讀時學生要分析重點人物形象,體悟作者的豐富情感,進而與作者產生共鳴,還可以與同學討論閱讀焦點、分享獨特的閱讀感受,在探討和交流中不斷加深理解、達成共情,激發進一步深入閱讀的興趣。
高中三年閱讀目標序列化。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循序漸進,針對學生不同學段的學習特點和閱讀水平,教師應細化具體要求,制定不同學段的培養目標:高一激趣,主要培養學生自主的閱讀興趣,感知文學的能力;高二深閱讀,關注文化交流,增加思維厚度;高三重方法,提升學生鑒賞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
高一年級:以閱讀中國小說為主,閱讀目標為品讀經典名著,感受文學之美,體驗生命精神,陶冶情趣。主要閱讀作品有《紅樓夢》《邊城》《平凡的世界》《圍城》《活著》等。
高二年級:以閱讀外國小說為主,閱讀目標為博采眾長,體驗多彩文化,開闊視野,增加思維厚度。主要閱讀作品有《老人與海》《百年孤獨》《復活》《月亮與六便士》等。
高三年級:深入研讀作品,結合高三復習內容,以文解文,深入思辨。主要閱讀作品有《吶喊》《故事新篇》《莫泊桑小說集》等。
(二)多措并舉,促進學生開展整本閱讀
首先,利用學校圖書館、班級圖書角等營造閱讀氛圍。鼓勵學生親近經典,教師可在教室設置圖書角,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自由借閱,感悟文學之美。學校每年4月、10月舉辦讀書月活動,為師生提供閱讀交流平臺。學校根據教學需要擴充圖書資源,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
其次,打造班級閱讀共同體。班級共同體成員可以自由分享推薦好書。成立讀書小組,組織主題閱讀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共讀一本書,以文字的形式分享閱讀筆記,小組成員可以互相點評,交流思想。教師將學生的閱讀感悟整理成文集。
家校聯動,促進親子閱讀。整本書閱讀不能局限于在課堂、校園,課余時間學生在家閱讀整本書可以增進親情、共同成長。教師可以利用假期,制定有關親子共讀方案,鼓勵親子共讀一本書,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三)多課并舉,幫助學生推進整本閱讀
筆者采用導讀課、方法指導課、答疑解難課、分享交流課、匯報展示課等多種課型對小說整本書閱讀實施前、過程中、閱讀后進行探索。
導讀課。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整部小說篇幅較長,學生常常望而生畏。引導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必須了解學情。要根據學生的年齡、身心特點,通過導讀課介紹作家作品、設置思考問題等,在學生進行閱讀前做好“鋪墊”。
答疑解難課。讀書的最佳境界就是與文本一來一往、深度對話,學生會對書中的人物、情節、觀點進行思考。針對學生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問,教師進行收集整理,選擇重要問題或普遍存在的問題在課堂上集中討論,消除學生閱讀中產生的疑點,使整本書閱讀達到預設的目標。
討論交流課。閱讀整本書產生的體驗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有與同學交流、分享的愿望,教師需抓住時機舉辦更大范圍的讀書討論會,學生暢所欲言,談對人物的理解、談獨特的感悟,進而深化認識。
匯報展示課。學生閱讀成果的展示方式是多樣的,可以采用創意的活動展示,如讓學生展示設計圖文并茂的海報,設計話劇宣傳冊、舉辦演講比賽、編寫課本劇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無形中就呈現了學生的閱讀收獲,比用考試分數進行評價效果更好。
興趣課。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研究小組長期以來堅持開設相關興趣課和拓展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由有相關特長的教師進行指導。目前與小說整本書閱讀相關的課程有如下幾種:文學鑒賞課——名家選讀、紅樓夢研究、外國小說欣賞等;以讀促寫課——經典閱讀與寫作等;跨媒介課——名著選讀及其影視欣賞等。
高中生閱讀方法的獲得大多是感性經驗的積累,此類課程的開設可以給學生提供有效地指導。文學鑒賞課有利于拓展整本書閱讀的深度與廣度;讀寫結合課程有利于打通讀寫兩大板塊,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而跨媒介閱讀符合時代趨勢,有利于提升閱讀思維品質。
(四)組織關于整本書閱讀的課外活動
整本書閱讀活動設置一定要符合學情,促使學生深入文本,注重學生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方面有所突破。設計課外讀書活動要注重“整合”,即引導學生通讀全書,在活動中激發學生興趣,查漏補缺,有不理解的地方再回讀文本,對作品產生全新的感悟。具體活動為:
(1)演講活動:舉辦演講比賽、辯論賽。
(2)征文活動:共讀經典,征文比賽等。
(3)表演活動:舉辦整本書舞臺劇表演。
在完成整本書閱讀后,選擇一些經典的場景讓學生進行表演,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進賈府”“寶玉挨打”等。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既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又有利于學生深入研讀原著,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對于有爭議的問題,教師可以采用辯論的形式,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深入思考。
教師可以設置講壇類課程、讀書分享會等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臺;還可以利用假期開設研學類課程,包含研學目標、經典路線開發、過程管理、研學日記等。通過經典的文學之旅,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知人論世,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總之,整本書閱讀教學是對素質教育教學改革的有益嘗試,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積極性的探索,需要教師將好的方法運用到閱讀教學中去,重視學生整體性閱讀的經驗分享和閱讀心得分享,對整體性閱讀中存在的問題不斷進行改正和優化,以良好的閱讀氛圍營造和多途徑的閱讀方法為準繩,最大限度地發揮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價值,提升高中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作者簡介:郝翠玉(1985— ),女,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