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需要聚焦古典詩詞的音韻、格律、意境、意脈等,引導學生層層揭開古詩詞的面紗,重構文本,深度解讀詩意。借助“邏輯”與“想象”,從情境、意境、詩境三個角度設計任務、活動、實踐,對古詩詞進行詩意的重構,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
關鍵詞:對話;古典詩詞;重構
“審美鑒賞與創造”是語文四大核心素養之一,其宗旨在于激發學生的審美想象力和創造力。古典詩詞通過美好意象含蓄地表達出生命的情趣,以喚起讀者內心的情感共鳴。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表達方式多樣、語言形式特殊、詩人情感含蓄。基于此,筆者認為深度解讀古典詩詞需要借助“邏輯思維”進行意脈的層層推斷;借助“合理想象”進行畫面意境的重構和創造,緊扣古典詩詞的藝術表達方式,結合具體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深度探尋古典詩詞的詩意。
一、借助“邏輯思維”,推開詩意之門
提升“審美能力”需要以文本語言為抓手,深入文本內部,讀出文字的肌理。每一篇經典作品在文體、語言上都有其特殊性。古典詩詞的語言呈現跳躍性特點,讀者與作者的思維會產生間隔。也就是說,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往往難以讀出文字背后的深層內涵,難以破解作者創作時的情感?;诖?,筆者認為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運用理性的“邏輯思維”層層剖析,找到作品語言背后的思維之門。
首先,巧用邏輯推理,剖析詩歌的“意脈”。所謂的“意脈”就是詩詞敘述的有效章法,也是詩人情感動態表達的流動過程。簡而言之,古典詩詞的“意脈”應該是作者情感的流動,往往呈現出線性的曲折狀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這一點,對詩歌進行重構,進而解讀出作者情感的起伏。比如,學習《詩經·蒹葭》時,筆者借助“三讀”繪制出作者的情感曲線圖,幫助學生把握全詩的“意脈”。具體為:齊聲朗讀詩歌,劃出節奏;截取片段朗讀,讀出“重章疊句”“反復押韻”;男女重讀,讀出意境,繪制情感曲線圖。學生反復誦讀,感受到詩歌結構的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效果。同時,詩歌在時空上進行對舉,梳理出文本的兩條“意脈”:時間上,從“為霜”到“未晞”直到“未已”,時間漫長、追求不止;空間上,從“一方”到“之湄”直到“之涘”,由面到點、尋尋覓覓。學生繪制的“情感意脈圖”如圖1所示:
在繪圖的時候,學生會發現:古典詩歌中的“意脈”是隨著一些節點在流動,節點的流轉也就意味著意脈的走向。據此,《詩經》作為最早的詩歌總集,表現出了古典詩歌的層次美,在繁復中呈現了空間的層次性。同時,詩歌主人公的情感在時空對舉中起伏變化,意蘊之美不斷彰顯出來。
其次,借助推理,組建意象群。古典詩詞不是簡單的意象堆砌,而是意象與意象的有機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妨以邏輯推理的方式,將意象、意境、意脈之間打通,整體把握詩歌的情感。比如,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選取了《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龜年》《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夜上受降城聞笛》四首詩。筆者執教時以“意象”為抓手,組建意象群,進而整體分析出每一首詩歌的“情感”。具體為:找出四首詩歌中的核心意象,分析其畫面;分析核心意象在表情達意上的效果;繪制情感“意脈”圖。由此,學生初讀四首詩歌,發現“月”和“花”這兩個意象在四首詩歌中都有涉及。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地讓學生結合具體詩句進行鑒賞,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出來。如表1所示:
在此基礎上,學生立足意象原點,以意脈為軸心,不斷向外發散,進而對詩歌的意思進行重構。比如,讀《江南逢李龜年》的時候,“岐王宅”“崔九堂”的繁盛,后面又用“落花”來渲染,使得詩歌的前后意境之間產生了矛盾。教師可以“落花時節又逢君”一句為切入點,聯系前后語境,解讀出詩歌所表達的情感。由此,學生會自然挖掘出“逢”與“聞”這兩個字眼之間的關系,追憶作者生活的時代,進而解讀出“世運之治亂”“年華之易逝”“流落之凄涼”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之感。
二、借助“合理想象”,探尋詩意之根
詩詞是語言的魔方,是一種精巧而敏感的藝術品。古典詩詞以不同的組合形式呈現出不同的語言特點。教學中教師應緊扣詩詞語言,借助合理的想象,探究其“象外之意”。
首先,緊扣古詩詞的語言形式,探尋詩歌的深意。古典詩詞以凝練的語言、精整的句式表達含蓄而精微的情感。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緊扣其語言特點進行想象還原,剖析古詩詞的意境。比如,古詩詞往往通過顛倒詞序、改變詞性甚至巧用省略等方式,達到超時空的效果。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望岳》一詩為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緊扣“望”字,對詩歌描述的景象進行還原,進而解讀詩歌意蘊。具體為:
岱宗(你)如何(多廣) ?青(青翠挺拔)未了(橫跨)齊魯;造化(天地)鐘(賦予)(你)神秀,陰陽(把你)割昏曉;層(層層)云生蕩胸,歸鳥入決眥;(我)會當凌絕頂,(我)一覽眾山,(真小?。?/p>
學生借助替換詞語,錘煉語言,反復咀嚼,進而讀出文本大意。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緊扣“青”“鐘”“蕩”“生”等動詞,引導學生反復品味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以及作者俯視一切的雄心。
其次,借助“邏輯想象”,創造詩意之境。學習古典詩詞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豐富的想象,調動主觀的感受和生活經驗,深入挖掘古詩詞濃濃的詩境。基于此,筆者認為巧借想象,進行合理的擴寫、改寫,還原詩歌的畫面感,可以深度解讀詩詞。以《詩經·蒹葭》為例,筆者創設了以下情境任務:
一年一度的讀書節到了,學校文學社舉辦了主題為“吟詠經典 傳承文化”的詩詞讀書會。八年級學生以《詩經·蒹葭》為素材,以“矢志不渝的生命”為主題,拍攝一則10分鐘左右的MTV。
圍繞上述學習任務,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從詩詞的“朗讀”“配圖”“配音”“推薦詞”等角度創設讀寫子任務。為了讓學生深刻感知“伊人”的形象,筆者進一步創設子任務如下:(1)選取詩歌中相關的片段,用簡筆畫的形式勾勒畫面;(2)為自己所畫的圖畫寫一段簡短的推薦語;(3)假如將文本看作一首“愛情詩”,你就是詩歌中的那個追求者,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伊人”的愛慕;(4)請從“伊人”的視角表達自己對心中“他”的感受,寫成一首200字左右的小詩。由此,學生對畫面進行重構,入情入境地感受詩意的朦朧,真真切切地體會作者“尋而不得”的艱辛。同時,角色的代入可以讓學生認識到這首詩歌不僅僅是一首“情詩”,更是作者對“愛”“生命”的執著的追求。
總之,古典詩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了很大比重,承載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在古典詩詞教學中,巧借“邏輯”和“想象”則是讀懂詩意的關鍵,也是提升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徐林.邏輯與想象——談中國古典詩歌意蘊解讀的兩個環節[J].中學語文教學,2019(11).
作者簡介:許娟(1984— ),女,江蘇省揚中市外國語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初中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