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曉娣
(廣西警察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廣西地屬我國邊疆地區,是全國少數民族重要的居住地區,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擁有濃厚的自然資源與民族文化資源,也因此產生了獨特多彩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國家大力推動體旅融合的背景下,全面推進健康中國的策略下,如何讓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助力旅游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成為近年來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诖?,筆者對部分廣西少數民族聚居地如融水縣、賓陽縣等地進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實地走訪調研,現場觀看并參與當地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同當地文化旅游部門負責人及非遺傳承人進行交流,全面了解當地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發展淵源、發展現狀、發展困境及未來發展方向,結合文獻資料對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旅游同行發展進行SWOT 分析。
自2018 年廣西獲得國家級體育旅游示范區以來,廣西把創建“體育強區”、建設“健康廣西”為重要工作任務,把加快體育旅游發展作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廣西獨具一格的“山、海、邊、民”的旅游資源,2020 年以來,廣西加快推進體育旅游示范市(縣、區)的試點建設工作,目前已有5 市18 縣(市、區)為試點建設單位,每個建設單位因地制宜開展特色項目建設工作,如柳州市魚峰區圍繞大龍潭、蟠龍山等地設置健身步道、建設路徑,將建設旅游景區大型體育綜合體。融水縣圍繞瑤族特色項目建設大型公共體育場館。通過試點建設的方式,將廣西的體育旅游資源有效串聯起來,形成山、海、邊、民獨具特色的體育旅游項目,為廣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同旅游的融合提供發展平臺。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區,隨著文化的沉淀,積累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這些項目既具備競技體育的觀賞性,又保留有群眾體育的參與性,更多的則體現出全民健身的參與性、娛樂性,旅游開發價值極高。而桂林山水以“山青、水秀、石美、洞奇”聞名于世,北海銀灘被譽為“天下第一灘”,這些旅游資源均包含了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如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尤其是2023 年重新開啟了賓陽的“炮龍節”,更是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來親身感受屬于廣西獨有的體育文化氛圍。
廣西近年來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逐年加大投入力度,省內高鐵、公路、航路線路便捷方便,尤其在桂林、崇左、柳州、北海等旅游地區均可滿足游客自駕或乘坐交通工具的需求,為體育旅游的交通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依托廣西民族區域特色及沿邊沿海特色,廣西重視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及景點建筑的開發與建設,打造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住宿環境,深入結合地方特色飲食,積極推廣廣西特色符號的宣傳與建設,為到廣西的游客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豐儉由人的衣食住行等基礎服務條件。
廣西作為一個多民族聚居區,擁有極其豐富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這些傳統項目的開展已成為地方民眾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在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旅游結合深入挖掘時,地方民眾并未意識到民族特色項目對外地游客的吸引力,未能結合現代游客的獵奇心理,將傳統文化資源與現代旅游需求進行科學銜接,在如何發揮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推進當中還處于摸索階段,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內涵與外延的挖掘程度還處于較低水平,未能充分發揮體育項目的附件資源。
“體旅融合”作為一個發展項目已被提倡多年,但更多的還是停滯在體育圈層內作為一個理論研究課題被諸多學者探討,真正實施推廣起來還缺少一定的法律法規支持,隨著新《體育法》的頒布實施,地方政府還需要出臺有力的保障措施與具體的規劃建設來真正推進體育項目同旅游資源的深度結合開發。通過對廣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調研發現:一是地方政府部門人手欠缺,尤其是縣一級體育文化部門往往承載著更多的工作壓力,沒有很好的挖掘與保護好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開發與創新,一些活動的開展也只是為了開展而開展;二是政府職能部門缺少對民族體育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的整體規劃與設計,未能形成長期穩定的推廣建設規劃,一些獨具特色的民族體育項目瀕臨失傳;三是宣傳與推廣的力度不夠,對傳承人保護機制不夠完善,缺少展示平臺,導致部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逐漸淡出民眾視野。
“三月三·民族體育炫”活動作為廣西壯族最具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項目,近年來開展規模與活動力度在國內的影響與日俱增,已成為廣西民族體育項目的亮點項目與招牌項目。但一方面廣西作為一個多民族聚居區,每個民族均有其獨有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這些項目尚未成為民族體育文化資源項目被開發出來,另一方面,三月三活動的影響還未形成長期效應,更多的被作為一個節日展演項目而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廣西約有超過300 個項目,而且經常同少數民族音樂、舞蹈融為一體,本身及具有極大的娛樂價值與觀賞價值[1],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應充分發揮廣西民族體育項目的品牌效應,同山水旅游深度融合,以三月三活動為龍頭,帶動一批民族體育文化項目打造獨具廣西特色的民族體育旅游產業鏈。
2021 年,國務院“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明確指出“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發揮特色旅游資源優勢,加快旅游產品培育”。2022 年6 月,國家體育總局同文化和旅游部同開展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申報工作,明確提出體育旅游是是傳播體育文化和旅游市場供給的重要抓手。廣西壯族自治區及地方政府也分別根據國家政策做好項目建設與規劃工作,2021 年,柳州百里柳江體育旅游示范基地、桂林市遇龍河休閑體育旅游度假區入選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2022 年,桂林高山冰雪溫泉體育旅游路線入選國家春節假期體育旅游精品路線。同年,南寧市青秀區被評為國家級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區。這些國家級體育旅游項目的獲批為地方政府體育旅游融合工作的開展打開了新局面,提出了新想法,也為未來體育旅游的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在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工作方面,應牢牢抓住“體育+”概念,深入開展“理念融合、機制融合、政策融合、規劃融合、組織融合、場地設施融合、隊伍融合、活動融合”八個方面的融合,扎實推進體育旅游工作的開展實施。其中理念融合是先導,應加強各類媒體平臺的宣傳,引導非遺傳承人、廣大民族認識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魅力與未來價值,不斷豐富文化符號內容。機制融合是關鍵,要充分利用政府職能部門之間聯席會議制度做好工作溝通,明確工作責任,強化工作落實,尤其是體育與旅游主管部門均應該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挖掘項目作為政府年度績效考評的一項工作來扎實推進。政策融合是有效促進資源整合的重要抓手,不但需要體育與旅游兩個部門之間聯動開展,還要匯集發改、財政、住建、國土、衛生等相關部門,共同制定公共政策及法規體系,以保障體育融合工作的有序開展。規劃融合是統一,既避免了各職能部門工作力量的浪費,又將財力、物力、人力有效統一,確保工作開展有合力,實現政府工作目標多規合一。組織融合是有效促進,一方面促進政策環境更加優化,管理辦法更加規范,一方面使管理效果更加突出,尤其是諸多旅游地區本身就包含體育項目或體育項目本身就代表旅游符號的,更加明確了服務意識與責任心理,有效促進體育旅游產生的實際價值。場地設施融合提高了公共基礎設備的利用率和開放率,如南寧市百里秀美邕江的兩岸和內河改造,來賓翠屏山智慧體育公園的建設,既滿足了當地民眾體育健身的需求,又滿足了外地游客參觀游覽的需求。隊伍融合是保障,隨著政府工作內容的不斷提高,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單位大多面臨工作人手緊缺的情況,往往一個部門兩三個人要負責整個市縣轄區的全部工作,通過不同工作要求、同樣工作結果交給同一工作人員的工作隊伍融合方式,可有效緩解基層工作繁雜的實際情況?;顒尤诤鲜侵匾d體,無論是“體育+”還是“+體育”,最重要的內容是將活動呈現出來,如南寧的三月三活動、融水的蘆笙斗馬節活動、賓陽的炮龍節活動等等,要通過有效呈現,凸顯出活動特點,展示出民族風采,才能實現以活動吸引游客的效果。
一個行業的發展需要專業人才的支撐,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同旅游融合發展更是需要大量跨學科創新型人才來共同推進。當前,盡管體育旅游的提倡日益火熱,但是專門從事體旅融合發展研究的專業人才仍極度匱乏,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多在邊遠山區,很多年輕人不愿到此工作,而很多傳承人又離開了聚居地,開展其他工作維系生活,導致地方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始終處于流失狀態。
隨著新媒體、新事物的不斷出現,對新一代年輕人的影響也不斷凸顯,尤其是在全球化視野的影響下,外來文化對當地民族文化產生了極大的入侵影響,很多年輕人不會說自己民族的語言、不愿穿自己民族的服飾、不想參加自己民族的活動,而更多的向往其他“洋氣”節日的參與,這都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開展與傳承產生了滯后影響。
在2019 年以前到2023 年年初,旅游已經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柱,越來越多的商家看到了其中巨大的經濟潛力,但由于缺少統一的規劃管理,導致很多獨具特色的自然資源沒有被科學開發,二是存有“亂開發、資源浪費、基礎設施差、管理混亂”[2]的現象,這對地方品牌的打造及游客的體驗均產生了負面影響。
廣西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同旅游的融合發展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程,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應重點從幾個方面做好相關工作:一是要著力培養跨學科專業人才做好服務與創新工作,做好品牌效應、產生宣傳效果;二是要地方政府采取多部門聯合推進,在政策及資金方面給予一定的保證及保護,使其產生社會經濟效益;三是要在少數民族聚居區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民眾文化的宣傳與推廣,使地方民眾產生自豪感與認同感,加強對非遺傳承人的挖掘與保護,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同旅游融合發展、同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