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俐興
(昭通衛生職業學院,云南 昭通 657000)
隨著高等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相關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都致力于體育課堂教學的開發和延展,探索適宜當前高校多元化需求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為了滿足高校體育課堂教學改革的實效性,突出學校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培養學生學會思考和善于探究的能力,對于課堂教學內容結構的設計與安排也需要逐步從“形式化”過渡到“精細化”的過程,也就是將課堂教學結構逐步從整體認知階段轉變為有效性評價階段。而結合高校體育課堂階段性的特殊屬性,剖析體育課堂的教學內容結構,通過發現其存在的內在邏輯聯系,對于高校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評價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課堂教學內容如何呈現才能完成有效性評價?課堂教學內容結構該如何剖析?課堂教學內容結構之間又如何緊密聯系?
從體育課堂教學結構的研究現狀來看,當前我國大部分專家學者通過對體育課堂教學的外部特征和活動過程進行劃分,將體育課堂教學結構分為開始部分、準備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四個環節。這種課堂教學內容結構劃分方式的主要目的是在符合體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和人體身心活動的特點條件下,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安排不同運動負荷的教學組織活動。同時也是為了將課堂教學內容合理的串聯,便于學生能更易理解和掌握所學技術動作要領。而上述對體育課堂教學結構的表述是從外部特征和活動過程進行劃分說明的,作為體育課堂教學內容結構內部核心環節的分析卻相對欠缺不足。針對課堂教學內容結構內部核心環節呈現不清的問題,東北師范大學鄭長龍教授課題組將地質學板塊構建的理論遷移到課堂教學中來,從課堂內容設置層面建構了教學內容結構體系的CPUP 模型。根據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真實寫照,以課堂教學內容結構有效性為出發點,結合課堂教學的教學特征和教學認知,將各個教學環節的教學意識和教學評價進行重組和串聯,對課堂教學內容結構的分層和連接進行深入探究。將一節完整的課堂教學內容逐步拆分成不同的板塊內容,同時又保持著各個板塊內容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系,彼此相互拼湊又構成了課堂教學內容結構體系。
當把體育課堂教學內容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結構體系時,課堂教學內容中每一個教學板塊所承載的內容可以稱為教學板塊內容,教學板塊內容中由若干條教學行為鏈承載的內容稱為教學單元內容,教學單元內容中由單一教學行為鏈承載的最小單位稱為基元內容。彼此相互拼湊的教學內容就構成了CPUP 課堂教學結構模型[1],直觀的將一節體育課堂教學內容結構呈現出來。板塊視域下的CPUP 模型內容結構分析體育課堂教學,將劃分出最小單位教學基元內容進行層級分析,不僅為體育課堂教學設計思路提供了意見性的教改實施,也為高校體育課堂教學內容結構設置提供了嶄新的研究視角,下面將以《足球腳內側傳接球》一課中的教學片段來加以說明。
基本內容結構在教學中呈現方式如下:
【教學片段】
Pr C1:進行開始部分的課堂常規
【師】集合整隊,稍息,立正,向右看齊,向前看,排頭報數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梅西嘛,他不僅運球技術本領高潮,傳接球技術也特別精準,總是能在關鍵時刻將球傳遞到隊友腳下,你們想不想成為梅西一樣的足球高手呢,那么老師今天帶領大家來一起足球腳內側傳接球技術動作。
【師】見習生請出列,其他同學檢查著裝和放置隨身物品
Pr C2:進行準備部分的熱身活動
【師】這節課我們要學習《足球腳內側傳接球》的內容,在學習技術動作之前,首先要做一個跟本課所學內容相關的足球熱身游戲
【師】請各位同學伴隨著音樂節奏跟著老師一起做韻律球操
Pr C3:進行基本部分的技能講授
【師】今天就來學習足球腳內側傳接球的技術動作要領
【師】怎樣才能精準的做到腳內側傳接球?小組為單位思考一下老師的問題
【師】請仔細的觀察老師的示范動作
【師】下面我來講解一下足球腳內側傳接球的動作要領。
【師】動作要求:直線助跑于球側,腳尖正對出球方向,支撐腳于球側15cm 左右處,大腿外展,膝關節微屈,腳尖微翹,腳掌與地面平行,大腿帶動小腿快擺擊球,用腳內側位置擊球的后中部,向出球方向推送球。
【師】接下來聽著老師的口令一起練習原地無球模仿動作練習
【師】兩人一組原地持球練習,一人原地持球于腳下,另一人踢固定球練習,10 次練習后相互交換位置,主要感受觸球位置。
【師】兩人一組,兩人一組間隔10 米進行行進間足球腳內側傳接球練習,體會完整動作練習。
【師】老師設計了一個游戲比賽的方式來檢驗一下各位同學的所學成果
Pr C4:進行結束部分的放松小結
【師】請配合著舒緩的音樂跟著老師一起做下放松活動。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相信大部分同學都掌握了足球腳內側傳接球的動作要領,希望同學們能夠將這項技術動作運用到課余社團足球體育活動中,并繼續保持著飽滿精神狀態到接下來的足球技能學習中來。
【師】回收器材。
上述展示的教學片段是一節體育課堂教學的板塊內容,以《足球腳內側傳接球》一課為例。這個單元內容是由4個PC 構成,分別是PC1:開始部分的課堂常規;PC2:準備部分的熱身活動;PC3:基本部分的技能講授;PC4:結束部分的放松小結。本節課通過講解示范、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逐漸幫助學生掌握球腳內側傳接球的技術動作,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自主學習意識。
3.1.1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課堂教學板塊內容分析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課堂教學內容可以分為4 個板塊內容,其中包括:PC1:開始部分的課堂常規;PC2:準備部分的熱身活動;PC3:基本部分的技能講授;PC4:結束部分的放松小結。

表1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課堂教學板塊內容
3.1.2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課堂教學板塊內容邏輯關系分析
根據各個板塊內容之間呈現的密切聯系,在常態課的一般情況下,課堂教學板塊內容主要呈現出并列聯結、遞進聯結和從屬聯結等關系。根據體育課堂教學特殊性和邏輯性,本課從開始部分的課堂常規引入,強化學生課堂紀律性和規范性;逐步到準備部分的熱身活動過渡,為接下來的技術動作學習做好充分準備;然后到基本部分的技能講授過程,利用科學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呈現出核心教學內容;最后到結束部分的放松小結,通過放松活動和課堂小結對本課教學內容進行收尾。整堂課的內容呈現都遵循體育學科循序漸漸的教學原則,可以發現《足球腳內側傳接球》一課的板塊內容結構是以遞進聯結關系呈現的(如圖2)。

圖2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課堂板塊內容邏輯關系圖

?
3.2.1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課堂教學單元內容分析
通過對《足球腳內側傳接球》一課的教學內容分析,以單元內容為單位對板塊內容進行劃分,大致可以分為9 個單元內容。

表2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課堂教學單元內容
3.2.2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課堂教學單元內容邏輯關系分析
在《足球腳內側傳接球》一課的體育教學中,因為受到板塊內容的邏輯關系排列影響,也致使單元內容以緊密相連的結構形式拼湊在一起。從體育課堂教學內容結構模型理論為出發點,單元內容為了完成板塊內容的設置任務,將教學內容知識相互串聯,逐步形成層次遞進的鏈狀結構形態,多層次的鏈狀結構交叉重疊拼湊成了教學板塊內容結構(如圖3)。

圖3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課堂單元內容邏輯關系
3.3.1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課堂教學基元內容分析
通過對《足球腳內側傳接球》一課教學實錄分析,對單元內容下的基元內容進行解析,如表3。

表3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課堂教學的基元內容

表4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中單元內容1 的基元內容

表5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中單元內容2 的基元內容

表6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中單元內容3 的基元內容

表7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中單元內容4 的基元內容

表8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中單元內容5 的基元內容

表9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中單元內容6 的基元內容

表10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中單元內容7 的基元內容

表11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中單元內容8 的基元內容

表12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中單元內容9 的基元內容
通過上述對《足球腳內側傳接球》一課教學內容的深層次劃分,在課堂教學4 個板塊內容劃分為9 個單元內容的前提下,又逐一對各個單元內容細分為20 個基元內容進行細致化的解析。
3.3.1.1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中單元內容1 的基元內容解析
其中UC1 主要呈現的是課堂常規環節,可以將該部分單元內容分解成3 個PrC 內容,分別是PrC1 集合整隊;PrC2導入宣布本課教學內容;PrC3 安排見習生。最終培養體育課堂常規的良好紀律感,完成從課下到課上的身心轉換,宣布本課的教學內容同時,通過明星導入的方式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3.3.1.2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中單元內容2 的基元內容解析
其中UC2 主要呈現的是熱身活動環節,可以將該部分單元內容分解成2 個PrC 內容,分別是PrC4 運球跑熱身;PrC5“運球抓捕”熱身游戲。熱身活動環節通過設置跟本課所學內容相關的運球慢跑和運球抓捕游戲方式,即達到了活動熱身的目的,也達到了本課所學技能初步體驗的效果,為接下來的教學內容提供了鋪墊作用。
3.3.1.3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中單元內容3 的基元內容解析
其中UC3 主要展示了熱身活動之后的徒手操環節,可以將該部分單元內容呈現為1 個PrC 內容,則是PrC6 韻律徒手操環節。設置本環節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拉伸關節和肌肉熱身,加強本節課下肢力量為主的熱身活動方式,為接下來的新授內容做準備,預防和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同時通過樂與律的結合,提升學生的節奏感和審美情趣。
3.3.1.4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中單元內容4 的基元內容解析
其中UC4 主要呈現的是示范環節,可以將該部分單元內容分解成4 個PrC 內容,分別是PrC7 示范前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PrC8 正面示范;PrC9 多面示范;PrC10 學生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問題。通過設問的方式引發學生思考,然后教師從正面示范和多面示范的形式展示本節課所學技術動作,學生直觀感知教師的示范動作后,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嘗試解決教師示范前提出的問題。目的則是啟發學生學會思考自主學習的同時,加深對技術動作的理解。
3.3.1.5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中單元內容5 的基元內容解析
其中UC5 主要呈現的是講解環節,可以將該部分單元內容分解成2 個PrC 內容,分別是PrC11 歸納總結,講解技術動作要領;PrC12 簡化口訣(一撐、二擺、三觸球)。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加以歸納總結順勢利導的引出講解環節,并運用簡化口訣的形式幫助學生迅速理解技術動作要領,初步形成動作表象。
3.3.1.6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中單元內容6 的基元內容解析
其中UC6 主要呈現的是練習環節,可以將該部分單元內容分解成3 個PrC 內容,分別是PrC13 原地無球模仿動作練習;PrC14 兩人一組踢固定球練習,感受觸球位置;PrC15兩人一組行進間傳接球練習。通過循序漸進的練習原則,既突破了教學重、難點,也幫助學生系統有效的掌握了完整技術動作。
3.3.1.7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中單元內容7 的基元內容解析
其中UC6 主要呈現的是檢驗環節,可以將該部分單元內容分解成2 個PrC 內容,分別是PrC16 游戲競賽檢驗;PrC17優生檢驗。通過游戲競賽和推薦優生展示的方式檢驗學生對技術動作掌握程度,培養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提升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3.3.1.8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中單元內容8 的基元內容解析
其中UC8 主要展示的是放松活動環節,可以將該部分單元內容呈現為1 個PrC 內容,則是PrC18 配合舒緩音樂放松身心。通過放松活動幫助學生恢復疲勞,為下節課調整好身心狀態。
3.3.1.9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中單元內容9 的基元內容解析
其中UC9 主要呈現的是課堂小結環節,可以將該部分單元內容分解成2 個PrC 內容,分別是PrC19 課堂小結;PrC20回收器材。教師針對學生本節課的學習情況給予評價和鼓勵,樹立學生體育技能學習的自信心,并一定程度上指出需要努力的方向和要求,同時養成回收體育器材的環保意識。
3.3.2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課堂教學基元內容邏輯關系分析
基于CPUP 模型理論的分析,體育課堂教學內容結構中,一個UC 單元內容是由內部若干個PrC基本元內容拼湊而成,例如,UC 單元內容6 則是由PrC13 原地無球模仿動作練習、PrC14 兩人一組踢固定球練習,感受觸球位置、PrC15 兩人一組行進間傳接球練習三個基元內容所組成。PrC 基元群體作為教學內容結構的最小單位,并不是雜亂無序的排列方式,而是根據體育課堂基本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邏輯性相互緊密連接排列在一起(如圖4)。

圖4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課堂基元內容邏輯關系圖
通過基于CPUP 板塊模型對《足球腳內側傳接球》課堂教學內容結構的分析,不僅將體育課堂教學內容結構的排列呈現出來,也直觀體現了體育課堂教學內容結構的有效性。首先從整體宏觀視角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構分劃分為4個板塊內容,分別包括:開始部分的課堂常規、準備部分的熱身活動、基本部分的技能講授、結束部分的放松小結;其中一個板塊內容又包含著單個或者若干個單元內容,本節課的板塊內容結構可劃分為9 個單元內容,分別包括:課堂常規、熱身游戲、韻律徒手操、示范、講解、練習、檢驗、放松活動、課后小結;最后從局部微觀視角將單元內容呈現的知識內容劃分為最小單位的基元內容,將《足球腳內側傳接球》一課的教學內容劃分為20 個基元內容。根據在基元內容的排列方式連接邏輯關系,若干個PrC 基元內容拼湊組成了UC 單元內容,形成了鏈狀的結構模型;若干個UC 單元內容拼湊組成了PC 板塊內容,形成了塊狀的結構模型;若干個PC 板塊內容拼湊組成了完整的《足球腳內側傳接球》課堂教學內容,形成了球狀的結構模型。(如圖5)足球模型的黑色板塊為體育課堂教學內容結構,而白色板塊則為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自主學練結合和課堂留白的空間。

圖5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課堂內容結構邏輯關系圖
綜上所述,基于CPUP 模型細致分析體育課堂教學內容結構的邏輯關系,不僅為體育課堂教學內容結構的框架設置提供了一定的教學思維擴展,也為體育課堂教學內容結構微觀研究提供了實用性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