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
摘 要 語文閱讀教學歸根結底必須以語言為本,這是語文的本性造就的,更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回歸之路。語文閱讀教學著力于學生語言的“內功”,從語言文字出發,最后再回歸到語言文字的思路,為語文教學找到回家的路。
關鍵詞 語言品味 因聲求氣 探尋規律 情境還原 對比推敲
語文課堂不僅是情感的課堂,更是語言的課堂。教師要敢于突破單一解讀語言的傳統課,應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對言語文字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盡可能為學生找到一個最好的切入點,踏踏實實地回歸文本,聚焦語言文字本身,凸顯語文本色,著力于錘煉學生語言的“內功”。
一、因聲求氣,讀出“韻味”
關于“因聲求氣”,清朝桐城派重要人物劉大槐在《論文偶記》中解釋說:“(讀書)爛熟后,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處,久之自然鏗鏘發出金石聲。”劉大槐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反復誦讀文本,才能感悟到文章的精神,才能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誦讀時,要善于調動自己的情感,感悟作者的情懷,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把握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才能真正獲得自己的感受。例如,在教學《再別康橋》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作者徐志摩,讓學生感受徐志摩“愛、自由和美”的人生,在學生明確了這首詩的感情基調之后,再給學生播放這首詩的配樂朗誦,讓學生跟著音樂用心用情去輕聲誦讀,最后讓學生集體誦讀。這樣,可以收到意象不到的效果。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學生在誦讀中的情感和詩人徐志摩的情感產生了共振,學生把自己的內心情感融入到了康橋的柔波之中;學生仿佛能感受到徐志摩踏著輕輕的腳步來到康河的神態,能體會到徐志摩悄悄地離開康河的傷感、愁緒。再如,《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通俗易懂,意蘊深厚,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需要教師帶領學生潛心研讀,要咂摸出語言的味道,在語言的深處讀出其未盡之意。文中“人,往矣”一句話,只有短短的三個字,我們要如何咂摸出其內在的深意呢?首先要揣摩這句話的含義。這個時候葉圣陶先生已經去世,作者張中行在懷念這樣一個待人真誠溫和,嚴于律己的人,自然會流露出懷念悲傷之情,但是該如何把這種情感自然地流露出來呢?因為葉圣陶先生的文風就是簡潔的,作者張中行用簡潔的文風來紀念葉老,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其次要從標點符號上進行推敲,讀出其深意。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落實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人,往矣”中的逗號,顯示出作者感情的克制,能給讀者留下更為深厚的思考空間。最后要反復誦讀吟哦,注意運用恰當的停頓和語調,品味出作者的復雜心情。如讀“人”字的時候要用升調,因為葉圣陶先生雖然在肉體上死去,但是精神卻留在作者的心里;在讀到逗號的時候,要盡量拉長一下聲音,只有把聲音拉長,才能讀出文字背后的轉折之意;“往矣”要用降調,這樣會讀出作者對葉圣陶先生的懷念和悲痛的感情,更能讀出作者要繼承葉圣陶先生簡潔的文風,繼續用文字去戰斗的豪情。從語句的含義、標點符號的運用到語調的停頓方面向深處多走一步,學生才能入乎其內,領悟文本言語的意蘊。
二、出乎其外,探尋規律
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并將“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放在第一位,可見語文教學中,語言的習得與發展是極其重要的。要求學生提升“語言的建構和運用”,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教師必須作出榜樣,作出示范。所以,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在對課文語言的研讀中,不但要入乎其內,還要出乎其外,引導學生在文本的言語形式中找到語言運用的內在規律。例如,學習《最苦與最樂》一文,梁啟超說自己的文風平易暢達,他的作品文理清晰并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在教學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就要特別注重這一點,本文雖然是說理性文章,文字卻自然生動,平易暢達,能給讀者以親切感,容易產生共鳴。可以看出作者駕馭言語的能力是非常強的,他能夠輕松地駕馭雅俗之語,排比句聲勢浩大;言語表達準確,不拖泥帶水;渲染干凈利索,邏輯思維展現得淋漓盡致,由表及里,步步深入;雖然有娓娓道來之氣,卻不乏觸動讀者內心之功。七年級的學生因為生活閱歷與語言修養的不足,不論是從思維的深度還是從思維的廣度上去分析,甚至從學生的人生閱歷去感悟,都不能很好地把握這樣的文本內容。所以,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明白作者的基本寫作思路和所要表達的觀點,引導學生從品味作品的語言表述形式入手,把握作者的語言風格特點;從文章的句式特點入手,去分析作者的個性化語言特征;著眼文章的引用文字,去推敲雅俗共賞的言語文字,在推敲中找到語言運用的內在規律,在對語言運用規律的品味中形成學生自己的語言運用經驗。比如,文章開頭寫道:“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從作者的表述中,我們能夠明顯地看出,人生最苦的事作者是心里很清楚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而是用了一連串的設問之后才明確自己的觀點呢?那是因為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就是把生老病死當作人生最大的痛苦,作者才首先否定了這幾種常人的觀點,然后把自己的觀點展現出來。這是在否定中作出肯定的方式,意在強調自己的觀點。作者為了凸顯自己的觀點,文中運用了多種句式,尤其是幾個設問句層層遞進,把人生的苦樂和責任之間的關系表述得十分清晰,增強了說服力。雖然作者在文中討論的是關于苦與樂的嚴肅話題,但因為運用了大量的設問句,使得文章的語言運用雖然凝重但不呆板,處處散發著一種靈動之氣。其次在引用中凸顯作者的語言風格。仁人志士雖然是一輩子的痛苦,但是他們在那里盡職盡責,愛國憂民,作者的言語行走在雅俗之間,每一句話都能引起讀者的同感。在探討哲理時引用了一些古語、俗語,引導讀者從內容的角度體味出情感的凝重,從語句的運用中感悟出語言的精煉。作者從人生的最苦和最樂兩個角度去談責任,雖然作者提出關于人生最痛苦的事情這一問題比較直接,但是從語言文字的表達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想對讀者進行思想洗禮,引導讀者在語言文字的欣賞中慢慢抵達思想的最高境界。在本文教學中,教師精選出能夠展現語言風格的句子,引導學生慢慢推敲,感受語言之美,在閱讀中欣賞個性化的語言表達,在言語運用和思維訓練中去梳理積累,掌握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學生就會在閱讀品味中總結出言語運用的內在規律。
三、情境還原,感受情味
作者寫作都是通過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自己的主張,抒發自己的情感,雖然有時候為了表達的需要把自己的主張、情感隱藏在文字的背后,需要讀者去慢慢品味其內在的意蘊、情味。其實,讀者可以通過作品的語言文字把握內容要點,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然后順著作者情感的脈絡找到作者思想的源頭,即便比較深邃的思想也能在言語形式中顯現出來。所以,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細細品出作品的語言文字的情味,品味作者的情感。例如,筆者在教學《我與地壇》時,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段:
師:作者本來是寫的地壇,為什么在開頭說是一座廢棄的故園?
生:為了設置懸念……為了凸顯中心……(大家議論紛紛)
師:大家的說法也不無道理,大家嘗試這抓住“廢棄”去細細地品一品,再回答。
生1:因為作者雙腿癱瘓了,所以認為自己也是廢棄的。
生2:作者感到自己的雙腿癱瘓了,認為自己是個廢人,所以為了逃避現實,就逃到地壇去躲避,因為作者同時認為地壇和自己一樣的命運,沒有人去管理,已經成為了一片野地。
生3:作者和地壇都是被遺棄的,作者和地壇簡直是同病相憐啊!
師:同學們從“廢棄”這個詞語中讀出了作者內心的傷感,讓我們感受到作者雙腿癱瘓、失望沮喪的苦痛,我們還能輕輕觸摸到悲傷的靈魂在飄蕩。
從這個教學片段中,不難發現,學生一開始是不理解言語文字的“情味”的。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從作品的語言文字入手,抓住“廢棄”一詞語去推敲琢磨,從作者內心“悲傷的感情”找出作者有感而發的原因。正因為作者雙腿癱瘓,精神為之禿廢,這種傷悲的情感投射到了地壇上,自然也就說地壇是“廢棄的故園”了。教師帶領學生由品味文章的言語到體味作者內心的情感,然后再回過頭來探究文章所特有的言語表達方式,這樣螺旋式上升,能夠讓學生在一來一回的研讀中品味出相對完整的情感表達過程。
四、對比推敲,品出意味
事物都是在比較中才能展現其特有的內在特征。閱讀文章的時候需要實現自己的情感和語言文字的深度融合,才能感悟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和主旨,最終達到對作品表達形象的體驗和感悟。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表達,而不是那樣表達,對比推敲有助于品味出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意義和情趣。肖培東老師在執教《鑒賞家》時就把這點做到了極致,他在教學時緊扣小說開頭進行了連續三次的改動,引導學生去慢慢品味,體會出其內在的意味。
師:他,葉三本來是個水果販子,為什么說他是“鑒賞家”?我們能否改成“水果販子”,這樣是不是更加貼近實際呢?
生:不能。
師:為什么?
生:……
師: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先明白葉三到底是不是鑒賞家。這就需要我們好好品味小說開頭的部分。
生:葉三應該是個鑒賞家,因為葉三能夠讀懂季先生的畫,并且能鑒賞出季先生的畫到底好在何處?
生:葉三雖然懂畫,我認為他并不是很專業,不能算做一個鑒賞家,充其量就是一個江湖混子。因為他在鑒賞畫的時候僅僅是從我們常人的生活常識鑒賞,而不是從專業的藝術去品味,也沒有用專業的語言去評論。
師:那我們把“鑒賞家”改回“水果販子”是不是更加貼近文本主旨呢?
(肖老師然后由品味語言過渡到探究文章的主旨上)
肖老師這樣的改寫對比,通過在言語上的對比,引導學生圍繞葉三到底是鑒賞家還是水果販子去探究討論,使得葉三的形象在學生的腦海中不斷豐滿起來,學生不論是對葉三的了解還是對文章主旨的領悟,都在對小說語言的慢慢品味逐漸明確、深化了。其實,通過對比鑒賞,葉三到底是鑒賞家還是水果販子本身并不重要,因為這個時候的季先生是不需要鑒賞家去抬高自己的身份的,更不需要別人的奉承和贊美,他需要的是人和人之間真誠的相待,需要的是人們之間心靈的溝通,需要的人們對自己的理解和關心,他們的相遇是一種特殊的心靈選擇和文化選擇的結果。這樣的和諧統一,通過對比推敲中就不難體味出其中的意味。
總之,閱讀教學中,師生如果走進語言的深處,感悟言語的立體和質感,就能在推敲語言中領悟出語言之“情”,語言之“境”,從文本中的“人本”中走進語言的深處,順著語言之線去閱讀、感悟、實踐,就會走向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找到語文學習“回家的路”。
[作者通聯:廣西防城港市防城區茅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