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燕
摘 要 “群文閱讀”是語文課程教學中的熱點話題,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融入“群文閱讀”理念,有助于推動學生的思維發展、提升其審美鑒賞能力。以李清照的詩詞為例,從甄選議題、組合群文和走近詞人三個環節,展開教學設計,讓學生在詩詞品讀、比較品鑒和命運遭際中初識愁情、深悟愁情和感悟愁情,進入李清照的詩詞世界,獲得深刻的審美體驗,增強詩詞閱讀鑒賞能力。
關鍵詞 古詩詞 群文閱讀 甄選議題 組合群文 走近詞人
“群文閱讀”是圍繞著特定的議題,將不同作者、不同文體、或同一作者的作品組合起來,構成一個閱讀專題。古詩詞是高中語文教學的內容,在弘揚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將古詩詞教學與“群文閱讀”融合起來,能夠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強化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和審美鑒賞能力。為此,教師要精心挑選議題,帶領學生圍繞著議題進行合理組文,積極開展古詩詞群文閱讀活動。
李清照是宋代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她的詞作語言清麗、韻律協調、常用白描手法,其文學和審美價值獨特。統編高中語文教材中選編了李清照的代表作《聲聲慢》,這一單元中既有以李清照為代表的婉約詞派,還有以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詞派,意在讓學生在對比不同風格的宋詞作品時,感受其聲律美、語言美和意境美。以李清照《聲聲慢》詞為引子,聯讀李清照的其他詩詞佳作,開展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活動,帶領學生感受李清照詩詞的繽紛世界。
一、甄選議題——于詩詞品讀中初識愁情
議題是古詩詞群文閱讀的核心。一個具有高度凝練性的議題,既能為合理組文奠定基礎,還能促使學生始終圍繞著議題展開閱讀和討論,有助于幫助學生確定群文閱讀的基本方向和最終目標。可以說,議題的設置與閱讀教學的成果直接相關。如果教師未能充分意識到議題的重要性,將不同的古詩詞文本簡單地疊加起來,那么群文閱讀也只能“徒有其表”,無法深入,會產生“為賦新詞強說愁”尷尬局面。可見,古詩詞群文閱讀的關鍵在于甄選和設置議題。
《聲聲慢》以殘秋為主體,通過描繪詞人的所觀、所聞和所感,將其內心深處蘊藏的孤寂、落寞、愁苦和悲涼的心緒表達出來,體現了濃厚的社會和時代色彩。從結構上來看,該詞一反常態,突破了詞作的上下片格律限制,一以貫之地蘊含了詞人的情感,通過一個“愁”字,鋪設了整首詞的情感基調,增強了詞的感染力,凸顯了國破家亡、淪落天涯給詞人帶來的極大影響。從《聲聲慢》的整首詞作中不難看出,李清照以“愁”字為核心,將內心的情感貫穿于詞作的始終,在群文閱讀中,教師可以定位于“愁”,以“才女愁緒”為群文閱讀的議題,聯讀李清照的其他詩詞。
以李清照《聲聲慢》詞為基點,深度解析詞作中蘊含的思想和情感,從中提煉出詞眼“愁”,在此基礎上進行延伸和拓展,聯讀李清照其他寫“愁”的詩詞,組成“才女愁緒”詩詞群文閱讀專題。
二、組合群文——于比較品鑒中深悟愁情
圍繞《聲聲慢》詞的內容和創作背景,以“愁”為情感基調,確定李清照詩詞群文閱讀的議題為“才女愁緒”。在議題的引導下,學生回顧以往學習的詩詞,從李清照的詩詞作品中,尋求與議題具有同源性特征的其他作品,據此組合和歸納詞作,構成一個完善的群文體系。經過一番分析和品讀,學生以“才女愁緒”為核心,以《聲聲慢》為主,將《醉花陰》《武陵春》《點絳唇》等詞作組合起來,形成李清照詩詞群文閱讀專題。引領學生圍繞這個專題,展開高質量、深層次的詩詞群文閱讀活動。
課前預習階段,師生已經完成了群文閱讀的準備工作。教師以詩詞誦讀作為主要手段,帶領學生分析、感受詩詞的內容、韻律和節奏,讓學生品味不同詩詞之間的細微差異。導入階段的“誦讀”,并不等同于大聲讀,相反地,要求學生依據詞作的內容,靈活地控制自己的語速,將詞作的情感和節奏讀出來。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不能完全放任學生自主誦讀,而要關注學生的誦讀情感,指導他們準確地掌握誦讀方法和技巧,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感悟不同詩詞的內容。
為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解讀深度,教師隨即引入對比閱讀的方法,鼓勵學生同中求異,提出問題:“詩詞中哪些句子寫了‘愁?”“詩詞中運用了怎樣的方法寫‘愁?”“‘愁為何而來又有哪些特征?”引導學生對比閱讀《聲聲慢》《武陵春》《醉花陰》和《點絳唇》等詩詞作品。在對比閱讀中,學生不難發現,《醉花陰》和《點絳唇》中的“愁”更為閑適、淡雅,感情真摯、恬淡安靜,而《聲聲慢》和《武陵春》中的“愁”則更為深切、復雜,被賦予了濃重的家國情思,意味更為濃厚。
除了對比李清照自身的“愁情”之外,還可以拓展學生的閱讀和品鑒范圍,將李煜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白居易的“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等詞句,與李清照的愁情離緒作對比,從表達手法、情感特征等不同的方面,明確“愁”的不同,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更深入地理解詞的內涵。
在“才女愁緒”古詩詞群文閱讀中,教師引導學生圍繞著議題搜集和整合李清照的詩詞作品,確立閱讀文本,采用對比解讀的方法,品析不同詩詞作品中“愁”的不同內涵,體味李清照在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明確她的愁情所在,并將李清照的詞作與李煜、白居易等人的詞作對比閱讀,由此了解其詞作的表達手法、語言技巧,于比較品鑒中深入感悟詞作的愁情與藝術特征。
三、走近詞人——于命運遭際中感悟愁情
詩詞創作是建立在一定的個人經歷和時代背景之上的,尤其是古代詩詞作品,其歷史文化底蘊更為深厚,它不僅寄寓了作者的個人情感,還反映了時代的興替和變幻。在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既要專注于詩詞作品本身,也要走近詞人的世界,于他們的命運遭際中感悟詩詞中蘊含的情感。
李清照出身于書香門第,其前期生活幸福安定,詞作大多是以閨怨和思人為主題。南渡后,其生活困頓凄苦,這也反映在其詩詞作品之中。這一階段的“愁”更加偏重于國仇家恨以及她自身顛沛流離的生活。以《醉花陰》和《聲聲慢》兩首詞為例,《醉花陰》中,李清照將對丈夫的思念之情,融入在“人比黃花瘦”等詞句之中,盡顯小女兒心態。此時的李清照還是一個擁有富足生活的才女,而《聲聲慢》中,她將自己的全部心緒化為“怎一個愁字了得!”這也說明,此時的李清照,其愁緒已經難以消解,家庭的分崩離析、國家的衰敗、自身的顛沛流離,皆已使其精疲力竭。
從詞人的命運遭際中,學生精準地解析李清照人生前后期的創作風格和人生軌跡,他們既能加深對詩詞中“愁”字的理解,還能在鏈接詞人個人經歷的基礎上,品味不同詞作之間的差異。由此,高中生群文閱讀能力、詩詞儲備量會大大增強,他們能在品讀不同詞作的過程中獲得別樣的審美和文化體驗。
以李清照的詞作為例,通過甄選議題、組合群文和走近詞人等環節,將群文閱讀理念滲透在古詩詞教學之中,讓學生圍繞著“愁情”主線,品味和賞析李清照的詩詞作品,能增強學生鑒賞詩詞的能力,使他們在閱讀、感悟中,不斷增強審美、文化素養,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作者通聯:甘肅靖遠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