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瑞
摘 要 敘事文本以時間的縱線軸或空間的多點面徐徐展開,在記述事件中寫人,在繪景狀物中達意,旨在使其更富藝術張力。當然,為豐富敘述過程中各層次、多側面的表述,也常令敘述呈現復雜的回環和流動,以懸念、伏筆、倒敘等手法達到時空節奏上的諸多變數,實現敘事節奏的新奇和創新。
關鍵詞 敘事文本 時空節奏 思想意蘊 藝術張力 多樣性呈現
無論統編高中語文課本,還是文學經典讀本,敘事文本追求的是真實、在場和藝術性。敘事文本講求巧妙利用時空節奏、思想意蘊及布局深度,生動深刻傳達作家的獨立思想和人生追求。
一、獨到眼光與非凡筆力是敘事文本的時空節奏與文化深度的根基
當敘事文本作家用獨到眼光與非凡筆力反復親臨現場,以旅者探秘、人物心志、史料還原等重新厘定文化現象的獨特內涵,常會在“司空見慣”里發現往日重現的勝景,在“融入其間”里體認那個“不一樣”;于是,敘事文本的時空節奏與文化深度便齊齊而來。敘事文本寫作的根基在于思想高度的升華和身臨其境的探訪,將眼光的銳利和腳力的踏實結合在一起。
深入解讀文本,就要著眼時空探究人物。史鐵生《我與地壇》是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的一篇敘事散文,圍繞北京地壇這一空間敘寫個人經歷,富集文化深度。作者以時間坐標上的觀察和思考串起整個空間上的諸多人物及其變遷,中老年夫妻、喝酒的老人、捕鳥漢子、長跑運動員、女工程師、一對兄妹赫然列目,尤以長跑運動員和弱智女孩著墨為多。史鐵生對“他者”故事的時空把握,一邊是浪漫——時代背景下的團圓結局,一邊是深沉——來自長跑運動員和弱智女孩悲情的深層感悟。正是不同時空里的人物命運拓展出《我與地壇》的文化內涵:對客觀存在的不公平和痛苦,在奮斗中張揚與在淡然間從容是實現自我平衡的蹺蹺板。這充分反映出史鐵生獨特的認知。
敘事文本對準特定時空里的人大書特書,一般采用多點對焦的方法,呈現出事物光景與人物情感的矛盾與復雜性,形成立體、豐富、厚重的閱讀情致,實現時空節奏與人情冷暖的回環交錯。譬如《我與地壇》“給母親出難題”片段寫史鐵生“循環往復”獨自向地壇跑,“發了瘋一樣離開家”“中了魔似的什么話都不說”;他某次獨自去又折返,取可能要看的一本書,看到母親仍站在原地目送自己,待“我”取了東西母親再送他,說“活動活動,看看書,這挺好”。讓“我”在母親去世多年后回味,這話不僅說給“我”聽,也是對她自己的最大安慰。“我”知道,母親擔心搖著輪椅外出的截癱兒子出事,又不能阻止,那種內心的隱忍和痛苦只有她自己默默承受;當它們連在一處,便產生了多層次審美意蘊。史鐵生的敘述節奏,連接往昔,輝映現今,親切而凝重,寄深情于從容。敘事時空轉換浸透他的情感,帶給人深刻的思索。
二、時空疊加與節奏步點使敘事文本更富藝術張力
語文新課標要求閱讀要深入感受藝術形象,全面理解創作意圖。思辨性閱讀強調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增強理性思維水平。這些表述都突出了對深度理解力和思辨力的要求,而怎樣解讀敘事文本的時空節奏及變化,與提高學生的深度理解力、思辨力唇齒相依。敘事文本如何通過時空節奏上的銜接、鋪墊與過渡等實現起承轉合,深入探究這些問題是使學生思維進階的必備策略。
在文本情境中發現、探究并解決問題要從作品本身出發,關注時空疊加與節奏步點的挪移,對敘事文本藝術特色的全面追問。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探界者”鐘揚》一文追求時空疊加,全面展現人物節奏步點;巧妙的故事情節設置使這篇通訊在時空節奏的銜接、鋪墊與過渡等架構上,表現出卓而不群的風采。以“‘英雄少年、種子達人、科學隊長、‘接盤導師和生命延續”歸類意識漸次形成時空節奏及其變化的獨妙境界。在變化中充滿活力,敘述中穿插鋪墊、回憶等或故意蕩開一筆,此種意旨與主線事件在內容上巧妙關聯,令時空節奏成為敘事文本的表現常態。
敘事情節的展開與變化制約著人物命運的開合與規律。敘事文本的起筆、展開、斗轉、變化,取決于時空疊加與節奏步點的合理匹配。總體上要求獨具張力,先要放得開,開得遠;然后又能收得攏,攏得合。《“探界者”鐘揚》寫主人公在探界跋涉中樹起一個個山頭,而文本中的小標題就像一個個連綿的山峰與之相呼應,讓人見識“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妙理。在敘事布局上采用時空疊加、矛盾沖突的應對策略,讓讀者如同觀影一般,嘆服有血有肉的“探界者”鐘揚。
敘事結構通常是多線交替,運用幾條敘事線索明暗穿插,主副交替或一主多支交錯,復合并進,相補相生,形成某種錯綜之美;又用統歸線連接人物譜系,拓寬文化深度的疆域。例如,英國散文家史密斯的《薔薇記》以老太太夸耀她園中的大薔薇起筆,爾后轉到大薔薇系她從意大利帶回的剪枝,引出意大利伯爵。后以伯爵之口又引出造成伯爵獨身的一位姑娘。全部線索便是象征忠貞愛情的薔薇。文中薔薇淡淡分離又緣緣合攏,文化意味悠遠綿長,歸功于時空節奏上的巧妙運用。
三、時空節奏上的多樣性呈現使敘事文本放射出別樣的文化姿彩
敘事文本通過時空節奏上的多樣性呈現,把事件的復雜多樣性全數敞開,讓讀者努力看清楚人物的過去和未來,指引內心守定什么擯棄什么。在不徐不疾的敘述中,不少作家將生活史擰成一根能切割的橫斷線,進行人生頓悟和反思。善于將生命與文本熔鑄在一起的作家,就像探險隊員置身生活深處探幽,用個體認知把碎裂、不完整的思考拼合起來,借助時空表達出欣喜與哀痛。
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在敘事時空節奏上以多元組合方式開展。明線與暗線疊合、流動與穿插默契、懸念與釋疑閃動、舒緩與緊張錯落、伏筆與照應設答、巧合與必然歸一,所有這些因情節跌宕起伏而精彩,因構思縝密而別致。從時空節奏的緊張與舒緩方面分析,故事發展的四個節點分別是滄州遇故知、店中細密謀、接管草料場、山神廟搏殺。遇李小二,舒緩,危機伺伏;陸虞候密謀,林沖尋敵,緊張起勢;林沖接管草料場,似遇好事,又舒緩,再危機伺伏;林沖在山神廟憤懣處開殺戒,緊張到極點。如此時空節奏上的多樣性呈現,錯落起伏,變化多姿,不斷牽引、挾裹著讀者的神經。
作家善于在敘事中設謎團、造懸念。《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用省略、倒敘等把懸念推向前臺。店里有兩人密謀,李小二夫婦疑心卻聽不清,形成懸念;林沖來店,小二轉述密謀之人,林判定一人為陸虞候。為啥陸虞候跟蹤到滄州謀害林沖?陸虞候與富安在山神廟前的對話交代了這一切——是高衙內要霸占林妻,除林沖以絕后患。密謀在先,釋疑在后,這是倒敘手法的運用。
旅美作家劉荒田的敘事散文將小說題材、敘事性元素轉化為具有“思想性特征”散文,在時空節奏和文化深度上有創造性。他創作的這種“地道散文”既巧妙把故事的各節點分割,然后將其有序連綴、轉化,又以思考、議論增加了“非小說化因素”,達到時空節奏步步交錯的藝術效果。
敘事文本的閱讀教學中,深入解讀敘事中的時空節奏及其變幻,能提高學生對文本的深層領悟,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把握并挖掘文本的文化深度。
[作者通聯:安徽亳州市蒙城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