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穎 步進
摘 要 小說《植樹的牧羊人》一個顯著敘事特征是使用隱喻手法,“牧羊人”“橡樹”“泉水”“蜜蜂”是本文具有隱喻意義的四個典型意象。從隱喻視角解讀小說的這四個隱喻意象能夠實現深度閱讀,了解隱喻意象在西方文化視域中的本源義,理解隱喻意象的語境義,把握隱喻手法的敘事功能,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感悟小說豐富而深刻的意蘊。
關鍵詞 隱喻視角 深度閱讀 牧羊人 橡樹 泉水 蜜蜂
《植樹的牧羊人》是統編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小說情節簡潔明了,敘述了一位獨身的牧羊人,30多年執著于植樹,用自己的雙手把荒漠改造成沃土。文中多處運用隱喻手法,使用“牧羊人”“橡樹”“泉水”“蜜蜂”四個具有隱喻意義的典型意象,增強了文本語言的表達效果,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意蘊。深入解讀這四個典型的隱喻意象,能切實提高教學成效。
一、“牧羊人”的隱喻
“牧羊人”是小說中“我”對植樹的男人艾力澤·布菲的稱呼。小說第1-14節中“我”稱他為“牧羊人”,第15節以后改稱他為“男人”,因為羊吃樹苗,他就不再養羊,改養蜜蜂了。再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則稱他為“老人”。盡管“我”對艾力澤·布菲的稱呼在變,但不變的是“我”對他終生植樹壯舉的崇敬和禮贊。在西方文化中,“牧羊人”放牧羊群,使其不受敵人的侵害,因此是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形象;而羊群則代表精神領袖手下的順從的追隨者。牧羊人是諸神、上帝、上帝使者的代稱,其職責是救贖和行善。在古希伯來文化當中,牧羊人對羊群要有非常強烈的責任感,為了羊群,可以犧牲自我。在基督教文化中,“牧羊人”是基督耶穌的化身。
“牧羊人”在小說中隱喻著艾力澤·布菲不僅是一個自信、平和、虔誠的人,也是一個心存美好愿望、堅持不懈并最終創造奇跡的人。小說以第一人稱敘述了“我”與牧羊人的三次見面。初次見面,離群索居的艾力澤·布菲給“我”留下了自信、平和的印象。6年后,“我”再次來到高原,他很虔誠,堅持種樹,從沒有過任何動搖或懷疑。最后一次見到牧羊人,艾力澤·布菲已經87歲了。他憑借一己之力,把荒漠變成了綠洲,堅定地救贖那些毀滅村莊的村民,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這是小說主要將其稱為“牧羊人”的原因。
二、“橡樹”的隱喻
艾力澤·布菲一生種過很多樹,他種橡樹、山毛櫸、楓樹、白樺樹。小說中對橡樹的描寫所用筆墨最多,集中在牧羊人挑橡子和種橡樹兩處。從橡子到橡樹,來回四季的更迭,這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循環。橡樹隱喻著堅毅和執著。
1.挑橡子的隱喻。橡子是生命的開端,為了達成生存意志,橡子向陽而生,努力成長為橡樹。小說第7段詳細描寫了牧羊人挑選橡子的過程,他“拿出一個袋子,從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接著,一顆一顆仔細地挑選起來。……過了一會兒,他挑出了一堆好的橡子,每一顆都很飽滿。接著,他按十個一堆把它們分開。他一邊數,一邊又把個兒小的,或者有裂縫的揀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顆又大又好的橡子……”挑橡子彰顯了牧羊人做事認真、行事篤定的品質。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心無旁騖,不厭其煩,并以此為樂。一個人孤獨地生活,愈平靜愈能彰顯其內心的強大。一粒粒橡子,雖然平凡、渺小,但和牧羊人一樣,都有著堅韌不拔的生命力,默默無聞卻孕育生機。
2.種橡樹的隱喻。小說第10段寫牧羊人種橡樹:“他停了下來,用鐵棍在地上戳了一個坑。然后,他輕輕地往坑里放了一顆橡子,再仔細蓋上泥土。”他種下的不僅是橡子,更是希望、是信仰。種橡樹是牧羊人賦予自己的使命,他通過此舉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一戰結束后,“我”再次來到高原,發現“1910年種的橡樹,已經長得比‘我都高”。橡樹的成長見證了牧羊人的堅毅與執著。橡樹是神圣的樹,是一種榮耀的象征,它寓意為亙古,代表時間的永恒。每一棵郁郁蔥蔥的橡樹,都是生命意象的喚醒,暗示著牧羊人與自然的連通,也代表他收獲了幸福。
三、“泉水”的隱喻
泉水在西方文化中具有隱喻意義。在古代文明里,泉被看成是神圣的地方,滋潤大地的水不僅是以雨水的形式從天堂降落到地上,而且是地下的神靈恩賜的禮物。樹邊的泉被解釋為“生命之水”。
小說開篇,“我”來到阿爾卑斯山,“走了三天,終于來到一個廢棄的村莊前”“從前一天晚上起,就沒有水喝了”“我確實找到了一個泉眼,可惜已經干涸了”“繼續向前走了五個小時,我還是沒有找到水,連一點兒希望都沒有”。證明此地水源的稀缺和生活的艱難。在極度缺水的危急關頭,牧羊人讓我喝了他水壺里的水,還給“我”打了井水。正是有了這救命之水,“我”才能繼續生存下去,在“我”眼里,他就是這塊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牧羊人救“我”于危難之中,他像泉水一樣“既象征著純凈,又象征著新生命”。
二戰結束,“我”再次踏上通往荒原的路。現如今,“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們挖了水渠,農場邊上、楓樹林里,流淌著源源不斷的泉水,澆灌著長在周圍的鮮嫩薄荷”。往日無比干燥的風,如今變成了飄著香氣的微風;昔日的荒地變為了沃土,廢墟也消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凈的農舍;舊時死氣沉沉的村莊如今被歡聲笑語覆蓋,人們都生活的幸福、舒適。在基督教中,“洗禮”將“水”具有潔凈的特性與重生的意象結合起來,一方面象征著洗去原罪,另一方面又象征了洗心革面后的重生。從枯泉到活水,隱喻著從荒漠到綠洲,村莊重獲生命,艾力澤·布菲創造的這一偉績,既代表著村民與自然的和解,也暗示著村民洗去原罪,重獲新生。
四、“蜜蜂”的隱喻
在英語中,經常用“bee(蜜蜂)”來形容一個人勤奮。蜜蜂在基督教文化中也是一個隱喻。蜜蜂只以花香為生,而且從所有的花朵上只采最好的花粉,但絕無一絲自負和驕傲;蜜蜂潔身自好,蜂箱里一旦有不潔之物,總是將它棄之箱外。這些觀念為純潔和節制的象征。
蜜蜂和養蜂對牧羊人的人性具有隱喻意義,隱喻他的純潔、自律、勤勞和無私。牧羊人每天都在認真地生活,小說中第5節寫牧羊人對生活從不將就,在這荒蕪之地,他沒有住帳篷,而是住在一座結實的石房子里。“房頂很嚴實,一滴雨水也不漏”“房間收拾的很整齊,餐具洗的干干凈凈,地板上沒有一點兒灰塵”,他的“衣服扣子縫得結結實實,補丁的針腳也很細,幾乎看不出來”。可見純潔和自律是刻在他心靈深處的美好品質。牧羊人長年累月地種樹,像蜜蜂一樣勤勞,無怨無悔。由于羊吃樹苗,艾力澤·布菲索性不再養羊,他添置了一百來個蜂箱,改養蜜蜂了。這看起來似乎有些奇怪,而恰是這種改變體現出牧羊人的無私和執著。當然,養蜜蜂隱喻著牧羊人的美好愿景。
總之,將多重意義融為一體的隱喻手法構成了這篇小說的敘事特色。隱喻通過意義的轉換填補文本空白,提供創造性閱讀的契機。因此從隱喻視角解讀這篇小說,能夠引導學生實現深度閱讀。
〔本文系江蘇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單元教學中國化的回望與前瞻”(項目編號:2022XKT0383)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聯:張夢穎 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步 進 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